佛说不想过(佛说不想结婚的人)

佛法里说不妄想,那想是不是就是妄想?
想,是五蕴之一(色受想行识)。五蕴皆是生灭法之故,无常空故,一切想无一不妄。
永无妄想之心,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心。不妄想,是说悟后菩萨,意识心能够与真心相应,转依真心。因此而不妄想。
一切未悟凡夫,一切想皆不能如实(与“诸法实相”相应),一切想都是在六尘境上起分别,故说“颠倒”“妄想”。
常有误会的“大师”教导学人:“不要妄想”,意为:“不要去想善不善、真不真等等,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不要着相,;要一念不生,要落在中间而不执两端,要舍弃一切法。”或者说:“不取不舍,不迎不拒,随缘”。
这些教法,无非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生存态度”或者“处事态度”,与真心无关,与大乘见道无关。
能想之心,是意识心。意识心虽是“六贼”之一,颠倒妄想,盗取“法财”。但是,若不借助意识心,不在一切法上入手,永无触证真心的可能。何以故?真心只能在一切万法上显现其功德。若一切法灭尽,真心不再流注法种而出生一切万法,就是无余涅盘。这样,不仅不会显现真心的体、相、用;而且再也无有一个“我”去触证真心。这个道理,古来大德常有开示: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真心在一切法上显现,并非是说无情物也具真心)
“不离世间觉”(世间者,五蕴十八界,一切器世间;若离五蕴十八界,永无开悟之可能。)
“搬柴运水,无非妙道”(行来止去,皆是真心显现;若无真心,一切有情顿成死尸,何况能有搬柴运水可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五蕴皆是真心出生,皆具真心体性;因而,五蕴与“空性的真心”不一不异。)
“红莲出于淤泥,寒冰需从烈火中取。”(真心须在世间万法上触证)
一切学人,先熏习“相似般若”,建立正知见,略具拣择眼,积累福德资粮,以待悟缘成熟。不可受邪见笼罩而自误误人,乃至成就谤法重罪。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曰:不思过往,不思未来,我只生在这一呼一吸须臾之间。请问这话对还是错?
这句话是对的,佛曰:不思过往,不思未来,我只生在这一呼一吸须臾之间,这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要因为挂念过往而耽误了现在,也不要因为担心未来而过不好今天,我们只需做好当下,认真过好现在就可以了。
这句话里的【思】是担心、挂念的意思,不是思考的意思,佛教的思想是当说起过去的时候,就已经是现在了;当说起现在的时候,现在就已经成为过去;当说起未来的时候,未来就是现在。故而担心过去和将来是没有用的,反而会耽误现在的美好。
扩展资料:
不思过往,不思未来,不是让人头脑空空什么都不想,而是让人把无谓的担心都抛下,这样才能专注于现在,现代物理学也说,时间是幻觉。众生有过去是因为执念,有现在是因为分别,有未来是因为妄想,若远离执着、分别和妄想,众生当下就是如来。
曾国藩在《战天京》写道:“将来不迎,当下不杂,过往不念。”
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中写道:“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都很好地做了诠释。
可是一切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拼命想在一个不可得的三心中,过去现在未来,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
如果把【不思】理解为什么都不思考,那就把整个的佛法变成邪见,变成了断见的空,就与唯物哲学的思想一样,把空当成了没有,那就不是佛法,空不是没有,空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一个名词而已。
不多想佛教怎么说
您好,我已经看到您的问题,现在由我为您进行解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白话说是不多想,而引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勿念,勿思,一切因缘生,万般不由人,世间一切没有对错,只有因果。万般皆有缘,半点不由人。佛说:只谈因果,不谈回报。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77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