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常听慈经的感应(常听慈经的感应是什么)

学佛百科2023-05-03176

红尘中修行《慈经》分享

一束光

《慈经》同喜阶段定课,已经修习了三个多月,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刷亩历雀牙洗脸听《慈经》!但是我对此的认识有多少呢?只是稍稍有点感觉,能起到静心的效果!至于引导语中的“随文入观、使之成为慈心迅早的修行”,践行甚微!

本课分别从七个方面介绍了《慈经》的本质和重点修习方向!

一、慈心  慈为与乐,是给予众生快乐的心。和慈同时出现的还有悲,意为拔苦,希望帮助众生摆脱痛苦。生起慈心必须克服障碍。一方面和众生连接,对众生有感觉,愿意友好地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另一方面要打开心量,接纳众生。这样才能真正对众生生起慈爱之心。

二、修慈心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说,关键在于调心。修慈心可以克服内心的冷漠、对立、仇恨,烂闷使自己变得温暖而祥和,散发正向的气息。一个具备慈心的人,可以与他人建立善缘,形成良好的氛围。

《慈经》的殊盛意义

我还记得第一次听《慈经》时,全身每一个细胞被打开,非常感动。

每次共修之前,师兄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匆匆忙忙,有的带着疲累,有的掩饰不住见面后的兴奋……但是,只要《慈经》的旋律响起,整乎陵个场所瞬间就会安静下来,大家马上就会安住下来,这个时候,慈爱的氛围如佛光一样,照耀着我们。

音乐,恰似丛林里吹来的清爽的风。黄慧音天女般的声音,宛若带着佛菩萨的慈悲与祝福,给人无限的宁静与喜悦:

 愿我无敌意、无危险。

  愿我无精神的痛苦。

 愿我无身体的痛苦。

 愿我保持快乐。

  愿我的父母亲,我的导师、亲戚和朋友,我的同修,

  无敌意、无危险。

  无精神的痛苦。

  无身体的痛苦。

愿他们保持快乐。

导师开示说,听《慈经》要随文入观,把谈顷喊《慈经》的每一句话,都当做自己的愿望,让这份慈心从自身开始,延伸到周边的人,再遍及一切众生。每天在座上听经,不断地模拟这样的胸怀和心行,座下以慈心待人接物,努力实践,久而久之自然成就慈悲心。

我们牢记着导师的教含野诲,我们以无限的慈心,包容世间的一切。由上而下,由左至右,让这份慈爱的祝福传遍宇宙,抚慰生命,温暖世界!我们彼此在行为上修慈心、在言语上修慈心、在心念里修慈心。我们以佛菩萨为榜样,培育对一切众生的慈心。

多一个人平静下来,世界就多一分安定;多一百个人平静下来,就多一百分安定。在这越来越繁杂喧闹的人间,《慈经》洗去了我们的浮躁、烦恼,让我们在慈爱与宁静的气氛中,进入一个清新、安详、喜悦的新境界。每次共修之前,当大家的慈心一起被调动起来,气氛真的很好!很多师兄都会感慨,喜欢共修时的气氛。

《慈经》的缘起是这样的:佛陀时代,有一群比丘在森林里修行,受到了森林的精灵(大多数是树神)的困扰,导致他们无法好好禅修。最后,他们再也无法忍受时,便回到佛陀处,请求佛陀的帮助。佛陀透过神通观察后,对比丘们说:“比丘们,除了那里,没有更适合的处所了。你们必须回到原来的地方。”比丘们听了后便说:“佛陀,为什么您还要我们回那样的地方呢?回去后仍然会受到树神的压迫,而无法禅修。”佛陀回答:“之前你们到那里,是没有带着‘武器’的,现在我将给予你们‘武器’。你们带着‘武器’回到同样的地方,继续练习禅修,那里是唯一的处所。”

佛陀给予他们的“武器”,就是无限爱心的修习法——慈心(Metta)。于是佛陀便为比丘们讲了这部经,比丘们在学习了慈心观的方法后,重返森林,安心并顺利地禅修了。

我愿日夜精进,修持此《慈经》。

这是我们三级修学的一个师兄的分享,受益匪浅,但愿更多的人能去聆听《慈经》。

慈经的核心内容是哪四句话其蕴含的修行原理是什么

四句话是

(一)他睡时安稳;

(二)醒时精神舒畅;

(三)不做恶梦;

(四)人所敬爱;

原理:经常修习培育慈心的行者,长养慈心渐次掌握它,以慈心为方便并常珍惜它,心住于慈,身行于慈《慈经》是佛陀关于对一切众生无限慈爱的开示,这部经广为人知,在很多仪式中,都会诵念这部经。

缘起:据记兆和载,佛陀在世时,有群比丘在一座森林修行,受到了森林的精灵(他们大多数是树神)的困扰,导致他们无法好好禅修,最后,他们再也无法忍受时,便回到佛陀的住处,请求佛陀的帮助,佛陀透过神通眼观察后,对比丘们说:「比丘们,除了那里,没有更适合的处所了。你们必须回到原来的地方。」比丘们听了后便说:「回到原来的地方!这样仍然会受到树神的压迫,而无法老局禅修。佛陀,侍猜让为什么您还要我们回那样的地方呢?」佛陀回答:「之前你们到那里,是没有带着武器的,现在我将给予你们武器。你们带着武器回到同样的地方,继续练习禅修,那里是唯一的处所。」

诵〈慈经〉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应?

恭喜先生,您已初步“感通”了!

“泪”从“悲”生,这个“悲”并不是世人所说的“悲伤”之“悲”,而是“物我同体之悲”的“悲”,也就是“慈悲”的“悲”。“悲”是体,而“慈”是用,没有“大悲”之心,何来“大慈”之行呢!

当然,先生还未达真“慈悲”,而是初步感通而已。

为什么初步之感通就会“流泪”呢?“悲”生于“脾”,“脾”主“信”又为“气”,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就是指此而言也。也就是说,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地实证到那个“道”,所以“信”感的第一步也就调动了“脾”的先天之本了。岁困“脾”动则“气”生,所谓“练精化气”的“气”乎渗念也就初通了。“气”通则“悲”生,故喊孝而流泪也。

《慈经》观想体悟

从多年未见同学处得闻《慈经》,听从她建议作为自己的日顷厅常功课。方式也简单容易,听《慈经》诵读,自己则端坐“随文入观”。我自己的理解就是根据经文提示把祈祷、祝愿等奉献给特定人群和众生。

与其他众多佛经不同,《慈空尺经》没有讲负责的佛理,更像是一串引导词。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地遵照听经观想——

“ 愿我无敌意、无危险。

愿我无精神的痛苦。

愿我无身体的痛苦。

愿我保持快乐。 ”

之后是父母、亲友、同事朋友,直至所有众生。

在观想时,我想到了我因没吃早饭而略有不适的胃,它变得平静了。随着观想范围的扩大,我想到了年迈的双亲,最近经常见面的朋友和商业伙伴,还有曾经的闹过别扭的老同事……这些人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带出一个,好像有一个剧本让这些人一个个出现在我脑海里。

在我祈祷他们 “无敌意,无危险,无精神痛苦,无身体痛苦,保持快乐” 时,我突然领悟到,不管是新人还是故旧,原来我和他们当中大多数之间有着一层看不见的隔阂,像是一种硬壳,存在于我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中,类似于潜在的提防和对抗,或者说就是经文中的“敌意”和“危险”。

我惊讶于除了父母等少数人之外,这种“壳”或“敌意”或“对抗”竟然存在于我的绝大多数的人际关系中,甚至我对公众人物的感受中,而在此之前我竟然茫然不知。

当我意识这种隔阂后的一瞬间,我觉得对人际关系的体验有了变化。

当以前令我不悦的人出现时,我能平静地“看着”他们从我眼前出现消失,而没有反感和不安。他们并没有那么“可憎”,我们的关系似乎也没有特别的紧张。

当经常合作的伙伴出现时,我感到经中提到的“敌意”消失后的畅快感,我感觉我和他们完全能够更加轻松地共事,仿佛我再次和他们交流合作会发生奇妙变化似的。

在观想到众生,随着经文结束,我猛然意识到,我生命中还有重要的人竟然没有被我想到,比如我的太太和我的姐姐!我不知为何没有最先想到她们,虽然经文中的确没有特别提及这两种关系。但在我冥想的最雀亏隐后阶段还想到了她们。写道此处我有点鼻子酸,有些泪目。我知道,在她们的爱中,我享受而不自觉。

这是我第一次“随文入观”修习《慈经》的感受,不到十分钟,却给我带来了改变。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