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宗史论
禅宗史论 一、禅与禅宗 禅为梵语,具称禅那,华言曰定,或翻静虑,或思惟修等。禅为佛教三无漏学(戒、定、慧)之一,不仅修出世法者所必学,即修世间法,非禅亦不能入天界。故其种类繁多,大别之有凡夫禅、二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之分。厌人间苦,欣天界...
禅宗史论 一、禅与禅宗 禅为梵语,具称禅那,华言曰定,或翻静虑,或思惟修等。禅为佛教三无漏学(戒、定、慧)之一,不仅修出世法者所必学,即修世间法,非禅亦不能入天界。故其种类繁多,大别之有凡夫禅、二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之分。厌人间苦,欣天界...
第三篇 宗教通说 《楞伽经》云:“自觉圣智为宗,为他说法为教。”教出佛口,宗传佛心,心口不可互异,宗教原无不同。真实行人,对宗教二门,正好相辅并行,未可偏执,以宗为道之本,教为道之迹,以教通宗,阐明教禅不二之旨趣;以宗融教,亦阐明宗教一致...
禅关与悟后 一般不彻底了解佛法的人,以为参禅能得开悟,便是大事已明,生死已了,从此可以成佛作祖,更无余事;其实不然,因为禅宗开悟,是悟明理性,不是修证阶位,未能称为佛法究竟,所以怀让禅师对六祖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圆顿教中亦说“悟...
疑情与悟境 禅宗用功的目的是在发明己躬大事,悟彻本觉心源,并解开一切众生无始来的生灭、垢净、圣凡、增减等情见的死结,而复归自在无碍、寂灭无为的本元心性。但禅宗之开悟与否,须视疑情之能否现前而定。如果疑情现前,早晚必得开悟;如不现前,则开悟无...
定境之分析 古人云:“禅宗做功夫,有的直下承当,有的一闻即悟,并无许多葛藤之情事。”此说是对上根利智者立言,若是中下之流,则无如此简单。以其每于用功的路途上,境界累累,难关重重,如不坚持正念,策勉进修,势难排除境界,冲破难关。所以此章所明,...
禅功三大病 依据前章所说,参禅的人,只要有了疑情蓦直参去,自能打破疑团,发明心地,哪有什么禅病之可言?无奈末世学者,积习太厚,智眼未明,不能抱着一句话头,直路归家,在用功的路途上,自不免有许多摸索,因此便感觉到有各种障碍发生,而成为参禅做功...
学禅入门法 前章所说静坐时的种种调治法则,乃为参禅的预备功夫;本章方是学禅入门的主要法则。此项法则,系根据近代诸大宗师之开示,以及作者学禅之经验,于本无法则之中,撰成法则,以供初心学禅者,作个敲门砖子,或仅作个参考资料,当亦不为无益。兹将此...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演变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问: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答: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不过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租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原居...
第四章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复兴 问: 请简略地介绍一下佛教在印度的历史概况。 答: 佛陀逝世后一千六百余年中,印度佛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经过分化、发展和衰坏的过程,最后消灭于公元十二世纪时代。 问: 印度今天还有佛教吗? 答: 印度今天...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问: 为什么一部分佛教徒要出家? 答: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谈一谈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