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弘扬正信佛经文化

第十品 庄严净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以上讲了四圣者都要断除对果位的执著,接着讲往昔佛陀的授记、器世界、有情世界三方面也无实有。

这三者的次第关系是:在名言中,佛陀先得到授记(授记),然后将来住持清净刹土(器世界),度化无量众生(有情世界)。

获得法是一种分别念,理应舍弃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告诉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往昔在燃灯佛前,是否得到过授记,是否真实有所得之法?”

须菩提说:“名言中虽可如是承认,但依胜义谛观察,如来在燃灯佛前并未得到任何法。”

看来须菩提什么都说“不”,就是最好的答案了。当然,胜义中须菩提说得非常对,但名言中释迦牟尼佛也曾得过法。《贤劫经》中记载,在九十一劫前,释迦牟尼佛是法云童子时,在燃灯佛面前得无生法忍,获得了八地菩萨的果位。然后燃灯佛给他授记:“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你将于娑婆世界成佛(第四佛),号释迦牟尼。”所以,名言中释迦牟尼佛确实得过授记,并在燃灯佛面前得过法,获得无生法忍。

但胜义中,这一切是不存在的,没有所得之法,没有能得之人,也没有获得之相,能所本来就是大空性。世亲论师说:“获得法是一种分别念,理应值得舍弃。”其他经典中讲:“菩萨若有已得授记的念头,这不是真正的授记,而是魔的授记。”法王如意宝也常告诫我们:“假如认为得到本尊授记,从此不用精进也肯定会成就。有了这样的傲慢和执著,就不是真正的授记。”

六祖大师则认为,佛法广大无边,犹如太阳光般周遍一切,没有能得所得,故无有任何可得。六祖的解释跟前面的略有不同,但究竟意义没什么差别。

总之,从胜义上讲,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没得过授记和法,但名言中必须要承认得过,不然,许多经典中的公案讲不通。因此,学《金刚经》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

除了心清净,世上没净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菩萨有没有真实庄严刹土?”

“没有,世尊。什么缘故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非胜义中的庄严,而是名言中的庄严。”

一地到十地的菩萨,都要建立庄严自己的刹土。比如,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下五百大愿,将来要住持娑婆世界;阿弥陀佛当法藏比丘时发过四十八愿,将来住持极乐世界;药师佛也曾发了十二大愿,将来住持琉璃世界。依《现观庄严论》的观点,清净三地(八至十地)时,专门要修持清净刹土。故从名言来说,菩萨必须要庄严自己的刹土。

现在有些修行人也是如此,一边在佛学院求学,一边联系外面的居士和大和尚,希望自己以后有个道场,不然回去没有弘法利生的地方。同样,菩萨将来成佛时,也需要有一个刹土,否则,度化众生的誓愿不一定实现。因此,名言中这一切都成立。

但须菩提的回答,是从胜义来讲的。因为菩萨庄严刹土,从实相上而言,能庄严的没有,所庄严的也没有,庄严的形象也不存在。如果真实存在,必定是以微尘的方式或器世界的方式,但这样的器世界或这样的微尘,用胜义智慧来观察,是根本找不到的。

所以,显宗了义经典《维摩诘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名言中只要心清净,一切的显现必清净,在具髻梵天的眼里,娑婆世界也全是清净刹土。但若进一步观察,胜义中刹土并没有一个实有的微尘,都是自性清净而现前的。

禅宗也有这么一句话:“心的本性是清净道场,除了心清净以外,并没有其他的净土。”

总之,了义经典中的究竟意趣,就是心清净则刹土清净,此外不存在一个实有的琉璃世界、娑婆世界、极乐世界……这些世界在名言中虽可成立,但实相中庄严刹土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即非庄严”的涵义。

那么,“是名庄严”是什么意思呢?从名言来说,这些刹土应该是有的。比如在梦境中,自己去一个花园里享受快乐,这是可以承认的。因此,名言中庄严刹土,是梦幻般的存在——菩萨以如幻的发心,庄严如幻的刹土,最后现前如幻的果位,度化如幻的众生,这都是合理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说:“所以,须菩提,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要被世间的贪嗔痴所转,不要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

六祖证悟的,就是后面几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前五祖让大家唯一念修《金刚经》,若实在念不来,只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也可以代表《金刚经》。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智慧到彼岸或智慧度,智慧度包括了所有的《般若经》,而《般若经》又统摄在一句“摩诃般若波罗蜜”中。所以,现在汉传佛教仍有这样的传统,如果一些老年人不识字,净土宗的就念“阿弥陀佛”,禅宗的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菩萨应当发清净心,不要对外境的色法生心,分别“这是白色、红色”“那是长方形、三角形”,因为这些全部属于执著。同样,对声香味触法生心也是执著,理当一并断除,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像《现观庄严论》中所说,远离一切所缘和能缘。

以前六祖大师依此而证悟,因为这句话涵摄了中观最殊胜的要义。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应无所住”是讲空性方面,万法没有能缘所缘,跟虚空无有差别,故应对其断除实执;“而生其心”是讲空性的同时显现不灭,智慧可以在空性中产生。

《入中论》中说诸法都是空性,但空性中却可以有显现。所以,此处抉择了中观最究竟的密要——现空无二。空性方面来讲,与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观点一致;显现方面来讲,与弥勒菩萨《宝性论》的道理无别。心的本体虽然是空性,但智慧的妙用不灭,这就是究竟实相。

因此,按照我的理解,“应无所住”是大空性,“而生其心”是大光明;用大圆满来解释,“应无所住”是本来清净,“而生其心”是任运自成;就显宗而言,“应无所住”是第二转法轮的密意,“而生其心”是第三转法轮的密意。这样的一句话,完全能让人证悟心的本性。

六祖开悟之后,五祖在印证时曾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如此殊胜的金刚语,大家应该好好体会。尤其是对《金刚经》有大信心的人,通过学习,若能精通其甚深涵义,或许就有证悟的机会。

有智慧的人,绝不贪恋梦中的身体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若一个人的身体犹如须弥山(分析有情世界时,‘人’只不过是一种代表),这样的身体大不大?”

“非常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胜义中诸法皆空,没有身体就是最大的身体。”

须菩提答得很好!众生的身体依靠蕴聚而成,乃至蝼蚁以上,每个众生都有不同的身体。假使有的身体像须弥山那样大(按《俱舍论》的观点,须弥山高十六万由旬,相当于1068800公里),比如阿修罗王罗睺,身体正好与须弥山大小相同。这种身体在名言中虽然大,但在胜义中一切诸法皆是空性,根本没有大小的差别。

佛陀之所以这样提问,主要是为了破除外道的实执。有些外道认为,整个器情世界的创造者是一位大尊主,他的身体极为庞大,且坚固不变、永恒存在。在名言中,若真有人的身体是这样,那确实很大,但在胜义中,实际上身体是一种色蕴,仔细去观察,所谓的“大”是没有的。

须菩提说“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没有固定的形体,才是真正的大身。《入行论》也抉择身体为空性,胜义中连一个微尘也没有,最后得出结论:“是故聪智者,谁贪如梦身?”真正有智慧的人,绝不贪恋梦幻般的身体,毕竟梦中的身体再高大,也不过是迷乱的显现。

伏藏大师列绕朗巴在色达佛塔那里,曾见过三四层楼那么高的圣尊,但就实相而言,这只是如梦的身体,并不是真实的身体。因为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均无有真实,同样,身体也是因缘所生,故必定是空性。

佛陀最究竟的观点,就是身体无有大小,在胜义中都是空性。世亲论师也说:“依靠名言谛,如梦的身体是承认的,但依靠胜义谛,身体连微尘许也不存在。”

因此,大家学《金刚经》时,务必要分开二谛。我们没有观察时,身体也有,刹土也有,好像什么都有,但真正通过观察,万法完全是无实空性。若分析一个人的身体不存在,就能推出轮回中所有众生的身体都不存在。身体不存在的话,依靠身体而产生的种种行为又哪里会有?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佛经网 » 第十品 庄严净土
分享到: 生成海报

推荐佛经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