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就是修心
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从发心开始的。我们学佛要用什么样的发心呢?
一开篇就看到这句话,我觉得很震撼。这么宏大、无私的发心,自己从未有过。
回忆自己的学佛经历,最初是因为在心情灰暗的状态下看了《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的故事,当看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这段话时,觉得很透彻、有智慧,于是想要深入学习佛法智慧,离苦得乐。这种发心是为了自己。在这样的发心下,皈依了、参加了很多佛学学习、听取了多个道场法师讲经,也去过不少寺院参加法会,但是都没能坚持下来。现在想想,原因就在于自己的发心是有漏的、狭隘的。在这样自私自利的发心下,很难坚持。凡夫心就像地球引力那样难以摆脱,微弱而狭隘的发心根本无法帮助我们冲出大气层。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发心呢?师父告诉我们,要发菩提心。也就是一开篇说的“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那么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发心呢?
很少,不过在做义工的时候是有过的。尤其是在做各种读书会的过程中,确实有过。
尤其是在去年举办小读的过程中,前面的十场氛围很好,人数也很多,但是没有一位想参加课程分享会的书友,后来人数也开始有波动,对此我心生烦恼。后来在一位书友的点拨下,我意识到,读书会不是为了有多少书友,就算只有一个书友,我们也能通过利益她进而利益到他背后的无量众生。
在这样的点拨下,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放下了自己的设定,不追求人数、也不追求转化率来凸显自己的能力,而是以慈悲心去开展小读:就算书友们短期内没有因缘加入三级修学,但是在读书会的2个多小时的过程中,能带给他们一些智慧清凉、一些安住舒心,这也是极好的布施。当带着无我利他的慈悲心去开展小读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有两位书友去参加了课程分享会,还有一位参加过好书精读的书友,来参加小读后提交了进班申请,特意将推荐人写成我,这让我很感动。其实当我们带着利他心去做事情的时候,不仅对自身来说是一种修行,三宝也会加持我们所做的事情,得到的结果不需要我们去忧虑和设定,但是会很好。我想这也是随愿皆成的另一种体现。当我们去践行佛法所说的内涵时,我们就是具格的皈依弟子,就会得到三宝和师父的加持。
菩提心稀有难得,但是我们都可以借助种种场景去发起这样的心,进而延长这样的心行,并复制到其他场景,最终是这种心行充满我们的时时处处。
这一课是道次第的引导课,让我对道次第的大脉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道次第由宗喀巴大师写作,是以三士道为要领的次第修学方法。宗喀巴大师是公认的有成就的大德,加上师父的认可,他写作的修学方法值得我们重视、认真学习。道次第也具有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特征,这体现了大慈大悲的愿力。佛菩萨要度脱一切众生,那么就要找到适合所有人的学习方法。道次第就像是九年制义务教学,虽然进程缓慢,但是适合绝大部分人群,而且学的系统、根基打得牢,以后走向社会不会出问题。禅宗里所讲的顿悟等等修学方式就像是奥数班或者实验班,只面向于小部分人群的精英式教学。在这个末法时代,适用于顿悟方式的人少之又少。虽然师父是禅宗沩仰宗的第十代传人,但他为了度脱更多人,创立了适合所有人学习的三级修学的次第学习方法,其背后的慈悲、愿力、用心良苦,我需要时刻牢记、好好体会。
未来,我会谨遵师父教诲,对于各种法门的修学不再有疑虑。行三宝所言、行师父所行,安住修学,三宝自然会加持我们早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