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圣境之研究
问:何为圣种。
答:凡夫造业受报,常在六道,生死轮转,不得出离。反是即谓之圣。其种有四,一声闻,二缘觉,三菩萨,四如来。
问:何为声闻。
答:闻佛说法音声而得道果,故曰声闻。其类有四,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问:声闻四果其义若何。
答:须陀洹此云预流。谓初预圣流,七番生死,得阿罗汉。斯陀含此云一往来。一番生死,便得阿罗汉。阿那含此云不还。尽此一生,便得阿罗汉。阿罗汉此云无生。谓永不复来三界受生也。此为四果之极。
问:何为缘觉。
答:谓观因缘生法而证觉道,故曰缘觉。其出离三界。与罗汉同,而德乃较胜。
问:从初果须陀洹至妙觉,其间修证次第地位,可否简单示明。或应看何经论,可经备知。
答:须陀洹是小乘果名,妙觉是大乘果名,应分别论之。小乘位有七贤四圣。七贤者,五停心别想念总想念暖顶忍世界第一也。四圣者,须陀洹(入流)斯陀含(一往来)阿那含(不来)阿罗汉(无生)也。大乘位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四十二位。如初住中开出十信,则为五十二位。若第十回向中开出四加行,则为五十六位。妙觉是佛位。通常除佛位,故称菩萨四十一位,或五十一位,或五十五位。若欲详悉其名,可考教乘法数,及大小佛学辞典。若欲明其修证,小乘果位看俱舍论贤圣品,大乘果位看大乘入道次第章,及华严经楞严经。再如统大小乘而比较之,则看天台宗之四教仪。(有集注)及教观纲宗,或贤首宗之五教仪。
问:断尽何惑,方证须陀洹果。证须陀洹果者,已证真谛否。
答:证须陀洹果者,才见真谛,未证真谤也。
问:三界唯识而有,然阿罗汉已超三界,则情识破尽,固不待言,既情识已尽,则能所已忘,因何谓之偏空,抑情识未净耶。
答:罗汉但证人空,未证法空,是以但得自度而无度人方便。故曰偏空。
问:何为十六罗汉。
答:十六罗汉皆佛弟子。罗汉中之长老,其名曰宾度罗跋罗堕阇尊者,迦诺迦跋蹉尊者。迦诺跋厘阇尊者,苏频陀尊者,诺讵那尊者,须跋陀罗尊者,迦理尊者,伐阇弗罗尊者,戌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罗怙罗尊者,那伽犀尊者,因竭陀尊者,代那波斯尊者,阿氏多尊者,住茶半托迦尊者。
问:诸罗汉名其义可得闻乎。
答:曾见经论者,如宾度罗跋罗堕阇即宾头卢堕颇罗堕,此云不动利根。诺讵那即诺矩罗,此云鼠狼山。须跋陀罗,此云善贤,罗怙此云执日。余均未见翻者。
问:十八罗汉出自何时,其历史有可考否。
答:皆出佛世,其略史载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问:何谓菩萨。
答:具称当云菩提萨埵。此谓觉有情。为内怀佛道外现凡相者。
问:何谓四向。
答:谓声闻众之未获四果者。即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以其趣向果信而造修,故曰向。
问:何谓三贤。
答:菩萨修行成佛,经历四十一位。初三十位为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十位谓之三贤,以其尚未证真,故但曰贤。
问:何谓十圣。
答:即四十一位之后十一位。所谓十地等觉则为十圣。以既证真,故曰圣也。
问:何为十住。
答:修菩萨行者,已满十种信心。得住佛种。(将来发达即成佛果)故曰住。其十次第,曰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是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问:何为十行。
答:十住已满,自德已立,堪以度人,故曰行。其十次第,曰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
问:何为十回向。
答:十行已满,不居其功,故曰回向。其十次第,曰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
问:何为十地。
答:回向已满,方登佛地,渐次圆满。其名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问:十地及等觉有十一位,何以只称十圣。
答:等觉一位,为第十地之极,故与十地合为一位而只称十圣也。
问:千百年前之罗汉与菩萨,已成菩萨与佛者,当不知凡几。今仍沿用旧称曰罗汉曰菩萨。在已成佛菩萨者。原无所计较。在崇信佛菩萨者,似不能不作一间题。不识有研究之必要乎。
答:学佛者,当依法不依人。今之称罗汉菩萨与佛者,俱依其法而称之也。但依经典定名,不应妄生分别。
问:菩萨名位,不知缘何而起,得众共认。印度自佛灭后,菩萨阿罗汉代有其人。而吾国独付阙如。即若比丘中之智者杜顺南岳六祖等居士中之传大士庞公等,纵不敢上跻马鸣龙树无著。至语功德于狮子觉等小菩萨,恐未遑多让,而竟无以菩萨称者,何耶。
答:佛法入我国后,已在像法时代。虽有大德,无人证明其行位,故未便滥称。
问:华严经言,菩萨境界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未知到何级断见思,何级破尘沙,何级豁无明。又何谓圆教别教通教。如六祖能大师之境界,已能超轮回证无生否。
答:天台宗以佛教法应机不同,分为四类。见思惑重者。为说三藏教。见思惑轻者,为说通教。见思者三界内凡夫之惑也。无明重者,为说别教。无明轻者,为说圆教。无明者,根本烦恼界外菩萨之惑也。圆教机初信。先断见,七信断思尽,与别教七住,通教已办地,藏教四果齐。圆教机十信,断界同外尘沙尽,与别教十回向,通教菩萨地(但界内)齐。圆教机初住,豁破无明,与别教初地齐。别教十地。与圆教十住齐。别教等觉,与圆教初行齐。圆教二行以后所断微细无明,非别教所能知矣。详见教观纲宗。能大师已证无生。按菩萨见思惑尽,即证无生也。
问:有人谓孔颜乃菩萨化身。江易围先生亦云,孔老乃菩萨示现觉世者。衡诸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之交,似应宜有然者。老居士于意云何。
答:从理而言,自可云然。就事而言,未必尽是。如来法身遍满法界,所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无情且可为佛之化身矣,况孔颜哉。然应具道眼观之,不可同于俗眼也。
问:准提有称准提王如来者,有称准提王菩萨者,究竟以何为是。并又有称佛母准提,此名为何。亦请示知。
答:菩萨因名,如来果名,可俱用也。因此等菩萨,都是已证佛果,还作菩萨者。佛母即菩萨之异名。
问:普贤行愿品偈语,既是普贤菩萨所说,何以有[如彼普贤菩萨行愿我与彼皆同等,愿诸智慧悉同彼,]等之语。且偈语中如此者甚多,不知何故。
答:有二义。一谓代众生作发愿口吻,二谓泛指一切能修普贤行愿之菩萨也。按菩萨以其德行为名,原无人我之相,固不可以凡夫知见为例。
问:余尝疑佛弟子除诸声闻外,若菩萨中之交殊慈氏药王药上,现有生地,其余即普贤未必实有其人。或者说大乘经时所化之假名,故动云数万亿。其名字纯以表德,漫无姓氏国籍,如庄列中所托之某子而已。普贤更可疑,往往目赞曰修普贤行。岂远劫前有菩萨名普贤者,而袭用其名,如吾地羿与子都之类欤。
答:菩萨有从他世界来,故记载不详。以德立名,凡圣同例。有何疑乎。
问:文殊表智,普贤表行,观音表德。鄙意以文殊亦具普贤行,观音德。普贤亦具文殊智,观音德。观音亦具文殊智,普贤行。此即帝网行重重相摄未知然否。
答:诚然。所以分别者,为应度者说耳。
问:太虚法师所讲佛说八大人觉经[……天魔即他化自在天魔,欲界六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为天魔。天魔亦有粗细,粗者为欲界自在天魔,……细者为住不可思议逆行菩萨。……]查华严经十地菩萨,多作各种天王。夫菩萨既已超出六道,为何要作天王,为何在作天魔之细者。菩萨作天王,或为护法起见。但作天魔而阻人修行,真是不可思议。祈赐教。
答:菩萨作天王,乃示现为度人起见。菩萨愿力广大,人间未能畅其本怀,故作天王也。示现作天魔者,为逆行菩萨。所以警诫世人之毁法,与磨练修行人之道力也。
问:阿阇世是仙人应化,非菩萨应化。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卷二第九页,载频婆娑罗王患年老无子,不待仙人三年命终来为其子,速遣使杀之,仙人曰,卿当语王,我命未尽,王以心口遣人杀我,若与王作见者,还以心口遣人杀王等语。是报复心未息嗔痴恶毒俱炽,后杀父禁母,罪大恶极,何足以为菩萨。若认阿阇世是菩萨应化,则现今主张废伦废孝者,岂不有所借口。
答:释迦本师应现世间,凡与有关系者,俱是历劫法缘。阿阇世王以造五逆而发起念佛法门,称为逆行菩萨。若就仙人之转生为王子而论,只可说是仙人之业报,不可以云应化也。因彼而发起念佛法门,无异助佛教化,故称为菩萨应化耳。但此菩萨称为逆行,况后来悔改舍邪归正广行佛化乎。
问:泉州地方各巷冲壁处,每建有小亭,中安石佛像,其佛像与释迦坐身同样,其名称为泗洲文佛,未知别处亦有此种形式否。又未知泗洲文佛出自何经何史耶。
答:此种情形,恐唯泉州有,他处无之。泗洲文佛,名实不伦。查唐中宗睿宗时,有番僧配住淮安龙兴寺,诏入宫,甚得帝尊,及圆寂,送至泗洲普光王寺塔焉,后有圣僧万回曰,此僧是观音化身,因号泗洲大士。泉州所供者,殆即大士欤。
问:寺山门内所供南向者,为弥勒佛否。
答:是弥勒菩萨化身,定应大师之像。大师在五代梁季,示生于浙江四明之奉化,皤腹常欢喜,手持布袋,故称布袋和尚。今奉化县岳林寺,为大师行道处。然弥勒是未来世佛,现在尚是菩萨,故称为弥勒菩萨为宜。
问:立于弥勒菩萨后者为何菩萨。
答:是韦驮菩萨,贤劫当来第千尊佛也。
问:菩萨须降生修行方能成佛,成佛后要否降生。
答:降生修行成佛,乃应身佛出世之常规,所谓八相成道也。至于报身化身,则不拘于此。(八相者谓一从兜率天退,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又应身佛未出世前,为一生补处菩萨,常居兜率天。故有降生之言。否则但云示生,不必说降生也。
问:一小劫中,约有几佛出世。
答:小劫中佛出世与否无定数。据经现在贤劫有千佛出世,皆在住劫。其出兴次第,则第八小劫前无佛出。第九小劫始有四佛出,释迦即第四佛也。第十小劫弥勒佛出。第十五小劫中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续出兴。第二十小劫中楼至一佛出。余小劫均无佛。
问:何谓七佛。
答:由释迦前追溯过去之佛,至前第六佛止,即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毗舍浮佛,尸弃佛,毗婆尸佛,连释迦佛共七佛。亦有他方七佛,如立七佛柱所刻名号,曰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甘露王如来,阿弥陀如来。
问:何谓贤圣劫,期间有若干久,贤圣劫即贤劫否。大劫小劫云云,起算于何时。现时属何劫。佛典中辄云第几佛第几佛,来历如何。历劫来最先成道者为何佛。弥勒既已成佛,何以尚住兜率天宫。释迦继六佛而成道,似释迦以前只有六佛,何以佛言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岂释迦成佛别有道统相承,故言继六佛成道耶。
答:贤圣劫即贤劫,贤劫即现代时之大劫名称。凡一大劫分为四个中劫,一中劫分为二十个小劫。世界从空初成,至于成了,为一个中劫,名曰成劫。世界既成,暂住不坏,至将坏时,又为一个中劫,名曰住劫。从初坏至坏完又为一个中劫。名曰坏劫。世界坏尽,则成虚空,此空所经时,又为一个中劫,名曰空劫。二十个小劫,以住劫为标准。而计其久远,则又以住劫之初八万四千岁,渐减至人寿只有十岁,再从十岁人寿增加至八万四千岁为止,为一小劫,故二十小劫以人寿一增一减为分剂,即以此计算其年代,又以人寿递减约每百年减一岁,增时亦然,如此算来,可成算式(84000-10)*100*2=X求其结果,为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此为一小劫时间之约数。现在适当贤劫住劫第九小劫减劫,人寿在六七十岁之时。众生无始,故佛亦无始。说有一佛最先成道者,非佛教也。弥勒为释迦佛之补处菩萨。故居兜率天内院,须至第十小劫减劫之初,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方乃成佛,现在并未成佛也。在本世界成佛,从释迦佛溯过去至第七佛,称为七佛。犹人家之上溯七祖也。但七佛之第一二佛,盖在前一大劫,劫名庄严劫,佛名毗婆尸佛,尸弃佛,在贤劫于今有五佛,即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佛也。
问:弥勒菩萨至今尚未成佛,何以知之。
答:据佛说弥勒菩萨上生经下生经,即知现在弥勒在兜率天内院,俟第十小劫(现在第九小劫人寿七十岁)人寿满八万四千岁时,乃下生成佛。
问:佛有定数,如下次成佛者为弥勒,是则欲即身成佛,恐决难办到。然乎。
答:来问以世尊曾记贤劫千佛,谓弥勒次释迦成佛,疑佛有定数。须知此千佛有千佛之因,使其果第次成佛。未尝谓千佛之外,不计众生在此期间成佛也。但即身成佛之说,则又不可不辨。成佛之义,须论六即。六即者何,为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是也。理即佛,凡夫也。名字即佛,初发心人,犹是凡夫也。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则地前菩萨。分证即佛,为地上菩萨。惟究竟即佛,乃真佛耳。禅宗密宗均有即身成佛之说,净土宗亦有即身成佛之义,谓此土念佛时,极乐莲胎已成就者。然所成之佛,至观行即佛而已,岂真究竟佛哉。按观行即佛者,谓方修观时,如禅宗大悟时,密宗三密相应时念佛一心不乱时。心与佛性相应,则佛性功德开显。若出观时,依然故我也。
问:欲查考药师佛之来历,有何书可查。并请言此佛消灾大意。
答:读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自知。
问:阿弥陀佛是否万能。
答: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义。当然能力充赛空间时间也。
问:释迦佛自言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胜,而大慈菩萨发愿偈,则谓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何也。
答:释迦自谓最尊者,乃于天人之中,非谓诸佛之中。以释尊为大千一界之教主,所以为九法界之至尊也。大慈菩萨引物欣向,此土众生与弥陀之缘最深,故称弥陀为第一。普今一心皈命,非弥陀与诸佛较优劣也。
问:佛教得马鸣龙树后,犹之儒家之得孟子,其道大昌,有此事否。二师何时人,何宗几祖,有何著述。
答:此说近似。此二菩萨,乃大乘各宗之祖马鸣生在佛灭六百年后,著有大乘起信论。龙树生在佛灭后七百年间,著有十住毗婆沙论,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就禅宗列祖次第,则马鸣为十二祖,龙树为十四祖。
问:二月十五日,十一月十七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之何纪念日。
答:二月十五日,为释迦佛涅槃纪念。十一月十七日,为弥陀佛诞日。十二月初八日,为释迦佛成佛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