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开示(二)
为什么《心经》或《金刚经》可以平息痛苦,去除障碍?什么是痛苦?什么是障碍?探究它们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持有的二元分别的见地,和我们制造二元分别的心,就是因。而这些经典给出了对治二元分别习性的方法。 伟大的大乘学者月称说过,一个人至少需...
为什么《心经》或《金刚经》可以平息痛苦,去除障碍?什么是痛苦?什么是障碍?探究它们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我们所持有的二元分别的见地,和我们制造二元分别的心,就是因。而这些经典给出了对治二元分别习性的方法。 伟大的大乘学者月称说过,一个人至少需...
无论谁,哪怕只在一刹那对无相、不可度量等生起信心,甚或只是在一刹那起了疑问,觉得这些也许是真的,这个人就将成为佛的继承人。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不会被限制在称量和度量“我”“人”“众生”或“寿者”之中。这样的众生,即使只有一刹那的信心,也就...
我们现在谈谈禅修。我不知道禅修是否为藏文“贡” 或梵文“瑜伽”的正确翻译。瑜伽的藏文翻译是“纳久”,这是一个很伟大的词,“纳”表示正常,“久”表示财富。因此当你禅修时,理想上你应该在培养“正常财”。“瑜伽”和“贡”这两个词暗示着,它们和我们...
佛法之所以浩瀚、复杂、深奥,其真正原因,我的解释是,因为它是一个以智慧为导向而非以伦理道德为导向的道,它非常强调了解实相。大家认为佛教是非暴力的、慈悲的,就某一方面而言,这个想法很好,身为佛教徒,我把这看作一种恭维。但另一方面,佛教中所有关...
了知自他之间的平等,好坏之间的平等,一切二元对立之间的平等,这就是悲心。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悲心是很难生起的。有太多强有力的东西,如自私、我执以及助长我执的因素,在阻碍悲心,与悲心作对。 1997年,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转世“钦哲扬希”在尼泊...
禅定大师们常说,修“止”的目的并不必然是摆脱各种情绪烦恼,到达全然弃舍所有分别现象的境界,以期获得证悟;修“止”的目的与此无关。其目的,就像我一开始说的,是要得到自我控制。借由获得这种控制力,我们获得某种信心,并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日子...
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期待,而不是出于无造作的真诚。缺乏真诚时,我们会变得非常软弱,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佛经总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这相当重要,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阿难记录下佛陀的一切话语,却未曾宣称这些教授来自...
最后我们要谈的是中观派。中观派认为,甚至连心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在究竟上,一切是空;而在相对上,一切都能呈现,但并非以某种方式呈现,就表示以那种方式存在。 比如说一杯水,对我们来说是一杯水,但如果你放一条小鱼在里面,然后问它:“这是什么...
再回到理论的方面。有个问题已经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问过很多次了,就是:“生命是什么?”我们做工作以谋生,但谋的什么“生”呢?我们到底是为工作而生活,还是为生活而工作?这个生命的背后是否另有一些东西呢?这个生命到底是如何开始的? 有些聪明人曾想...
佛陀成道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当时被称为悉达多王子。他看到人间的老、病、死种种痛苦而厌恶轮回,于是离开他的宫殿去求道。一开始他碰到印度教的老师,学了一些印度教的东西,并据此苦修六年。六年之后,他忽然领悟到苦修并非开悟的唯一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