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珠与佛珠(朝珠值钱吗)

为何清朝流行戴佛珠,清朝的“朝珠”内有何乾坤?
在一些有关清朝的影视剧中,举行朝会时,通常会发现臣子与皇帝的脖子上都佩戴有一串长长的佛珠,在清朝也叫朝珠。而这种朝珠却未在其它朝代出现过,是清朝时期所独有的。它的作用除了装饰之外,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用来区分佩戴者的等级,同时也表示了一种信仰,代表着对于佛教的虔诚和上天的敬重。
首先是朝珠的装饰性能,清朝的朝珠是佛珠的改良版,所选的材质一般是沉香木和较为名贵的玉石和玛瑙石,较为美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从仪表仪容这方面来说,朝珠作为群臣和皇帝的佩戴物品,在清朝是很受重视的,代表着威严。在精选朝珠的材质后,通过工匠们的精雕细琢,打造出十分美观的小珠子,再串联成串。
例如皇帝佩戴的一百零八颗朝珠有着较深的寓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七十二颗代表着与农事气象有关的七十二候,第二部分的二十四颗指的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第三部分的十二颗代表一年的十二月份。在这一百零八颗珠子中还有四个比较大的珠子,则表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其次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佩戴朝珠,且佩戴者所戴的朝珠种类也是不一样的,它不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可以用来区分官员的阶品。
按照清朝的制度,朝珠是威严的象征,只有文官五品以上和武官四品以上、后宫嫔妃和皇帝等才有资格佩戴朝珠,未经允许私自佩戴时反而需要接受较重的责罚。而不同阶品的官员和嫔妃们所佩戴的朝珠种类也有所差异,例如皇帝通常佩戴东珠朝珠,为了凸显身份,皇太后还会在肩部佩戴比较名贵的红珊瑚朝珠。
除此之外,朝珠起源于佛珠,代表着一种信仰,表现了清朝皇室对于上天的信奉和虔诚之心。据有关史料显示,在举办祭祀活动时,如祭拜天地日月时,皇帝就会佩戴与平时材质略有不同的朝珠,以表虔诚和敬重。依靠这种信仰,也有助于统治者对于百姓的治理。
朝珠是什么?
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
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根据 官品 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
词语
朝珠
注音
zhāo/cháo zhū
释义
状如念珠﹐计一百零八颗
出处
《清文献通考.王礼十七﹑十八》
颗数
108颗
朝珠和佛珠的区别
小伙伴们知道什么是朝珠吗?与佛珠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佛珠与朝珠的区别
佛珠三种类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
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在经典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
这就说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约束身心、帮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护人,同时还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为之。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饰品了。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佛陀早有明示:“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
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匀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作。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庄重。一般来讲,挂珠的佩戴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应选用那些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宝石类,能够使人有凉爽贴身的感觉;在冬季里就应选用琥珀、密蜡或果实一类的挂珠为好。
佛珠的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使人了知佛珠的种类,下面介绍一下佛珠各部位的名称。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108颗佛珠的穿法:
佛珠一般由108颗念珠组成,在第7颗、21颗、54颗、87颗、101颗用其他颜色或大小的珠子隔开,称为:隔珠或数取。一般来说隔珠要比子珠稍大,数量可以采用1到3颗不等,并且不计算在108颗之内。54颗的佛珠要在第27颗前加隔珠,27颗、18颗的佛珠则要在每9颗加一粒隔珠。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庄严。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过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蜜”,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朝珠是什么
朝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种饰物,官员等级的区分物,以及由此来的社会地位的区分等。
朝珠与佛珠不同的是增加了许多装饰附件。 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佛头”加以间隔,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
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後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
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按《五经异议》的解释:天子有三台,即“灵台,以观天象;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龟”。 还有一说,“三台”为官称,即尚书、御史、谒者之统称。 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补台。 备挂时将朝珠挂於颈项之中,以佛头紧贴後颈与後脑相垂直,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後背的“背云”紧靠後背心。 下垂大坠子,尺寸大致在65至70厘米间(即二尺),与清代男子所蓄辫子长短相符,亦可相互遮掩。 朝珠的备挂不可乱挂一气,乱了方寸,有悖礼仪。
猜你喜欢
1. 佛珠的养殖方法
2. 佛珠怎么种
3. 佛珠的使用方法
4. 佛珠14颗代表什么
5. 佛珠10颗代表什么意思
6. 佛珠的用途和不同含义
7. 佛珠的鉴赏与收藏的方法
8. 佛珠216颗手链代表什么
9. 念珠基础知识
10. 12颗佛珠手串代表什么
佛珠和朝珠的区别是什么?
“佛珠”最早始于佛教,只是一个念经的辅助工具,用于计数。“朝珠”始于清朝,作为官员的官服配饰。
朝珠
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在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根据官品品阶高低,用珠和色都有区别。
朝珠的材质有玛瑙、翡翠、蓝晶石、珊瑚等。朝珠是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挂于颈上,垂在胸前。朝珠两边共附有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曰“纪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称“背云”。
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
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军机处、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能挂用。根据官品大小和品阶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朝珠,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挂两盘红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皇帝佩戴朝珠,还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腊朝珠,祭日戴红珊瑚朝珠,祭月戴绿松石朝珠。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
佛珠
每串佛珠数目不同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菩提子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
每串佛珠由一个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绳三部分组成。主珠代表着佛,穿绳代表着法,若干其他的珠子代表着僧,佛、法、僧三宝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所以,对佛珠要有恭敬心,如对圣容,收拾身心。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
佛珠一般是圆球形的,表示圆满,也就是完美无缺的意思。我们常常抱怨人生有很多缺憾,人有很多遗憾,但我们总是没有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佛教千言万语、苦口婆心都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圆满无碍的智慧和功德,只因为自己无谓的烦恼,而将这些本有的圆满智慧覆盖了,不能显现出来。只要能化解这些无谓的烦恼,就可以与佛一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随意运用。
清朝无论皇上和大臣,为什么脖子上都有一串佛珠呢?
首先呢,先说一下这串佛珠在清朝被称为朝珠,皇上和大臣们带朝珠是有几种含义的。一个是身份的象征,只有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带佩戴朝珠,普通百姓是没有的。二是一种装饰的作用,清朝在朝服这块已经有讲究,而朝珠就是其中的加分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和佛教有关了。在清朝,佛教还是很盛行的,当然了,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佛教,是西藏传过来的佛教。
我们可以来一一分析下这几个含义。先来说说朝珠代表的身份象征,我们平时在电视剧中也可以看到,不管是皇上还是嫔妃,又或者是那些上朝的大臣们,他们都会佩戴朝珠。而且朝珠的样式都差不多,只是在材质的选择上面不一样,这就更进一步地突出了地位的不一样了。像是皇上用的是东珠,而底下的大臣们呢,就会用其它的材质来制作,但是不能超过皇上的。
然后第二个含义呢,刚刚有说到,朝珠是起到一种装饰的作用。其实清朝的服饰相对来说会比较复杂一点,以前他们不仅在胸前会佩戴朝珠,两肩也会有朝珠,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地放弃了两肩的朝珠,就只佩戴胸前的一串了。毕竟哪哪都是朝珠,也挺不方便的。但是不得不说,有这串朝珠的衬托,朝服也确实好看很多。
最后一个含义就是关于佛教之说了。这点我不是很确定,也是从别的史料上面看来的。说是在清朝,他们想要更好地进行统治,就会让所有人都有一种信仰,而这一信仰就是佛教。朝珠的前身就是佛珠,所以他们就把朝珠带在身上,以便于大家都能心怀这种信仰,从而更方便了他们的统治。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136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