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珠观音(佛珠观音菩萨)

学佛百科2023-03-18110

观音菩萨手中拿的是什么 观音菩萨的由来

观音菩萨手中拿的是什么 观音菩萨的由来

净瓶 杨柳

简介: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出典:

大乘经藏

中国多用观世音来称这位大菩萨,主要是因为《法华经普门品》的盛行,中国通行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普门品的盛行,最早是五胡乱华时代的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害了一场大病,正在群医束手,百药罔效之际,来自印度的昙无谶,劝他诚诵普门品。沮渠蒙逊遵照指示去做,真的使他不药而愈。因此国主在国内广弘普门品。《普门品》宣说,如果众生在受苦之时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就能让其得到解脱。

《悲华经》叙述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他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他出家在宝藏佛前发愿说,若有众生遭受种种苦恼恐怖,如果他能够忆念我,称念我的名号,即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宝藏佛即为他授记并命名观世音。

不空三藏所译出的密教《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经》中认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另一名称),又名“得自性清净法性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在西方清净佛土中,他即现佛身。但在五浊恶世中,他即以观自在菩萨的形像出现。

《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菩萨亦称观世音自在、捻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以菩萨行广度众生。

民间杜撰:

正因为观音普遍地受到广泛欢迎,中国民间也就出现了以观音菩萨为题材的小说,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的内容是,有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爱文才,招了一个文驸马,二公主爱武才,招了一个武驸马,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这个故事并不为正统佛教典籍所载,也不被佛教所承认。妙善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师《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其中提到他曾经听说观音过去是妙善公主。《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13完整记载了这一传说。

观音菩萨手中拿的是什么

观世音菩萨手中拿的不是草,是杨柳枝,杨柳枝寓意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那个瓶子叫“玉净瓶”,瓶中装的水是甘露水。象征普度众生实现清净平等。

观音菩萨手里拿的是什么/观音菩萨手里拿的是什么

观音菩萨,诸法自在,手中净瓶杨柳,随念应化而有,岂同凡夫用物,各处索求耶?如一净瓶须向外求,则千手观音,千手千物,又何能一一说其来处也。净瓶,净水洗涤贪嗔痴诸毒;杨柳枝表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观音菩萨手中宝物是什么?

观音菩萨手中宝物叫净水瓶。

一般认为,净水瓶代表佛法甘露普撒三界。

西游记里描述:孙悟空在五脏庄偷吃了人参果,推倒了人参果树,被庄主抓住,无奈只好求观世音菩萨,用杨柳枝撒净水瓶中的甘露水才救活了大树。在吴承恩眼里,净水瓶、甘露水、杨柳枝有气死回生之效。净水瓶从外形上看颇似人体的轮廓,头、颈、腹分明,应表示菩萨的法宝从人体修炼而得。瓶,有形有质寓意为身,水,无色无味透明寓意为性,杨柳枝代表新生不死之义。

观音菩萨手中的宝物是什么

净瓶、杨柳枝

观音菩萨手中托鱼什么意思?

菩萨一共52个级别,你说这个菩萨不是南海观世音,南海观世音应该手持玉净瓶,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净土。

但是这个手拿鱼的菩萨有可能是民间习俗转化形象,也就是说12生肖守护神里也可以装扮随意形象。

观音菩萨坐的是什么?

如果是问坐骑,是金毛吼-----传说中由旱魃进化而成的神兽。

旱魃就是僵尸发火。

观音菩萨手中的花瓶叫什么

杨枝净瓶,,所谓:瓶中甘露常时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观音菩萨手里拿珠叫什么观音?

阿弥陀佛!仁者,观音菩萨手持佛珠的造型被称为持念珠观音,体现观音的解脱德,即彻底摆脱无明烦恼和种种束缚,达到大自由大自在的境界,表现“众生念佛,佛念众生”同等同体的慈悲精神。

为什么观音菩萨手中拿的花瓶里放的是柳枝,柳枝又代表什么?

观音手中的这两件物件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刷牙工具,她手中的柳枝也可叫杨枝,据考证说这种杨枝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刷牙的工具。因为古代没有牙刷,当时的佛教徒就用杨枝刷牙。古印度的佛教徒们是很讲究个人卫生的,他们那个时候就有了刷牙的习惯,观音菩萨这样的造像也正是这种生活习惯的写照。 在古印度时,佛教徒们的这种卫生习惯却是和当时传统的沙门截然不同的,沙门们修行苦行,他们是不讲究卫生的,而且还是有意识不讲卫生,比如说穿粪扫衣,睡在粪堆上,刻意把自己弄的很肮脏,这是他们一种苦行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是折磨自己的身体可以净化内心。而释迦牟尼创办的佛教则不然,它在初期的时候是很注意威仪的,佛教中认为作为一个出家人如果你没有威仪,坐不是坐相,站不是站相,是很影响一个人的。所以当时释伽牟尼佛教僧团衣冠很整齐,衣服也很干净,与沙门正好相反。另外他们乞食都是次第乞食,并不是说谁家的东西好吃,我到谁家去乞食,而是要排著队挨家挨户的,非常讲究秩序。在佛教僧团中佛教徒不光有这些,他还有洗钵,也就是洗碗的习惯。早期佛教能够很快被当时人们接受,整洁的外表也起到了不少作用。

在佛经中记载的观音佛珠多少颗

没有记录。不过我们可以推算出来。

佛珠首先是僧人计数的工具,然后才是坚定信仰的示现,因为最初多以菩提树的果核磨制,所以又叫“菩提子”。由于佛祖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所以佛珠就是一个象征,让我们始终感知佛就在身边,所以颗数多少,大小多少,材质怎样,那些都是形式而已,根本无需讲究的。

佛珠根据长短,分别有挂珠(挂在脖子上)和持珠(拿在手上)两大类,逐渐演变成世俗的装饰品如“手串”、“项链”甚至“脚串”(一般不提倡“脚串”,根据佛弟子的惯例,佩戴吊坠及菩提子,不可以低于腰以下的部位,以便保护我们的恭敬心和虔诚心)。

一般的念珠粒数有14颗、18颗、21颗、27颗、36颗、42颗、54颗、108颗、1080颗之分。至于意义,其实可以说有或没有都对的,无非就是借助这些数字告诉我们一些含义,增进对佛法的了解罢了。不用太当真的。举例如下:

1080颗,代表十界各有108种烦恼,合成1080种烦恼。

108颗,表示求正百八三昧,而断除108种烦恼。

54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54个阶位。

42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42个阶位。

36颗,为108的3分之1,其含义以小见大。

27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27贤位。

21颗,表示十地.十波罗密.佛果等21位。

18颗,表示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14颗,表示观音菩萨的14种无畏功德。

——这些佛珠的颗数和含义都出自《金刚顶瑜伽念珠经》,《木患子经》、《陀罗尼集经》、数珠功德经》和《文殊仪轨经》等佛经上。

佛珠和观音吊坠能穿在一起吗?

不能。第一,从审美上说搭配不好看;第二最主要的是从佛珠的意义上来说就更不能了。佛珠随身法具。不好与观音的佛像串在一起

别人送了观音,手里拿的佛珠,是什么菩萨?有什么寓意吗?

观音菩萨,手拿佛珠,佛珠就是伏诛,众生平等不要杀生的意思。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

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扩展资料

观音菩萨有三十三法像,其中之一就是手持佛珠像。其他有名的法像有:

一、杨柳观音(佛身):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

二、龙头观音(辟支佛身):以不同姿态乘龙显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龙之身

三、持经观音(声闻身):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若读书,也有一说释持经为声闻身。

四、莲卧观音(天大将军身):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卅三观音之小王身。

五、泷见观音(大自在天身):在高山倚岩而坐,坐眺望流泉飞瀑,表普门品中"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意

六、施药观音(毗沙门身):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七、鱼篮观音(小王身):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西游记》中对此形象有发挥,因而在民间影响很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音菩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世音菩萨法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247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