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珠四十颗(佛珠40颗)

学佛百科2023-03-2088

一串佛珠四十颗是什么意思

佛教念珠的项珠是108颗、手珠18颗(均不含佛头珠)。108代表人生108苦难,18代表18罗汉。40颗珠只是一种装饰珠,没有什么意义。

手串41颗什么讲究

41颗是不长见的,指的是四十一位。

手串一般指佛珠。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菩提子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

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_了。

一串佛珠四十颗是什么意思?

四十颗

指四十位:为梵网经卷上所说之菩萨修行阶乘。大乘菩萨之修行阶位,各经论所说不一,有四十一阶位、四十二阶位、五十二阶位、五十七阶位、六十阶位等诸说,梵网经则举出四十阶位之说,于四十阶位中,又分四位,即:

(一)十发趣,渭大乘之行人至十住位之时,初闻妙理而发趣干佛地,故称发趣,包含:

(1)舍心,

(2)戒心,

(3)忍心,

(4)进心,

(5)定心,

(6)慧心,

(7)愿心,

(8)护心,

(9)喜心,

(10)顶心。上记十项,前八项相当于菩萨璎珞本愿经中所说十信中之八心,后二项相当于同经所说十住心之初后二心。

(二)十长养,其次人于十行之位以增修善根,故称长养,包含:

(1)慈心,

(2)悲心,

(3)喜心,

(4)舍心,

(5)施心,

(6)好语心,

(7)益心,

(8)同心,

(9)定心,

(10)慧心。此十项依其次第相当于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法及止与观二者。

(三)十金刚,复次入于十回向之位以坚修善根,故称金刚,包含:

(1)信心,

(2)念心,

(3)回向心,

(4)达心,

(5)直心,

(6)不退心,

(7)大乘心,

(8)无相心,

(9)慧心,

(10)不坏心。

(四)十地,地者,所依、住持、生成等义,谓入于菩萨位,所依之地或生成之因缘条件等愈转殊胜,故称十地,包含:

(1)体性平等地,

(2)体性善慧地,

(3)体性光明地,

(4)体性尔焰地,

(5)体性慧照地,

(6)体性华光地,

(7)体性满足地,

(8)体性佛吼地,

(9)体性华严地,

(10)体性入佛界地。

我买了一串佛珠一共有55颗佛珠代表什么?

你查正宗佛珠,对比那家缘之源的收藏。正宗,有相关文章学习这些的。

其实不同颗数的手串,有着不同的寓意。

一颗:一味蕴,梵文Eka—rasa—skandha意译,经量部所立的一种无始以来一味延续之细微意识,以作回的主题,谓其具有受、想、行、识四蕴、辗转和合,转成一味,近于婆罗门教所说的回主题神我。

两颗:调和之数(本没有两颗的解释,但是自本人修行来未见两颗之数,一般在讲究上,一对的一般都是调和之数,类似阴阳成双的意思,这里本人自行加上了)

三颗:指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

四颗:指四缘:旧译曰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五颗:指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六颗:指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

七颗:指七妙法:又作七法、七知、七善、七善法。及知法、知义、知时、知足、知自、知众、知尊卑。

八颗:指八:八正道也。

九颗:指九世:过去、未来、现在各具三世,合为九世。

十颗:指十利:指散见于诸经中之种种十利。

十一颗:指十一力:谓阿弥陀佛加持念佛行者之十一种力用。及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等,以此十一力故,尽除一切魔事。

十二颗:指十二因缘。

十三颗:指十三力:一因力。二缘力。三意力。四愿力 。五方便力。六常力。七善力。八定力。九慧力。十多闻力。十一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力。十二正念.正观诸通明力,即成就正念.正观六通三明之力。十三如法调伏诸众生力

十四颗:表示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十五颗:指十五尊:真言行者身上应安布之十五尊

十六颗:指守护般若经及其持诵者之十六尊夜叉善神。

十七颗:指十七净土。

十八颗:意义与一百零八相同为便于携带,遂六分之为十八,寓大于小而已。

十九颗:指十九说法:观世音菩萨应众生之机类而现十九种身以说法。

二十颗:指二十力:谓菩萨所具足之十二种利用。

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二十二颗:指二十二门。

二十四颗:指二十四愿:阿弥陀佛之别愿。

二十五颗:指二十五菩萨:谓随弥陀来迎之诸菩萨

二十七颗:指二十七贤圣:谓四向四果之二十七种圣者

二十八颗:指二十八祖:禅宗所传指二十八位祖师。

二十九颗:指二十九种庄严。

三十颗:指三十种外道

三十一颗:指三十一色:合十三种显色.十种形色.八种表色,共为三十一色

三十二颗:指三十二法器。

三十三颗:指三十三观音:观世音菩萨为摄化而自在示现之三十三种形象。

三十四颗:指三十四心断结。

三十五颗:指三十五佛:常住十方一切世界之三十五佛。

三十六颗:指三十六部神王:又作三十六善神。(三十六颗,与一百零八意义相同,但是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为三十六颗)

三十七颗:指三十七道品。

四十颗:指四十位:为梵网经卷上所说之菩萨修行阶乘。

四十一颗:指四十一位。

四十二颗:四十二贤圣。

四十八颗:指四十八使者:密教之胜军不动明王为守护持法行者,于其左右各现二十四位鬼王之身,称四十八使者。

四十九颗:指四十九重如意殿:指兜率天上如意宝珠铸造之四十九重宝殿。

五十颗:指五十法。

五十一颗:指五十一心所

五十二颗:指五十二位。

五十三颗:指五十三尊:密教金刚界三十七尊加贤劫千佛中之十六菩萨。

五十四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阶位,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和四善根。

五十五颗:指五十五善知识:又作五十五圣。

五十八颗:五十八戒:合称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戒与四十八轻戒。

六十颗:指六十华严。

六十二颗:指六十二见。

六十四颗:指六十四眼:据往生要集卷上本载,阿鼻地狱之十八狱卒各具有六十四只眼。

七十颗:指七十空性论。

七十二颗:指七十二天:乃合太山府君.五道大神.大吉祥天及六十九天而为七十二天。

七十三颗:指七十三尊:金刚界曼荼罗之成身会,于五十三尊外加金刚部之二十天而为七十三尊。

七十五颗:指七十五法:又作小乘七十五法。

七十七颗:指七十七智。

八十颗:指八十无尽:指无尽意菩萨所说之八十种无尽之法门。

八十一颗:指八十一科:乃至大藏一览集卷三所录之般若明相八十一科。

八十八颗:八十八佛:乃五十三佛与三十五佛之合称。

八十九颗:指八十九心。

九十六颗:指九十六种外道九十六种佛世前后出现于印度而异于佛教之流派。

九十八颗:指九十八随眠:又作九十八使。

一百零八颗:表示求正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一十颗:指一百一十善知识。

一千零八十颗: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十界)指迷与悟的世界,分为十种类: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

念佛时手中所持的佛珠有多少颗

按颗粒多少分为挂珠,持珠和戴珠大类。挂珠一般是一百零八粒和五十四粒,挂在颈项:持珠为手持方便之用,一般十八粒,也有用二十一粒、二十七粒和三十六粒的:戴珠是戴在手臂、手腕上,一般十八粒或十四粒,因手腕粗细不同也有更少的。 【念珠】 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之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之随身法具。 又称数珠、珠数、诵珠、咒珠、佛珠。其梵文原语凡有四:(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数珠。(二)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珠鬘之义。(三)japa-ma^la^,念诵鬘之义。(四)aks!a-su^tra,意译为珠之贯线。 盖梵语ma^la^(或 ma^lya)乃‘鬘’之意,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习,由是遂演变成念珠之使用。如古代毗湿奴派极早即有持带念珠之习惯。晚近自印度西北地方所发掘之‘龙王归佛’雕像中,有一尊首悬念珠之婆罗门像,此雕像被推定为二世纪左右之作品,故知其时念珠之使用业已风行于婆罗门之间。乌嚧陀啰佉叉占巴拉奥义书(梵Rudra^ks!a -ja^ba^lopanis!ad ,据传编于四世纪顷)中,记载乌嚧陀啰佉叉(梵Rudra^ks!a )即金刚子念珠及其功德;另于恶刹摩利加奥义书(梵Aks!ama^li^kopanis!ad )中则详述念珠之制法、功德、材料,并以一一之珠配上悉昙五十字门及其深秘之义。然佛教使用念珠之时代,恐系在婆罗门教(二世纪)之后。而在我国,使用念珠来称名记数,则始于隋唐之际。盖今北传佛典中有关念珠之记载虽多(多为后期之经典),然律部经典却未有任何记载,且以律典为所依之南传佛教徒亦未曾流行念珠。故知念珠虽为我国、****、蒙古、日本、韩国等地僧俗所携行之重要法具,甚至成为佛教徒之标帜,然溯其本源,念珠并非佛教所创用,于佛陀所制律仪亦未有此类记载。 于佛教经典中有关念珠之起源,一般多以木患子经所记载佛陀对波流离王之开示为通说。木患子经(大一七·七二六上):‘佛告王曰:“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此外,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另有不同记载;亦有谓念珠之来源,系由比丘计算布萨日数所持之黑白三十珠为滥觞。 ------ 念珠之颗数,诸经所载不一,略举较常见之用法:(一)木患子经作一百零八颗。(二)陀罗尼集经卷二作数珠法相品举出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颗等四种。(三)数珠功德经亦举出四种,即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颗等。(四)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以一千零八十颗为上品,一百零八颗为最胜,五十四颗为中品,二十七颗为下品。(五)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谓上品一百零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颗。此外,另有三十六颗、十八颗。上记之中,以使用一百零八颗为最普遍。 使用颗数之不同,所代表之意义亦有分别:(一)一百零八颗,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百八烦恼。(二)五十四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五十四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三)四十二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二十七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五)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六)十四颗,表示观音之十四无畏。(七)一千零八十颗,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八)三十六颗与十八颗之意义,一般认为与一百零八颗相同,然为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为三十六,或六分为十八,而非别有深义。然上记颗数与表征意义之差别,仅系历代祖师为方便教化所赋予之配合,而非源自原典经文所举示者。 --------- 有关念珠之材料,诸经所载,种类繁多:(一)陀罗尼集经卷二列举金、银、赤铜、水晶、木患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二)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举出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三)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列举香木、俞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此外,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苏悉地羯啰经卷中供养次第法品、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除障分品等,则分别列举十、十一、十二、十四等种类。 念珠常附加母珠、数取、记子、记子留等,若以一百零八颗串成之念珠而言,所附加之母珠有一颗及两颗两种,母珠又称达磨珠。数取又称四天珠,乃附加于一百零八颗中间之四颗小隔珠。密教之念珠,通常于第七颗(自母珠开始算)与第二十一颗之后插入数取。记子又称弟子珠,一般有十颗、二十颗,或四十颗,系串于母珠之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表示十波罗蜜,捻珠念佛满一百零八遍时即拨动一记子以为计数。若记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多为水晶所成),则称助明、净明、维摩、补处菩萨。记子留指每串记子之末端所附之珠。据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载,诸珠表示观音,母珠表示无量寿或修行成满之佛果,故捻珠至母珠时,不得越过,须逆向而还,否则即犯越法罪。 掐捻念珠而诵咒念佛,能产生诸种功德。据木患子经载,若念诵佛陀(佛)、达磨(法)、僧伽(僧)之名,满二十万遍,而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则命终之后,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而得,常安乐行。另据陀罗尼集经卷二作数珠法相品载,若以金、银、赤铜、水晶等诸宝物所成之念珠,掐之诵咒、诵经、念佛,当得十种波罗蜜之功德满足,现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知、佛无上之觉智)之果。此外,由所用念珠材料之不同,所获功德亦有异说。陀罗尼集经谓各种念珠中,以水晶之功德为第一。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则谓,香木之念珠,得一分之福;俞石、铜、铁等,得二分福;水晶、真珠,得一俱胝分;莲花子、金刚子,得二俱胝分;间错种种诸宝及菩提子念珠,于诸功德中最为殊胜,得无量无边不可说之福德。此外,守护经、数珠功德经、瑜伽念珠经等亦皆以菩提子之功德为最殊胜。 于密教中,正念诵等盛仪修法时所用之念珠与平常所持用者有所区别。盖于法会中,念诵既毕,于掌中蟠妥,顶戴发愿,其后则连同金刚杵等法器置于宝筥中或银盘上,不得与日常生活随身携行者相混用。另以材料而言,盛 仪法会所用之念珠亦别于平常持用者,前者多以水晶所成,若以纯水晶所成之念珠,称为装束念珠,特用于盛仪中。此外,交杂少数其他材料而成者,则称半装束念珠。又依三部(胎藏界)、五部(金刚界)之别,所用之念珠亦有定规。以三部而言,据苏悉地羯啰经之说,佛部用菩提子,观音部(莲华部)用莲花子,金刚部用噜梛啰叉子之念珠。以五部而言,据守护经、瑜伽念珠经等之说,佛部用菩提子,金刚部用金刚子,宝部用金、银、琉璃等诸宝,莲华部用莲花子,羯磨部用种种材料和合而成之念珠。于各部之中,持用念珠之部位亦有顶髻、身、颈、臂等之分别。 此外,密教经典对掐捻念珠之指法亦有详细之记载,以五部而言,据摄真实经载,于佛部,应以右手拇指与食指掐之;于金刚部,以右手拇指与中指;于宝部,以右手姆指与无名指;于莲华部,以右手拇指与小指;于羯磨部,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合捻之。以三部而言,据苏悉地经载,于佛部,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之指尖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食指略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于莲华部,拇指与中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于金刚部,拇指与食指指尖相合,舒展其余三指而掐之。 于密教诸尊中,手持念珠者颇多,如胎藏界外金刚部之火天、准提佛母、千手观音等皆是,其中千手观音系于其右方之一手持执念珠,称为数珠手。[大日 经卷一具缘品、一字佛顶轮王经卷四、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十一数珠仪则品、释氏要览卷中、开元释教录卷三、续高僧传卷二十道绰传、类聚名物考卷二五五]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280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