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珠念珠(佛珠念珠一般多少颗最好)

学佛百科2023-04-0389

【念珠】佛珠多少颗为宜?佛珠的颗数含义是什么?(菩提子颗数)

念珠(佛教解释)

念珠,又称佛珠、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种传统宗教成员如道教、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锡克教和巴哈伊教中使用。如道教的念珠,有81颗,代表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天主教的玫瑰念珠,有59颗,是用来念诵《圣母玫瑰经》,伊斯兰教的念珠,有33颗,转三圈正好是99,是用来念诵“安拉真主”的九十九个名字,佛教的念珠一般有108颗,代表除灭108种烦恼。随着宗教的不同和珠子数目的区别,赋予了念珠独特的含义。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在汉传佛教中,念珠最早的记载起源于唐代净土宗道绰大师。佛珠,本称“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种类型。每串佛珠数目表征不同的含义。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菩提子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

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槃了。

千年传承,让念珠由参禅悟道的工具演变为众生大智慧的象征,让人在面对烦恼、喧嚣时,不尤不饰、不骄不躁,并祈求平安、长保喜乐随着越来越多人喜欢和佩戴念珠,使佛珠在宗教寓意之外更成为时尚文化的符号。

佛珠多少颗为宜?

据藏经上的记载,最上等的佛珠一共是由一千零八十颗组成的,但因这种佛珠太长了,所以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佛珠的上品为一百零八颗,中品为五十四颗,剩下就四十二颗、二十一颗、十四颗和净土宗的三十六颗、禅宗的十八颗等。大多数人戴的都是禅宗十八颗珠的佛珠手链。

对一般的佩戴者来说,佛珠要戴多少颗并没做严格要求。只要带着长短松紧合适就行,佛珠持戴在手腕上是为了随时提醒学佛人精进修行,多用它念佛,随缘行善布施。因此,莫过于纠结念珠的颗数。

佛珠的颗数寓意是什么?

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子珠数目随所据经典不同,串珠的颗数不同,其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但每一种串法都是有讲究的,并非随意成串。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下:

1080颗

按天台宗理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十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这种穿法更多地出现在法事大会或其他的重要场合之上,往往由一些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上人所配,平日里难得一见。

108颗

一百零八颗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求得身心安定,化做无欲无求的姿态,是很多修佛者佩戴文玩菩提子所选择的数目。另外,108也是道家文化中天罡地煞的数目总和,佩戴亦有护身之意。

54颗

此串珠数源于菩萨修行中所需感悟的54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地”、“十回向”和“四善根”。

42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此数目和54颗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用“等觉”、“妙绝”两颗串珠代替了“十信”、“四善根”,同“十住”、“十行”、“十地”、“十回向”共成42颗串珠。

36颗

36颗是108颗的精简版本,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化繁为简的奥妙哲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27颗

表示小乘修行 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 ,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每一颗串珠代表一位佛学圣者,合计为佛家27圣贤,源于小乘派系中“四向四果”之论。

21颗

覆盖了菩萨修行自大涅槃到成佛所经历的21处阶位,即“十地”、“十菠萝蜜”和“佛果”。

18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 十八界 ”,即 六根、六尘、六识 。

数目吉祥而且便于携带,故而颇为常见。从佛学的角度上说,其指的是佛家的十八罗汉抑或是佛祖的18种变化 。

14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 十方、三世、六道 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 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体现的是劝诫修行的理念。

现在很多青年人极其青睐这一种串珠,借用了其“十四忍”的寓意。

12颗

在佛学中,常有“ 十二因缘 ”或是“二六之缘”一说,世间之事多为因缘而生又为因缘而去,而这12颗串珠就表明了这“十二缘起”。

6颗

分别代表了耳、鼻、舌、眼、身、意这“六根六情”,指代的是人的六种感官六种感知。

3颗

代表是“佛”、“法”、“僧”这三宝,多为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持有。

1颗

一般来说,一颗珠往往比较贵重,挑选具有很高物质价值的珠子,表达了佩戴者的艺术审美品位,可以贴身携带或是悬挂在家中,体现了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除了佛教信徒作为念珠以外,普通人把玩菩提子,也会起到按摩手部的作用,而人的手掌上有着与人体心、肝、脾、肺、肾等多处重要器官的反射区的。所以,经常把玩菩提珠对人的身体是有莫大的好处

佛珠使用禁忌

最主要的注意事项基本上就只有一条,就是清净。如果细说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不要手腕上带着念珠去卫生间方便。如果需要去的话,可以将念珠摘下放在上衣口袋里,夏天可以贴身挂在脖子上。

第二、不要在夫妻同睡的情况下戴念珠或者放在床边。

第三、不要在吸烟或者用手触摸过从葱、蒜、韭菜或者饮酒时佩戴念珠,更不要将烟吐到念珠上。

第四、念珠不使用和佩戴的时候,应当放在佛堂里或者佛像跟前。有熏香的行人,可以在每天早上起来使用之前用熏香熏一下。

第五、不要随意触摸其他人的念珠。

第六、念珠不要放在裤子兜里,更不要放在屁兜里。

第七、念珠在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墙上时应该将佛塔向上。

第八、请不要用摸过肉或者鱼等不洁净东西的手触摸念珠,在摸念珠之前应当洗手。

第九、在计数的时候,每念完一串的时候,不要将念珠翻转以后再计数要不间断的循环计数。相反转念珠计数这样做的人说是不越过佛头,这是不正确的,应当在同方向继续拨动计数。

第十、不要在持念的时候随意抡动或摆动念珠,要在腰部以上的位置严肃的郑重的计数。

念珠(佛教历史)

念珠的梵文原语有四种, 译成中文意思是: 数珠, 珠鬘, 念诵鬘, 珠之贯线, 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俗, 亦是後来演变成念珠的使用。

不过佛教最初是没有使用念珠, 最早有记载约是二世纪, 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公元六百年左右)开始有记载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念珠。念珠不是佛教所创, 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亦无念珠的记戴, 亦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而佛经记戴念珠多出於後期的经典, 而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传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念珠却是极受重视。

传入中国的经典有提及念珠的包括: 「木[木患]子经」,「校量数珠功德经」,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 主要内容是讲述持珠念三宝之功德, 总括来说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 高僧大德配戴挂珠时亦可增加威仪。但此记录最早不过隋唐时期,与南传佛教的律是有一定的冲突性和不同的。

念珠的作用是什么

念珠主要是拿来念佛的时候数数的的,带在手腕上的功能应该也是这样.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佛珠虽然现已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如果溯其本源,佛珠却并非佛教所创用, 而是起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

在佛教经典中,有关佛珠最初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木患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启示作为通说。经文载: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木患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有关记载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佛珠亦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可以肯定地说,自唐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二、名目繁多--佛珠的种类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持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佩珠,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而为之。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挂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均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做。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 “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的庄重。

下面介绍一下佛珠的各部位名称。

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或流苏的作用。

隔珠,又称作 “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佛珠的数目。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三、意蕴深远--佛珠的数目

每串佛珠,都是由一定数目的子珠串缀而成,而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而成。 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共有九种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

(一)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二)一千零八十颗

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 “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为十个种类。

(三)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四)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五)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六)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 “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七)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 “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九)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四、异彩纷呈——佛珠的质料

佛典当中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说明:

《陀罗尼集经》卷二载佛珠质料有金、银、赤铜、水精、木木患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载佛珠质料有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

《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载佛珠质料有香木、金俞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在佛教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七宝的名目,诸经中说法各有不同,今多以《般若经》中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为准。

佛珠的质料,除了上述的 “佛教七宝”以外,可用五大类别加以划分:

(一)菩提类

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指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体相状是:春天长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色花,呈穗状,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

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携带一串菩提佛珠,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正因为菩提子有着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通常将许多的佛珠皆命名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二)宝玉石类

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属于贵重一类。比较常见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金沙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大宝石名贵,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佛珠,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之人是无法得到的。

玉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包括有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方面的矿物和岩石。诸如大理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砚石等均属此范畴。而狭义上讲,玉石仅指硬玉(以缅甸翡翠为优质代表)和软玉(以和田玉为优质代表)二种。由于千百年来,玉石那种象征吉祥,可以避邪、禳灾和带来幸运的功效,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知、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佛珠,也就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了。

(三)果实(核)类

果实(核)类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人们随便就可以例举出不少的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皤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天薏子、莲子、椰蒂、缅茄、五眼六通等,简直不胜枚举。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木患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

桃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易植而子繁,故多为人们所广泛种植。据传桃木可以驱鬼,桃梗可能禳恶,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坚硬,可以用来雕刻成具有深刻含义的各类佛珠。

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长圆而两头尖,因其味苦涩而甘,故有 “谏果回甘”之称。橄榄核坚硬如石,是用来制造佛珠的极佳材料,并且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深红发亮,是不可多得的随身法宝。

木木患子,亦称作无患子,木木患子。木木完子,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黄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

椰,古书中或作为“木牙”,“木邪”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果实叫椰子,可用来制造佛珠。用椰壳(蒂)来制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答案补充 呵呵 佛头是不算在里面的...

佛教手持念珠一般是多少颗佛珠?

佛教手持念珠颗数一般是81,108,59,33不等。佛珠数目据《金刚顶瑜伽念珠经》所载以1080颗为最上。最常用的108颗,表示断除108种烦恼,证得108种三昧。

作为修持念咒念佛时计算数字之用,108粒当作100计。还有54颗、42颗、36颗、27颗、21颗、18颗、14颗等数目。

扩展资料

佛珠如同佛教一样来自印度,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俗, 亦是后来演变成佛珠的使用。不过佛教最初是没有使用佛珠, 最早有记载约是二世纪(而佛教是公元前500多年才产生的)。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公元六百年左右)开始有记载使用佛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佛珠。

中国有关佛珠的记载,是《续高僧传》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教人们拿着念珠持诵三宝名号。佛珠不是佛教所创, 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亦无佛珠的记戴。 而佛经记戴佛珠多出於後期的经典, 而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传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佛珠却是极受重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念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珠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490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