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佛珠(21佛珠手串有什么好处)

21颗翡翠手串有忌讳吗
21颗珠子指的是菩萨修行时时,从涅槃到成佛经历的21个阶位,分别是“十地”、“十波罗蜜”和“觉悟的佛果”。象征着凤凰涅槃,适合即将面对自己人生分水岭的选择,有重大事情要做的人佩戴。所以佩戴21颗的手串,不仅能够消除霉运,还能抵抗负能量,在遇到重大事情时,21颗手串能够保佑佩戴者一生顺遂,很适合在高考、结婚、签订重要合同的时候的时候佩戴。
虽然不同的珠子颗数具有不同的寓意,但要注意,佛珠佩戴是有很多的禁忌的。第一,在上厕所前,要把佛珠放在上衣口袋里,因为佛珠忌脏污,在不干净的地方待久了,会削减佛珠但灵气。第二,夫妻同睡时,不要佩戴佛珠,更不要将佛珠放在床边。第三,在吸烟喝酒时,不要佩戴佛珠,以免佛珠沾染上不干净的东西。第四,不要随意触摸他人的佛珠。
2、21颗佛珠手串适合哪类人
第一,高考学生,因为21颗佛珠寓意着凤凰涅槃,学生高考时佩戴,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第二,经常倒霉的人,因为21颗佛珠具有强大的磁场能量,长期佩戴可以驱散人身上的霉运,带来好运。第三,退休老人,经常佩戴佛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延年益寿。
菩提子佛珠21颗(不加上母珠),代表什么含义?
21 颗 佛珠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念珠的颗数各本佛经所记戴也有不同, 现举其中最常引述的供参考:
1.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 1080, 108, 54, 27 颗
2. 木[木患]子经 108 颗
3. 陀罗尼集经 108, 54, 42, 21 颗
4. 数珠功德经 108, 54, 27, 14 颗
5. 文殊仪轨经 1080, 108, 54, 36, 27, 18 颗
按“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 说法最上品是 1080 颗, 上品 108 颗, 中品 54 颗, 下品 27 颗, 而颗数所代表的意义是历代祖师为方便教化所说, 而非出自经典所戴, 现将常见的颗数意义简述如下:
1080 颗 --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 合成为 1080 种烦恼, 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 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间及天上, 即是六道轮回的世界, 后四界是圣者悟的世界, 即是: 声闻, 缘觉, 菩萨及佛界。
108 颗 -- 表示求正百八三昧, 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各有苦、乐、舍三受, 合为十八种, 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 合为十八种, 总计三十六种, 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54 颗 -- 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 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 颗 --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 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
36 颗 -- 与 108 颗意义相同, 为便于携带将 108 颗除三份。
27 颗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 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21 颗 --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 颗 -- 与 108 颗意义相同, 为便于携带将 108 颗除六份。
14 颗 -- 表示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念珠常附有母珠、数取、记子、记子留等。一般母珠是一颗 (亦有二颗), 母珠又称达磨珠。数取 (亦叫隔珠, 间珠) 用以分隔一定颗数的佛珠。记子又称弟子珠, 是串在母珠之另一端, 多以十颗为一小串, 表示十波罗蜜, 捻珠念佛满一百零八次时即拨动一记子以为纪数。如在记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 (一般用水晶) 称为助明、净明、维摩、补处菩萨。记子留是指每串记子之末端所附的珠子。
佛珠21颗代表什么意思?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
十地:
(l)欢喜地, (2)离垢地,
(3)发光地, (4)焰慧地,
(5)难胜地, (6)现前地,
(7)远行地, (8)不动地,
(9)善慧地,(10)法云地。
十波罗蜜:
〔一、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蜜。(内即内身,谓头目身命等;外即外财,谓金银财物等也。) 〔二、尸罗波罗蜜〕,梵语尸罗,华言清凉。谓离热恼,得清凉故。亦云防止,谓调练三业,止过防非,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也。又戒经云:菩萨具持众戒,而无所著,是名尸罗波罗蜜。(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三、羼提波罗蜜〕,梵语羼提,华言忍辱。他人加恼为辱,于辱安受曰忍。谓内心能安忍外所辱也。经云:菩萨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摇动,是名羼提波罗蜜。 〔四、毗梨耶波罗蜜〕,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练心于法曰精,精心务达名进。谓勤修善法,心无懈怠也。经云:菩萨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五、禅那波罗蜜〕,梵语禅那,华言静虑。谓念虑皆忘,安心理境。又名智生,谓依定生智也。经云:菩萨于五欲境,无所贪着,诸次第定,悉能成就,是名禅那波罗蜜。(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诸次第定者,谓于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等次第而入也。) 〔六、般若波罗蜜〕,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决定审理名智,造心分别名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能通达无碍也。经云:菩萨于诸佛所,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一切智门,是名般若波罗蜜。(实相,即一实相也,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印即印定一切法皆无相故。) 〔七、方便波罗蜜〕,方即方法,便即便宜。谓善巧方便,随机利物,称适缘宜也。经云:菩萨教化众生而不?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说法,是名方便波罗蜜。 〔八、愿波罗蜜〕,愿即誓愿,志求满足也。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尽未来际,成就行愿也。经云:菩萨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尽未来劫,证得如来智慧,是名愿波罗蜜。(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九、力波罗蜜〕,力即力用,谓行满功成,万境无动,能善办众事也。经云:菩萨具深心力,无有杂染,乃至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是名力波罗蜜。 〔十、智波罗蜜〕,智即智慧,谓决断无惑,证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无碍也。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名智波罗蜜。
“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582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