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仪对学佛的人重要吗(威仪解释)

学佛应重视威仪的训练
佛门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因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规律的生活,才能完成人格,成就道业。因此,举凡行、立、坐、卧,一切举止动作都要威仪具足,所谓「身具德,人必敬」。以下仅就日常生活中的行立坐卧四种威仪,以及有关参访、入殿、礼拜、出堂等应注意的行仪,略述于后:
一、四种威仪
(一) 行:
1.走路时,应目视前方七尺,不可左顾右盼,不可低头仰视。
2.穿着海青行进时,应该双手操胸。
3.穿着长衫行进时,应该双手下垂,自然摆动。
4.行进间,双手不可置放腰后;不可跑步,若要赶路,可放大步伐,但不可奔跑。
5.行进间,见大德迎面而来,应立定合掌,待大德走过,方可放掌、前进。
6.与大德师长同行,应走在左后方,距离一个肩膀的宽度,不可平行,不可离太远。
7.走出房门,衣服、鞋袜必须穿戴整齐,不可赤脚或穿着拖鞋。
8.如系宗教徒,有法衣在身,不可大包小包背满全身,僧袋应当背于右肩。
9.如非诸山方丈,不可挂念珠行走。
10.行进间持经本,应双手捧持。
(二) 立:
1.站立时,应前八后二,抬头挺胸,姿势端正,不可倚墙靠壁,不可双手叉腰。
2.与大德同在时,不可站在大德的上首、高处、对面,或与大德并排而站。
(三) 坐:
1.坐下时,要平肩、收腭、双眼平视、手放双膝。
2.与大德同坐,应坐半座,不可坐满,不可翘腿,并依大德指示的位置坐下,若招呼你与其平坐,应该礼貌遵行,不可违意。
(四) 卧:
睡眠时,要右胁而卧(吉祥卧),不可四仰八叉。
二、参访礼仪
1.寺院参访,应事先通知,并准时到达。到达时,先到客堂报到,然后向主事者行礼,由知客法师引导至佛殿礼佛。
2.参访日期、时间一经确定,则勿随意更改,以免造成安排的不便。
3.离开寺院时,应到大殿向佛菩萨告假。
三、佛殿礼仪
1.入殿时,若从右门入,应右脚先进;若从左门入,则左脚先进。
2.入殿后要先拜佛,才能拜人,或是瞻仰佛像。
3.在大殿中不可寒暄讲话,不可相互送礼,有事须退出殿外讲说。
4.不可随心所欲进出佛殿,更不可衣冠不整。进入佛殿时,应操手行走。
四、礼拜行仪
1.礼佛时,宜在佛堂、佛殿、佛塔,以免引人侧目。
2.在佛殿礼佛,除非住持方丈和尚,否则应在东西两单礼拜。
3.礼拜大德师长,应至佛殿,如于路上、客堂、饭厅,或大德参禅、打坐、剃头、卧病时,不可礼拜。
4.礼拜大德不可于高处拜,或于大德背后拜。
五、出堂礼仪
1.出堂是大事,分个人及团体两种。个人出堂必须请假。如系早上出,晚上归,可向直属主管请假,如系长假,必须向纠察、客堂及相关职务人等请假,而且必须搭衣。
2.请假在外,不可于俗家或信徒家中夜宿,除非当地没有寺院道场。
一个修道者的风姿,在行立坐卧、言谈举止中皆可表露无遗。佛门中其实不只四种威仪,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威仪不仅能调摄修道者的身心,尤其可以行无言的教化,例如昔日舍利弗为马胜比丘进止有方,端正的威仪摄受而归投佛陀座下,威仪的重要,由此可知。所以学佛修行必须重视威仪的训练。
出家人为什么要学威仪门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如果能做到,大家看到都会赞叹「佛弟子形象好,招牌好,有威仪」,对佛会生起恭敬心。出家人就是代表佛教,代表诸佛菩萨。如果我们没有戒律、威仪,走到外面,人家一看生毁谤心、生轻慢心,社会大众瞧不起我们,就是瞧不起佛陀、瞧不起佛教。我们造这样的业,果报在阿鼻地狱,这是破坏佛教形象。人家本来还有意思想来研究佛法,一看诸佛菩萨是这个样子,算了不值得学。你要是让人生起这个念头,你不堕阿鼻地狱,谁堕阿鼻地狱?
佛教的威仪是不是有点太过了,怪不得很多人学佛学成神经病学着魔就是这样的?
这就好像医生给你开了治病的药方,但你自己不按照药方吃,自己胡乱吃,把自己吃坏了反过来怪医生。佛菩萨从来没有教导我们追求什么威仪,从来只是教导我们,要自己如理如法的修持,严格要求自己,断恶修善,给众生做一个好的榜样。佛是教导你要用智慧,慈悲,清静,平等心学佛,你不听,偏要用偏执心来学佛,自然容易招魔障。
我们为什么要注重修养与威仪
言行举止能表露出一个人的修养。可以说,除了外貌,修养是我们的一张“重要名片”。
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而第一印象往往取决于举手投足之间,甚至寥寥数语上。职场面试、男女相亲,甚至生意谈判等等,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就决定了事情的走向。所以一个人修养程度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发展前景。
作为佛弟子,更是如此。因为我们要接引形形色色的人学习佛法,如果在他人面前,我们言行举止不得体,很可能在无形中就把人拒于佛门之外,或者让人对学佛人避而远之而尚不自知。
2015年,我去洛城,接触了几位外省老师姐。其中一位师姐在超市购物时,“呸”的一口浓痰就吐在了洁白的地砖上,随意得就像吐在田间地埂上一样。我亲眼目睹了外国老太太对我们投来的鄙夷眼神。
2018年,我和师兄姐们一起去苗栗。有几位师姐特别爱说话,嗓门也特别大,凡有我们所在的大巴车,几乎成了“菜市场”。车上的人安静地听着我们喧嚣,而这几位师姐却置若罔闻。
类似的情形很多,得到的异样眼光也不少。这些行为说起来,既谈不上犯戒,也不能简单地用好坏善恶去评判,但就是会影响一个人的形象,影响佛弟子的形象。
礼仪修养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规范,是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佛弟子也没有理由挑战、漠视这种规范,否则世人就会拿异样的眼光看待你,甚至排斥你。这对于我们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的佛弟子来说,这无疑是非常糟糕的,我们需要世人认同的目光,欣赏的目光,甚至仰慕的目光,而不是异样的眼光。
我记得有位师兄曾跟我谈起刚接触正法时的感受:刚接触正法没多久就逢寺庙开法会,于是随大家一起坐船去寺庙。一路上认识了很多师兄姐。看到一些师兄姐的言行举止,心中不禁大为吐槽。事后,他对我说:“这些人的行为举止太不讲究了吧,却张嘴闭嘴满口佛法大道理,实在难以接受,时间久了还好,感觉这些师兄姐其实很善良,很虔诚。”值得庆幸的是,这位师兄法缘深厚,否则极有可能因接受不了部分人的言行而离去。
我姐就是个特别挑剔的人,总是能举一反三联想很多,由一个不好的点,会预设到很多面上去。我曾多次与她交流,试图让她走进正法,可她总是给我这样的开场白:“就你们那帮人,快拉倒吧……”甚至有人直接给我一句话“就那个素质还学佛?”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充满无力感。像我姐这样的对我是直言不讳,很多人不会这么直接,找个理由推脱就是不进来,这种人嘴上不说,心里可能和我姐是一个想法。诚然他们走不进来与自身因缘有关,但不能否认我们不修边幅的言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起了违缘作用。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作为佛弟子,不能狭隘学佛而无视了普世的道德规范、礼仪修养。我们要跳出尘世轮回,不代表可以藐视世法,脱离人群标新立异。我们要做的是世人典范。
佛法也没有否定世俗中的一切。当代住世的佛陀就告诉我们,如果连个世间好人都不是,哪里可能是佛菩萨!所以我们要纠正“脱离世法而修学佛法”的错误知见,不仅要学习圣人的无私无执无着,还要学习圣人的威仪典范。试想一个行止乖张粗俗无礼的人,却在满口讲佛法大道理,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会听这样的佛法吗?你会相信一个俗不可耐的人能讲出什么大道理吗?更多的认为只怕是跳梁小丑哗众取宠吧。
孔子云:”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恭敬而不懂礼,就会不晓应对,烦扰不安;谨慎而不懂礼,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懂礼,就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懂礼,就会尖刻伤人。
可见缺少礼仪修养,我们处事就会应对乏陈,进退无度。如此学佛,实是不得精髓,只在表皮。一个真正修得好的人,也应该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他的内心清净坦然、淡泊无畏、慈悲善良,不会忽略世人的感受,也绝对做不出粗鄙无礼的行止,是从容淡定,进退有度,言语得体,举止安详,就如当代住世的佛陀所说的“清华高贵”,如此也才符合世人心中佛弟子的人设,而不是世人眼中的另类。
婷婷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却污泥无有莲花,红尘修炼亦如是。愿我们都能以清华高贵之姿处于红尘中,莫让世人误解了学佛修行人。
撰稿:篱菊半开
编辑:上福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62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