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手链17颗(佛珠17颗代表什么意思最全的答案)

手串17颗什么意思
手串十七颗珠子,没有特殊的含义。
手串就是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手串部位名称:
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又称作数取、弟子珠又称作记子,记子留,络绳和一些饰物组成。
1、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或流苏的作用。
2、隔珠。又称作 间隔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一百零八颗的佛珠和五十四颗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颗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颗、十八颗的佛珠,则每九颗子珠用一隔珠。
3、弟子珠。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颗或二十颗居多,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佛珠的数目。
4、记子留。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举搏弟子珠的滑落。
5、络绳。即系串佛珠的线绳。根据子珠的规格以及孔洞直径的大小,以独股、双股或者三股为绳,穿珠而过。络绳,一般分为有弹性、非弹性两种,汉传佛教佛珠使用络绳,要求一般比较宽松,只要自己喜欢并且能够穿得进去的都可以。
6、配饰。指的是佛塔下部、记子以上部分系坠的各种饰物,主要用以佛珠的装饰和美化作用。
扩展资料:
佩戴佛珠注意事项:
1、当佛珠不使用和不佩戴时,应将其放在佛堂里或者佛像前。有熏香的佛教信众,每天早上起来使用佛珠之前,应该用熏香熏一下。
2、当将佛珠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墙上时,应该将母珠佛头、佛塔向上。
3、佛珠一般除了诵经念咒之时,应该非时不用。持用时,应该在腰部以上的位置,郑重严肃地记数。不要在持念时随意抡动或摆动佛珠。
4、不可将佛珠用于统计人数或计算金额等。
5、密宗行者,用于正念诵等盛仪修法时所持用的佛珠,念诵既毕,须将佛珠于掌中蟠妥,顶戴发愿,其后则连同金刚杵等法器置于宝盘中或银盘上,不得与日常生活随身携行佛珠相混用。
6、不可将佛珠搭州随意放置,也不可使佛珠接触地面。
7、在触摸佛珠之前,应当洗手。不要用触摸过葱、蒜、韭菜、肉、鱼等荤腥以及不洁净东西的手触摸佛珠。饮酒时,最好也不要佩戴佛珠。吸烟时,应该注意不要将烟雾正枝祥喷吐到佛珠。
8、不要将自己的佛珠轻易展示与别人,也不要随意触摸他人的佛珠,更不可将其交托他人保管。
9、从事粗重劳动、体育活动或涉水、洗澡、洗头时,请不要佩带佛珠,以免使其受损。
10、夫妻同房时,应将佛珠摘下,并使其远离床边。
11、不要将佛珠随意放在裤子口袋中。去卫生间方便时,应将佛珠取下,或放在上衣口袋中,或贴身挂在脖子上。
12、倘若发现自己所持用的佛珠有破损等缺陷,应及时更换,或置于火炉中供养智慧本尊,或将其投入江河湖海中供养水神。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手串
手串17颗有忌讳吗
手串十七颗珠子,没有特殊的含义,也没有忌讳。
手串就是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17颗手串千万不能乱戴,这种说法不是真的。但如果按照佛珠来说,17颗是比较罕见。佛珠颗数一般是偶数的,不是奇数。如顷备果是佛珠可以加一颗,戴18颗,18颗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佩戴爱好
如果仅是普通的手串,其实戴多少颗都无所谓。因为手串的主要作用是装饰,手串作为一种饰品,在颗数上并没有多大的讲究。佛珠手串是生活中常链乎耐见的手串饰品棚春,一般适合男女老少佩戴的,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进行佩戴。佩戴佛珠手串是好的,长期佩戴佛珠手串,手串和手腕进行磨擦或碰撞,这实际就是给肌肤进行按摩。
手串珠子的颗数能够按照自身的爱好,及其手腕子大小度独立挑选佩戴的珠子数。在佩戴手串时,可按照手腕子的大小挑选颗数。假若手串太长得话能够除掉几个珠子,过短则应该加几颗珠子,使手串戴上去更舒服。不论是手串的珠子有多少颗,手串装潢效果都始终不变。
手串十七颗珠子代表什么意思
17颗佛珠代表着17种净土。
直心、深心、大乘心、布施、持戒、任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除八难、守戒行、十善。上述十七种,皆为菩萨之净土。
如果有独立一个分开的话就是16颗子珠,加上一“佛头”,共17颗佛珠。这颗“佛头”是不计算颗数的(“佛头”是念经时来计算圈数的),十六颗子珠的裤渗话指“十六善冲”
扩展资料
佛珠的梵文原语有几种,译成中文意思是:
(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数珠。
(二)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珠_之义。
(三)japa-ma^la^,念诵_之义。
(四)aks!a-su^tra,意译为珠之贯线。盖梵语ma^la^(或ma^lya)乃‘_’之意,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璎珞_条缠身之风习,由是遂演变成念珠之使用。
佛珠如同佛教一样来自印度,印度人团镇自古都有以璎珞_条缠身之风俗,亦是后来演变成佛塌纯粗珠的使用。
不过佛教最初是没有使用佛珠,最早有记载约是二世纪(而佛教是公元前500多年才产生的)。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公元六百年左右)开始有记载使用佛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佛珠。
中国有关佛珠的记载,是《续高僧传》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教人们拿着念珠持诵三宝名号。佛珠不是佛教所创,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亦无佛珠的记戴。
而佛经记戴佛珠多出於後期的经典,而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戴,所以依律典的南传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但在密教中佛珠却是极受重视。
传入中国的经典有提及佛珠的包括:「木_子经」,「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主要内容是讲述持佛珠三宝之功德,总括来说念珠可以令佛弟子自省,高僧大德配戴挂珠时亦可增加威仪。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636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