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颗佛珠手串能辟邪吗(12颗佛珠是什么意思)

手上戴的佛珠十二颗好吗
12颗的佛珠也有寓意的。
佛珠12代表《“十二因缘”。》
一.无明(梵语avidya)-无始烦恼。谓无始以来,妄识于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名无明。无明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枝末无明乃凡夫所修。
二.行(梵语samskara)-造作之义,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由于两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若起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嗔、痴等烦恼之心,则造恶业。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两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因缘和合,遂感生现在苦果,即是吾人五蕴报身。
三.识(梵语vijnana)-本识揽渧。即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死之开端。
四.名色(梵语nama-rupa)-识暖胚团。名指心识(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是说明一岩隐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渧,外托暖气成胎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
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德,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为心,而只称名,且初投胎之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只称色。
五.六入(梵语sad-ayatana)-扶尘具形,指眼等六根而言。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逐渐六根成长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从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间总共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所摄,此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体。
六.触(梵语sparsa)-根摄境界,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于外境相接触。当婴孩自出生到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当无憎爱分别。
七.受(梵语vedana)-苦乐舍感,即是领受之义。领纳接触六尘境界,内心所感受的违顺等境搏枣世,生起苦乐感受。当四五岁到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当未生贪爱之心,这是对境所生的一种情绪。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过去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现在苦果。既有此五蕴假身,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现在因缘,将引生未来之苦果,详情如下:
八.爱(梵语trsna)-因受生著,即是贪爱。因感受引起之执著。当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之时,已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对于乐受顺境,则起贪爱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藏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高僧大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九.取(梵语upadana)-因执追求,即妄取也。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污欲境的一种强烈趋求。
十.有(梵语bhava)-业牵后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有支又为因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梵语jati)-倒识投胎。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投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十二.老死基肢(梵语jara-marana)-生后苦死,即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众生莫不皆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夭折与横死),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买了一个手链有十二颗珠子有什么寓意
十二颗珠子代表“十二因缘”。
一、无明:无始烦恼。谓无始以来,妄识于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名无明。
二、行:造作之义,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由于两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若起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启咐心,则造善业;若起贪、嗔、痴等烦恼之心,则造恶业。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三、识:本识揽渧。即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死之开端。
四、名色:识暖胚团。初投胎之神识,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
五、六入:扶尘具形,指眼等六根而言。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逐渐六根成闷镇长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六、触:根摄境界,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于外境相接触。当婴孩自出生到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当无憎爱分别。
七、受:苦乐舍感,即是领受之义。领纳接触六尘境界,内心所感受的违顺等境,生起苦乐感受。当四五岁到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当未生贪爱之心,这是对境所生的一种情绪。
八、爱:因受生著,即是贪爱。因感受引起之执著。当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之时,已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对于乐受顺境,则起贪爱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九、取:因执追求,即妄取也。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污欲境的一种强烈趋求。
十、有:业牵后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有支又为因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蚂旁粗。
十一、生:倒识投胎。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投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十二、老死:生后苦死,即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众生莫不皆有死,夭折与横死,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扩展资料:
佛珠名字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弗诛,就是不要诛杀生命的意思。不论在家出家,佛教中的第一大戒是不杀戒。我们每个人都不愿失去生命,推己及人,每一个有生命的有情也都是如此。
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更是着重这一点,并强调戒杀护生的人必定有健康长寿的结果。佛珠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中,也是时时在提醒自己爱惜物命。
佛珠如同佛教一样来自印度,印度人自古都有以璎珞条缠身之风俗,,是后来演变成佛珠的使用。不过佛教最初是没有使用佛珠,最早有记载约是二世纪,而佛教是公元前500多年才产生的。而中国则在隋唐时代开始有记载使用佛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佛珠。
佛珠第12颗的含义
佛珠手链分为两种,一是长串的,一般是108颗,这是有意思的,代表百八烦恼,也代表百法明门,就是说佛法有108种方法,来降伏108种烦恼。其实这都是虚指,代表所有的信判意思。
另一种是手串,不是长串了,手串的数目要根据珠子直径的大小滑凳改来定,以正好戴在手上为原则。这样,数目就不是一定的了。比如10MM直径的珠子,就是要19颗比较好,这样比较能戴在大部分女士的手腕上。15MM的应该是15粒,一般的男士能戴上。
12粒的,是20MM直径的手串,因为这么大的珠子,只能12颗,比较适合手腕粗的男士。
如果非粗毁要说有什么佛教的意思,12在佛教里,也是12因缘的意思,就是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参透了12因缘,就是辟支佛。
手串十二颗代表什么意思
十二颗佛珠并无代表的含义,但是其他数量的珠子在佛家中有着特殊意义:
十四颗: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基升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十八颗:俗称“十八子”,春判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二十七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扩展资料:
中国在隋唐时代(公元六百年左右)开始有记载使用佛珠及在雕刻佛像时亦有刻上佛珠。中国有关佛珠的记载,是《续高僧传》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教人们拿着念珠持诵三宝名号。佛珠不是佛教所创, 在佛陀时代所制的律仪亦无佛珠的记戴。
而佛经记戴佛珠多出於後期的经扒锋改典, 而律部经典却不见有记戴, 所以依律典的南传佛教徒亦较少有持珠, 但在密教中佛珠却是极受重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珠
12颗珠子的手串什么意思
十二颗佛珠手串所代表的含义:一般认为,十二颗的佛珠手串表征佛教的十二因缘。因为种因,好种子;缘为助像,如阳光雨露。所谓十二因缘,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早兆铅生、十二缘心、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的十二种条件,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若依《中阿含经》所说,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佛教认为,有情缘痴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入,缘六入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忧、悲、苦恼等大患所集。在此十二支中,各前者均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即不复存在。陆好因此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经常以此来说明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猜并、缘所成立。并由此理论来说明无常、苦和无我。
佛珠手链有12颗什么意思?
12颗大概只是因为珠子太大了,弄太多不能往手上戴。
1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2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3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十地”见“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弟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4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丛雀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5三十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渗瞎早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六颗
6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7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神轿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8一千零八十颗 按天台宗理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十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
9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66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