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六种想(具六种想是什么意思?)

八步骤三种禅修3
(八步骤和八步骤三种禅修,导师开示,八步骤是方法,建立观念,思考人生,不断重复心态,也是需要有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记得第一次打坐时,腿不自在,就放下不盘,说明不真诚,看到班组共修时其它师兄都盘着腿坐着,我也只能老实盘腿,现在也养成了习惯,每天也能认真的坐着盘腿,听慈经做定课。)八步骤三种禅修,禅修在一般人眼里以为就是在闭着眼睛,盘腿打坐,实际上是一种心底功夫,怎样用心就会怎样改变我们的心,就会有收获,打坐只是一种辅助方式,只要保持正念,带着正确的观念正确的心行,随时随地都可以禅修。比如观想,运用观想修行改变观念。净观或者不净观,净观帮助我们远离贪嗔痴,通过想来改变环境,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的内心,环境对我们影响很大,心念产生和境界有关系,境界变了,心念也随着改变。还有一种内观的修行,偏向于觉知力,培养我们的知觉,获得关照力量,也是比较重视的观察修,完成对世界的建立,一种正确的认识,运用理性的思维,这种修行佛教里面比较重视,因为人有理性,能够跳出自己的经验,跳出自己的感觉,如果没有理性思维的话只能永远活在自己的感觉和自己的经验里面,所以要用理性思维开放,看到自己的不足,理性跳出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对自己的关注,和关注更多的人。理性的文化和接受的文化程度也不一样,接受到觉醒的文化,智慧的文化就会开智慧,开真理,找到生命的真理。如果没有接受文化就会设定在狭隘的生活里面,跳不出自己的感觉,不清楚自己是谁?生命是怎么回事,没有接受到佛法的智慧,就会有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认识,就会导致不良行为,成为危害自己,危害社会的人。导师为我们施设了很多教法,让我们不走弯路,现在有缘进入三级修学,就要兼用理性认识,时时观察,提醒自己,安住在书院好好修学,对生命,社会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去认识,帮助我们找到方向。
八步骤三种禅修就是修正观念,调整心态,运用正确的观念重复正向心态,造就高尚的生命品质。第一到第四部是观念禅修,通过将近三个月时间每天看书,观听视频,做辅助材料理解法义,做分享稿.记得本月上旬晚上在宾馆自修时,隔壁好友叫我一起去看广场舞,这个我喜欢的,当时心动了一下,也是我这个凡夫心无明的错误观念造成的,后来婉言谢绝,讲没时间去了,我要看法义,看书。也是第五第六步心态的禅修,处理问题,要考虑一下,心静下来,安住在宾馆内自修。稳定心态看书做法义,怕分享不好,打了草稿读一遍感觉不够精进,再修改重新整理,做分享心得,直到感觉满意落实正稿,收获满满,也是第七第八步生命品质的禅修,重复正确的观念和心态。现在学了10篇教材,对书本做法义的理解,养成了习惯, 丛刚自修时用了2小时,现在4到5小时,甚至一天时间看书,法义,重复看观听视频,学习,时间觉得还不够,摆脱错误观念,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的心里基础,开智慧,见真理,看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变,正像《道次第》所讲的围绕凡夫心,菩提心的展开,帮助我消除错误观念,建立正确认识,同样也离不开八步骤的十八字方针和十六字诀窍,(真诚,认真 老实,理解接受并运用,观念心态品质的改善 ,树立正见,认清真相,摆脱错误,重复正向)。学会认识观修,以前喜欢买买买,现在好久没有这个念想了,安住了我这个以往贪嗔痴的错误观念,走向了觉醒。运用八步骤离三种过,具六种想,用法器来敲醒自己,八步骤的三种禅修,取决于有效的方法,落实修学是关键,自修共修看教材,观看影像内容,每天重复看观听,脑子里有妄念时反过来再观察,观察后再安住修学,安住了就不用再观察,安住在修学里面就是轮番修,每一课都传承着智慧内容,修学效果都得到收获,皈依三宝,观念得到了改变,把法义带到生活中调整心态,对座上修的落实,检验巩固,也是座下修的修行,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亲人随缘接受佛法的善知识,学习佛菩萨的精神,按照闻思修的佛法修行次第,从迷惑走向觉醒,心态越来越健康,对人处事用智慧相处,融合,运用所学的法义运用到生活中处理问题,来导向生命品质的改变,效果非常好,关键在于我们要真正的落实八步骤。以上是八步骤禅修的法义和分享。
八部三禅中哪几步分别是接受,运用,理解
分别是修学态度、方法、效果这几步。
修学态度决定了我们对法的“理解、接受、运用”的程度。
八步三禅,是把法义落实到心行,通过听闻佛法,不断思维,依正见建立三观,运用新观念,完成心态的改变,进而强化心态,造就佛菩萨那样的生命品质。
十八字方针中,“真诚、认真、老实”属于态度模式,它的重要基础是具六种想,在具六种想中,于己作病者想是关键。
法义的理解一是从理论层面到现实层面,二是只有对理论层面理解认识的完整、准确、透彻,才能在现实层面中更好的对照、检验并接受。
闻法轨则 依六种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本周的内观和实践,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首先于己做病者想。对于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来说,求生的本能让他对医生的嘱托言听计从。特别经多方医生诊治无望的时候,对医生的哪怕半点希望的话更是不加甄别的遵从。所以有病急乱投医之说。自己进书院也已经一年多,自己的状态时好时坏。时而精进,时而懈怠。何时精进何时懈怠,全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就用心认真的修学,心情差的时候,佛又回到西天了。而心情好的时候并不多。前天小组共修也都谈到了进书院的初衷。想想那时候对进书院学习的渴望,和第一次落选时的失望,最终能够进书院的激动和得到后的不珍惜。想想自己因不精进耗费的时光,觉得特别汗颜。通过不断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几个因素。一,总觉得时间有的是,反正现在还年轻,比起耄耋之年的老人,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利用,学佛嘛,也不必急于一时。其实已经把佛法修行与做事割裂开了。并不觉得佛法是心法是总的指导方针。二,总觉得死亡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感觉自己好像不会死似的。中学的时候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上面说,死是一件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不必急于求成,那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好了。殊不知意外和明天并不知哪一个先来,当意外来临时,我们那种茫然不知所措那种无力感,只能犹作婴儿哭。其实死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习惯性的视而不见。中国人也忌讳谈死的。所以对死尤为麻木。佛陀曾说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就像不差钱中说的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这一期生命只不过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而已。三,临时抱佛脚,每次遇到变故或挫折时,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佛,我一定要改变生命品质,我一定要弘扬佛法。也是那个时候特别精进也很虔诚,学起来很有劲头。可是当困难期一过,自己又堕入习惯性麻木的怪圈中。又行乐须及春了。四,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这里好,那里也不错。我哪里有病?我怎么会有病?有病的是其他人吧?你看看?他人这里做的也不如法,那里做的也不到位。修学不积极,定了不及时。把自己举得很高。这种不良心行是对自己的一种障碍。印祖曾说若真修道人,不闻世间过,若闻世间过,非真修道人。阿秋法王曾说过,对他人的抱怨与指责,非但与自己修行不利,还会断自己的善根福德。想想自己表面上一幅谦虚谨慎的嘴脸,骨子里就是一个判官。自己修行不得力这也是很大的原因。五。总是习惯于熟悉的状态,很难打破或走出这种状态。就像对立与冲突,嗔恨。这些不良心态,一遇到对镜,马上出来,连想都不用想。就像呼吸一样自然顺畅,而对于忍辱,持戒,精进这些菩萨行,总是心有余力不足。用师父的话说,就是不熟悉,我觉得闻思不够,没把这样善法落实于自己的心行。自己心行没改变,所以法是法,我是我。我觉得要想修好,必须具六想,除三过,以清净心闻法,通过观察修安住修让法落实于自己心行。只要修行上路,肯定就有动力。
依六种想,戒贪嗔痴 | 《略论第7课》
文/扬蹄
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阴雨
“你有病么?”
“你才有病!你全家都有病!”
哈哈哈…想到这个对话,我笑了。“病”这个字,在现在这个社会并不吉利,人人都避而远之!希望自己健健康康、无病无灾的。然鹅…佛法却教导我们,要把自己当作病人来看待,究竟为何呢?《略伦第7课》如是解答!
把自己当作病者观想,认识到自己是个病人。
我看看书再看看自己——四肢健全,耳清目明,明明是个大好青年,为什么说自己是个病人呢?原来,佛法所说~人生的本质是苦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五蕴织盛。这八苦,无论哪一个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都会感到焦虑、紧张、心神不宁,会出现失眠、内分泌絮乱、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如何没病?
我们要学会认识、观想自己是个病人。不断获得治疗的方案,具备智慧的观照而有能力从不健康的状态走出来,当自己的主人。
把法师当作给我们治病的医生,不断忆念法和法师的功德,进而对法生起信心,以此对治我们的凡夫心。
以前我在街边看见和尚、或是在庙里看见师傅,都是以一种尊敬心来对待。就像尊重普通人一样尊重他们,谈不上恭敬。因为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但在学习之后,看导师的视频、再看导师现在的模样,真的苍老的好多!而在他这段苍老的岁月,我们大家有缘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一个班级,一个团体…并且有更多人有缘接触佛法。那导师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想:我们认真修学,不断培养自己的菩提心。这就是对导师最好的回报吧。
把佛法当作治病的药,珍惜、珍重。
佛法博大精深。如果我们自己修学也许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许会闭门造车、也许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没有有次第、系统性地学习佛法,对佛法的领悟不够深刻,领会也不够到位。
而我们的佛法修学,有目标、有地图、有导师、有伙伴。每一课的内容刚刚好是一周的时长,不多不少。就像药一样,有疗程、有分量。应倍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因缘。
把修行当作治愈病情的过程,通过修习戒定慧,逐渐了解心的本质、断除烦恼。
禅语心灯里有这么一句话,“学佛并不只是祈求佛菩萨保佑、事事顺利。关键是学习佛法的智慧,正视是非得失,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我们都想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心境。学佛就是要把正见落实心行,了解心的本质,勘破生死现象。
学佛的修行不在于听闻了多少,而在于领会了多少,落实到心行有多少。说再多的佛法,如果没有落实到心行,只是停留在口耳上,那演到后来我还是我,佛法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更别说通过修行来培养一种淡然的心境了。
随时要观想、忆念说法者。
一方面我们要以佛为榜样和修习标准,向佛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视师如佛,以一颗恭敬心对待佛、学习法,常怀感恩心。
当我们以一颗恭敬心对待法师、对待法,我们对法师和法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通过对照佛菩萨的心行,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断除贪嗔痴,最后三毒痊愈,明心见性。
在自己于法受益后,还要发心利益众生。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还要为六道一切众生而修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当我们承担责任的时候,能力又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一个档次。学佛也是如此。就像导师所说,“我说《道次第》,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学得最好的也是我。如果没有这个因缘,我可能不会那么认真地学这部论。”
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修行看清自己的心。具足正知正念、具足慈悲、惭愧等种种善行。
这六种想因果相续、层层递进。应常思常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和视野宽度,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正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同学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济群法师的《略论第七课》
参考资料:2019.04.11 1组小共修同学们的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80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