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李滉孔子(朝鲜 李祘)

成均馆大学的韩国明星
韩国成均馆大学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很多韩国明星都来自于这所大学。
其中比较出色的明星有:
1、宋仲基,1985年9月19日出生于韩国大田广域市,韩国演员、主持人。
2008年出演电影《霜花店》进入演艺圈。2009年在音乐节目Music Bank中担任主持,后在艺能节目《Running man》中担任固定嘉宾(E01——E41)。2010年出演电视剧《成均馆绯闻》具龙河一角,获得KBS演技大赏最佳人气奖。2011年在电视剧《树大根深》中饰演青年世宗,获得SBS演技大赏PD奖 。2012年接拍KBS水木剧《善良的男人》,在KBS演技大赏中获得最佳男演员奖、网络人气奖及最佳情侣奖 。同年主演的电影《狼族少年》上映,正片票房达665万观影人次,累计突破700万观影人次,凭此片获得第49届百想艺术大赏电影部门最佳男演员提名。
宋仲基于2013年8月27日入伍,于2015年5月26日退伍。2016年2月主演KBS水木剧《太阳的后裔》,凭借该剧获得第52届百想艺术大赏电视部门最佳人气男演员奖 。
2、裴勇俊(Bae Yong Joon),1972年8月29日出生于首尔,韩国男演员、制作人、上市公司老板。
1994年11月1日,参加KBS青春剧《爱的问候》, 试镜后被选为男主角而出道。1995年,凭借言情剧《阳光场地》获得KBS演技大赏最佳新人奖。1996年,出演言情剧《初恋》以65.8%的收视率刷新韩国电视剧的收视记录 。获得KBS演技大赏优秀演技奖。
2001年,饰演《情定大饭店》中的一个MA专业人士“申东贤”一角 。 2002年,主演《冬季恋歌》获得KBS演技大赏最优秀演技奖 。2003年, 主演首部电影《丑闻-朝鲜男女相悦之词》,获得第24届青龙电影节最佳男新人奖和第40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男新人奖 。
2004年6月,成立BOF经纪公司, 成为收购合并后的KEYEAST 。 2005年,主演电影《外出》,该影片在日本票房为300万观众。2007年,主演《太王四神记》,剧中一人分饰二角,同时饰演天神桓雄和广开土大王高谈德,获得MBC演技大赏、 大奖 。2008年, 被授予韩国花冠文化勋章 。2009年, 推出散文集介绍韩国旅游书《寻找韩国之美的旅行》,并翻译为日文、中文和英文版本发行 。
3、文根英(Moon Geun Young),1987年5月6日出生于韩国光州市。韩国女演员,毕业于韩国成均馆大学。
1999年,参演电影《路上面》,正式成为童星进入演艺圈;2000年,参演电视剧《蓝色生死恋》;2004年,主演电影《我的小小新娘》,获得第41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女新人奖;2005年,主演电影《舞女的纯情》,获得第26届韩国青龙电影奖和第42届韩国电影大钟奖人气女演员奖;2008年,凭借电视剧《风之画员》拿下第45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最佳女主角奖。2010年,3月主演电视剧《灰姑娘的姐姐》,获得KBS演技大赏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人气奖 。8月首次出演舞台剧《Closer》;2012年,主演电视剧《清潭洞爱丽丝》;2013年,主演古装剧《火之女神井儿》;2015年,9月主演悬疑剧《村庄》,获得SBS演技大赏优秀女演员奖和10代明星奖 。2016年,接拍申秀媛导演新作《玻璃庭院》。
来自成均馆大学明星具体名单如下:
明星 系别
申久 成均馆大学 国文学系(中退)
金成谦 成均馆大学 国文学系
裴勇俊 成均馆大学 影像学系
车胜元 成均馆大学 影像学部(休学)
池贤宇 成均馆大学 表演艺术系
李珉廷 成均馆大学 演技艺术学院
宋仲基 成均馆大学 经营系
文根英 成均馆大学 国语国文学系
周元 成均馆大学 表演艺术系
具惠善 成均馆大学 艺术学部影像学系
徐智慧 成均馆大学 演技艺术学院
文诚熏(NRG成员) 成均馆大学
金宥真(Uie) 成均馆大学 表演艺术系
朴孝敏 成均馆大学 演技艺术学院
高雅星 成均馆大学 艺术学部影像学
赵宝儿 成均馆大学 表演艺术系
朴素贤 成均馆大学 言论情报大学院(硕士学位)
郭正旭 成均馆大学 表演系
姜智英(前KARA成员) 成均馆大学 表演艺术系
孙成雅(nine muses成员) 成均馆大学 表演艺术系
金佳英(Stellar队长) 成均馆大学 舞蹈学 (休学)
金东硕 成均馆大学 中文系
郑秀晶 成均馆大学 表演艺术系(2013年以表演艺术专业第一入学)
金南珠(apink成员) 成均馆大学 表演艺术系
禹智海(Girl's Day前成员) 成均馆大学 舞蹈系
文佳煐 成均馆大学演技艺术系
成均馆大学简介:
成均馆大学(Sungkyunkwan University),简称SKKU,坐落于韩国首都首尔,是韩国乃至亚洲的超一流大学。在2015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7名(在上榜中国高校排名中仅次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并成功取代高丽大学成为韩国大学的TOP 3。作为连接韩国古代王朝高丽时期的大学,统一新罗时期的国学、高丽时期的国子监、成均馆是韩国大学教育的发源地,也是最初的国家教育机关。学校现有21个学部,1027余名教授,22000余名学生。600年华丽的历史上,成均馆大学又在创建新的历史,从国内大学到世界大学,再转变成为未来型大学的成均馆大学,始终如一保持和继承民族事业,是真正的民族大学。
学校特色:历史悠久的名校,有着600多年的建校历史,全韩综合大学排名连续四年第一。学校背靠韩国第一大大财团——三星集团, 财政实力雄厚,科研资金极为丰富。本科根据GPA提供10%、20、35%奖学金,研究生提供50%奖学金。
韩国成均馆大学是一所拥有六百多年辉煌历史的知名学府同时也是亚太国际贸易教育暨研究联盟(PACIBER)成员。作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成大在韩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从韩国语的创立,到儒家思想的传播,成大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着韩国的现代社会哲学。“成” — 成人才之未就,“均” — 均风俗之不齐。
专业概况
强项专业:
经营系,经济系,贸易系,新闻媒体,手机设计系,半导体系。
本科专业:
语言文学
韩国语言文学,英文系,法语系,中文系,德语系,古代中文韩国文学,历史学系,哲学系,图书馆及情报学
法学院
法学系
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管理,政治科学与外交,新闻媒体学,社会学,社会福祉学,心理学
经济学院
经济学,统计学
自然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
计算机及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与电力工程,计算机工程
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高分子工程,纺织工程,新素材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景观建筑学,环境工程,系统管理工程,建筑工程学(5年制)
家政学院
家庭生活管理系,服装设计系,儿童学
师范学院
教育学,古代汉语学,数学教育学,计算机教育学
生命科学学院
食品与生命科学,生物机械工程,基因工程
医学院
医学科
艺术学院
美术科,设计科,舞蹈系,电影·电视及多媒体传媒系,演技艺术系
研究生专业:
人文社会
儒学,韩国哲学,韩国语言文学,英文系,法语系,中文系,德语系,古代中文韩国文学,历史学系,哲学系,图书馆及情报学,教育学,教科教育学,心理学,法学,行政学,政治外交学,新闻媒体学,社会学,社会福祉学,经济学,经营学,会计学,统计学,贸易学,家庭生活管理系,服装设计学,儿童学
艺术·体育
美术学,设计科,舞蹈系,电影·电视及多媒体传播系,体育科学系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工学,生命药学
工程学院
电子与电力工程,化学工程,新素材工程,机械工程,有机材料工程,产业工程,高分子工程,建筑环境工程,建筑工程,景观建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
医学院
医学
学院间协作
表演艺术,比较文化,东亚学,保险精算学,生命工学,能源系统工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统设计工程,地球信息系统,生命医学,半导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分子药学,应用换血,素材工学
职业研究教育
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中国经济与商业管理
儒教在朝鲜的发展
关于儒学何时传入朝鲜半岛的问题,众说不一。一般韩国学者认为,卫满朝鲜(公元前190—公元前108年),汉四郡时代,汉朝的文物典章制度与学术思想等,已被移植和输入朝鲜半岛,能通中国古典的人已不少。更有的学者指出,据中国史籍《魏略》记载,战国末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时,朝鲜侯王与燕国已有交往。“据当时汉字的传来,可推测汉字中所包含的儒教思想亦被传入、习得。” 这就说明.韩国的儒教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有关儒教何时传入朝鲜的历史时期问题的讨论上,我国学者认为,自古追溯,孔子思想在朝鲜的传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时期:一、传入时期,约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六七五年,即由儒学传入朝鲜,经朝鲜三国时期到新罗统一朝鲜。二、发展时期,由公元六七五年到一三九二年,即由统一的新罗时期,经王氏高丽到李氏朝鲜的建立。三、鼎盛时期,由一三九二年李朝建立到一九一零年日本吞并朝鲜。四、衰落时期,由一九一零年到现在。孔子思想就是在这长达2000年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在朝鲜传播、扎根,并成为传统思想的。不管何种说法都应依据历史为基准。可见有关儒教传入朝鲜的说法众说纷纭。
随着人们追求学习儒教思想的热情的增高,人们渐渐的忽略了追根溯源的问题,而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和学习中去。据史书记载,新罗先是通过高句丽和百济接受中国文化的。在时间上较两国为晚,然而却有其独特的发展。为了学习儒学,新罗统一之前就派遣弟子到中国孔子的故乡来求学。新罗统一后,学习儒经的风气的形成和同唐朝交通、贸易的日益发展,新罗人开始到唐朝求学的人也比以前大为增多。新罗的统治者为了以孔子思想来指导解决现实政治与现实的社会问题,不仅广兴学校,学习儒学为自己培养治术人才,还效仿唐朝时向以儒学为标准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儒学与仕途结合起来,知识分子为谋求出路以达官显贵,便争相学习儒家经典。社会上的一般人士也更加重视儒学。这成为孔子思想在古代朝鲜传播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孝、仁”的精神成了统治阶级方便维护其统治地位而对民众宣传的一个国家的合理的论证。据史籍记载,百济虽无建立儒教大学的记载,但其受儒教“五经”思想的影响也是很早的,而且十分深刻。百济很早就有“博士”的称谓.他们主要是精通儒教“五经”的“博士”。据日本《古事记》等史书记载,日本最早接触中国文化是通过百济的王仁博士。相传,王仁在日本应神天皇(公元270—公元313年)时,把《论语》、《干字文》等儒教经典传入日本。由此亦可见“五经”儒学在百济时代兴盛情况的一斑。高句丽时期,在小林兽王二年(公元372年)时正式建立“太学”,以教授儒教经典的“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为主,同时以《周礼》为依据,仿效中国法制,制订各种律令与社会统治体制。而据现存韩国最古的碑刻资料“广开土大王碑”的记述,则从高句丽开国君主东明王的治国遗训:“以道与治”中,即可窥见儒教的影响,而从碑文赞扬广开土王的治绩中,更可看到儒教政治原理的实践。三国时期儒释道思想与韩国传统思想结合起来,对于韩国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罗统一三国后,神文王二年(公元682年)正式成立“国学”,教授儒教经典,以《论语》、《孝经》为最基本的教材。同时,新罗还派遣大量留学生、留学僧人唐求学,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学者、高僧,如《桂苑笔耕集》的作者崔致远,《往五天竺国传》的作者慧超等,都是名闻中韩的大学者。高丽朝后期,随着程、朱性理学的传入,儒教在韩国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从高句丽末至整个朝鲜朝,儒学大家辈出,学派林立,理论创新,思想深邃,为韩国的儒教传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高句丽末恭愍王十六年(公元1367年)建立“成均馆”,任命当时一批著名儒者,如李穑、郑梦周等讲授讨论朱子学。李朝中叶后,经过多次复杂的政治斗争,以郑梦周为代表的理学“道义派”发展起来,并诞生了韩国儒学双璧的退溪李滉(1501一1570)和栗谷李珥(1536—1584),李朝理学由此达到了全盛时期。他们的理学思想都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退溪通过理气性情之辨,为人们提示了正直的真理与行为的标准,给后世以很深的影响,故而有“海东朱子”之称。栗谷认为。真正的学问必须内基于人伦的德性涵养,外能明物理之治理与富强。因此,他非常强调义理与实利的辩证结合。同时,他在对待其他学派思想时也能在辨证的同时加以积极的融通。他的这些学风,对以后实学思想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韩国,人们对于历史上著名的儒者是十分敬崇的,大力保护他们的遗迹、文物等,供今人瞻仰、缅怀。
现代韩国的主要儒教学派代表为韩国当今最著名的儒学学者柳承国、柳正东、安炳周、李东俊等。几人共同编写的《儒学原理》成为当今韩国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此书也能了解现代韩国学者对儒学思想的理解与把握。
韩国名人有哪些,快,急急急急
亲们好.首先我来罗列一些韩国明星吧..不要生气.大家耐心看.
韩国研究“成果”选摘
●西施是韩国人。
●李时珍是韩国人。
●姚明是韩国人后裔。
●孙中山是韩国人.
● 毛泽(和谐)东是韩国人后裔.
●熊猫的故乡发源地在韩国。
●“端午”起源于韩国,为其申遗。
●佛教创始人、一直被认为是印度人的释迦牟尼是韩国人。
●韩医针灸为国际标准,“超过中国,证明了韩医的优秀性”。
●在其新版的万元纸币上印着中国古代天文发明“浑天仪”,称是其发明,为“国宝”。
●●●●我不能容忍的已经很多了.可是.人家最近说了,据研究表明.●●●●●流行音乐之王●Michael Jackson●●●●据他们的科学家研究..也是韩国后裔...
呵呵呵..我笑了..全中国人笑了....全世界的人笑了...
韩国人说;”孔子是中国人但是老子不是,韩国是道教的起源”
鉴于此我只能很无奈的说:”韩国人发明了一切” 。
有一天,韩国人觉得饿了,于是他们发明了饺子
有一天,韩国人觉得渴了,于是他们发明了豆浆
有一天,韩国人想写字了,于是他们发明了汉字
有一天,韩国人想看报纸,于是他们发明了印刷术
有一天,韩国人想来点音乐,于是他们发明了笙
有一天,韩国人想看下棋,于是他们发明了围棋
有一天,韩国人觉得想过节,于是他们把屈原从汨罗江里捞出来扔进汉江
有一天,韩国人有点想法了,于是孔子举家迁往京畿道
有一天,韩国人觉得病了,于是李时珍便被绑架了
有一天,韩国人觉得需要个祖宗,于是炎帝和蚩尤改了牌位
有一天,韩国人想出去旅游,美索不达米亚和长白山便成了他的后花园,足迹遍布南北极
有一天,韩国人觉得不安全,于是他们发明了美国大兵
有一天,韩国人觉得不能呼吸,于是他们发明了空气
有一天,韩国人觉得冷了,于是他们发明了太阳
有一天,韩国人觉得脸长得像大饼,于是他们就不要脸了
有一天,韩国人觉得自己很需要一个巨星来哗众取宠,于是他们就生了Michael.
呵呵呵..我又无奈地笑了...当年我们的皇帝看您可怜把姓给您.
呵呵呵..我又无奈地笑了...当年您还是我们的附属国..
呵呵呵...当年您还是条@#¥(和谐)...您的首都叫汉城.
呵呵呵..现在您强大了..您的首都叫首(和谐)尔..
呵呵呵..现在您强大了..所有名人都是您的子孙..别忘了..韩国人...你们用的姓是我们的.
你们的命是我们的古代给的..
你们别以为现在有几个无知的小朋友模仿您你就高兴的跟个啥一样。。。
知道他们为啥喜欢您吗?因为您擅长拍马屁!而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已经给中国人留下了野蛮残忍的一面,我们和日本作生意是因为人家讲究质量,有高技术。而质量和技术韩国那里有呢?不少人喜欢韩国还有的原因就是受到该国文化的陶熏,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喜欢看韩国的浪漫电视剧,真是对幻想而又不现实的爱情情有独中呀!
韩国人..我送您一句话吧...
“你们不是无知,而是无耻,你们这个从古到今不是属国就是被驻军的民族从内到外就透着一种自卑,这种自卑到了极致后就扭曲为盲目的自大,还有对文化无耻的占有。”
儒教对朝鲜王朝的影响
儒教 儒教是一种人文思想,伦理道德对人产生的教化作用,并非宗教。即,儒教是一种没有神的宗教。儒教思想从中国传入韩半岛。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三个国家都很早就发行了与儒教有关的文献。儒教非常重视人们之间的礼仪。因此韩国又被称为‘东方礼仪之国’。儒教对韩国的社会,文化,教育,个人思想等各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儒教的价值观念至今仍留在韩国人的心目中,韩国人保持了儒教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朝鲜王朝把儒教当作国家统治理念,对佛教进行高压政策。到了16世纪,儒教对朝鲜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儒教的理念,以科举制度(选拔国家官吏的考试)和政治制度为主轴的朝鲜王朝是直到1894年实行‘甲午改革’、废除科举制度为止,一直是在亚洲的国家当中最深受儒教影响的国家之一。
虽然现在儒教在政治或文化领域不能再发挥原来的作用,可是韩国人的世界观、生活方式还仍旧以孝、忠、礼等儒教理念为根基,所以可以说韩国人仍然受着儒教的影响。在文庙和乡教(儒教祀堂),每年农历2月和8月都对孔子和他的弟子拜祭祀。
韩国儒教文化的存与变化
权容玉
一. 韩国儒学的发展
儒学在韩国的传播,经历了与中国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大略公元前二世纪,儒家思想随同汉字开始转入韩国以后,儒学在韩国发展的几个阶段如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在韩国都有相应的影响和表现。公元372年,高句丽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百济、新罗、统一新罗都非常重视儒学,倂派遣弟子入中国学会中国儒学经典。到高丽末期,朱子学转入韩国最明显地发展。到了朝鲜,儒学占了似乎国教的地位。
韩国朝鲜王朝是以儒教立国的王朝,朝鲜时代的儒教文化曾经是遍布于全国八道的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堪称 "儒教式通过礼仪"的 "冠婚丧祭"不仅在两班阶层,在庶民阶层也得到了普及。其结果是,无论是由巫师掌管的村落范围内的法事,还是由祭祀官边读祭文边主持进行的洞祭都渐渐发生了变化。儒教思想本身虽源自中国,但在把儒教精神转化为一种生活文化并加以实行方面,韩国无疑做得更加完备而彻底,这个事实已经得到了今世纪世界上的认同。而韩国的儒教文化中,安东的儒教文化则可谓居于独特的地位。在以建立完备而彻底的儒教国家为目标的朝鲜社会,安东颇以其儒教文化为自豪,甚至自称为 "邹鲁之乡"1)。邹鲁地区本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也是儒教文化的发祥地,而安东正是今世纪韩国的 "邹鲁之乡"。正如作为孔子故乡的中国鲁地,在孔子之后的时代仍然占据着儒学中心的地位,还出现了许多儒学家一样,在韩国儒学史上,安东不仅养育了韩国性理学的集大成者退溪李滉(1501-1570),还相继涌现出许多儒学名家,也正因如此,朝鲜后期到现今,安东被誉为韩国的 "邹鲁之乡"。
这样继续发展的韩国儒教偶到36年日本统治受到非常大的打击,但研究儒学及其精神一时也没有中断过。尤其是国内政治家学者都保留着它的精神而继续高扬忧国衷情。因此到国外也都为国家奋鬪努力,经过南北战争绵绵地维持发展起来。到了朴正熙政权时代儒学精神同西方价值观、同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方式相结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韩国的现代化。
二.韩国的儒学学派
退溪李滉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韩国歷史上不仅是最著名的学者,也是非常优秀的教育家。退溪过世以后,他的学术师承集团汇集成的退溪学派, 分成为四大支脉. 即,安东北部以礼安县为中心的赵穆一脉、安东东部以临洞县为中心的金诚一一脉、安东西部以丰山县为中心的柳成龙一脉和南部以星州牧为中心的郑逑一脉。除了人们常说的以 "溪门(\'退溪门下\'的简称)四大弟子"为中心而形成的这些支脉外,还有以奇大升为中心形成的湖南一脉和以曹好益为中心形成的关西一脉,但他们所展示出的活动能力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学派。
以安东为中心,沿东西南北四脉分化的退溪学派在向下一代过渡的同时,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受 "仁祖反正(1623年,首尔的西人党派发动军事政变,驱逐据守在庆尚道南部的北人党派,从而掌握了政权的事件)" 政治巨浪的侵袭,原与北人派交好的赵穆一脉遭到沉重的打击,丧失了自立能力,被金诚一一脉和柳成龙一脉吸收。而郑逑一脉则被首尔的许穆和仁同的张显光分别继承,在庆尚道以星州、漆古和仁同等地为中心形成了寒旅学派,首尔的郑逑一脉则发展成为许穆-李滉-丁若镛相继而成的首尔实学派。
经过以上变迁,在安东地区,柳成龙一脉和金诚一一脉逐渐成为学术主流,他们统合了其它小的支脉,并发展成为西厓学派和鹤峰学派。以安东府为中心,东面的鹤峰学派和西面的西厓学派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师承关系,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前半期,但这两派在学术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因而未形成文化差异。也就是说,安东的儒教文化实际上就是指岭南学派中的退溪学派的儒教文化,说得更具体些,即,400年的时间里植根于安东地区并发展壮大的鹤峰和西厓两学派的文化。
作为岭南学派核心的退溪学派的这两支,是与前代以金宗直的弟子为主形成的岭南士林派有本质区别的儒生集团。金宗直的弟子中有出身于岭南的文庙从祠金宏弼、郑汝昌以及金驲孙、曺伟、表沿末、俞好仁、李胄、李宗准等优秀的学者․文人,他们虽然在数量上只相当于退溪学派的四分之一,但在学术及文学成就方面,比起溪门的得意门生来却也毫不逊色。但此一派在戊午甲子士祸(1498年和1504年,首尔的掌权派从政治上肃清庆尚道新派势力的事件,因祸及很多儒生,故称 "士祸")中受到重创,从此一蹶不振,仅在郑鹏-朴英-金就文的手中苟延残喘,如此挣扎尚不足百年,善山的金宗直一脉就断了香火。这反映了仅以学脉结束的岭南士林派集团在政治压力下 "意外身亡"的脆弱。后又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因戊午甲子士祸而分崩离析的岭南士林派才仰仗李滉的岭南学派而获重生。
岭南士林派与岭南学派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其中最大的变化应属婚姻风俗的不同。两班的婚姻自古以来就以同等身份内通婚和地域临近的地域内通婚为原则而进行,在这一点上,岭南士林派和岭南学派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岭南士林派生活在宗法家族制度尚未确立的十五、十六世纪,当时通行的是子女均分继承制和女婿在妻子家生活的率婿婚制。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孩子从小在外婆家长大,长成娶妻后到丈人家生活,随着子女渐渐长大,才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自己家生活,依照这种程序进行居住地点的迁移成为一种习俗。因而,在祭祀中,子女轮流奉祀和外孙奉祀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当时,村落居民的构成也很自然地按亲族关系,以与女婿和外孙共同生活的异姓杂居村为主。例如,李彦迪长期生活在庆州良佐洞的丈人家中,而金诚一则在妻子家所在的安东金溪村定居。在临河县的水谷一带建立了全州柳氏一族根据地的柳复起也同样是依靠从丈人那里分得的土地才建立起水谷柳氏400年的根基。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样频繁的移居生活无可避免地削弱了儒生们的凝聚力及他们抵御外部冲击与压力的能力。
十七世纪以后,随着以《朱子家礼》为基础形成的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广泛普及,继承制度中长子继承制成为一般规则,以男性为中心的 "家父长"式家族制度也逐渐确立。婚姻制度方面,以迎亲(到女子娘家迎娶新娘)为中心的六礼逐渐通行,婚姻形式也按女子出嫁到婆家的形式固定下来。其结果是,因结婚而发生的男子居住地的迁移现象消失,以各家各户世代相传的居住地为中心形成的同姓村落迅速增加。作为丰山柳氏的同姓村落而闻名的河回村,就曾经生活着早先已定居此地的安氏和许氏,以及15世纪初随着柳从惠和裴尚恭迁入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丰山柳氏、兴海裴氏连同他们的女婿和外孙,是个多姓氏人口共同生活的异姓杂居村。这种杂居状态一直延续到17世纪中期,其后,随着以柳云龙、柳成龙兄弟的子孙为中心的丰山柳氏的势力不断增强,他姓人口或者离开该村,或者沦为丰山柳氏的佃户,村落本身逐渐演化成为受丰山柳氏支配的同姓村落。
特别是安东地区,作为在韩国同姓村落最发达的地区,这里不仅有两班贵族的同姓村落"班村",还有乡吏和驿吏聚居的中人们的同姓村落,以及没能成为名人或官员的同姓普通人聚居的民村。到了朝鲜后期,同姓村落数量甚多,已遍及整个安东地区。
三 . 婚班和安东儒教文化
岭南学派(从地域角度,称退溪学派为岭南学派。岭南是庆尚道的别称)常通过不迁位祭祀、书院享祀和书院议会等大规模集会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然而,岭南学派之所以能成为从本质上区别于前代的岭南士林派的另一个集团,最主要是依靠被称作 "婚班"的牢固的姻亲关系,这比起举行大规模集会来似乎发挥了更大作用。随着女孩嫁入婆家的婚姻制度确立,几乎不再有前代那种移居到遥远的妻乡或外乡的情况出现,男孩即便移居,也不会脱离自身所属的学派的地域范围。事实上,对于两班来说,离开故乡就意味着放弃两班的身份,因为每移居到一处新的地方,要在当地的乡案(乡校的出入资格)和院案(书院的出入资格)上登记入册并享有两班的待遇是非常困难的。正如仕途受阻的岭南学派的儒生们,从十七世纪后半期开始,他们几乎一生的时间都在自己出生的村落里度过,即便移居他处,也大都离不开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另一方面,女子出嫁后就成了外人的观念逐渐形成,女子一旦结婚,就意味着要离开故乡,从此生是婆家人,死是婆家鬼,死后要安葬在婆家的墓地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同一家族世代相传的嫁出女儿、娶进儿媳的婚姻集团,即形成了"婚班"。由于相同的婚班内以称呼为中心的社会方言及礼节、儒教礼仪等都大同小异,所以新娘很容易适应,但如果超越了婚班,因为彼此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出现了新娘因不能适应环境而自杀的现象。由于婚班向来重视家族世交,所以大体上按学术上的师承关系或师友关系结交。例如,河回的丰山柳氏在丰山县一带和礼泉、义城、军威、尚州形成通婚圈,而川前的义城金氏则以临河县一带为中心,在礼安、奉化、宁海等地形成通婚圈。
这种通过学脉和婚班共同结成的儒生集团具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代代相传、亲上加亲的婚姻加强了彼此的交流并形成了姻亲意识,使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彼此具有血脉相连的亲属关系。特别是河回的丰山柳氏和尚州的东莱郑氏(郑经世家族),以及川前的义城金氏和水谷的全州柳氏(柳复起家族),他们的亲上加亲的程度相当之高,充分显示了其家族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纽带关系。这股坚强的凝聚力,成为仁祖反正后仕途受阻的岭南地区的南人们,在掌权的西人与老论的压迫下,仍顽强坚持的原动力。值得一提的是,甚至在遭遇朝廷以参与戊申之乱为由,将庆尚道贬为逆乡、在大邱监营前立下平岭南碑,且英祖在位的50余年里彻底把他们排除在官职之外的劫难时,退溪学派内部也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当时,庆北地区虽有与李珥-金长生-宋时烈学脉连结而成的老论或少论家族,而且出身庶孽(士大夫的正室之外的妻子所生的孩子)或中人、以业儒(以儒学为业)自我标榜的新乡(新的士大夫阶层,主要由科举身份低下的中人和庶子出身的人构成)们也归于老论一族,但仍不足以撼动通过学脉和婚班牢固地建立起来的退溪学派的根基。反倒是那些家族,往往因为周围找不到适当的人选而不得不与出身寒微或是祖上不甚光彩的家族结成姻亲,从而不得不承担门第等级逐次降低的后果。
资料
朝鲜时代的儒教价值观与女性
1.序言
儒教起初作为反映中国现世的,实用的世界观和维持能动的社会秩序的原理,从三国时代以后开始,被我国中央统治所利用。尤其进入朝鲜时代以后,排斥了高丽王朝时代作为精神支柱的佛教,阐明要以儒教为根本,实现王道政治,从而对确保王朝的正当性做出了贡献。从此,儒教即性理学成为维持家庭、社会、国家秩序的基本概念。随着儒教思想的普及与定着,朝鲜社会从朝廷的文物制度到家庭的细微琐事的礼仪,出现了广泛的变化,尤其家族伦理方面的变化比较大。其中,儒教的女性观被认为对强化父权制社会起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儒教所要体现的男女关系的理想伦理是,男女,夫妇之间的相互尊重与角色分工。但实际上,从传统儒教女性观可以看出男女、夫妇之间的差别与区别的伦理同时并存。差别表现在男性被规定和理解为支配、强健、尊贵,相反,女性被规定和理解为服从、柔顺、卑贱,形成对比。区别主要表现在区分居所与职分上。
本文通过分析朝鲜时代的结婚风俗、财产继承、内外法与贞节观念中,儒教基本伦理中的男女差别观和区别观如何具体表现,来考察女性的地位。
2.结婚制度与女性的地位
在韩国语中,男性娶媳妇时说“去丈家”。这是从“入丈家”由来的,是进入丈人家的意思。“入丈家”怎么变成结婚的意思的?今天,一说结婚,我们当然地理解为女方去男方父母家。但实际上,我国的结婚风俗,从高句丽以来称为“婿留妇家”或男归女家。这就是说,在新娘家里举行结婚仪式,一旦孩子大了去男方家。这与中国的婚姻风俗正相反,中国叫“亲迎制”,在男方家里举行婚礼,女子从结婚开始第一天就住在男方家。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两国的亲族结构和继承制度不同。中国是父系氏族中心的社会,只有儿子才有财产继承的权利,没有经济权的女性结婚后只能到男方家生活。相反,在我国,与外婆家或妻家也有关系密切的非父系的亲族结构。财产继承方面,直到朝前期,财产均分给儿子和女儿。因此,结婚后的居住形式也就与中国不同了。
但是,这种结婚风俗随着朱子学的传播受到了批判。高丽末,郑道传认为:因为婿留妇家制度,妇女凭仗自己父母的势力,轻待丈夫,因而主张亲迎制。到了朝鲜时代,这方面的议论更加激化。很多儒学者认为,我们接收中国的礼俗,唯独在婚姻制度上与中国的阴追阳不同,是阳追阴随,因此主张改正。朝廷也要积极试行亲迎制,世宗17年(1435)第一次举行了淑信翁主的亲迎。但是,传统的婚姻风俗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变过来,一般的世大夫家仍然固执婿留妇家制。
到了朝鲜中期以后,朱子学逐渐传开,婿留妇家也作为半亲迎的形式留了下来。所谓半亲迎,就是说在女方家举行结婚仪式,但减少住在妻子家的时间。除了时间减缩,在婚姻形态上没有根本的变化。最近,从新婚旅行中回来,先去新娘父母家,这也是婿留妇家制的遗风。
尽管如此,婿留妇家时间上的减少还是给家庭生活和妇女的地位带来了不少变化。朝鲜前期,姑娘结婚以后可以留在娘家与父母共同生活,“出嫁外人”观念并不强。儿子与姑娘的差别也相对较小,财产继承上也是均分,而且丈父丈母与女婿,外孙与外祖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丧服制,在中国,如果亲祖父母去世,得穿一年,外祖父母去世得穿5个月,丈人丈母去世得穿3个月。但是在我国,直到朝鲜初期,在前三种情况下,都穿一年丧服,而且如果妻家没有儿子,女婿或外孙办理丧事。还有女婿在官职上比夫人的弟弟或孙子优先得到妻家的恩泽。如果妻家被逆谋连累,也与儿子一样被连坐。
但是,朝鲜后期,婿留妇家时间减少,加强了“出嫁外人”思想。在继承上,也区别对待儿子与姑娘,儿子当中继承也相对集中在办祭祀的大儿子方面。在穿丧服上,外祖父母时穿5个月,丈人丈母时穿3个月,丧期也减少了。如果没有儿子,可以收养子,再也没有女婿或外孙为妻家和外祖家祭祀的事情。由此,父系中心的亲族制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制度,男性普遍存在“只要有三斗大麦,就不住妻家”的意识。
朱子学对婚姻风俗的影响,除了实施亲迎制外,还在禁止妇女再婚上看到。朝鲜朝的儒学者们说“女子有三从之礼仪,不可再嫁”。即婚前从父,婚后从夫,丧夫从子,就是女子的道理。因此,如果丈夫死了,要养活子女,尽对丈夫的义理,不可嫁给别的男人。这纯粹是为了维持父系亲族制。离婚或死别后,如果妇女再婚,前夫的子女就成问题。如果带子女再婚的话,前夫的子女与继父、亲父的关系应该如何?是否改子女的姓氏?等等。因此,朝鲜朝干脆禁止妇女再婚,以保全父系中心的亲族制。
禁止再婚的规矩也较彻底,再婚妇女的儿子不可应试科举考试。不考科举,不能当官,因此,妇女一考虑儿子的将来,就不能再婚。这种再嫁禁止法,朝鲜初期是没有的,是在成宗时制定的。当时,朝廷上议论纷纷,朝廷官吏的大多数主张禁止三嫁,因为如果女子早丧夫,父母也早去世,就不得不再嫁。而且如果有父母之命,就有不可能守节的情况,因此,主张允许再嫁,但是禁止三嫁。可是,成宗听取了46名大臣中4名大臣主张的“饿死是小事,失贞节是大事”的意见,最终禁止再嫁。道朝鲜朝后期,随着朱子学普及到社会基层,不仅良班,而且庶民女性也同参与禁止再嫁制度,出现了只要接到四柱单子,就守节的极端事例。
以上可以知道,朱子学的收容与普及,使婚姻风俗由婿留妇家改为办亲迎,而且造成了禁止妇女再嫁的,失去均衡的结婚文化。由于开始实行父系中心的亲族结构,对妇女的制约加强了,妇女的地位也恶劣了。
3.财产继承与妇女的地位
从朝鲜初期到朝鲜中期,在财产继承上子女平等分到父母的财产,朝鲜时代的基本法典“经国大典”详细记录了有关子女均分财产的内容。规定:对嫡妻所生的子女,不分性别,长子、次子、女儿均分财产。其中,对负责祭祀的子女多给1/5的财产。如有妾所生的子女,如果他是良人子女妾所生时,可以继承嫡子女的1/7的财产,贱人子女妾所生的子女可得1/10的财产。即在财产继承上虽然有嫡子、庶子的身份差别,但没有长子、次子、男女差别,对子女均分财产。这样,朝鲜前期的财产继承问题上,男女享有同等的权利。
“朝鲜王朝实录”也可以看到,从朝鲜朝建国到成宗时代,找不出在朝廷上因均分财产问题提出异议的例子,相反,子女均分财产的原则得到了朝廷的保护。世宗在位时曾说过:“父母死后想独占父母财产的,不想分给其他兄弟姐妹的,要严惩。”即由国家保障出嫁女的财产继承权。虽说由国家保障,但财产继承这种属于私人的事情不能完全涉及到。所以,按社会习惯进行的情况更多。那么,在财产均等继承的制度下,出嫁女的财产是用什么方式保存的?如果均分得到的财产不能维持和保证,继承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朝鲜初期,由妇女继承的财产,出嫁以后也有人管理,妇人的财产还与丈夫的财产区别管理。实录有不少以“××之妻,×氏之奴婢”的方式表明妇人财产的记录。买卖、赠与奴婢时由妇人作主。世宗8年3月的记录“左议政李远家的奴婢中,有一奴婢是从金××之妻处买的”,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夫人在买卖、转让奴婢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夫人死亡时,有子女的,由子女均等继承财产,如无子女时,财产自然地转属于娘家。特别是妇人死亡后,归属于丈夫的财产,当丈夫再娶时,财产则转属于娘家。朝鲜前期,妇女财产权的行使从某种意义上比现在还安全和有保障。
为了保存和维持属于他们的财产,不少妇女还提起诉讼和向国家上奏。如有母亲对随意浪费财产的儿子的诉讼;有女儿对母亲的财产分配不满而提起的诉讼。这些说明即便是母亲的财产,没有征得同意,子女不能随意处置,子女对财产的均等继承,也意味着有均等的义务,有义务赡养父母和给父母祭祀。在均等继承财产制度下,祭祀是由子女轮流做的。朝鲜前期还不清楚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祭祖的,但儿子和女儿是轮流祭祀的,即因为有均等继承财产制,祭祖的义务也由子女共同分享。
当时继承的财产主要有奴婢和土地。此外,还有房屋、牛、马、锅、农具、金银、日常用品等。奴婢是高丽时代以前当作财产的一部分的,在官僚阶层中是显示身份的一种重要手段。朝鲜时代有“田地十亩等于奴婢一口”的交换比例,这说明当时主要是由奴婢等方式标示,明确其有所主。土地是按面积、收获量、肥沃程度进行分配。朝鲜后期,不分男女均等继承财产的制度开始起变化,妇女的财产权开始缩小。随着儒教伦理在全国普及,以父系为中心的家族制的形成,祭祖和继承上以长子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多。表面上均分,实际上优待长子、长孙,轻视女儿的差别意识开始抬头。到了朝鲜后期,子女均等继承财产制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传宗接代的儿子继承大部分财产的倾向。即,祭祖由长子负责,长子因此多继承一些财产。这样,在朝鲜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财产继承中妇女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即妇女在财产继承中的地位逐渐缩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85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