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魔是怎么形成的(佛教里的魔)

本文导航:
佛教的魔是怎么来的?波旬是魔佛吗?
1、波旬不是魔佛,只是天主之一。因曾见佛闻法,善根已经种下,未来必须会成熟。因此,待到机缘成熟时,波旬也会成佛。在很久很久以后,波旬当成佛道,号:妙住得法光如来。
2、魔就是障碍、恼害的意思。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只要障碍我们修道就可以说是一种魔障。修行的魔障通常分成四种: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魔。蕴魔 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我们众生的身体和精神。
3、就是欲界第六天的魔王 他化自在天,佛教欲界六天中最高一层天,又称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居于此天的众生,不用自己乐具变现,而利用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
4、波旬(梵文Papiyas或Papman)在《阿含经》中常作魔(mara,即魔罗),或魔波旬(Mara-Papman)。
5、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法。
6、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彼常率眷属向人界为佛道之障碍,其名谓之波旬。但从大乘之法门言之,则深位之菩萨,以大方便力现为魔王,教化众生也。
(佛教)请问魔是什么回事?为什么也具有如此大的神通力量?
魔也是有修行基础的,他的神通也是通过修行得来的,只是修行修偏了,变成魔。
魔就是障碍、恼害的意思。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只要障碍我们修道就可以说是一种魔障。修行的魔障通常分成四种: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魔。蕴魔 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我们众生的身体和精神。
经中关于“魔”的讲法很多,主要有“四魔”为障:一是“烦恼魔”,即贪、嗔、痴等。二是“五阴魔”即种种身心烦恼。
指夺人生命,且障碍善事之恶鬼神。全称魔罗,又称恶魔。意译杀者、夺命、能夺命者、障碍。此外,若梵汉并举则称为‘魔障’。
大智度论卷五载,除诸法实相外,其他一切均为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之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
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法。 佛教称:善业是清净法,不善业是染污法。以善恶诸业为因,能招致善恶不同的果报,是为业果。
认识佛教所说的魔
广义的魔又有三大类:一四魔;二三魔;三十魔。现在加以分别说明。 一四魔 四魔是: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
烦恼魔: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死魔: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天子魔:又称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
指恼害众生而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即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四种。此外,在中国佛教里,也有人指无常、无乐、无我、不净的四颠倒心为四魔。烦恼魔︰指恼害众生身心的贪嗔痴等烦恼。
魔在六道之中吗?魔又从哪里来,佛又从哪里来
但至欲界六天之说兴起,则认为夜摩住于第三天,佛教另以湿婆(S/iva)为魔神,而将之置于第六他化自在天,号破坏正法之恶魔,即天子魔。既在天之内,比在六道之中,唯有超脱俗世的佛能超脱六道。
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 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佛教因果报应的说法。
魔也属于六道内众生,没出轮回,关于魔,楞严经中写的最清楚 其中天魔波旬,天魔,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之魔王,名为波旬,常娆乱释尊之修行。盖诸佛出世,常有与其同世之魔障难其修行成道,且魔各有不同。
六凡为:地狱界、饿鬼界、阿修罗界、人间界、畜生界、人间界、天上界,也就是所谓的“六道轮回”同时也称“迷界”。同时六道中,地狱、恶鬼、畜生为三恶道,修罗、人间、天上为三善道。
一般妖鬼在深山里,或海底,孤岛,或人间。魔在须焰摩天,也就是第二层天,因为他们有大福报所以能生在天上,但是心术不正所以为魔。
究竟义的佛,是一切有情本自具足的真心:法身佛。在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当然,魔也一样。但是。这个真心却含藏着无量无边的染污,需要一分一分修除,直到究竟清净,这就是“成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jiao/1865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