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忍辱是什么意思(佛教中忍辱有个方式)

本文导航:
忍辱是什么?
忍辱主要对治嗔恨心,的确是非常难修的,毕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事,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音译羼提、羼底、乞叉底。意译安忍、忍。忍耐之意。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
忍辱的意思就是忍住屈辱,这个话就是相当于别人给你一些屈辱一些侮辱的时候,你都能忍得住。
忍辱,是六波罗蜜之一,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修持法门。同时,忍辱作为一种品德修养,学佛必须学忍辱波罗蜜。佛法不仅为个人忍,也要为众生忍。
这个时候就叫做忍辱,你就能因此不破戒,这是最低程度的忍辱。进而能烦恼不生,再进一步一相不生。所谓忍辱不是你当没发生当听不见,当对方骂的不是你,这是啊Q精神,是自己骗自己,不是应对烦恼的方法。
佛教怎么看忍
能忍所打,如明镜之印现众像,能得一镜像平等智力。能忍所恼,视其为虚幻不实之物,能得“如幻平等智力” 。能忍所瞋,能得“内清净平等智力”。能忍八法,能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 。
佛法中的六度之一就是忍辱,忍辱的一般意义是安忍于外在的侮辱、诽谤等。但是,佛法的忍辱并非是一般意义的安忍,而是无忍之忍。
佛教中所说的“忍”一般指“忍辱”,是菩萨修行六波罗蜜中的第三种。意思是忍受他人侮辱或迫害等,而不起愤怒心。
佛教里的忍辱是以慈悲心为前提、智慧观照下的忍辱,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忍耐!具体来说,可作如是观照——从佛教的观点出发,不存在绝对的坏人,绝对的善人。人的烦恼和人的本体是分开的,并不是一体的。
菩萨修行的五种境界,用“忍”代表。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寂灭忍。《无量寿经》讲的一二三忍,是指前面三种忍。
佛教真正意义上的忍辱
接受的他,能达如此,则称生忍。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 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忍辱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
此不仅是圣位菩萨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忍辱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根据这样的标准,好像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应该全部接受,没有反抗的余地似的。
佛教里的忍辱是以慈悲心为前提、智慧观照下的忍辱,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忍耐!具体来说,可作如是观照——从佛教的观点出发,不存在绝对的坏人,绝对的善人。人的烦恼和人的本体是分开的,并不是一体的。
第一,生忍。每当被辱境到来之时,无法回避,无法抵抗,只好坚强起来,把它忍耐下去,这个过程比较被动,心里感到烦恼,难以忍受,很是痛苦。第二,力忍。
忍辱并不是真的要忍,而是要扩大自己的慈悲心,扩大自己的心量。并在内心难受时,立即观照自身,用佛陀的教诲熄灭自身的负面情绪,负面心念,从而在语言和行为上也不会造业。
忍辱是大乘佛教菩萨所行的六度万行之一,忍辱波罗蜜是可谓是学佛之人的必修课。作为佛弟子,懂得金刚经所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论云: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无不成于慈忍;世出世间的一切失败无不来自于不忍。
佛教中的忍辱,是不是就是说,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总之,佛从来没教人做但小鬼,佛教也从没说过懦弱就是忍,佛教的忍是包容,是指不动怒火,但作为外在表现,面对恶的,面对欺凌,一定要反击,哪怕有所牺牲,有所付出,因为阻止恶,也是一种发扬善的方式。
学佛人在初级阶段,应该尽量与人为善,不违反法律,宽容礼让。学佛人修行深入,层次提升后,要修习忍辱波罗蜜,那个时候就应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西方宗教都说,有人打你左脸,就把右脸也给他打……我国的佛教和儒家、道教都远胜于西方宗教文化,自然比西方文化更伟大。
打你骂你时,你要明确告诉他你不希望挨打挨骂。同时可以躲,甚至可以打电话叫警察。学佛是为了自己得解脱,如果你和对方有学佛的缘,才能改变对方使他学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jiao/1885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