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伦理学(太疯狂了!)

本文导航:
- 1、佛灭度前为什么再三强调以戒为师!而不是说以经为师,也不说以人为师...
- 2、佛教能算得上一种道德吗?
- 3、试析佛教律学伦理思想
- 4、宗教神学与宗教伦理学的区别?
- 5、儒家道家佛教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什么的生存主张?
佛灭度前为什么再三强调以戒为师!而不是说以经为师,也不说以人为师...
师兄,佛陀正遍知,早已明白末法的乱象。佛灭度后,佛法的传播也是在生、住、异、灭的规律当中。佛法要经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和无法时期。
戒的含义很广,宇宙人生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规律,守之顺之能美满和谐,弃之逆之必有问题。比如,过分地破坏生态,最终会导致没有合适的居住环境。父亲不慈,子女不孝,夫妻间缺乏敬爱,那家不象家。
以戒为师就是像这样子,佛灭度以后,佛弟子不知道要听什么老师,来教导怎么走的时候,就是以这个戒灯来当老师。也就是说戒如同明灯一样的,指引我们朝这个方向去修行。
以戒为师,佛法在变,戒律不变,佛祖灭渡这么久了,佛法以是面目全非了,末法时期,歪教横行,修行真的是很难。有些人乱解经书,真是误人子弟呀。所以戒是一定要持的,不管修那一门都要持戒以律已,以免增加业=障。
以戒为师,佛教术语,典故出自释迦牟尼佛将入涅槃时的遗训。就是说:在我离开以后,你们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
佛教能算得上一种道德吗?
1、可以把 道 德 两字分开看 佛教释“道”有多义: “道”是“通”义,善恶业道,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道”。善为道,不善为非道。此为世间道。2.道谓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为出世间道。
2、从佛教伦理思想的角度来看,佛性论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关于人能否实现佛教的道德理想和达到佛教道德至善境界问题。有没有佛性,关系到众生能不能成佛,能不能实现佛教的道德理想以及道德规范、道德说教的依据等一系列问题。
3、这是世界佛教联合会所作的佛教常识问 1, 佛教,是一种全世界约有3亿人信仰的宗教。佛这个词源于budhi,意思是觉悟。佛教起源于大约2500年前,当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佛35岁觉悟得道时,佛教诞生了。
4、我个人认为,善更重要些,康德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 而美呢,我想那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概念,美的标准因人而异。
5、佛法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教育,按照佛法的道理去做,就能够得到人生的幸福和超越。学佛不是人生失败、万念俱灰时的无奈选择,而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人生的超越,而进行一种积极向上的自觉行为。
6、唐朝时道士向皇帝请求,要求玄奘法师把《道德经》翻译为梵文传到印度,法师虽然翻译了,但法师也指出,《道德经》相比印度的婆罗门教学说都显得不足 贞观二十一年。西域使李义表还奏。称东天竺童子王所未有佛法外道宗盛。
试析佛教律学伦理思想
佛教核心思想是“四谛”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指释尊在世时代至二十部派开始分裂前之佛教。此时代之经典,包含佛教教说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词,系依明治以后佛教研究者而使用。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三论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即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魏晋南北朝佛教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依附性。首先是思想上的依附性。如佛教般若学各派依傍玄学而流行;慧远曲意迎合儒家名教,调和儒佛矛盾,宣扬儒佛合明论,突出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依赖和妥协。
宗教神学与宗教伦理学的区别?
但是,仅仅以宗教为内容,研究宗教的历史、文化、社会表现的学科,叫做宗教学,是有别于社会哲学,而也不离社会哲学,因为不同的哲学理念,影响其对各自宗教的宗教观点认识和分析。相关的学问有宗教比较学。
道德伦理比宗教更接近于社会的物质经济基础。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调整彼此的活动与行为,道德规范便由之而产生。
合在一起就是关于上帝的学问或知识。深入、具有权威的神学、宗教学的研究是在西方,在西方语境中宗教指对超越者的信仰和追寻,如伊斯兰教、佛教等。神学特指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有关上帝、圣经、教义的学问。
儒家道家佛教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什么的生存主张?
1、中国先秦时期的一种积极无为的人生哲学和“超善恶”的道德学说。主要代表是老子和庄周,主张“为我”的杨朱和主张“情欲寡浅”的稷下、黄老之学,属于这种伦理思想的支派。
2、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是基于其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模式之上的伦理自觉。
3、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尊重生命,仁民爱物”,儒家把尊重一切生命价值、爱护一切自然万物作为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人类与自然万物有相同的价值尊严。
4、儒家生态文明思想倡导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的精神主要是一种“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这种精神并非儒家所专有,而是古代中国人一种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宇宙和自身认识的凝结。
5、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具体来看包括:护生戒杀的生态实践观、自然无为的生态价值取向、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天人合一的生态社会观。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有: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是自然无为的,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jiao/260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