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看空了才是智慧(禅语看空一切的语句)

佛教中所追求的“空”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呢?
佛家讲“空”,历代高僧都有其解释,认为空是佛家追求的境界。但解释来解释去,让人更不明白了。其实空没有那么玄奥而不可理解。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最流行的解法是:色指物质,空指精神或虚无。精神就是物质,物质就是精神。这种解法容易让人陷入悲观、消极、被动之中,认为对所有物质或实相的追求都是白忙活一场,是一场空。这就曲解了佛教的宝贵奥义。
空,指的是物质的时间概念。所有物质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绝对运动的。今天的你已经不是昨天的你,今早的太阳已经不再是昨天那个太阳。人们认为一成不变或注定不变的事实,其实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没有亘古不变的真理。
所以,色即是空。物质是变动的,变动就是物质的根本特征,没有一样物质可以逃脱这个规律。所以,空即是色。
佛家修行讲“缘起性空”,就是认识到世界一切都有因果关系,人要找回自我,回归本性。这是非常有健康意义的。能让人心理找到宁静,恢复能量,并因认识自我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解脱烦恼的“苦海”。
扩展资料:
一、大乘思想
“空”梵文 Śūnya(形容词),Śūnyatā(名词),音译舜若或舜若多。佛教各时期、各派别对空的解释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个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
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概念成为当时争论的重点之一。大乘佛教时期,尤其是般若经系统的大乘思想则进而以空为其理论基础。
从所否定的对象来说,空可分“我空”、“法空”两种。我空,即认为一切事情都是由各个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断流转生灭,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体——我,这是小乘佛教的观点。
法空,则认为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或条件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质的规定性,但法空并非虚无,它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妙有”,这主要是大乘中观派阐明的观点。
二、佛学常见词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世间看到的空它是空也不是空,空中有空,循环在循环。重复在重复,无空无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空 (佛教词语)
佛教说空到底意义何在
佛教说空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是般若中观所说的缘起无自性──诸法毕竟空;狭义就是原始佛教和现今南传佛教所说的五蕴无我──我空。而无论主张毕竟空或主张我空,之所以不妨碍它们断除俱生萨迦耶见证得涅槃,是因为俱生萨迦耶见乃是体证我空的智慧──无我智所断。
开启智慧的法门就是认识空
识空勿执于空
心无色相,无边无界,心有色相,立生分别。
佛学修行的真谛是识别宇宙万物的空性,当认识到这一空性的时候,即可见性成佛。如何识别空性呢?依法求之。法分有为法和无为法。修菩提因果行有为法,证色不异空。修普度众生行无为法,无为法驻于心,住心见性,生清净心,生无为心,生空相心。知空而见性,故一念生佛心、生护念,见性成佛。参悟空相,不可生执念,亦不可执着空相。空相住于心得见空,空相执于行得见色。心是宇宙的实相,也是人们认识宇宙本质的基本法相。色与空只能通过心来感受。故说心有空相,宇宙无边。执着空相,固步自封。
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然说宇宙空相,法亦为空相,故法有何用、法将何存?修行者到达智慧的彼岸,参透了空性,法即不存。佛说,法如过河之竹筏,既然众心已度,自然色不异空。然而法又无灭,住于心中印证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印证宇宙空相,是故空不异色。故说一切因因缘而生的法是有为法,一切无因缘而生的法是无为法。有为法是众生修行法,无为法则是般若法、涅槃法。无为法亦如梦幻泡影,皆为空相。空相非实非空,亦实亦空。空驻于心为空空,见性成佛,故法亦可灭。空执于行为虚空,虚空不异实,仍见色相,不可灭道。
万事万物,空中有实,实中有空,反复往返,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几十万年以前的古生物、古森林,现在岂不是空?现在的石油和煤炭,岂不又是古生物、古森林当下之色?石油和煤炭开采之后生产出来的化工用品和诸多能量,岂不又是色与空在当下的转化。由此可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道理。用科学实证而言,这是能量守恒和物质相对论。依佛学经典而言,这就是色与空的实相。
皆如梦幻泡影
世人说佛即说宗教,为什么不能做哲学观?
首先,哲学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古希腊时的人们通常把哲学叫做Sophia(智慧)。后来,苏格拉底在Sophia前面增加了一个philem(爱,追求),从此哲学的内涵就成了philem Sophia(爱智慧,爱追求智慧)。从本质上来说,佛学六百卷大般若经所讲的就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次,哲学是对世界的深层追问,是人对世界的反思,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佛学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已经与儒道深度结合,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东方哲学体系。从维系社会秩序方面,佛教亦成为中国人乃至很多东方人的精神家园与哲学信仰。
如上,将佛学做哲学观即可将佛学做科学观。时人有云:哲学是科学之母。科学的价值在于用实践的方法验证虚无的存在。然而,佛陀已经在这一虚无的空地等了2500年。如今,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一个可能的基本事实——很可能人类所处的这个世界真的是虚无的。之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人的意识产生的作用。如此说来,岂不印证了佛陀说讲的:修行菩萨道应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一旦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即起分别心。分别心就是意识所住,于是就有了每个人眼中不一样的世界。所以说,佛学亦科学,亦非科学。甚而言之,佛学本无学,亦无不学,亦无无所不学。
最后再来反问:科学是科学吗?其实,将现代人“公认的真理”称之为科学仅仅是因为“分科之学”的因缘。以佛陀所言而言,科学是科学,科学非科学,科学是名科学。仅仅是一个名称而已。科学之所以被世人推崇,则是其立足于某种可验证的实验结论或研究理论。这些结论或理论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因此,科学可对应佛陀所讲的有为法。然而。当量子力学的研究结论为世人所展现一种可能的虚空真实存在之时,世间的一切理论方法又将何存?如此说来,岂不真如梦幻泡影一般。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118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