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三(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三分享稿)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678,出世入世,无情多情,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六七八,本课导师从三个方面来开示
一.出世入世,出世还是入世是探讨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佛教徒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这个世就是迁流的意思,他指的是时间,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界是方位东西南北,还有上方下方,在空间上来说是十方世界,包含时间再加上空间,佛教把世界的结构分成了三界,欲界三界,色界,和无色界 我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情认识世界就是六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思想思维所抵达的世界,一般人对世界的态度,通常有贪嗔痴,也是生命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因为生命有迷惑烦恼远远不断制造麻烦,制造痛苦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出家,出于对轮回的真相认识,做出勇敢的选择,改变自己,战胜自己的出离心,而出离出世,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帮助我们获得一种超然的心态,不对五欲六尘的世界有贪着的心态,知道出家出离是积极的,厌世是消极的
在佛法里声闻乘的佛教偏向与对迷惑和烦恼的解除,大乘佛法是成就智慧断除烦恼成就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讲到了菩提心,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从烦恼和迷惑中走出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走向解脱,以慈悲心出世之心入世之事,利益一切众生。
二.无情多情,对情这个概念是我们人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归纳人的思想,大体是知情谊也是认识中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情给我们人生带来很多幸福和快乐,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灾难,现实社会人生有情有不同的感情,构成了对这个社会不同的关系,在建立感情的过程中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佛教怎么看待情的?认为生命在轮回的过程中,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我们的生命延续的规律,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尽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世界的感情成分都含有贪嗔痴,无明的特点,出家人放弃了世俗的情感是无情,因为世俗的情感有污染,以贪痴我执为基础造成生死轮回之凶,出家弟子放下了有污染的感情,对三宝建立了恭敬心,慈悲心,从佛法的标准看出家是无情,而是很有情,多情乃佛心。
三.随缘进取建立跟佛法的基本理论是有关系的,因缘因果,佛法是缘起论,蕴含着宇宙一切内涵,现在我们在修习佛法,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逐步开启智慧,看清因缘因果的规律及事物真相,做智慧的选择和判断真正随缘。
学佛就是要学习缘起的智慧,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是迷惑和烦恼,用缘起观察世界,认识生命宇宙的真相,空心的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心得,本课对我们的生活状态,对五欲六尘的执着,上班族多数人对薪资要求很高,追求事业,名利,欲望非常高。自己有时对现有的生活态度也有变化,给家人也带来了紧张,疲惫,在处事上一厢情愿,不管因果,烦恼很多,导师开示要我们少欲知足,要过简单的生活在睡欲的问题上。每天上早课帮助我战胜了它,在情欲的问题上要智慧选择无污染的关系,减少我执,社会上的人看到出家人放弃世俗的一切因为佛教徒是出世的无情的,与世无争,实际上真正的佛教徒不是无情是多情的,对一切生起无限慈悲心放下有污染的情感,建立一种无私无我无限的慈悲大爱,现在我还做不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但是也要接纳要学会用缘起的观点审视人生和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包括无常等,用学佛的方法来判断了,安住书院精进修学,决心在现实生活中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断升华,智慧正确的看待一切,积极,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积极还是消极,悲观还是乐观
转自:济群法师
第一,消极还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是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是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是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世俗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悲观还是乐观
悲观和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乐观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乐观;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凡事积极面对,才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乐观。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人生是苦”的教义。其实,佛陀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所以,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这种认识也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出家是探寻生命真相、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敢选择,通过修行摆脱迷惑,并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走向觉醒。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不是断灭的,其中蕴含着因缘因果。如果不了解轮回,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没有深度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并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所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中观的。(待续)
我的佛系人生态度
本期法义讲的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对待这个事情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在一般人看来,佛教徒都是消极悲观的。学佛是老来无事的安慰剂,或者是有感情挫折后的疗伤药,这是一些人的误解,所以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担心学佛,会失去人生奋斗的目标乐趣。
常人以为积极的人生是什么呢?这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儒家比较入世,不仅有修身之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讲究无为而治,从社会发展来看,似乎积极进取才是正向的。
佛教的人生观有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佛弟子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真正体现了佛菩萨的广大愿心,这也是每一个佛弟子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常人的目标往往局限于个人,家庭,事业上,学佛是学佛所行,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成菩萨道。
所以佛教徒的人生是非常积极正能量的。
本次法义第二点讲了佛教徒的人生观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
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也往往让人等同于悲观,只是他要求我们看透生命的本质,让我们懂得离苦得乐,坦然面对,我们人生的烦恼和如何去解脱。要我们用佛法去看的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真相是不确定的,我们的生命是因缘和合的,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
所以佛教提出来,佛教徒的人生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中观的,所谓中观,就是不悲,不喜的中观。因为悲观和乐观的都是片面认识的基础上,悲观容易产生消极与堕落。乐观容易冒进和得意忘形,佛陀在无数开示中告诫我们,要如实地看自己看世界,看到生命存在的过患,也看到生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总结以上法义,佛教徒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佛教徒的人生观,既不是悲观的,也不是乐观的而是中观的。
感恩三宝,感恩师兄们的陪伴。没有机会亲临现场。只能粗写草义与大家分享。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
转自:济群法师
第六,出世还是入世
关于这个问题,导师从何为世界谈起,分析了一般人对世界主要有贪著和厌离两种情绪,并对比了各种宗教对世界的认识。
针对社会上认为佛教厌世的误解,导师从出家制度、出家原因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这一看法的片面性。因为佛教强调的出离心不同于厌世,其目标是追求解脱。厌世是消极、被动的,而出离心是积极、主动的,是以佛法智慧看透生命真相后的选择,之后还要精进修行。尤其是大乘佛法,要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既要通达有为法的虚幻,培养超然心态;又要以慈悲心积极利他,广修善行。所以,佛教既有出世的超然,又有慈悲的情怀。
第七,无情还是多情
导师通过何为“情”、佛教所说的“有情”,以及佛教怎么看待情爱,指出众生在轮回中为无明所缚,爱结所系,流转生死,恒受苦恼。必须超越烦恼我执,才能成就慈悲大爱。针对出家是否无情,导师指出:世俗情感是染污的,以无明、贪著、我执为基础,是造成生死轮回之因。而在智慧认识的基础上,来自信仰和恭敬的情感是没有染污的。作为佛弟子,我们要像佛菩萨那样,以慈悲关爱一切众生,所谓“多情乃佛心”。
第八,随缘还是进取
导师指出,“随缘”和佛教对因缘因果的认识有关。随缘不是“随我”,也不是被动无奈的“随便”,而是审时度势,看清各种因缘后做出的智慧选择。随缘才能更好地进取,二者相辅相成。在世间做任何事都要有随缘的智慧,才能目标清晰,方法正确。用缘起智慧看世界,看人生,既可成就世间事业,也可认识生命真相,证得空性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完)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三)
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
我的理解是,出世即是放下执著,摆脱无明烦恼,成就空性智慧;入世即是发菩提心,通过利他无我,成就慈悲,成就空性智慧。所以出世和入世是殊途同归,内外兼修,最终走出轮回的牢狱。
我们通过法义的学习,定课的学习,了知因缘因果,了知无常无我,就是一种出世的修行,就是一种清洗历劫尘世的污垢的过程。然后我们也要入世,经历种种磨难,挫折,烦恼,检验自己的智慧,通过帮助他人,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慈悲助人,拓宽我们的心胸,打开我们的视野,开放我们的格局。
道理上, 我似乎明白了一点,但是我常常还是非常惧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种种无常,我希望把幸福牢牢的抓在自己的手里,我希望我的孩子幸福成功,希望我的家庭平安康宁。因为这份惧怕,让我不时想控制身边的每一个人,希望他们能够像我一样学习佛法智慧,一丝一毫不能违背。动不动我就想说教一番,可是事与愿违,我得到的是逆反和疏远,带给我更多的是失望,无奈和无力感。我常常感觉,明明看到前面是悬崖,可是我的亲人们都在奋不顾身的往悬崖前行,我批评和指责,都无济于事。
这时候我只好无奈的说随缘吧!人各有命,有各自的因缘,我一介凡夫,何德何能改变他人?我以为这就是随缘!又错了!这不是随缘!这是没有智慧的失控,是我对佛法的错解和误解。方法错了,往往弄巧成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以自己的方式活着,都不想被人控制,被人控制意味着跳出舒适圈,除非她自己愿意,否则没有人能够叫醒装睡的人。我虽然在努力,似乎也在进取,可是我缺少智慧。我的随缘是愚痴者的无奈。走着走着就迷了,总想改变他人,却忘了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别人,而不是说教。我自己德行不足,却期望家人,德行圆满,还以为自己在修行。
有时候我们也会特别沮丧,这世间那么多好人,我怎么就没有遇到?我怎么那么倒霉?我们也会特别向往电视剧中那些,美好的爱情和情感。可是我们忘了真正的美好爱情,美好的情感,是遇见美好的自己!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美好的人,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慈悲的人,是一个无我利他的人,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被我们温暖,被我们感化,身边的人就会越来越美好,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好了一个我就好了一个世界。这句话我听到至少十年了,可是我只是把它当作一句好话,听完就完了,没有去践行过。通过本课的学习,当我学会放下控制的时候,我明显的感觉到身边的人不那么排斥我,变得温和了,当我慢慢改变的时候,世界也在慢慢的改变。
多情乃佛心!让我们学会着满怀深情和温暖的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 重要的话再说一遍:好了一个我就好了一个世界!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一 二消极和积极,悲观和乐观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这篇让我们了解到部分人对佛教的印象是消极的,悲观的,真是这样吗?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佛教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听听导师的开示。
一.消极与积极,积极和消极代表着我们的人生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同时蕴含着我们对人生和对世界的一种态度,消极简单的说就是不求进取,不努力不作为,就是你的行为在做这件事情上停止了,不往前走就是消极的表现,相对来说积极进取,有为努力,就是积极的表现,一般人对认为佛教是消极的,首先是出家的制度,出家人为了弘法放弃了对世俗的生活,放弃对世俗的执着,放弃了对地位,名利的追求,实际上佛教徒是积极的,要看他的价值观,佛教徒为众生的解脱去而求法,为了我们众生能够离苦得乐,传承觉醒的文化,所以说佛教徒是积极的并非是消极的。
二.悲观与乐观,导师讲佛法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的,所谓悲观,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对照现实人生,财富,地位,名利,只看到这些东西的虚幻,同时也看到生命的短暂,引发了悲观的情绪,如果在人生事事顺利的情况下,会把世界看得很真实,就比较容易产生乐观,就会积极追求和进取,而佛教是中观的,看生命存在困扰过患,看到生命内蕴涵着自我拯救的能力,在智慧的观照下如理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和阴暗面,通过如实正见建立一种中观的智慧。
三.为人处事的态度引起了误解,现实社会生活方式,吃喝玩乐,整个社会不断鼓动消费,追求享乐,追求名利,而出家人追求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素食独生,从生活中引起了误解,而我们要做出智慧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接纳一切,生命中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迷惑层面,一个是觉醒层面,从迷惑中走向觉醒,在学佛过程中蕴含着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正向力量,面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心魔,开发生命内在的这种正向力量,利益一切众生,首先从三级修学开始,走出迷惑和烦恼,才能够更好的利益一切众生。
心得,《佛教徒的人生》一二视频,通过导师从积极消极,悲观和乐观开示,让我们了解对佛教徒的认识和误解,让我们重新认识佛教,积极中观的去认识佛教,理解佛教,世人对佛教的误解是悲观和消极的原因,是出家人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放弃,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过着简朴的生活,为人处事都有忍辱等,而学习了本课佛教徒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不是悲观的而是乐观点,明确人生目标,正向导师所说的一个真正合格的佛教徒要具备四宏四愿,来帮助我们众生摆脱烦恼和迷惑,帮助我们走向觉醒,我们要面对一切无常的发生,在上班时候一到年底就要评估,有的同事积分高就能加工资,有的同事积分低就不能加到工资,加到的工作就积极,没加到的就消极怠工,所以要如实看到生命中存在着困扰过患,同时也能看到生命蕴含着自我拯救的能力,看到生命的希望,能够安住在书院精进修学,来看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如实的观照自己的内心,走向迷惑和烦恼,走向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93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