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的文化特点(中国寺庙文化简介)

本文导航:
黄龙寺的寺庙文化
1、黄龙寺--中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
2、黄龙寺,原名黄龙于玕寺,由青原玄泉彦禅师之徒超慧于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创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3、黄龙寺建于明代,分前、中、后三寺,古称“雪山寺”。前寺和中寺是佛寺,现已废弃不用。后寺是黄龙真人庙,寺庙背倚玉翠峰,面朝黄龙谷,高15米有余,面积2100平方米,是一座3层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
4、黄龙古寺为文化旅游景点。黄龙古寺,始建于明代。距黄龙沟沟口约5公里,原有前、中、后三寺庙。前寺现仅存遗址。中寺是佛教寺庙,有佛教信徒朝拜。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特点)??
特点: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寺庙园林不同于禁苑与贵族府第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它不属于私人专用,而是面向广大信士、游人,带有公共游览性质。当然更应着意于静谧出世的净土禅林风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隋唐五代时期,佛寺建筑有新的发展。
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主轴两侧在主轴的两侧一般都会设置成禅堂、僧房或者是斋堂这些给僧人提供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在我国大多数的寺庙都是用这种形态建设而成的。
寺庙属于宗教建筑。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宗教建筑类型。遍布中国大地的佛教寺庙建筑。尽管佛教是由印度传人中国的,但中国的佛教建筑与印度的寺院大不相同。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艺术,在西藏古代建筑艺术中,最富有民族和时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浑厚,工艺精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中国寺庙一般是怎样分类的
1、通常“寺院”指的是佛教道场。“庙”也指道教道场。大规模的佛教寺院(也称丛林)一般都有塔。有舍利塔、祖师塔、三宝金刚塔、万佛塔、报恩塔、海会塔等等。
2、佛教寺院在中国的名称很多,如伽蓝、招提、道场、阿兰若、梵刹、庵堂、丛林等等。伽蓝,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是众园、僧院。意思是能生长道芽圣果的地方,是建筑完备的佛教寺院的统称。
3、类型: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物材斜,大体可将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教为主的两大类型。
4、伽蓝 伽蓝来自于梵语的“samghārāma ()”,也音译作“僧伽蓝摩”“僧伽蓝”。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
5、寺和庙的分类不同: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6、而“庙”里面一般只供奉神像,里面是没有人修行的。当我们去盘古庙中祭拜的时候就能发现这一点。两者的规模还是相差比较大的。
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院建筑设计有何特点?
1、特点:从构造的角度,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7项:①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②保持构架制原则。
2、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 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
3、衬托性建筑: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4、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
5、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6、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用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于是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盈活泼。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simiao/1698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