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里的钟楼(寺庙里的钟楼是干嘛的)

本文导航:
寺院敲钟的意义
总的来说,孔庙敲钟的意义在于纪念孔子、弘扬儒家思想、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
一般人们到寺院撞钟都要撞三下,分别代表福、禄、寿。福指的就是福喜临门,禄指的就是高官厚禄,寿指的就是延年益寿,祈祷自己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钟是寺院里非常重要的法器,撞钟这一形式,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敲钟的寓意和象征是平安幸福。敲钟去除的是烦恼和灾祸,带来的是新年祝福。佛经上说“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钟声能除去一个烦恼,一年中化凶为吉,平平安安。
敲钟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仪式,表示祈愿和感恩。在寺院中,敲钟通常是为了祈愿和感恩,祈愿佛祖保佑众生平安、健康、幸福,感恩佛祖的恩赐和教导。
撞钟的意义是代表福、禄、寿。这里的福指的就是福喜临门,禄指的就是高官厚禄,寿指的就是延年益寿。所以凡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大都要撞钟三下,以祈身体健康、福禄呈祥、烦恼消除、善根增长。
寺庙撞钟的意义和规矩梵钟的产生是佛教东来、寺院兴起的产物。敲钟去除的是烦恼和灾祸,带来的是新年祝福。佛经上说“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一下钟声能除去一个烦恼,一年中化凶为吉,平平安安。
佛教寺院大丛林中钟鼓楼的来历
放钟、鼓的地方。(堂塔)中世以后诸大寺与钟楼相对建于讲堂之左右,为悬鼓打时之处。现今多于楼门之上,堂之隅,悬之矣。”【又】禅林之器。法堂设二鼓,其东北角之鼓,谓之法鼓,西北角之鼓,谓之茶鼓。
寺庙里建有钟鼓楼,这是到了唐代才出现的,后来逐渐形成了“有寺必有钟的传统” (后来道观也仿效,有了“道钟” ) 。
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
如唐代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城门关闭,实行宵禁;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老百姓都习以为常。为了准确时间,钟鼓楼最早备有4个铜漏壶,分别叫:天地、平水、万分、收水。
钟是要在早上振作人们精神用的,其于东配卦为震木。其势为雷,为觉醒,为生长,为壮大。此是风水概念。钟楼俗称钟撞堂、钟堂、钟台、钓钟堂,为七堂之一。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
钟楼通常于早晨敲钟报时,或皇帝驾崩时,亦有军事用途。钟楼通常在城池中和寺庙中都以晨钟暮鼓的方式出现,即东面修钟楼,西面修鼓楼,两个建筑以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立。
为什么在一些大的寺院前左右都设有钟楼和鼓楼,这有什么说法?
寺庙里建有钟鼓楼,这是到了唐代才出现的,后来逐渐形成了“有寺必有钟的传统” (后来道观也仿效,有了“道钟” ) 。
寺院内东建钟楼西建鼓楼,对应的是唐代的钟鼓制。因为寺庙里的规则是晨钟暮鼓。所谓的晨钟暮鼓,对寺院而言讲的其实不是早晚的声音,而是钟楼还有鼓楼的方位。钟是要在早上振作人们精神用的,其于东配卦为震木。
钟楼和鼓楼是我国古代在城市、宫殿、寺院中用作报时和显示威仪的建筑。汉唐时期城市实行里坊制,规定宵禁,晨昏都要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北宋以后,里坊制取消,却保留了钟鼓报时的习俗。
【建造原因】鼓楼和钟楼在元、明、清三代专司更筹,铜漏壶、时辰香计时,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
寺院内为什么东建钟楼西建鼓楼
东钟楼西鼓楼,因为晨钟暮鼓,太阳升起在东方,出家修行也要趁早;太阳落山在西方,即使到了晚年还不赶快修行,祈请佛菩萨加持往生净土的话就只有再受轮回之苦。晨钟暮鼓是寺院的号令,也是警觉大众修持的信号。
寺庙里的钟鼓楼借鉴了宫殿钟鼓楼的模式,但最初与东钟西鼓模式不同,寺庙中往往是“东钟西藏” ,即钟楼与塔、藏经阁对峙。到了明清时期,钟楼与鼓楼被布置在庭院式寺庙中东西两侧的格局变得普遍。
为了使钟声传播更远,除了铜钟越铸越大之外,还建较高的钟楼,与鼓楼相对,朝来撞钟,夜来击鼓。钟楼和鼓楼的用途: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
【建造原因】鼓楼和钟楼在元、明、清三代专司更筹,铜漏壶、时辰香计时,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simiao/2428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