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庙布局常识(佛教寺庙布局常识图)

本文导航:
- 1、佛教寺庙的建筑分布?
- 2、寺庙的布局如何?
- 3、佛教寺庙的建筑布局
- 4、中国佛寺的布局
佛教寺庙的建筑分布?
1、一佛二菩萨:释迦佛、文殊、普贤。 一佛四弟子:释迦佛、文殊、普贤、阿难、迦叶。 横三世佛:药师佛(东)、释迦佛(中)、阿弥陀佛(西)。 竖三世佛:燃灯佛(过去佛,东)、释迦佛(现在佛,中)、弥勒佛(未来佛,西)。
2、进三门(山门)后主要建筑有前殿、左边是钟楼右边是鼓楼、大雄宝殿、后殿等建筑格局。
3、汉传佛教的布局一般分三大部分: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和四天王天)、大雄宝殿(供奉释迦摩尼佛,又是也会供奉三尊佛释迦摩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观音殿。
4、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寺院主要殿堂比较规范,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
5、在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基本布局特征采用了轴线对称的布局方法。具体来说,寺院按照轴线依次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大殿等建筑,形成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6、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前大院正中摆放着一个大宝鼎,通常刻有该寺寺名。其北则摆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炉。
寺庙的布局如何?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佛教寺院的布局一般都是按修道区和生活区两大部分来 划分的。 唐宋时代,按常规,佛寺须有“七堂伽蓝”,即七 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佛教各宗对其解释也不尽相同,一般 认为是:山门、佛殿、讲堂、方丈、食堂、浴室、东司(厕所)。
布局上大多与寺庙的园林部分隔离,有时也采用空廊、漏花墙,让园林景色渗透进来。在地段紧迫、地形陡变处,往往突破庭院式格局,随山势散点布置,融入自然环境。这样,宗教建筑自身也成了景观建筑,与园林游览部分融成一体。
佛教寺庙的建筑布局
竖三世佛:燃灯佛(过去佛,东)、释迦佛(现在佛,中)、弥勒佛(未来佛,西)。 三身佛:卢舍那佛(左)、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中)、释迦佛(右)。
在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基本布局特征采用了轴线对称的布局方法。具体来说,寺院按照轴线依次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大殿等建筑,形成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一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
中国佛寺的布局
1、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
2、典型的布局仍以轴线作为线索, 白马寺 中轴线上从大门进入寺院,第 一栋建筑为供奉天王的天王 殿,其后为供奉佛像的大雄宝 殿,一*般为寺院内的核心建 筑,再后为诵经修行的法堂和 经楼。
3、中国汉地佛寺的平面布局非常灵活,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单体布局、组群布局和园林布局三类。 单体布局 单体式布局除了在佛教圣地中的茅庵、精舍、精室之中可以找到范例之外,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一般没有此种形制。
4、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永平年间传入中国。传入之初,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
5、在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的基本布局特征采用了轴线对称的布局方法。具体来说,寺院按照轴线依次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大殿等建筑,形成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simiao/263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