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学习了佛教的道德观,从什么是道德到道德基础和依据,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道德的局限如何提升,道德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五大方面深入剖析,佛教道德践行对自身获得幸福及开具佛性的关键性 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通过对此课的学习,我了解道德分人本和神本两类,而我国道德是以儒释道基础上建设的人本道德,可这道德存在两个问题:1是儒家重义轻利,无法让人在践行道德和利益取得平衡 2是人本道德根据自身需求而建立 以人为本 让人和其他生命产生对立冲突 如人与人 人与动物 人与万物
这两个问题导致了当下社会现状,是以哲学和宗教基础建设道德产生的局限导致社会现状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践行什么样的道德可以带来健全人格,和谐社会呢?
法义告诉我们,提倡的道德必须要消除对立,不立足于局部利益道德准则,才不会有副作用,才可能平衡所有万物,也才能不具有副作用,才能究竟解决人类自身问题及社会和谐问题
佛教道德就是这样一种普世性道德,他将义和利结合,鼓励人们追求利益(包含精神和物质),也告诉人们如何追求利益(现实和究竟利益),并且通过发菩提心以智慧和慈悲去除道德局限,以一切众生为缘,不局限某个物种,道德目标是一切众生,通过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以禅修实践调整心行,我们终将走向觉醒,还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离苦得乐。
同时我们要践行佛教道德,就要从佛法因缘因果及无我空性智慧出发,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是处于无名妄想我执状态,而当下的行为(身语意)决定未来你的生命状态,现在生命状态是以往行为的积累,要改善生命品质,就要内观看清世界真相,认清自我,从当下刹那刹那改变心行,时刻处于正向心理
而我们当下行为准则就是佛教道德三个层次的准则(人天乘,声闻缘,菩萨道),践行佛教道德过程就是在改变生命品质过程,要想获得良好生命品质,开具生命内在觉性智慧,就需要从当下做一个践行佛教道德的人。
下面我从【道德和利益】谈下我的感悟:
首先,在道德和利益这一章节讲到,通过改变当下行为(身语意),让心行时刻处于正向心理,即可改变生命状态品质,而道德代表正确的观念,良好的行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道德是成就利益的因,利益是道德行为必要结果
正确的观念/良好行为/健康生活方式??反观自身,我的许多观念都是错误的,都是画地为牢坐井观天,而良好的行为呢?不仅做不到爱语常现,还时常恶语伤人:
想起前几天爸爸打电话给我,我当时在看电影,说弟弟的药已经吃完了,现在没吃药,身体又出现抽搐症状,问我还能拿到药吗,能不能去搞点药,爸爸的话瞬间让我心行跑到负向心态,因为我在看电影我在享乐,而他的电话让我停下享乐,我觉得很烦躁,当下语气有点不耐烦起来,爸爸感受到了,我自己也内观到自己的不耐烦情绪,我尝试去控制,语气有所好转,可还是非常不慈悲,老爸已经50岁了,在当地买不到药,又不会网络购物,才找我帮帮,当父母老去,技能跟不上时代,而作为子女,却如此凉薄,不耐烦
虽然事情已经告一段落 可我内心时常想到自己的自私凉薄,而这些一时负面心理,像第二支毒箭让我这几日时刻难耐,总觉得自己不应该,自己太坏了,怎么会这么不耐烦呢,自我谴着,可见伤害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
当我缕清楚我其实一直有这样的习惯,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容易不耐烦,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如此(爸妈也是这样的性格,对我也是非常容易不耐烦,而我对孩子也是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对我,虽然他才4岁,可见轮回惯性的可怕)我开始慈悲自己,给自己多一点耐心,然后我也开始慈悲我都爸爸,我就给他打了个电话,关心了解他最近的近况,广西疫情情况,也关心叫他们多注意,和他讨论了下弟弟的病情,告诉他现在药没法解决,也和讨论了下解决方案。打完电话后,我都心终于没有纠结内疚了
良好的行为随喜他人功德,各位师兄的践行非常到位,反观自己,比较冷淡,感觉非常羞愧,真是有多少付出,多少慈悲,多少悲智双运,就能多少智慧生活,多少幸福欢喜
由此可见,道德行为(培植悲田和恩田),可以让我们的心安定平和,处于正向心理
而关于道德代表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方面 我也是问题多多,我在吃饭一直做得不健康,我吃饭吃饱了还要继续吃,而且吃完了还喜欢吃零食水果,因为长期如此,我都腹部一直鼓鼓的,看过很多医生,中医,艾灸,按摩也是坚持果1-2年,有点效果,但是又反复,最近内观自己吃饭的习惯,才发现自己有这样的饮食习惯,去深入内观后,找到了原因,现在在学习觉照的饮食,不以内心觉得饿不饿来吃饭,而是我身体饿不饿,我的胃会告诉我答案,胃感觉快饱了我就放下筷子,就算内心很想在吃,我也不吃了,坚持一段时间,现在可以发现自己到底是饱是饿,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吧,可我以前完全没觉察,完全被内心匮乏左右,通过食物满足内心的欲望,伤害了身体
从这个事情,我了解到我们的内心匮乏和妄念不仅会让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还会伤害身体健康,更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痛苦,而道德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慢慢觉察,远离这些伤害
只要我们践行道德就是不断发展正向心理,我们的行为习惯会慢慢发生改变,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福田我们的慈悲会慢慢增多,同时这个过程我们不仅自利到自己,也会利益慈悲到他人
佛陀曾说,众生皆有佛性,当自己在行持菩提道时,也在无声地彰显着道德的智慧与光芒,这份智慧和光芒将指引着自己和周围一切众生,一起走向生命的觉醒。
“原来,在过往前行的路上,我在独步快走,自己和自己较劲。”
这一课,导师分五个部分讲解了道德。1、何为道德?道德即善;善具安隐;善能为今生和来世带来利益。2、道德的基础:依人性建立相对的善,依良知和佛性建立相对的善;3、道德的利益:现实利益和究竟利益、道德与利益的因果关系、依因缘因果建立道德价值、佛教道德令自他和乐;4、道德建立和提升:发菩提心树立理想、以智慧和慈悲去除局限、以禅修实践调整心行;5、佛教道德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发展带来心理伦理问题,佛法智慧建立道德。结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学完本课反观自己的过往,非常的惭愧。对道德的理解,太过狭隘,仅限于不做损人利已的事,更多需要站在道德角度去做积极努力的事,处于沉默状态。这个沉默,一部分来自于惯性,周围人都是这么处理事情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切以利益为主,往前走,向钱看,才是正经事;一部分来自惰性,效率第一,想那么多跟积极进取无关的事做什么呢?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心的丧失,作为生命机体的灵动感,已经在慢慢蜕化了。所以会有以前过往都是在独步快走,很快,但无意义无价值感无时不在。
学完本课后,我希望自己能爱人如已,待人如己;按照导师的光明指引,发菩提心树立理想、以智慧和慈悲去除局限、以禅修实践调整心行,时刻保持觉知,时刻保持精进,去及时转换自己此起彼伏的心念、觉察自己模式化了的行为,保持慈悲心去看见他人的疾苦与烦恼,看见整个社会面临的重压和痛苦,尽可能发掘自己潜在的力量,传递正向的价值观,让自己与这个无始无终的宇宙有个紧密的链接和正向的运转。 感恩法界一切众生,感恩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