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教的道德观心得二

回忆一下我的道德建立标准,应该是来自父母师长的教导,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以及随着年龄增长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积累。这样的道德可以说没什么原则,一直在变化。有些坚持了很多年的道德标准,当长到一定岁数,突然发现不对了。于是就活得越来越混乱,有时对着某一现象愤愤不平,有时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原因是对于道德,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佛教网-我佛道学佛网

佛法里用“善”来定义道德。善的道德源于内心,善的心理发出的行为,能够让这一世和来世都能带来利益、幸福。通过道德的实践,最终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善人、好人,然后再进一步地成为圣贤。

利益和道德有必然联系。

法义里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行为发生,都会在心里播下种子,它同时形成一种相应的心理力量。这种力量的累积,造成了我们今天的存在。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你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道德就是代表着健康的行为。

老人们常讲“吃亏是福”,尤其在不得不吃亏的情况下,人们常常用这个词安慰自己。我一直想不明白吃亏怎么就能变成福呢?通过上段法义,我是这么理解的。吃亏的意思,可能只是让步,可能是多付出,也可能真的是损失。但是心理上要能够理解吃亏,它其实是善的行为,通过自己的善举,成就对方,这就是道德的行为。首先善举就是在给自己种福田,将来一定会收获福报。其次,通过道德的行为,形成善的心理力量,不断积累,造就现在健康的自己,健康的品格。成为一个好人、善人,在生活中必然有好的人际关系,也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生活健康且幸运。

其实这个“吃亏”就是在发菩提心,它突破了道德的局限性。愿意以自己的力量,让一切人离苦得乐。如果从缘起的角度看世界,我们每个人和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体。从轮回的角度看,吃亏的我,和我帮助的人,甚至说,不管是亚洲人还是美洲人,都是非洲大陆上跑出来的原始人,200万年前的兄弟姐妹。认识到这一点,止观禅修就非常重要了,没有修行,就没有能力改变自己。遇到事情还是会变成,当下的魔,事后的佛。

通过本课学习,我会以佛法做为道德标准,通过止观禅修的方法,努力做一个善人,一点一滴培养佛菩萨的品质。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佛教文化网 » 佛教的道德观心得二
分享到: 生成海报

学佛文章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