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珠藏族(佛珠藏族头像)

学佛百科2023-03-2698

西藏人最喜欢用什么材料做念珠

西藏人最喜欢用凤眼菩提和星月菩提做念珠。因为凤眼菩提这是西藏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法器之一,每一粒上均有类似凤眼的自然图形,象征祥瑞、博爱、悲悯、觉悟、智慧。

老星月菩提佛珠,酥透油润的表面会出现丰富的裂纹,犹如瓷器釉层中美丽的冰炸开片,佛珠表面更会变为金珀般的半透明状,润泽奇绝。

西藏最神秘的念珠

在藏地的念珠中,由人头骨磨制的嘎巴拉念珠最为秘密。在过去,不要说俗世之人,就是普通的西藏僧人也不会轻易见到嘎巴拉念珠,上世纪中叶,原本深藏寺庙修行地的嘎巴拉念珠,渐渐流入俗世,为收藏爱好者所见。

藏民戴的佛珠包浆很厚,和普通盘的珠子有什么区别吗?

藏民戴的佛珠包浆很厚,和普通盘的珠子的区别在藏族人民手中的珠子的包浆浑厚是因为珠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信仰,而普通盘的珠子只是用来解闷的。

如果有去过西藏旅游的应该不难发现每个藏族人民手中都有一串珠子,而且藏民们佛珠不离身。而且再仔细一点可以发现藏民戴的佛珠包浆很厚与普通佛珠不一样。这个跟他们的信仰息息相关。

一、心诚则灵

在藏民的意识里面,佛珠是不需要借助外力清洗的,只需要心里“清洗”即可。由于藏族的饮食习惯,很多时候都是吃油脂含量很高的食物比如酥油糌粑、风干肉、奶茶等,所以随身携带的佛珠被长期盘,然后就会沾染油脂。但因为是高原,水资源很稀缺所以就没有洗手的习惯,佛珠的油脂和其它污渍也越裹越厚了。

而普通珠子则没有这么大的魅力,一般弄脏了,大家会选择清洗干净或者选择扔掉。如果贵一点的,大家用专业的手法清理。

二、一心一意

藏民的佛珠串是一生一串的存在,只要没有突发意外断裂遗失,那么这一串佛珠就会伴随一生。哪怕佛珠串可能因为岁月的缘故变松,或者缺少一两颗,但是藏民也不会遗弃或者换新。而普通珠子就没有这待遇了,一不留神就会被抛弃。只能说,不同珠,不同命。

三、保存久

个人觉得藏民的佛珠包浆厚是为了保存久一点。毕竟要伴随一生的物件,所以需要好好保护,包浆厚一点这是有利于保存的。普通珠子包浆薄的,一般都很容易损坏。

四、信仰原因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得是藏民的信仰问题,可以看到藏民的佛珠包浆跟任何同样的佛珠对比都是最厚的。这个是因为信仰的原因,普通的珠子无法承载这么大的信仰力和寄托。

详释藏式佛珠的意义

藏族文化随着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藏式文玩也收到更多人的喜爱,但是玩藏式文玩的人很多,真正了解的却不多。我搜集了很久的资料去其糟粕,编为下文,略为枯燥,相邀各位来看,文中不准确的地方也请各位指出。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诵记数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间的广泛使用。本称“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佛珠的质料不胜枚举,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盘了。

在佛教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

“七宝”指七种珍宝引,又称七珍。

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佛教七宝是指砗磲、蓝砂石、绿松石、黄玛瑙、青金石、南红玛瑙、红珊瑚。

但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

《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 吠琉璃 、 颇胝迦 、 牟娑落揭拉婆 、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

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珍珠、玫瑰。

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一)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作“数珠”。

(二)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意译作“珠鬘”。

(三)japa-ma^la^,音译“渣巴摩罗”,意译作“念诵鬘”。

(四)aks!a-su^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作“珠之贯线”。

而梵语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鬘条缠身的风尚,沿袭至后世,遂逐渐演变成为佛珠。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作为通说。经云: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317—420)时翻译的《木槵子经》,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

至此,佛珠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304—439)的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一百零八颗

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千零八十颗

按天台宗理论,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十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

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

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

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十地”见“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弟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藏传佛珠、汉传佛珠、流珠、朝珠,到底区别在哪里?

市面上常见的文玩珠串

市面上常见的文玩念珠分别是汉传佛教的念珠、藏传佛教的念珠和道教的流珠。

从年限上来看,2000年前汉传佛教从印度传入内地,1400年前藏传佛教从印度传入藏区。虽说同属一个源头,然而单佛珠法器而言相差还是挺大的。

——汉传佛教的念珠

汉传佛珠风格较朴素,形制简约,配饰少;

珠子的选择上讲究色调统一,一般为108颗圆珠;

大多佛珠只有3颗隔珠(每27颗加一颗)或者没有;

材质多用木质或者菩提子。

这种类型的文玩款式戴在手上给人以内敛、清净,而藏传佛珠就显得隆重,重视仪轨,佛珠花样很多。

——藏传佛教的念珠

藏族佛珠形制多样,给人以粗犷豪放感,配饰多而且比较名贵;

佛珠数量很多是110颗,而民间很多是100-108粒不等,珠子形状椭圆,扁状等都有;

佛珠的隔珠可以是3、9、11等多颗隔珠;

材质多用凤眼,宝石,蜜蜡等,民间最多的是老椰壳和老紫檀,而藏地独有骨质佛珠,比如用高僧的眉间骨做成念珠,穿佛珠的线藏地可以用皮绳等。

——道教的流珠

大家都知道佛家有珠子,不知道道教也有,《太玄金锁流珠引》有云“:昼夜斗转,周天无穷,如水流之不绝,星圆如珠,故曰流珠也。”

(其实念珠并不只属于某一个派别,在很久之前的中西文明宗教中就已经出现过了,如天主教用59颗玫瑰念珠来念诵《圣母玫瑰经》。)

道教流珠蕴含了道教的宇宙观念,如12颗代表十二雷门,24颗代表二十四气,28颗代表二十八星宿,32颗代表三十二天度人上帝,36颗代表天罡生煞之数,81颗代表老君八十一化,也代表九九纯阳之气。

流珠与佛珠很大不同的一点是,道教流珠的首珠“诸星之首的北斗”是不可跨过的,拨动到它时要掉头,不像佛珠念经时朝别外一个方向轮回转动。

朝珠

清朝的皇家笃信佛,因此出现了朝珠,作为高贵的礼仪配饰,通常在朝堂使用个,或是重大的仪式上。

朝珠一般是108颗,每27颗穿入一粒大珠,共4颗,据说代表四季;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向皇帝跪拜时,只要朝珠碰地,即表额头触地,因此珠串越长,俯首叩头的幅度就越小,算是皇家对高官的恩赐。

其上有小挂珠3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男女佩戴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反之为女;中间的长坠垂于背部,这一点更佛珠完全不一样。

朝珠的样式多而纤巧,是所有珠子里最美丽的,静静的来欣赏一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ozhu/35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