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放下我执书(佛教教人放下执念的故事)

学佛百科2023-03-26109

放下"我执",又如何坚持自我?

放下我执的同时,怎么坚持自我呢?

破我执就是破除对"外在我"是稳定不变的理解,而所谓坚持自我是思想和意识层面的我。

每个人都是一堆思想的能量体。整体上所有人也可以连接成一个能量场共享这个世界,所以没必要从外在特别区分你、我。每个人都如同桌椅书本,无非是由原子组成的一个个概念,在不停的变化。

佛教讲“色即是空”。万事万物都不稳定,趁活着尽量将思想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哪怕有一天承托思想的身体离开这个世界,也不用担心,因为思想的能量已经传递出去。所以多多帮助影响更多的人,也就是影响了更多的意识,我们自身价值也就越大。所以过度突出"我"的得失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连"我"这个外形根本就不存在。

这就可以解释吸引力法则,解释为何心情影响免疫力,为何相由心生,为何30岁后的相貌是自己修来的,意识能量都是有频率的,可以改变所承载身体的原子能量,亦可以吸引同频的原子。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不如意也都是修行。越是有不愉快地方,越是好的修行道场,而不必去怨恨甚至离开。工作中遇到不和谐的人,可能因为彼此的脑电波振频不同。释放爱的频率可以改变自己的脑电波频率,进而可以影响与对方的关系。释放的爱越足够,影响力越大。透过换位思考,进入对方的意识层面,关照对方的意识,影响彼此能量的过程。

思考:我们的灵魂真的属于我们自己吗?意识也是依托脑的作用而形成,如果脑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产生的意识能量属于谁?

无我和我执

今早看次第花开这本书,半年前看过,最近因为心里慌有事,又拿起来,想从中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让自己心安、放下的法门。

这本书很浅显易懂,作者对佛教的智慧法门能用例子或浅显的道理讲明白。

就像无我,这个佛教用语,无我,就是,“我”是不存在的,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这个个体,身体不是我,因为在年复一年的变化,意识和思想也在无时无刻的变化,没有一个真正的永恒的我,一切都是因缘聚合,一切又都是无常。

为什么人们会感受到喜怒哀乐,感受到痛苦和不安,因为,有“我执”我们执着于此,给我们带来巨大痛苦,我们唯有放下我执,接受无常,感受无我,才能让我们从心里不安与世间繁杂中获得平静祥和。

佛说如何放下执念?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以自然。

故,顺其自然,莫因求不得而放不下。

在修行的路上,既然一时放不下,自然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只是应该在内心观到这一切,本来如幻,并不实有,不以有所得之心而产生慢心这类的心所,就是最好了。

但做为凡夫,受无始以来的薰习,执一切为实有,或者不是执着这个就是执着那个,在这强势的惯性之下,要狂心顿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既然一定要被某缘所束,一定会有所执,何不择其善者而从之。比如,我人求出离,虽然一时很难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那么就不妨施以方便,用执心再修以佛法,而不去攀缘其它恶法,行走在成佛的路上。

如果能够全部放下,就是佛陀。放下我执,放下法执,直至放无可放,自然成就无上智慧。名为无上智慧,实则强名为无上智慧,本无无上智慧可得啊。

虽然还是凡夫,但总是走在解脱的道路上,直至最后终悟诸法如幻,一切缘虚,自然顿时一切放下。这个问题其实佛陀,早就有说,既然身心本来如幻,如何还以幻修于幻?就像钻木取火,火一起来,自然钻木还有所钻之木都化为灰烬。

学佛不是学的战战兢兢,自然要是心胸更加的开阔,一切诸事,随缘而来去,来去之后却无留恋之心。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就像镜子一样,不过美丑来照,都现形,但都不会留下痕迹。

以静消浊,放下我执--读《人生就是放下》

微信读书的免费推送里面,选了一本星云大师的《人生就是放下》,一来最近在练习禅修;二来多次在机场、高铁的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摆放在显要的位置,而总未能去找来读一下。

星云大师,当代佛教大师,临济宗第四十八代传人,禅门弟子。所以本书基本上是各种禅门公案加上其蕴含的道理的方式编排的。对于书中禅门公案所呈现的机锋,由于未开悟的学僧与开悟了的禅师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加之所悟之道的不可描述性,导致他们一个讲的是人类语言,另一个讲的则是超人类语言。因此,他们之间的对话,对绝大多数还在使用人类语言的佛教门外汉来说,简直是毫无逻辑,云山雾绕,与至于网上还曾流行过“青年问禅师”系列的揶揄。

当然,星云大师在每个公案后面的道理阐述,还是逻辑清晰、浅显易懂的,甚至很多都是耳熟能详、老生常谈的道理,但知易行难啊!暂且撇开对书中禅门公案的迷糊,站在人类语言(就是还没开悟咯)的语境下,就星云大师讲的道理,以提高生活品质为主旨,思考以下一系列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星云大师说的“放下”是放下什么?为什么要放下?如何放下?

首先来讨论一下生活品质,生活品质高低受很多方面的影响,但怎样的生活态度应是对其影响最深刻的因素。而生活态度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当下的情绪。关于情绪,心理学给出的定义是,人的需求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如喜悦、愤怒、悲哀、恐惧、苦恼、烦闷、赞叹等。显然,人的需求越高,越容易收获负面情绪,从而严重影响生活品质。

放下什么: 星云大师通过众多的禅宗公案,就是告诉我们放下我执。我执是佛教用语,意思是,人执着于“我”和“我所有”,凡是不利于“我”和“我所有”的,就为之产生痛苦。其实这就是心理学对情绪的定义的佛教版,放下我执,也就是别要求太多。

为什么要放下: 显然,要求多了,得不到满足的概率就大,烦恼就此产生了。我自己就经常因为工作和家庭里的一些事情没达到我的预想而烦闷,甚至大发脾气,伤人伤己,一地鸡毛。这就是过于看重自己的意见。其实,自己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退一步,即便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别人的行为也不一定就是错的,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再退一步,即便别人做了错事,也没必要因此大发脾气,这是典型的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生活中还有一个经常的场景,就是察言观色,揣度他人之意,这也是容易过度解读别人的一些本无心的动作或表情,从而产生嗔怒。有段子为证:只是因为我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便被你打个半死。

那个挨打的段子,还说明了一个道理,别乱瞅,好奇害死猫。

如何放下: 一杯浑浊的水,如何让这杯水变清澈,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静置,让泥沙杂质沉淀下来。人也一样,经历了社会的熏染,心里有很多的杂质悬浮物,诸如贪念、愤怒、幽怨等等,它们会刺激人们起心动念,而每一次的起心动念又把它们滋养得更强大,内心也就越浑浊,离真正的快乐更远了。如同浑水以静消浊致清一样,人可以通过每天花一点时间专心的做一件事让自己安静下来,比如内观禅修或书法、绘画等。假以时日,心里的那些杂质就会慢慢沉淀下来,而显现出清澈的水(真如)了。

我现在每天都花一点时间进行内观禅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相互交流,希望我们都能驱赶负面情绪,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雨露。

关于佛法:现实中有人能做到放弃“我执”吗?有必要放弃“我执”吗?“无我”就是要求人没有七情六欲吗?

阿弥陀佛!1.无我的观点是很难让人接受。但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说的不是让我们放弃我执,而是让我们明白我根本就不存在。无我不是没有任何“情”的意识,而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比如观世音菩萨。不是什么痛苦和快乐都没有,而是处在极乐世界之中。这个感觉您必须通过修行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

2.顺其自然是明白本来就是无我,从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3.不是放弃“我执”回归“无我”,上面不是说“无须返朴”吗,本来就是无我的。只要错误的执着我为真实,就会产生痛苦和轮回。如果没有我,您死的时候还痛苦吗?老子也说过: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下面是一些概念:

1.我执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包括人类执着于自我的身心意识。因为我执产生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唯识学中又名末那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染污识。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我所’而执着,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又此识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且其自无始以来,微细相续,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质为‘有覆无记’;乃不引生异熟果,却能覆圣道、蔽心性。

2.无我,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他们认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

两种无我

1、人无我(人空)

认为人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我(灵魂)。

2、法无我(法空)

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人无我,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一切事物和现象,按其本性来说都是空的,它们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假象,即所谓“性空幻有”。

关于无我的比喻

人的死亡到投生,中间是没有间隔的,好比用一只快熄灭的蜡烛,点燃了另外一盏灯或蜡烛,你说这两只蜡烛是同样的吗?这两只蜡烛当然不一样,但是他们之间完全没有关系吗?也不是,他们之间有着相续的关系。

又好比是埋下一颗种子,最后长成了树,种子并不是树,但是种子和树有因果的关系,这里并没有所谓“我”和灵魂的存在。

请看南传弥兰王问经的比喻:

“大王,譬如挤出的牛奶经若干时变为酪,从酪到生酥,从生酥到熟酥。大王,若有人说:‘牛奶即是酪,即是生酥,也即是熟酥’——大王,是否如此说者为正确说?”

“尊者,否。只因牛奶,其余始出生。”

“大王,法之延续而有连结,一生一灭,连结起来似无前后。因此,最后之识属于非同非异亦复如是。”

国王说:“尊者龙军,谁转生?”

长老说:“大王,名色转生。”

“是否此名色自己转生?”

“大王,此名色自己不转生。但大王若以此名色造业,或善或恶,则因该业,另一名色转生。”

“尊者,若此名色自己不转生,是否其会从恶业得解脱?”

长老说:“大王,若其不转生,其得从恶业解脱。但大王,因其转生,所以其不能从恶业得解脱。”

“请给一譬喻。”

“大王,若有人偷他人的芒果,芒果主人将其捕捉并送交国王说:‘陛下,我的芒果遭此人偷去。’此人则说:‘陛下,我实不偷。此人所种者为一芒果,我所取者为另一芒果。故我不应受罚。’大王,是否其人应受惩罚?”

“尊者,是。彼应受罚。”

“何以故?”

“尊者,无论其人如何说,第一,他不否认得芒果;第二,因芒果他应受罚。”

“大王,以此名色造业或善或恶,以所造业因另一名色即转生亦复如是。因之他不从恶业得解脱。”

痛苦的根源——我执 转载▼ 释仁泽 妙心精舍

观修无我,是所有三乘法教,共同的修持方法,所以我们以它作为第一个禅修次第。

在小乘资粮道中,修行的中心是听闻、思悟人无我空性

我们之所以在三界生死流转,根本原因就是错误地将自我与我所(拥有的)执着为实有的存在,三界所有的业都是由这俱生我执发动起来的。

我们来到人间,在未受教育之前不需要教就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饿了想吃奶,冷了想取暖,如感到不舒服、不悦意,也知道用哭声来表达“我”的需要。

这样一种没有经过后天观念熏染的自我执著,便是生来即有的俱生我执。这是无始以来串习已久的执著,最为根深蒂固。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处的人们总会在内心升起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而在遭遇突来的生命违缘或者行进在大漠荒岭中时,因害怕自我的失去,内心深处的我执便会凸显出来,于是莫名的恐惧开始笼罩心头。

从这些方面可以启发我们,在这个世间最深层、最根本的执著便是对自我的执著,它是一切烦恼障的总根子。

 与我执同时现起的便是我所执,想象这么一幕情景:一个小孩紧握着一个苹果,不论走到哪里,总要将苹果握在手心,虽然不想吃,但他已经发生了执著:这是我拥有的好东西,它属于我。这就是我所执。它包含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爱人等各方面的执著。

我执就象是癌细胞,它在我们的相续里潜伏着,会随身心的发育、环境的诱发、思想的熏染,迅速地发展、扩散,从而变得异常强烈。

在幼儿时期,我执尚未激发,儿童对于“我”的身体、“我”的东西执著得还不坚固,童真幼稚,谁都喜欢拥抱孩子、与孩子玩耍。

但随着身心的发育、成长,便会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独立个性,这时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不让别人触碰,自尊心很强,不必说讽刺、挖苦会让自我不堪忍受,即便是善意的说教,只要不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产生逆反心理。

当然因这我执的加强,一切青春期的躁动烦恼自然随之而引发。除去身心发育这种内在的因素,家庭、学校、社会充当了导致我执癌细胞扩散的温床。

过去的时代,一个大家庭里讲究尊卑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要恪守自己的本份,在家庭教育中便遵循着这一原则,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孝悌忠信的德性。

所以少年儿童在家中并不是中心焦点。孝悌之道可以对治人的劣性,虽以之不能断劣根,但不至于全然没有控制地任随我执疯长,做人的根本便不至于丧失。

当今时代,许多方面都颠倒了:小家庭之中的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转。这种家庭环境强化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这种凡事都依从、满足他们的做法,不但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反而是在加强我执、鼓励自私,使得孩子在幼年时即已种下了深重的病因。

一旦这些“小太阳”们进入群体之中,便会由这种膨胀的我执而产生出种种心理问题。犯了自我中心症的儿童心理异常脆弱,与同类比较,如果不及他人就会生起强烈的嫉妒或者自卑心理;如果与人相当,就会生起竞争心理;如果超过别人,就会生起骄慢心。

由于群体之中不可能个个都是中心,所以有些孩子无法承受他人成为群体中心而自己被冷落的现实,便离群索居、郁郁寡欢,产生很强的自卑感,有些孩子更因这种畸形心理而做出种种违反常规的事并美其名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正因我执如此深重,所以一经诱发即会凸显。比如荣誉本是无形的假立法,但是它一经与自我意识相连,便会生起强烈的我所执而执取不舍。

一个孩子在虚荣心没有被刺激出来以前,还是一片纯朴,但当入学之后,如果成为十佳少年,在众人瞩目之中无比光荣地走上领奖台,接着是鲜花和掌声的簇拥,而且他的事迹又被广为渲染、流传,这样在环境的诱发下,他对于荣誉便会产生强烈的我所执,时时都贪执名誉、不甘冷落,时时都渴望生活在掌声和鲜花中,一张无形的奖状已经捆缚着他。

而这种我所执实为痛苦的根源,一旦荣誉失去,鲜花掌声不再,便会陷入失落的痛苦之中。

又如一个女孩子,对容貌有着本能的我所执,在未被激发前,还有一种含蓄的害羞感,但若受环境的不良因素影响,我执的膨胀会使她变得十分开放而无所顾忌。

想象有一个机会:她打扮得风采迷人出现在大众的场合,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成了人们欣羡的视觉中心。虚荣心追求的效果得到了实现。此后我所执就会由于自我炫耀的满足而迅速升级。于是,她对自我形象的执著更会到达迷恋的程度,以至于一举一动都会注意自己的包装和表现,时刻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现代孩子一进学校便接受现代思想的教育。这个时代,强调自我,人生的目的就在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一切都围绕实现自我这个中心而展开,学生求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使自身在社会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过分张扬的实现自我的思想,只会强化我执与我所执。一旦进入社会,要想成为时代骄子,就更需要懂得如何展现自我、包装自我,这样才可能实现自我。对于自身的追求要敢做敢想、无所顾忌,这样一种观念的指导,不正是在促使我执不断膨胀吗?

由于这种张扬个性的思想被渲染、包装得十分美丽,随顺这一思想的现代人染上了我执的重病。

由这我执的外倾,使得一类人以征服他人来表现自我,这样发展的是张狂、残忍的病态心理。

而由我执的内倾,使得一类人离群体越来越远,与人相处也变得十分困难,由此造成的封闭心理,使之处于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

由于我执的特点是事事需顺己意,不能屈己从人,所以紧缩在自我狭隘空间的人们便失去了自由的天地,将无法使心量展开,不能接纳、包容别人。人我的对立意识、冲突意识的加强。

由此这个时代的人类日益陷在我执和我所执之中,有何自在可言!难怪有识之士都在告诫人类:二十一世纪最可怕的将会是病态心理的泛滥!

我执是这样捉弄着人类,你要随顺它便会变得疯狂而迷乱,你要压抑它便会变得阴暗而绝望。

对于荣誉的贪执,使得优秀学生拼命地追求第一,慢心的助长使得他们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一旦成绩落后,失去了夺魁的荣耀,内心便无法忍受,有些便因此精神崩溃甚至自杀。

而个性的压抑带来的是另一种病态心理,自我失败所滋生的便是自悲与失落。很明显的例子,年青女孩子如果容貌不佳,往往会有很强的自卑感,是我相的执著导致了她的灰暗心理。而一个漂亮女孩,在一举一动上都有意地显露出神态的矜持、与众不同,这是我执膨胀的相,其实她已被烦恼捆缚得紧紧的。

我们再看那些所谓的人类骄子、时代精英们,虽然在其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如果不能走出自我的樊笼,那么在种种优越感的熏染下成长起来的这些人,往往经不起普通人看起来很平常的刺激或是人生的种种困扰,内心的痛苦实在难以言喻,有些竟以极端的方式——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海明威、川端康成、三毛等),误以为以此可以获得心灵的解脱。如果他们对人无我空性有所认识,定不会走上这种自绝之路。

由于现代文化日渐淡忘了无私大公的思想,又拒绝佛法的救助,对于我执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一切心理病的根本因、一切痛苦的根源,反而鼓吹实现自我是最现实的。

这样一种缺少我执对治力而只有强化我执的所谓现代文化,若继续发展下去,人类的我执只会日益深重、坚固,最终有一天会陷入积重难返、不可自拔的地步。

业障的障锢、心智的暗钝使得现代人无法接受智慧的教化,这样佛法的光明无法进入人们黑暗、封闭的内心,这些现代的人们便只有在我执的推动下毫无控制地拼命造业。

到了末劫,人与人相见即起嗔心,完全失控的、迷乱的心在强烈我执的驱动下使人们互相残杀不休,所以我执的癌症一旦到了晚期,便会濒临自我毁灭的险境。

四问佛:放下我执之后,对待事物都很淡然,会不会显得没心没肺?放下我执之后,自然形成慈和悲?

在佛教中,放弃执著,指的是对“无常”、“无我”的五蕴、四大认为是“常”和“我”,因此以假为真、以虚为实,念念不断,产生种种幻想和牵挂,所以说是“妄执”,就是错误的执著。

佛教中,“妄执”有四种。对于欲望的追求,从眼耳鼻舌身体意念各根源寻找快乐、迷惑,叫欲取;对某些观念和想法的固执,叫见取;对于错误的出发点、没有意义的行为约束产生的知见上的迷惑,叫禁戒取;执著一个四大五蕴所构成的假相而不能领会到“我”只不过是一个假相的事实,产生种种对“自我意识”“自我价值”的追求、种种对自我利益的固执、前途的忧虑,叫我取。

在此之外,精进应该还是需要的。比如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

所以,佛法的不执著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执著,就是佛法带给我们的智慧。以这样理解,佛法是不碍世间行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358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