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重男轻女的果报(佛说重男轻女的报应)

佛陀为何三拒女性出家 重男轻女是曲解
编者按:昭慧法师是台湾研究佛教学术的比丘尼,她在履行出家僧人戒律生活的同时,亲身领受到父权思想对修道女性(乃至于男性)的伤害,于是,她成为佛门中的女性主义者,她剖析佛门中父权思想的根源、发展,她质疑八敬法或任何歧视女性的典籍内容,认为这些都违背佛法更高的正义。她坚信:解构佛门中的男性沙文主义,不仅有助于女性的心灵解放,而且也是男性心智解脱的要件。为此,观点栏目专门摘取昭慧法师的《佛教与女性解构佛门男性沙文主义》一文,分四期为读者介绍结构佛门中的女性出家。该文也是当代佛教女权问题的先锋之作。 昭慧法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根据经典所述,面对女人可否经修持而证得第四沙门果?既然可以,又有何理由不得出家?这样的问题,佛陀回答其拒绝理由是:若使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诸部律典依此甚至进而推断:佛陀起先之所以拒绝大爱道等之出家要求,是因为女性出家能令正法提早五百年灭亡。 阿难仍不死心,又以瞿昙弥大爱为世尊多所饶益世尊母亡后,瞿昙弥大爱鞠养世尊为理由,试图以亲恩打动佛陀的心。佛陀不否认此点,但认为他也多有饶益于瞿昙弥,因为瞿昙弥由佛教导而得以归依三宝,听闻教法,奉持禁戒,成就布施而得智慧。紧接著,他就开始为女性出家制定八种后世所谓敬法的规约。八种敬法的内容后节再详。此处先回顾以上这段记载,其中有许多破绽,值得推敲。 第一、假如阿难的第一个理由--女性可以出家修道以成道器还不足以构成女性可以出家的理由,原因似乎是:整个佛教的久住世间,比世上一半人口的证悟机会,还来得更为重要。这种推理是否合理?一目了然。 第二、即使从台湾佛教近二十年来的事实加以检验,亦适足以推翻女性出家会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的预言:台湾佛教,近二十年来阴盛阳衰(比丘尼与比丘呈现三比一之悬殊人数),佛教不但未见衰微,反而更形昌盛。比丘尼的总体表现不但不让须眉,而且犹有过之。何以见得女性出家会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而历史上,又有哪个时代或哪个地区佛教的衰微,原因出在女众出家?所以笔者以为:这段话应是佛灭之后,结集经典的比丘们,为了强化其反对女性出家的正当性,而代佛陀做出的宣告。这种无法验证的罪名,也使得后代的南传与藏传佛教,在阻止比丘尼僧团恢复建立时,显得振振有词! 第三、依佛典结集史来看,初次结集即已由厌恶女性的头陀上座大迦叶主导其事;尔后的历次结集,又都在男性僧伽手里完成。在一个极度歧视女性的社会里,经典的结集权乃至解释权都掌握在男性手里,他们很难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将女性视为不洁、秽恶的象征,修道的障碍。 第五、 然而紧接著,阿难并没有提出第三个说服的理由,佛陀就开始为女性出家者制定规约了。这岂不是跳接得太快了吗?所以笔者推断:阿难的第一个理由,其实是佛陀允准女性出家的最大因素!作为一个缘起论的觉悟者,他当然在意缘起论所必然推演出的平等精义。一个允准社会上最鄙视的种姓(首陀罗)出家的圣者,不应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牺牲女性出家证道的机会。 第六、由于记载中的对话内容,欠缺佛陀教法上的合理性与一贯性,从是研判,笔者以为:当日佛陀并没有正面答复阿难,他之所以对于女性出家多所踌躇的理由。诸如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乃至其他对女性迹近辱骂攻讦的理由,是比丘们的臆测之词。 然而佛陀又为何要三度拒绝瞿昙弥的要求呢?笔者以为:佛陀的犹豫,应是来自现实困难的考量。首先,治安就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律典记载:曾有比丘众行经旷野,遭遇盗贼,夺其衣物,使得他们不得不裸身行至村落,村民以衣物赠其蔽体。男性身强力壮,遇到劫贼,尚且不免于难,吾人试想:在当日全年以行脚为主,只有三月安居期间是定点居住的沙门生活方式之中,如果加入了女性僧侣,当比丘尼众共行共住于森林旷野之中,有谁能保护她们,使其免于受到异性的侵犯?如果与比丘们同行,或许可免于前述疑虑,但异性修道人同行杂处,就算是心地纯净,却又如何避免世间的讥嫌?即使是这一个现实问题,都很难获得良好的解决之道。 与阿难同样多闻、睿智而仁慈的印顺导师,也是从这个现实考量的角度来研判问题的:在重男轻女的当时社会,女众受到歧视。据律典说,女众从乞求而来的经济生活,比比丘众艰苦得多。往来,住宿,教化,由于免受强暴等理由,问题也比男众多。尤其是女众的爱念(母爱等)重,感情胜于理智,心胸狭隘,体力弱,这些积习所成的一般情形,无可避免的会增加僧伽的困难。但是,释尊终于答应了女众出家。因为有问题,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咒诅问题。在慈悲普济的佛陀精神中,女众终于出家,得到了修道解脱的平等机会。 律典记载:阿难求佛允准女性出家,这笔帐,直到佛陀灭度了,都无法为厌恶女性的大迦叶之所释怀,大迦叶在历史上第一次结集的大会中,曾就此点,对阿难提出严厉而有失公道的诃责。当时阿难并不认为自己这么做有所过失,但是为了僧伽的和合,不愿在结集会上节外生枝,引起纠纷,于是向大众表示忏悔。由此可知:当日那些对男性沙文意识耳濡目染的保守上座,对于女性出家这回事,是何等的心怀介蒂,有何等反弹的心理! 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从经典有关女性出家的记载中,以道器的平等观,作了如下的感言:男与女,约信仰、德行、智慧,佛法中毫无差别。女众与男众,同样的可以修道解脱。依这道器的平等观,生理差别的男女形相,毫无关系。如《杂含》苏摩尼所说: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女众有大慧大力的,当时实不在少数。但释尊制戒摄僧,为世俗悉檀,即不能不受当时的重男轻女的社会情形所限制。所以对女众的出家,释尊曾大费踌躇,不得不为他们定下敬法。女众虽自成集团,而成为附属于男众的。释尊答应了阿难的请求,准许女众出家,这可见起初的审慎,即考虑怎样才能使女众出家,能适应现社会,不致障碍佛法的宏通。由于佛法多为比丘说,所以对于男女的性欲,偏重于呵责女色。如说:女人梵行垢,女则累世间。其实,如为女众说法,不就是男人梵行垢,男则累世间吗?二千多年的佛法,一直在男众手里,不能发扬佛法的男女平等精神,不能扶助女众,提高女众,反而多少倾向于重男轻女,甚至鄙弃女众,厌恶女众,以为女众不可教,这实在是对于佛法的歪曲!
阿弥陀佛,请问佛教是怎么看待同性恋的
经书里说到,同性恋违背了自然生命繁衍的本性,所以佛教里是明确反对同性恋行为的。
男同性恋行淫的地狱苦报:(以下摘自经典)
“何者邪行。谓男行男。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合大地狱多苦恼处受大苦恼。作集业力。于地狱中。见本男子。热炎头发。一切身体皆悉热炎。其身坚[革*卬]。犹如金刚。来抱其身。既被抱已。一切身分皆悉解散。犹如沙抟。死已复活。以本不善恶业因故。于彼炎人。极生怖畏。走避而去。堕于崄岸。下未至地。在于空中。有炎嘴乌。分分攫斲。令如芥子。寻复还合。然后到地。既到地已。彼地复有炎口野干而噉食之唯有骨在。复还生肉。既生肉已。阎魔罗人。取置炎鼎。而复煮之。如是无量百千年岁。煮之食之。分之散之。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
若恶业尽。于多苦处尔乃得脱。若于前世过去久远有善业熟。不生饿鬼畜生之道。若生人中同业之处。失无量妻。不得一妻。究竟如是。设自有妻。则厌离之。喜乐他人邪行业因余残果报。”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造成男变女,女变男,不孕,阉人,同性恋的因果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节选:
造成男变女,女变男,不孕,阉人,同性恋的因果~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尔时弥勒菩萨摩嗬萨复白佛言:
世尊!有诸女人志意狭小,多怀嫉恚,轻薄谄曲,有恨不舍,知恩不报,设求菩提莫能坚守,常欲诳惑一切众生,亦复为他之所诳惑。
世尊!若此女人造佛形像,如是诸业得除灭不?当来得作勇健丈夫,求佛果不?得作知恩报恩人不?得具智慧大慈悲不?于生死法能厌离不?除因愿力得更不受女人之身,如瞿昙弥及佛母摩耶夫人不? 」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女人能造佛像,永不复受女人之身。设受其身,则为女宝,尊胜第一。
然诸女人有五种德,此女所得出过诸女。何等为五?
一者、生孕子息;二者、种族尊贵;叁者、禀性贞良;四者、质相殊绝;五者、姿容美正。
弥勒!一切女人有八种因缘,恒受女身。云何为八?
一者、爱好女身;
二者、贪着女欲;
叁者、口常赞美女人容质;
四者、心不正直,覆藏所作;
五者、厌薄自夫(附注:讨厌轻视自己丈夫);
六者、念重他人(附注:就是类似现代讲的精神外遇);
七者、知人有恩而已背逆;
八者、邪伪庄饰,欲他迷恋。
若能永断如是八事而造佛像,乃至成佛常作丈夫,更受女身无有是处。
弥勒!有四种因缘,令诸男子受女人身。何等为四?
一者、以女人声,轻笑唤佛及诸菩萨一切圣人;
二者、于净持戒人,以诽谤心说言犯戒;
叁者、好行谄媚,诳惑于人;
四者、见他胜己,心生嫉妒。
若有丈夫行此四事,命终之后必受女身,复经无量诸恶道苦。
若深发信心,悔先所作而造佛像,则其罪皆灭,必更不受女人之报。
弥勒!有四种因缘,令诸男子受黄门身(附注:详见文章最后)。何等为四?
一者、残害他形乃至畜生;
二者、于持戒沙门瞋笑、谤毁;
叁者、情多贪欲,故心犯戒;
四者、亲犯戒人,复劝他犯。
若有男子先行此事,后起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斯报,常作丈夫,诸根具足。
弥勒!有四种业,能令丈夫受二形身(附注:阴阳两性人),一切人中最为其下。何等为四?
一者于尊敬所而有烝秽。
二者于男子身非处染着。[就是同性恋]
叁者即于自己而行欲事。[就是手淫或者用性具自慰等]
四者詃卖女色而与他人。。(附注:从事色情行业)。
若有众生曾行此事。深自咎责悔先所犯。起净信心造佛形像。乃至成佛不受此身.
如上所说手淫和同性恋即使将来做人也是一个二形身,也就是既有男人的性器官又有女人性器官的怪人。但如果加以忏悔和造佛形像可以免除这种恶报。
同性恋的发生塬因是﹕
复有四缘,令诸男子其心,常生女人爱欲,乐他于己行丈夫事,何等为四?
一者、或嫌或戏谤毁于人。
白话解释就是讨厌取笑诽谤恶意攻击别人和背后说别人坏话
二者、乐作女人衣服庄饰。
白话解释就是男人喜欢穿女人衣服和等等模仿一些女人的行为装饰的
叁者、于亲族女行淫秽事。
白话解释就是于自己有亲戚关系的女性发生调戏猥亵等淫事
四者、实无胜德妄受其礼。
白话解释就是自己没有实际的道德却接受别人的恭敬礼拜顶礼
以此因缘令诸丈夫起于如是别异烦恼。
白话解释就是因为这些塬因所以让男人产生如此同性恋的变态心理。这些事情幷不仅是今生做的,大部分是前生做的,所以今生果报成熟就是同性恋。
同性恋的果报不仅现世会有极大感染爱滋病的危险,今生没有子女,为世人耻笑,不符合天地阴阳之理,心理变态烦恼不堪。张国荣就是一个例子。而且来生必下地狱。若悔先犯,更不造新,心生信乐,作佛形像,其罪既灭,此心亦息。 」
同性恋的戒除方法。
同性恋的心念是可以转变的,要相信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威力。
首先第一步必须认识自己的同性恋的心念是错误的,是一种业障。必须先忏悔自己。永远不要再进行同性恋的一切活动幷且捐钱资助造佛像。
然后第二步必须断恶行善念佛或者念咒语清除这种业障。这样行动必定会消除心中同性恋的念头和恶报的。
同性恋在当今社会被媒体炒作得愈来愈厉害,成为一大流行话题。
佛教界对这个问题也产生了争论,甚至很多佛教徒也赞成同性恋正当化,最为奇特的是我看到一篇学术论文,洋洋大论,要求修改戒律,允许同性恋者出家。这个问题已经蔓延到佛教界,有的佛教徒就是同性恋者,但现在没有统一的说法,使得他们很困惑,不知自己的行为是否如法,是否该停止还是继续。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我认为澄清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乃不揣人微言轻,撰文表达我的立场。
其实很多高僧大德已经明确反对同性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宣公上人。本来这种争论在佛教界根本不应发生,因为佛陀在经典中反复说明了同性恋就是邪淫,是没有好果报的,学佛人则更不应该有同性恋行为。但可悲的是在这个末法时代,魔强法弱,众生根器陋劣,居然连佛的圣言量也不相信,竟有魔子敢妄言禁止同性恋的戒律是后人伪造的,坏人信仰。
佛陀在示寂时便告诫佛教徒要以戒为师。戒律是佛教的根本,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教徒不守戒律,佛法就要灭亡。造谣诽谤戒律正是魔王魔子魔孙做的事,谁要怀疑戒律,谁就不配做佛教徒。宣公上人乃菩萨乘愿再来,早已大彻大悟,为当代圣僧。
以上人为代表的一批高僧大德发大慈悲心,痛陈同性恋之危害,冀望众生明白是非,知道何为邪何为正,不致被魔说所惑,丧失慧命,长劫沉沦。但一班魔子魔孙依然不肯罢休,总是想方设法为同性恋正名,巴不得哪天佛教开始允许佛教徒搞同性恋,允许同性恋者出家,这样他们就称心如意了,因为到了那一天佛法就灭亡了。
我们为什麽要坚决反对同性恋?从世间法而言,同性恋就是违背伦理纲常的行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男女夫妻乃是人伦正道,这乃是自然规律,乃是天道。万事万物都有一个道理,违背道理而行就是倒行逆施,必然天理不容。
男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恋爱结婚,实在是不伦不类,不是人类应该做的事。有的人狡辩说什麽异性可以相恋,同性也就可以相恋,反正都是爱欲,并不算邪淫。这种肤浅的知见居然可以骗到许多人,乃至有的国家地区都将同性恋合法化了。
佛教以外的事我们管不了,但对于佛教徒而言,首先就应该信仰佛的圣言量,不可以凡揣圣。以我们肤浅的见闻觉知去妄想佛陀制定的戒律是否合理,这首先就是大不敬,已是有罪过。
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就应该绝对信仰佛陀的教化,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不要说佛法,就是中国儒家的圣人孔夫子,还有西方的圣人耶稣基督,有谁赞成过同性恋?难道我们的见解就要高过历代的圣贤?我们坚信同性恋是邪淫,必然招致恶的果报,我们才有资格学佛,学佛必先信佛,不信佛就是假学佛。
但同性恋者除了佛制的限制外,同样可以在家学佛。佛教是慈悲的,佛陀制订的戒律也一定是对众生最有利的。同性恋者既然学佛,就绝对不可对佛教有任何抱怨不满。同性恋虽然是先天的,但一切都是因果报应,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学佛人不管遇到什麽困难,都应该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而应该忏悔自己的业障。为什麽人家不是同性恋,而我是同性恋呢?因为我的业障重,这是我过去生造诸恶业的果报。同性恋同修应该这样思维。我造了这麽大的罪业而得到同性恋的恶报,但我又何其幸运,因为我得遇佛法。如果遇不到佛法,那麽我将沉湎在同性恋中无法出离,我将因此造下重大的邪淫罪业,我这一生将非常痛苦,临命终的时候,我将因今生的恶业和过去生的恶业的牵引而堕入恶道,乃至地狱,万劫不尽的巨大痛苦将折磨我,这是多麽令人毛骨悚然啊!现在我将依照佛法的指导,精进修行,忏悔罪业,今生摆脱同性恋的痛苦,命终之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证佛道,这是多麽幸运幸福的大事因缘啊!
同性恋同修要知恩报恩,虽然戒除同性恋是非常痛苦的,但一定要有忍辱心,要受得了苦,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要不平,要信因果。受苦也是消业障,同性恋是业障导致的,业障消除了,同性恋自然没有了。
大家要记住: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应就是我们心不诚,心诚一定感应。相对一般修行者,同性恋同修要承受很多磨练,这个过程很痛苦。
但学佛乃大丈夫所为,既然我们能够发心学佛,我们就要珍惜这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因缘,虽然同性恋同修要受比他人多得多的苦,但只要能转变心念,这就是大逆增上缘,只要同性恋同修勇勐精进,将来的成就也一定超过一般修行人。
忏悔方法:深自咎责,悔先所犯,起净信心,造佛形像
【黄门】
(杂名)梵语般咤阿毗昙,译为阉人,以无男根故。
律有五种黄门,谓生黄门,形残黄门,妒黄门,变黄门,半月黄门。
僧祇律曰:「是不能男,有于六种:
一、生,谓从生不能男。
二、捺破,谓妻妾生儿,共相妒嫉,小时捺破。
叁、割却,谓若王若大臣,取人割却男根,以备门阉。
四、因他,谓因前人触故,身根生起。
五、妒,谓因见他人行淫,然后身根生起。
六、半月,谓半月男,半月不能男。
是谓六种。
佛陀主张男女平等 吗?
男女平等,不代表男女一样,从相上看,女人有许多落处。
从性上讲,男女相悉皆幻妄,体性一如。
男女本无定相,
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男儿身,我说此辈是女人。
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女儿身,我说此人是男子。
转女成男,是化生转女成男,不是这个肉身。
是否佛陀老人家有重男轻女的嫌疑?
不是的,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和不理解佛法。
在当时,古印度女人的地位非常低,是男人的依附品,女人在那种情况下,身心都是取乐男人的工具。这样女人的终极心态就是如何能附庸到一个好男人,而那些持戒清静、心无邪念、体健年轻、专一的修行人,是最好的选择。哈哈,就如同当现代人的观点变成金钱第一的时候,只要你有钱,哪怕已经76岁了,也照样一大群所谓的貌美如花的人跟着你,不分男女。
人生本来如此,在需要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时,当道德与利益产生冲突时,这时的选择决定着人心的去向,余下的则是唯心所感的果报了。佛陀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弘扬大方广法身圆觉的境界,那么女人就是佛教入门比丘及在家居士第一要防备的,否则,如同小树幼苗,没等长成树就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综合前面的,大家也许会发现,佛陀那个时代的女人有这些特征:
1)、喜欢依附别人,没有自己;
2)、喜欢引诱异性对自己心动,从而得到满足感;
3)、不喜欢担当,不喜欢有压力,不喜欢负责任;
4)、以能取乐异性为自己才华的体现,喜欢放逸、玩乐;
5)、极度的嫉妒,喜欢缠附异性,尤其认为对自己有大用处的异性,同时对他身边的同性起大嫉妒心;
6)、女人常作魔王的眷属,引诱修行人,坏其禅定,为自己乐;
7)、女人其言如蜜水,其心如毒药,原因为自己的私念而动;
8)、女人情重而理弱,禅定功夫弱,心量小,多疑。
那么在《法华经》中记载,8岁龙女即身成佛。好像与上面讲的不相同,何也?
这又是因为,从般若的角度看,女人无定相,也就是你有大丈夫的心,就是大丈夫;同理,即使你是个男的,但有上面那8条特征,你也是个女人。是个不易成就的女人,哈哈。理当回家洗衣服,抱孩子去。
在这里讲的女人,即是有女性心理特征的人。大家看看现在社会上还有几个有男人风范,就知道为什么男足失利,为什么你不易修定,为什么阴气重,阳气弱了。
父母如果偏心重男轻女有报应吗?
如果父母重男轻女,往往会晚年生活不幸福,首先因为他们的观念问题会特别溺爱儿子忽视女儿的教育和成长,这样会造成儿子被娇惯坏了养废了,女儿有的会自立自强独立出去有的会自暴自弃堕落,最终结果就是自强的女孩成年后会远离原生家庭,而老人只有一个长不大的巨婴,肯定晚景凄凉,也算他们自作自受吧
重男轻女的报应有哪些呢
老了,要是媳妇好就好,要是媳妇不好,就可怜了,连个端茶送水,嘘寒问暖的人都没有哦。一般来说男人都是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但女儿在怎么不懂事,只要做了妈妈,就会知道妈妈的辛苦,理解妈妈的不容易,而会很体谅和体贴妈妈的,在农村来说,是很普遍的,因为传宗接代的思想。但,现在这个社会,不管男女,都不在家,老人空巢那么严重。就是不重男轻女的老人都得到报应了。
重男轻女的人干嘛没有报应呢?
不是没有报应,而是时候没到。
重男轻女的危害:
危害一:对婚姻性别造成挤压,配对困难。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在我国不满20岁的人口中,男性已经比女性多出2000余万人了。平均每个年龄男性比女性富余100多万人,我国目前每年多增计划外生育男性人口60多万,"积累效应"已相当可观。如果畸高的出生性别比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男性过剩的婚姻挤压会越来越严重。比如前苏联、朝鲜等国在战争时期所造成的男性人口的损失,就给这两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以非常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婚龄人口的婚配问题,更是难以协调。
原来有一种说法,认为女性人口的短缺,可以通过婚龄差的拉大来解决未来婚龄年龄段人口的婚配问题。但在婴幼儿人口性别比持续上扬的情况下,这种结构性和累积性的失衡,就很难想象“男性人口可以在比自己年龄小的女性人口中寻找配偶”这种解决办法的可行性。因为“大哥哥”同期群与“小弟弟”同期群之间为争夺配偶而发生的人口冲突,会愈演愈烈。
危害二: 对家庭和社会形成冲击,性犯罪增多。男女比例失衡,对一夫一妻制家庭来说,是一股外来的冲击力。一个时期以来,在市场经济和交换价值升值“泛商品观念”作用下,婚外恋、第三者插足增多,离婚率持续上升,传统家庭的稳定受到威胁。
“如果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升高若持续不下,将对人口结构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对未来社会的良性稳定运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也会形成一定冲击,引发社会的震荡。若干年后,解决不了婚姻的男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出现急躁、失控行为,必然会出现性犯罪率进一步升高、同性恋进一步增多、性行为严重错乱等现象,家庭和社会不稳定风险系数增大。基本消失的买卖婚姻、童婚交换、拐卖妇女等会重新抬头。有一位专家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你想想,’一大批’男人没老婆,与肚子饿却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饭相比,哪一个更容易使人犯罪?无粮社会不稳,容易理解。缺女性的社会会不会也失去安全感?”
危害三: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萎缩。人口的再生产主要是通过母亲来实现的。女性在社会人口中比例的萎缩,必然会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
“出生性别比失衡不是单纯的人口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腐朽观念延续和存在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有关社会学家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如果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升高若持续不下,将会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严重萎缩。”
危害四:男性劳动力过剩,女性就业压力加大。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婴儿出生性别比升高并带动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升高,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将产生某些影响。男性劳动就业将变得更为困难,未来一二十年男性劳动力过剩和“就业性别挤压”将比较严重。一些女子占据生产绝对优势的行业,比如纺织、服务等,不得以只能让男子来承担,女性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0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