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物欲(物欲本身是正常的,但它层次低)

既然佛说普度众生又为何只度有缘人?
佛度有缘人和佛说普度众生并不矛盾。咱们先讲普度众生,本师释迦摩尼佛和十方诸佛菩萨以及高僧大德们在世时,就发愿要普度所有众生,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因为慈悲,他们看到了人生的痛苦和众生的痛苦,他们的慈悲和菩提心使得他们得到了无上圆满的佛果,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度化了无量的众生。对于大乘佛教徒来说,普度众生就是他的任务和使命,普度众生简单来讲就是这样。
很多人问过我,诸佛菩萨没成佛前发愿要普度众生,“众生不成佛,我不成佛”,但是现在诸佛菩萨们都成佛了,这是不是他们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和誓愿呢?不是的,是无我利他的心,以及无上的慈悲和菩提心,让他们速证佛果。
而我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不相信佛教,不皈依佛门,一直为了我们伟大的“我执”去努力,去打拼,使我们到现在还在流转轮回,再不皈依佛门,不相信佛教还会轮回下去。佛曾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佛给了众生解脱的种子,但能不能解脱就看你自己了,看你自己与佛法有没有缘分,要是没有,即使遇上了佛法,你也起不了信心,也不会皈依佛门,那佛在世也没有办法度你这个众生,只能等你的机缘成熟以后才能得到解脱。
很多大德发愿要度与自己有过善恶业的众生,那什么是善缘?什么是恶缘?善缘,就是在见到或见不到的情况下,对佛法或某一个上师、某些善事产生很强烈的信心或一点点信心。比如说一个上师在一个很大的城市里走着,很多人都会看到他,有些人会很高兴,很欢喜,尤其在汉地很多人从来沒见过藏地来的僧人,就觉得提别好奇,他们觉得看到我们是人生的一大收获。记得有一次我在浙江温岭,当我从宾馆电梯里走出来的时候,一位在等电梯的女士,看见我时很害怕,居然“啊”的很大声的叫着,跳了起来,幸亏当时附近沒有保安在,要是有的话,肯定把我给抓走了,因为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长得难看不是你的错,出来吓唬人就是你的错了。开玩笑,我长的不难看,是她太靠近电梯门了,忽然在她面前出现一个红色的影子,就给吓住了。当她发现我是个僧人,就笑着走进了电梯。不过,她有沒有种下善的种子我就不知道了,要是她遇上我这个僧人,而感觉高兴的话,这就是善缘。
再讲讲什么是恶业,跟前面的相反,要是遇到善事、上师、僧人,而感到不高兴,对他们也没信心,还说些是非去诽谤他们,这样就种下了恶的种子。那有人肯定想问,我种下恶的种子也可以解脱吗?可以,但不过不是现在。因为你的这些恶业是见到这些上师、善事、僧人引起的,所以他们就有了度你的缘份。不过大家要知道,因果是存在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更何况你这次造的是谤法、谤佛、谤僧的罪过,是要承受很大果报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机缘要成熟还需要很长时间,还要受很大的因果报应。还有一点可能(不是肯定的)比如当你把自己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的罪过都消除以后,就剩下这次这个罪过时,也有可能不要受这个痛苦,就被和你有缘的上师或菩萨给度化了,因为你这个罪过是在见到他们的时候造下的。
那什么是没有缘份?在这里大家要知道的是,所谓的无缘众生,并不是说这个众生永远与佛无缘,永远没法解脱,并不是这样的。大家要知道的是,所有的众生和佛都是有缘的,因为所有的众生本性是佛。在这里我们说的无缘众生是:当下、现在与某一个上师没有缘份, 并不是说他与所有的上师大德或诸佛菩萨没有缘分。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个例子一样,要是一个上师在一座大城市里走着,那有些人看见了就会感到欢喜,会很高兴,对他有信心这就是善缘,而有些人就对他们没有信心还说一些是非,这就是恶缘,那还有一些人是没看到这位上师或看到了没什么想法的,没有欢喜也没有讨厌,就像陌生人见到陌生人,互不相干,所以就种不下善恶之缘,那这些人就没有缘份被度化。简单来讲度化有缘众生就是,现在,这一生,当前,能种下善的种子的众生。
以前金刚萨缍佛在因地发愿:我将来要遣除众生所有的罪业。所以我们任何人依止他,对他有信心念诵金刚萨缍的心咒去忏悔,就能遣除自己的所有罪业,要是一个人对金刚萨缍没有信心,就不会念诵他的心咒,就没有办法消除自己的罪业,不是金刚萨缍偏心众生,而是你对佛法没有信心,对他没有信心。
大恩上师(如意救主白玛格桑仁波切)经常这样发愿:原所有见过我听过我的名字和与我结下善恶业缘的众生,依靠我的福力都能登上此生和往生的恒久快乐胜地,并且都不再受任何痛苦;从今以后,愿我成为饥俄者的食物,口渴者的甘饮,受寒者的衣服,中暑者的凉风,孤独者的亲友,无助者的帮手,无依者的依靠和渡船,桥梁,药品等,我将不分彼此亲疏地利益所有众生。
是啊,这些上师和诸佛菩萨们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千辛万苦,无我利他,利益所有的众生,不是大德菩萨们偏心不度化我们,也不是他们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而是我们不相信他们,不依靠他们,不给自己机会,不皈依他们,不给他们机会来度化我们,所以导致我们还没解脱。佛出世到现在已经这么长时间了,而我们还在流转轮回,再不去皈依,还会这样下去……
诸佛菩萨和大德高僧们从来都没有舍弃过众生,一直在度化无量的众生,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以后也会这样,一直到所有众生成佛为止,他们一直在无我利他,不分彼此亲疏的利益所有众生,所以普渡众生和佛度有缘人一点都不矛盾。
人到中年,必戒三欲
古语有云:“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
高空的飞鸟,因贪恋 美食 而自投死地;深渊的游鱼,因贪恋香饵而自投死路。
人,之所以活得痛苦,究其根源就是欲念太多,为了得到满足,一生执着不休。
做人,不要太过贪婪,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只会让自己身心俱疲,终将自食其果。
人到中年,经历了世事浮沉,戒掉这三欲,才能事事顺意,福气不请自来。
01
贪名利者,入歧途!
《围炉夜话》中云:“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
若是得到了不该得的名利,那么即使原是福,最后也会转变为灾祸。
名利对人的诱惑极大,可过于贪图名利,侥幸一时,最终也会引来祸患。
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潘岳,人称“潘安”,被誉为第一美男。
年少时,便表现出超群的才华,受人称赞,可为人性格轻浮狂躁,趋炎附势。
他出身于儒学世家,少时便随父亲宦游河南、山东、河北,后就读洛阳太学。
二十来岁便入仕,充当权臣贾充幕僚,后历任京官,但始终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
公元296年,他回京为官,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 。
因与好友石崇附会贾充外孙贾谧,之后升迁黄门侍郎,迎来事业的转折点。
贾谧召集文士,因潘岳才华盖世,名声在外,成为“二十四友”文人集团其一。
他们经常活跃在巨富石崇的金谷园里,因此也有“金谷二十四友”之称。
潘岳的母亲经常劝他不要过于贪图名利,趋炎附势,他虽应允,却越发贪慕名利。
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遂诛杀了潘岳,并灭了他的三族。
这个文才俱佳的美男子,因自己性轻躁,趋势利,而卷入了权力斗争中,丢了性命。
贪图名利的人,只想着追名逐利,渐渐失了本心,变得浮躁势利,终究被名利所累。
人若汲汲于名利,越是贪求过多,得到的就越少,人生也会越痛苦,最终害人害己。
功名利禄,乃身外之物,只有真正看淡了名利,不为名累,不为利绊,才能轻装上阵,成就自我。
02
贪钱财者,食恶果!
《三略·上略》有言:“贪财,则奸不禁。”
如果过于贪求不义之财,那必然会发生很多坏事。
人,切莫为了钱财走上歧途,费尽心思,不择手段,只会落入罪恶的深渊无法自拔。
光绪年间,常州府江阴县有位叫李婉儿的美人,嫁给了邻村叫张龙的小伙子,日子还算和美。
张龙的母亲来娣面容姣好,为人也不太安分,名声不好,也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泼辣。
隔壁县一富商来江阴做生意,约见老情人来娣,巧遇李婉儿后心生邪念,花重金要来娣牵线。
此时,儿子张龙因体弱多病已过世半年,来娣见钱眼开,便收下钱财允诺必定帮忙。
她找到儿媳李婉儿表明来意,李婉儿誓死不从,来娣气急便四处散布说婉儿不孝,欺负她。
众人了解她的性子都笑而不语,李婉儿也因顾及婆婆名声,并未过多解释。
富商见毫无进展,心生恼怒,来娣不舍到手的银子再吐出去,便心生毒计。
当晚,她备好下了药的的酒菜与儿媳假意和解,李婉儿心中欣慰,不免多喝了几杯。
很快,李婉儿不省人事,来娣赶紧叫来富商,李婉儿醒来后羞愤不已,悬梁自尽。
李婉儿死后,来娣嚎啕大哭,觉得自己失去了以后向富商得银子的机会,又心生一计。
她告诉富商李婉儿是因为被他侮辱才自尽的,要他赔偿一大笔银子才能了事,富商不肯。
后来,此事闹到了衙门,查清其中原委后,来娣被判问斩,富商也被杖责三十,入狱十年。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财拜金,古已有之,但过分贪求钱财,只会引来祸患。
贪图钱财的人,只会被欲望蒙蔽双眼,为了蝇头小利丧失良知,终会因钱财而自毁前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不要过分贪财,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志气,福气自来。
03
贪美色者,毁终生!
《尚书·泰誓上》中说:“沉湎酒色,敢行暴虐。”
如果对于美酒和女色过于放纵,便会变得毫无节制,恣意妄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若是过于放纵,便会因沉迷美色而误事。
公元前936年,周共王姬繄扈率领文武百官巡游四方,以威慑众部,巩固政权。
到了密须国时,国君密康公前来接驾,殷勤陪同周共王四处巡视,观赏风光。
一天,在巡游途中,三个妙龄女子策马而来,停在他们面前,说是专门来投奔密康公。
密康公见眼前如此艳福,被勾了魂,好色的本性暴露无遗,看着三位美女浮想联翩。
随后,他不顾周共王看到美女的馋样,便将美人全部邀请上了自己的豪华马车。
众人见此,都以为这是密康公有意为周共王准备的惊喜,心里暗叹他会拍马屁。
周共王也这样认为,尽管心痒难耐,但当着众人的面,碍于天子威严,便也不露声色。
未成想,密康公也是个好色之徒,哪里顾得上周共王的感受。
母亲隗氏看到密康公带回三位美女,心中大惊,不禁劝解他道:
“这三个绝色美人投奔你,你如何消受得起?快把她们献给周天子吧,以免引来滔天大祸。”
密康公丝毫听不进去劝解,来投奔自己的,凭什么让给周共王,于是自顾自去逍遥快活了!
周共王回宫后,对那三个美人念念不忘,可是左等右等也没等到密康公将人送来。
经过打听后这才知道,密康公见色起意,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勃然大怒。
于是,周共王下令灭掉密须国,贪色的密康公在逃跑途中被捕,后被剁成了肉酱。
英雄难过美人关,若把持不住贪图一时之欢,只会给自己带来无法挽救的灾祸。
贪图美色的人,纵情于享乐,终究会陷入温柔的陷阱苦苦挣扎,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色字头上一把刀,若过分沉迷美色,只会身心俱损,化解妄念,保持清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佛说:“知足便是福,不贪就是圆满。”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尽的欲望,费尽心思,却什么也得不到。
贪心,只会给人带来无休止的折磨,逐渐迷失自我,只有知足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快乐。
欢迎转发,世事繁华,愿你我都能保持内心清明,不为物欲所缠,不被欲望迷惑,克制欲望,才能成为强者!
为什么佛说度人才能成佛
谈这个问题之前,本人首先要说明几点问题:第一,本人初学佛法;第二,本人学识尚浅。综上,以下观点只是我在学习佛法研究佛经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一些凭着自己朴素观念得出来的思考,绝无半点亵渎佛法之意,若有持不同意见者,请多多指教,合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法中一部重要经典,其善现起请分第二中,解空第一人须菩提在大众中合掌恭敬向佛陀提出了三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并且就在这一分中,佛陀他老人家就给出了答案。看金刚经原文:“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你看佛陀的回答很直接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解决问题的一切办法。这其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简单点说就是我要发愿成佛。说到这儿,我得给对佛教不了解的朋友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通俗来讲就是我要通过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而使自己到达彼岸的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发了菩提心的人都是有大根性大智慧大勇气的人,笔者自愧目前还没有如此境界。
结合佛经后面所说,发菩提心是云何降伏其心的答案,无住涅槃是云何安住的答案,修六度是如何修行的答案。写到此处,本篇文章的铺垫工作才算完成,接下来才是重头戏,为什么说度人才能成佛。
我们知道,佛陀自喻医者,那么他在给众生治疾的过程中就要对症下药,所以就有不同种类的佛法,如人天乘、小乘和大乘佛法。其中,能够真正修成正果成佛的只有大乘佛法。在大乘佛法金刚法门中,成佛就要发菩提心,修六度。我们前面说了发菩提心就是要替众生受苦,救众生于苦海中,自己成佛能否是和众生连在一起的。而六度则分别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其中布施度为首要第一。
说到这儿,你看成佛得有多难,我们不仅要自己修行脱离大梦,还要去管别人的好坏。而且这其中还有一个悖论,比如说A要成佛,他就至少得帮助B远离苦难,最好是帮助B也成佛,那么问题就来了B要成佛的前提是又得帮C成佛,如此没完没了的下去,A想要成佛就要等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进入无余涅槃,而且还要在同一个当口,同一个刹那成佛,谁先早一步都不行。你说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关键成佛是进入无余涅槃不再入轮回的,全世界的人都成佛了,那么人也不复存在了。
关于这一个问题,我这个学佛一知半解的人思考了很久,认为佛法是圆满的无漏的,那么出纰漏的只能是自己了。最终,我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也想通了这一点,思考如下。
学习金刚经我们知道佛陀教给世人解构这个世界的方法是四重二谛,通过四重二谛的修行,我们要充分理解空的含义。在金刚经中,佛陀不仅说这个世界物质实体不存在,更说超越实体的精神也不存在,还说佛法也只不过是载人到达彼岸的筏子,其本质还是空。四重二谛阶梯式的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实相,为空性,一切为空。现在我们的目光返回人世间,看当下的人们最看重什么,不过名利二字,有些人徒劳一生也就仅仅留下了这点低阶物质的东西。佛陀说法到高深层次时连自己所传法都说是空,那么这些物质的不能再物质的东西,不是空的不能再空了吗。
佛陀医人就是要让人去感悟这个世界最本质的东西是空,但你一上来就给凡夫说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空,是空性,生活在大梦中的凡夫肯定接受不了,所以佛陀医人度人也讲究方式方法。佛陀说,世人想悟彻这个世界的实相,想到达彼岸不入轮回,想成佛,简单啊,你先按我说的做,发菩提心,修六度,先学好这些我再给你说更高深的。
上文我们也说了,发菩提心是要帮助世人脱离苦海,六度之首更是布施度。你帮助别人,肯定是要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里我们不单单指的是钱财物质,还可以是希望、信念、勇气等等。到此,上文所探究悖论的答案便水落石出,度人行布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是佛陀教给我们远离物欲、远离名欲,不让我们被世俗东西所劳役的一种方法。就好比,如果你要学数学,最基本加减运算、乘法口诀你得先背会吧,发菩提心度人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才会给我们讲三轮体空行布施,就是你布施了还得当没布施,布施也是一种空。此外佛陀还害怕众人落边见,认为布施是空便不去行布施,而又给凡夫说在世俗谛上你必须行布施,布施会增加你的福德,福德又是养育你智慧之鱼的水。
说到这儿我都有些替佛陀心疼了,你看他老人家的慈悲胸怀是多么伟大,不仅给世人说世界的实相是什么,还像教小学生一样一步一步教你怎么去见实相,这个过程中又害怕你学歪,又正着反着假名安利一些名言系统,不让你落边见。
嗐,佛陀他老人家真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啊,不仅有大智慧也有大耐心,这就是人和佛的差距吧!
(本人学金刚经是听于晓非教授在喜马拉雅上的《金刚经导读》开始的,讲的是真心不错,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听听。此外上文的思考是我自个悟出来,不是说照搬了谁的,但这几日看周国平老师的《人生哲思录》,其中他一言两语就说出布施的目的是让人远离物欲。看来我还是太嫩了点,这点道理只要学学其实谁都可以体会到,我还在这儿献丑,告辞了告辞了。)
战胜物欲,过简单纯粹的生活作文
无欲不是无趣 我曾有过担心,就是消除了所有的物欲,是不是人就丧失了生活的意义感,活着就没意思了。现在明白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这里的无物欲,是说心中无任何牵挂,不会被任何事左右自己的心灵,是在心灵层面彻底放下来。而恰恰这时,你能够超越一切束缚,看见真理,你的心灵得到彻底的解脱。这时,你反而能最大限度地与宇宙共舞,循道而为无所不为。从事功角度,你能最大限度地成功;从精神角度,你能享受一切,是极致是极乐。相反,这反而不是无意义,却是最大的意义;这不是无乐趣,却是极乐。 压制物欲却得到更强的物欲 强行压制自己的欲望,得到的却是更大的欲望。欲望无形,在心中,你要去战胜这个欲望,必须在心中升起战胜这个更大的欲望。一方面,你需要战胜的这个欲望,不会因为你去压制而消失,只是被压抑到了心灵的深处;另一方面,要去战胜的这个新的欲望,会越来越强。这两者,愈斗愈强大,这样会造成你人格的分裂。这样的例子小到个人,达到国家,层出不穷。希特勒希望建立一个纯粹的世界,结果屠杀犹太人;切尔布特的红色高棉,希望建立一个纯粹的国家,屠杀近百万人。说到个人,每个人可能都有深切的体会,我们都希望战胜自我,结果内心纠结者无数,成功者不见经传,精神分裂者倒常见。 消除物欲,要在世事上用功。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物欲时,要全面接受自己,只有全面接受自己,才能逐渐放下来。 渡人之心也是物欲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帮助别人之心、慈悲之心,其实也是一种物欲,希特勒非常克己,他认为自己就是救世主,他在解救德意志与水火之中,他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信念。这使他看不到别人的痛苦,凡是不合德意志利益的无不消灭而后快。其实这种念头本身(拯救德意志)就是一种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不但把犹太人拖入了苦海,也是德意志陷入了苦难。 所以,佛说:吾将渡尽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被渡。 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麻木不是无欲 还需要说明的是:麻木不是消除物欲。 麻木是一种深层的绝望,是一种心灵的死亡状态。 而消除物欲,是完全地放下,这时的心灵是安静的状态,心如止水印照万物,万物运行而无碍。这时的心灵,不是麻木也不是迟钝,恰恰是消除了一切干扰一切杂音,是最敏锐深刻的状态,这时的人生是一种顺应宇宙之道的活活泼泼的状态。只是心灵不为任何外物所牵,这时的心灵才是真正的主人。 消除物欲 需在世事中磨练 有些人遁入深山,结果一部分麻木了,一部分分裂了,一部分借隐居之名达到彰显自己的目的。隐其实也是一种物欲,至少是一种逃避,逃避也是一种物欲。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在世事中精进。世事是一个很好的机缘,通过这个机缘,我们逐渐照见自己。照见之后,首先是全面接纳自己,然后是力行。照见是知,力行是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是不知也。 我自己的体会是: 在世事中磨练,心越来越静。 此心不动,循道而行。
佛说的九重天是什么样子查一下
佛教没有九重天一说。
根据现代科学已证实的生命体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维度空间到多维度空间的发展规律,我们认识到生命体也一定存在着由“纯物质”到“物质+精神”、“纯精神”的构成,这和佛教表述的就很接近了。佛教以“心”为基准,以“欲望”为线索,将生命体生存的空间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层级,俗称“三界”,其中,“欲”、“色”、“无色”分别是佛教术语,“欲”即包含了“情欲、爱欲、性欲、物欲、食欲”等种种贪欲,“色”可以粗浅的理解为“一切物质的存在”,有形状、颜色、动作、表象等,而“无色”则真正进入了纯精神状态。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个层级中,每一层级又分别存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称之为“天”,合计二十八天,分别有:
一、欲界六重天(又称“欲界六天”):
1、四天王天;
2、忉利天(玉皇大帝在这)
3、须焰摩天;
4、兜率陀天(弥勒佛在此修行、讲课;并准备下降人间)
5、乐变化天;
6、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十八天(又分别包含了四层境界):
1、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2、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3、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4、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后面五天又合称为“五不还天”)。
三、无色界四天
1、空无边处天;
2、识无边处天;
3、无所有处天;
4、非想非非想处天。
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
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
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佛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佛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那下面就一起跟随我来看看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吧,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人生的感悟,帮助我们顿悟生活的苦恼。
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1
1、佛教微博经典:时间是单行道,过去了,回不来。人在旅途,有许多错过,痛断肝肠;有许多遇见,念念不忘。一些梦想,可能会换来一身的疲惫;一些寻找,让它随风,未必不是轻松。向前走,走过不属于或属于自己的风景,学会收藏,学会遗忘,更要学会坚强。
2、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3、顿珠法师:心善的人,就象一块磁铁,会吸引很多正能量,你眼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做得事能成办,遇到的人帮你。即使遇到困难,护法都会护持你。心恶的人,也象一块磁铁,会吸引很多负能量,做得事不顺,遇到的人嗔恨,即使有个机会也在瞬间化为泡影,并会感到无尽的痛苦。所以,天堂地狱善恶间,吉祥如意。
4、人生这一场承担生活的深沉,品味辛苦的味道,看淡世间的颠倒与世相,活出生活的才情和智慧,那些所有复杂变得平淡,纠结变得朴素,都是生活的醒悟,更是人生的灵犀一点,佛门有句话,叫做道不远人,生活的每一天,都不曾与生命脱离,人生的真谛,但向己求,生活也就如此。
5、恒东法师: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坦然地去承担。如果我们时时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用慈悲的心来待人接物,那么,这个世界无处不是美好。还是那句话说得好,灭却心头火,胜点佛前灯!
6、禅是禅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别把人生搞得太复杂,让一切变得简单些,喜欢了就争取,得到了就珍惜,错过了就遗忘。在历经许多偶遇和分离后,总会懂得,没有抓不住,皆是放不下,你认为快乐的,就去寻找;你认为值得的,就去守候;你认为幸福的,就去珍惜。你容得下世界,世界才会接纳你。
7、一句阿弥陀佛,戒定慧都在其中。
8、所以“禅”就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
9、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10、恒诲法师:人,总是喜欢要求别人,却很少去想自己是否也是按照这个准则在要求自身;人,总是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有时,明知错了,却很难克服,喜欢找出各种理由让自己一再犯错。把握正确的方向,坚守做人的原则,如果发现错了,一定要止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11、繁华如梦,梦已无痕。尘缘路上,相遇是刹那,相忘也可能是一念之间。如果无法回头的是情感,那么无法挽留的,便是时光……
12、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13、恒愚法师:蓝天因为雨水的'洗礼而更加纯净,生命会因为饱经忧患而更加厚重。生活不仅仅是一场信念,更是一场实践。不要说众生难度,也不要感叹命运的折磨,走在这繁杂的世间,这场对宽厚心地的成就,才是最好的自我救度。
14、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不要羡慕别人,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完美,只是你没看到罢了。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命运不会偏爱谁,就看你能够追逐多久,坚持多久。
15、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成功的开始;每一次的考验,都有一份的收获;每一次的泪水,都有一次的醒悟;每一次的磨难,都有生命的财富。每一次的伤痛,都是成长的支柱。每一次的打击,都是坚强的后盾;活着必定要经历一些挫折,而我们依然坚强战胜每一次挫折,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值得庆幸!
16、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17、人活一世,其实是一场物质与精神的对垒,是一种困扰与解脱的抗衡。别把人生当作一段物欲的盛宴,当你大肆咀嚼的时候,空耗的只是时光的流逝,其它什么也无法留下;有些东西,要学会思而勿乱;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舍得持中有弃;有些浮相,要甘于尘而不染。
18、禅机妙语说人生: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19、忍辱,这是一种高贵人的大气,尊贵相。当我们碰到一些逆境时,最没修养的人是以脾气来面对,可是通常脾气不能解决问题,但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而有忍辱气质的人,他首先用理智来判断,不轻易决定,忍辱一时海阔天空,往往就是这一时的理智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如果出现被人欺负的境界,学佛的人首先要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没有无因的果。忍辱的人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大义凛然不计较,要知道,这样的境界不长久,很快就会过去,如果我们还和他计较,就会一直纠缠下去,只有放松才能解脱。
20、禅门古诗中有两句: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尘世间的喧嚣,不过就是因缘故事的因缘际会,不必要寂寥,不必要懊恼,一片云水风景,一颗赤子之心,心中无挂碍,脚下无牵绊,把生活的日子活成一场自在徜徉,随遇而安,相安无事,那些无语怨东风,大可不必。
佛说放下的经典句子2
1、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2、佛说: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3、佛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4、佛说;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5、光景匆匆似水流,等闲离别又逢秋。江南绿意今仍在,满目青青几许幽。禅茶一盏虚窗隐,小酌诗风淡着情。嫩绿为肌闲作意,空山静谷室中盈。
6、人的一生,难免都会有遗憾。总想如愿以偿,却有那么多的大失所望;总想全心投入,而得到的却是有所保留。羡慕的不能拥有,牵挂的不能相守,想放弃却不甘放手,想忘记却习惯回首。谁没流过泪,谁没受过伤,风雨波折是成长,眼泪擦干后依然坚强。因为活着不仅是一种经历,一种感悟,更是懂得的一种意义。
7、世上并不所有的问题我们都明白,事实上我们仅仅只是了解某事的某一层面,暂时没有领先的罢了,于是便误认为,自己已经到达顶点,无人可及。其实,静心想想,即使有过人之处,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要知道,当今事物日新月异,不久便会有人超越了!当下的小成绩,有什么好执着呢?——南么本师释迦牟尼佛
8、佛之所以为佛,不仅靠大彻大悟的智慧,还要靠无比高尚纯真的感情,因此,佛法主要由两条主线构成,即大智和大悲心,它是佛的灵魂,也称“佛父”和“佛母”。
9、心胸宽一点,幸福和快乐才会装得多一点。凡事留有余地,给自己留有一定“修正”的空间,才能让自己收放自如,在适度和完美间找到平衡。我们立身处世,如果不能克制、容忍,就无法让自己活得平和静怡。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得人所不能得。
10、许多人都认为违缘不好,但我们通过学佛会知道违缘不完全是件坏事。虽然它对我们的生活、修行起了不良影响,却能让我们从中悟到许多道理,认清这个五浊恶世,从而使我们产生厌弃心、出离心。我们学佛人要学会从违缘中体悟出世间无常的道理,然后去寻求解脱烦恼的方法。所以,违缘也是我们修行上的助缘。
11、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地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01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