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五戒与菩萨五戒区别(在家居士五戒是什么内容)

成为道教居士的条件?居士要做什么?还有居士的戒律与礼仪.
成为居士的条件:
一:遵纪守法的合法公民;
二:虔诚信仰道教教义,尊敬历代祖师,了解道教常识;
三:认真学习,主动维护本教利益;
四:保证皈依后不触犯法律;
五:尊师重教,团结教内。
居士要做什么:
居士是指居家依照经典修行的人士。由于社会、家庭或个人的原因,不能或不具备条件出家,而自己又愿意人道的人士。经道门同意,正式择师拜师,授以道名,传以法派,并且对道经师三宝表示信奉皈依,受持五戒(全真)或九戒(正一) 的正式道教信徒。
一般人确立信仰后,到道观或道坛进行拜师和皈依,就可以成为正式的道教信徒,即居士;之后可以称为三宝弟子或三清弟子。当代以持道教皈依证作依据。
所以居士主要就是认真学习,主动维护本教利益,虔诚信仰道教教义,保证皈依后不触犯法律即可
还有居士的戒律与礼仪:
在家居士有五戒、八戒、十善戒、菩萨戒。五戒是尽形寿(终身从受戒至命终)受持,八戒是随自己发心一日一夜的受持,
受了《优婆塞戒经》菩萨戒的每月的六斋日(每月的初八、十三、十四、十五、二十三、和每月的最后两天)必须受持八戒、
受了《梵网经》菩萨戒的每月六斋日(每月的初八、十三、十四、十五、二十三、和每月的最后两天),每年三长斋月(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必须要受持八戒。
其他时候随自己发心也可以受持八戒。
十善戒是尽形寿受持、菩萨戒是尽未来际身(即从今身至佛身:从受戒时直至成佛,)受持,即使命终之后再受生亦不失戒!
扩展资料:
加入道教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出家,成为正式的出家道士;而另外一种是不用出家,也可以成为正式的道士;还有一种是加入道教,成为道教居士。
第一点,凡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师传弟子。拜师是道教信徒归依道教中常见的方式,师徒授受是道门常见的一项基本制度。只有经过拜师仪式才算成为正式的道教居士。
它所确定的是入道者与直接授予他道法的道士之间的关系。修道者都要投拜名师,以为学道进业的前提。
第二点,拜师是入道的开始,成为道教居士还必须持有居士证。居士证是道教宫观核发的身份证明,是居士的教职身份凭证。
第三点,居士无需抛弃家庭出家,直接在家修行道法,遵循居住管理章程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士
佛教五戒是什么
问题一:佛教的五戒是什么 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
问题二:佛教说的三皈五戒是什么? 三皈就是“三皈依”,即“皈依佛”、尊佛为师皈依法”,以法为律“皈依僧”。与僧为友
五戒就是
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 邪 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问题三:佛教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徒第一步必须受三皈依法,即归顺、依附佛、法和增三宝。“皈”字还有反黑为白的意思,即将黑色的罪业,转为白色的净业。在家的男女教徒进入佛门后,必须求一位法师为他接皈依法。这位师父系代佛宣化,告诫弟子皈依“佛”后,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后,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后,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受三皈有一种简单的仪式,叫“方便皈依”。如果举行正式三皈仪式,须两个小时左右。所谓五戒,第一是不可杀生,第二是不可偷盗,第三是不可邪淫,第四是不可饮酒,第五是不可妄语。受五戒也有一种简单仪式,叫“方便五戒”。行正式的五戒须经过类似比丘的受戒仪式,一般由法师传授。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五戒后,方能称为“居士”。受大戒又叫受“比丘戒”,即具足戒。出家僧尼都应遵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不着彩色衣服和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的十种根本戒,并由此再扩充为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戒者,不但行动上不能犯戒,而且思想上也不能有犯戒的动机。传授戒法,根据《归戒正范》,要由三师《得戒、教授、羯摩)、七证(七位高僧证明),才能圆满戒法。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十二个香洞,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决定受戒时不必再燃香疤。
问题四: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不是什么猪悟能,楼上的不知道你就不要瞎讲,八戒是指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就是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非时食、八条不坐卧高广大床十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所受持的。五戒八戒是在家居士所应守持的,后面十戒主要是出家的沙弥所受持的,不便说出,因为出家戒律在家信徒是不能知道的
问题五:佛教中所说的“持五戒,修十善”具体是指什么 居士戒、别解脱戒要修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徒都要修十善,
就是十善业,其中身体做的三善业是不杀生而能够放生、不偷盗而能够布施、不邪淫修梵行,语四善业是不妄语说真实语、不两舌说和合语、不恶口说柔和、不绮语说有意义语,意三善业是不贪安住无贪心、不嗔安住无嗔心、不痴无邪见。
问题六:佛教五戒 邪淫是对在家人而说.在家人的家庭是夫妇组合,简单说与配偶之外的人行淫既是邪淫.夫妻之间是正淫,不算邪淫.在家人受持八关斋戒期间,与配偶行淫也是邪淫.恶业里的邪行是两两交会,形诸身口,有动机有行为之后,邪淫即成立.所以意淫在恶业里不算邪淫之列.
邪淫的情况,分三个方面.1,行淫的对象.
1,他人的配偶.自己已经结婚,与他人的配偶行淫属于邪淫.自己没有结婚,他人配偶没有离婚.行淫也是邪淫.如婚外恋.
2,出家的人.比丘比丘尼.
3,未成年的人.
4,同性恋.
5,法律不允许的人.如在监狱里的人.
6,佛制戒律,根据当时印度社会情况.在家人与妓者行淫,给与金钱可以.但妓者已经接受他人之前给钱,这个期间与妓者行淫是邪淫.这是当时情况.十恶业不造的前提,是不能违反本国制定的法律.那么在中国的法律,给妓者钱与其行淫,也是邪淫.
7,自己的亲属,近亲.
与这些人对象行淫,所造恶业都大.
2,所做邪淫的地点.
1,寺院里.
2,自己家里的佛堂里.或者有经书佛像所在的地方.
3,野外.坟墓,荒原.
4,大众前.
5,有持戒人修行的附近.师长父母朋友面前.
地点这些方面行淫,所造恶业都大.
3,所做行淫的地方.
1,口.
2, *** .
3, *** .
这三者所造恶业重.
4,行淫的时间.
1,女性月经期间.
2,女性临产期间.产后期间.
3,女性哺乳婴孩时.
4,受持斋戒期间.
5,身体患病期间.
6,行淫次数过量,超过五次.
7,饮酒过度之后的时间.
8,空腹,淫欲前后要行走十里路程的情况.
9,严寒酷暑的时间.大雷雨.日食月食.等等天气不正常的时间.
10,白天.
以上行淫的时间,造作恶业重,并影响身体健康.是在家人夫妻范围内,可以行正淫,引发成为邪淫的情况.
什么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如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在灌顶或者会供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会供的时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来接,而液体状态的饮料一般是用左手来接。在接受酒类的时候,只需用左手的无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同时也没有违犯酒戒。
为了工......
问题七: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指三皈五戒中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八戒: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不捉钱金银宝物 ,不着华好香涂身
问题八:佛门五戒是哪五戒? ,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问题九:“五常”和“五戒”分别指的是什么? 儒家“五常”与佛家“五戒”
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非常接近。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就不杀生,杀生就不仁;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跟佛家的五戒相同。
人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 我们能得人身,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业”,引导你到人道里面来受生。
我们都得人身,是同一个引业;但是每一个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富贵贫贱不相同,这是另外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叫“满业”。
满业是什么?善恶业。 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富贵;修的善业少,这一生就比较贫困。两种力量,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后就不会怨天尤人。
纵然生活在逆境当中,也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 过去生中造的不善因,这一生得的这果报,自己当然能够乐于接受,这个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行道。如果怨天尤人,这个念头就造罪业。
聚福妙语禅思
修行必须识得心。古人云:人若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要知为圣为凡,成佛做众生,皆是此心。此心不明,修行无益。此心向何处找寻?但能放下万缘,善恶都莫思,一念不生,即真心现前,此心一时现前,时时现前,永远现前,不为尘劳污染,即我是现成之佛。
佛教求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佛法流传于世间,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五戒十善”即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条。五戒十善的内涵: 戒,有所不应为也。所谓“五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将五戒中的“不妄语”分解为不两舌、不妄言、不恶口、不绮语,将“不饮酒”扩展为不念、不�、不痴,加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而成,称作“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五戒是十善的基础,十善是对五戒的扩张和加深,其内容并没有多少差别,只是五戒侧重于身的修为,而十善兼明心的动态。
由于佛教徒修持的层次不同,分有在家的(居士)五戒十善或八戒,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都是以上述五戒十善为基础作些升格或详析,大同小异。
五戒十善的内涵相当丰富。
不杀生而慈心生仁——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昆虫蚁蝼,凡是有生命的动物,佛教认为都不可以杀害。也不论是亲自操持刀枪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还是指使他人去杀害,甚至看到他人伤害物命而心中窃喜,都是不许可的。佛教主张佛性平等,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切勿残杀加害,这就是僧人食素的原因。释迦牟尼提倡慈悲救世,他以平等慈悲的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是相通的。不杀生的重点是讲不杀人。在释氏看来,人类能够慈心于仁,不相互残杀,各种生灵能够安顺天然,世间免去争斗仇恨,天下便可太平无忧。所以佛教时有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盗包括诈骗潜窃和强劫豪夺。佛教认为,凡是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行为,为人所不齿。他们主张致利须合宜,利己要利人,利人与利己相统一称作义利。如果人人都行义利,“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并且节俭日用,精打细算,奉养父母,抚育子女,与朋友同事金钱往来以及经贸活动中也能恪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发生偷盗欺诈瞒骗行为和不履行合同的行为,社会即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不邪淫而贞良守礼——除了正式结合的夫妻以外,不能发生性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即使夫妻之间的性爱,也不能非时、非处和变态。成年男女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这是佛陀教导居士结婚后,要夫妇相敬如宾,不与妻子以外的女子苟合,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使家庭美满。
不妄言而诚实无欺——就是做人要诚实,不说谎话、大话、虚伪的话,不作欺骗他人的事。佛教认为,说谎固然是妄言,有时以眼色、手势、点头默认或暗示的做法,蓄意使对方受骗,也是妄言。如果人人远离妄言,大家以诚相待,童叟无欺,互相信赖,那么这个世界就成为得道乐土了。
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两舌”指搬弄是非,离间他人的感情。人际接触中能够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做正直事,同事邻里和气相待,感情融洽,就不会有是非烦恼缠身了。
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指语言文明,不用恶言毒语咒诅他人,不说粗言秽语有辱于人的话。“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美语三冬暖”。佛教认为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善,为人敬爱。
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包括花言巧语,戏弄人的言词和导人生诸邪念的不正经语言。佛教认为绮语者轻浮无礼,是轻贱之人。人若不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为他人所敬仰。
不悭贪而慈心舍施——悭贪之人在顺境中追求名、色、财、食、睡五欲而不知足,便会产生种种罪孽,比如贪脏枉法,中饱私囊,等等。故佛教极力劝人慈心舍施,对自己正当的收入,除了用于自己的家族日常开支外,还应资济贫病孤苦,或捐助给社会福利事业。
不�恚而慈忍积福——“�恚”指在逆境中憎恶而不能忍受,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释迦牟尼常常教导人们勤修慈悲,养成忍辱负重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对治�恚,这样可以成就自利利他之大事业。
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即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对是非不能辨别,固执邪见,胡作非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教人多学习,明事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添才干,做远离邪见的善人。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身三善业;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口四善业;不悭贪、不�恚
居士五戒是什么
问题一:五戒的居士应该注意什么 居士们心中有佛,每天常念阿弥陀佛,所以在言行举止都是以善为本,助人为乐。居士守五戒是最简单的要求,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喝酒。
问题二:居士五戒是什么意思 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问题三:居士五戒不能吃什么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大安法师答:受完五戒尽量吃素,吃素有利于健康,吃素有利于环保,吃素减少我们的杀业、业力,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如果有特殊的因缘,非得家里做点什么肉不可,你吃点肉边菜,这也不算是破戒。但是,总是不太好。因为你身上呢,那个菜――肉边菜也沾了肉味呀。
问题四:居士五戒详解淫戒:什么是邪淫 除了夫归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称为邪淫。
《圆觉经》中说:“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可知众生的存在,皆由淫欲而来,若要凡夫众生,皆断淫欲,那是不可能的事;众生修证至三果阿那含位,始得永断淫欲;修禅定而入初禅以上,始能伏住淫欲;欲界众生,虽至第六天,仍在淫欲中。所以淫欲的烦恼,在人类世界是很难戒绝的。佛陀设教,固然盼望一切众生皆能离欲,但此终属不可能的事,所以巧设方便,在家弟子,允许有其正当的夫妻生活。
事实上,人间的安立,端在男女夫妻的和合,正常的夫妻生活,不会带来社会的悲剧;男女问题之为社会造成悲剧,都是由於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如果人人安於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便不会发现奸杀、情杀、强-奸、 *** 、和奸以及破坏家庭等等的字眼了。为了造成人间的和乐,佛陀为在家的男女信徒,制定了邪淫戒。
邪淫戒以具备四个条件,成重罪不可悔:
一、非夫妇――不是自己已经结婚的妻子或丈夫。
二、有淫心――乐於行淫,如饥得食,如渴得饮。否则便应如热铁入体,或腐尸系颈。
三、是道――须於口道、小便道(阴-道)、大便道行淫。
四、事遂――造成行淫的事实。男女二根相接相入如胡麻许,即成重罪不可悔。
若五戒信士,除了妻室以外,於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的三处(即口道、阴-道、大便道)行淫;或於人男、非人男、畜生男及黄门(阉人及阴阳二性不全人)的二处 (口道与大便道)中行淫;人二形(有时变男有时成女者)、非人二形、畜生二形的二处行淫,犯重罪不可悔;两身和合而未行淫,即行中止者,犯中可悔罪;发起淫心,而未和合者,犯下可悔罪。除女性的三 *** 性的二处,於其余部分行淫,罪皆可悔。
於熟睡中的女性三 *** 性二处行淫,亦犯重罪不可悔。
於死女性的三处死男性的二处行淫,若死尸未坏或多半未坏者,亦犯重罪不可悔;若死尸半坏、多半坏,一切坏,乃至於骨间行淫者,中罪可悔。
一切方便而未行淫者,皆犯下罪可悔。
在《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说:“若优婆塞,共 *** 行淫,不与直(同值)者,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大正二四・九四三上)这是说,受了五戒的在家信士,给钱嫖妓,不为犯戒。此乃由於印度是热带民族,对於男女关系,非常随便。男人嫖娼妓,是普遍寻常的事,所以不禁,但在大乘菩萨戒中,若非地上的菩萨,为了摄化因缘者,不得有此行为。即在今日中国人的习俗观念中,狎妓而淫的行为,断非正人君子的榜样。我们既然信佛学佛,并且受了五戒的人,自亦应该视为邪淫了。
今人为了避孕或防毒的理由,有用子宫帽及安全套的,虽然男女性器,未曾直接相触,但其仍受行淫之乐,若与夫妻之外的男女行淫,自亦视同邪淫。律中有明文,不论无遮隔(如用子宫帽及安全套)或一方有隔,或两方皆有隔,只要性器相入如毛头许(亦称胡麻许),即成重罪不可悔。不论是内中作,外边出精,或外边作,内中出精,一律犯重罪不可悔。
如果是在家的信女,梵语称为优婆夷,除了自己的已婚丈夫,不得与任何男性发生肉体关系。
女人以三处(口道、阴-道、大便道)受人男、非人男、畜生男、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及黄门行淫,而有淫乐的感受者,犯重罪不可悔;不论睡中或醒时,乃至强力所制,三处受淫,但有一念淫乐的感受者,皆成重罪不可悔;女人由於淫欲烦恼而於男性的死尸上行淫,若尸未坏或多半未坏者,重罪不可悔,半坏或多半坏者中罪可悔;女人由淫欲烦恼而利用器物入女根(阴-道)中(今人所谓 *** )而受淫乐者,犯下罪可悔。
有隔与无隔,准上......
问题五:在家居士所受持的“五戒”有哪些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u无度,好犯他 *** 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此与其他宗教一样,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
问题六:佛教居士为什么受要受五戒,什么是五戒的真实用意 五戒的目的是为了清心寡欲 帮助增长定力 定力增长 修持中入定的机会也会增大 但是没有悟性或是没有清楚明了 有着怀疑的人 或不真心的人 持厂并不是特别有利 欲望的高涨能够消耗机能与人体各个部分 会有缺乏营养的结果 所以不是人人可以修道与持戒的 真诚心修道 清心寡欲 就能只吃素菜
同时戒行
问题七:佛教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徒第一步必须受三皈依法,即归顺、依附佛、法和增三宝。“皈”字还有反黑为白的意思,即将黑色的罪业,转为白色的净业。在家的男女教徒进入佛门后,必须求一位法师为他接皈依法。这位师父系代佛宣化,告诫弟子皈依“佛”后,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后,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后,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受三皈有一种简单的仪式,叫“方便皈依”。如果举行正式三皈仪式,须两个小时左右。所谓五戒,第一是不可杀生,第二是不可偷盗,第三是不可邪淫,第四是不可饮酒,第五是不可妄语。受五戒也有一种简单仪式,叫“方便五戒”。行正式的五戒须经过类似比丘的受戒仪式,一般由法师传授。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五戒后,方能称为“居士”。受大戒又叫受“比丘戒”,即具足戒。出家僧尼都应遵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不着彩色衣服和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的十种根本戒,并由此再扩充为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戒者,不但行动上不能犯戒,而且思想上也不能有犯戒的动机。传授戒法,根据《归戒正范》,要由三师《得戒、教授、羯摩)、七证(七位高僧证明),才能圆满戒法。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十二个香洞,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决定受戒时不必再燃香疤。
问题八:居士不是要守五戒吗?守的是哪五戒? 居士五戒“杀、盗、淫、妄、酒”,五戒的具体内容 。
一、不杀生戒
杀戒最基本的是自己不杀和不指使人杀,杀的对象主要是人或动物。
杀业成立要有三个条件,即有杀心,有杀行,被杀着死(或杀伤)。如果你光有杀心,无杀行,这杀心是不好的,但构不成杀业;如果有杀心有杀行,但对方未死伤,也构不成杀业,只是这行为本身是不好的,从浮律角度讲,有破戒的意味。如果无杀心,有杀行,导致被杀者死呢?比如像开车,无意间辗死马路上的一只蚂蚁,那因为你本身只是开车,而并未关心蚂蚁的生死,也即无杀心,所以从戒律上讲不算破戒。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人随便开车压死蚂蚁,还是一定要尽量小心,爱护一切生灵,避免造罪。因为这还是有罪会遭恶报的,只是很小而已,比如被人无意间踩一脚什么的。
杀戒包括伤害人或动物的一切攻击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很大的嗔恨,并且也为诸佛菩萨一切善神所不喜。比如如果你未杀人,但你把人打残废了,乃至把人弄瘫痪,或者弄瞎,或者毁容,那这些行为,依据其程度,罪业可能比杀人还要重,因为这些情况下对方受的苦,以及对你的嗔恨,可能比杀了他还要大。考虑到连辱骂别人也可能遭大恶报,为佛门戒律所不允许,所以伤害行为更是戒律所不允许的。
二、不偷盗戒
不偷盗戒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抢。其次,各种非法获利行为都属犯偷盗戒,有的甚至比单纯的偷盗更严重。所以这个戒不一定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守,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路上拣到东西,看看周围无人,就拿回家去,是否犯偷盗戒?
如果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取之不犯偷盗戒。但通常情况下,物品不会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只是主人一时把它丢在哪儿了。对这样的物品,最好还是让它放在那儿,自己在旁边守着,等主人回来拿。如果等了一段时间没人来拿,一个选择是可离开,另一个选择是可真诚出于想物归原主又怕自己离开后被别人拿走的原因,先拿走,然后设法寻找物主。如果最终实在找不到物主,最好应上交国库,否则若是自己用,也可以,但只要知道物主了就应立刻归还。
至于如果是拣到东西,明知物主是谁而不还,就更是明确的犯偷盗戒了。
拣被认为的无主之物的罪业比直接偷盗小一些,果报是自己容易丢失东西。
2,经营非法行业赢利,比如卖假冒伪劣产品、或者赌博、贩毒等,虽不是直接偷盗,亦犯偷盗戒。
卖假冒伪劣产品,则不但犯偷盗戒、妄语戒,而且如果卖的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到了人的身心,还要承担损害人的罪责。
比如如果卖的食品,有过量农药、或者是病肉、或者用了抗生素,或者卖的净水不净,这些卖的人都要承担罪业,贪赃枉法的质检人员也要承担罪业。
所有以诈骗行为获取不义之财均属不偷盗戒所严禁的。
贩毒,因为人吸毒不但催跨身体而且死后很可能业感地狱,所以贩毒者遭的果报可能极重。
烟草业虽是合法行业,但因吸烟也对人身体非常不好,并且死后也很可能业感地狱,所以也是个极恶劣的行业。这将在下面“不饮酒戒”一段中详述。
3,偷税漏税亦犯偷盗。偷的是很多其他人的钱,损害的是很多其他人的利益。
其罪业大小则要具体分析。如果是过于高税收的国家时代,税制本身不合理,乃至有的农民若交了税自己得饿死,那应该是制定这种不合理税法的人有罪,而拒不交税的农民是无罪的。如果税制正常,那偷税漏税当然是偷盗。
4,贪污受贿亦犯偷盗戒。并且这个偷盗往往还伴随很多其他罪业,所以危害往往更大,果报也会更大。
其罪业大小则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位官员在一件事情上作的贡献很大,而没有什么合理的奖赏,比如努力上了一个很赢利的项目,或者创新的使用了一个很好的策略,以致为国营企业或地方财政获得了很大的额外收益,比如1......
问题九:居士戒和三皈五戒和菩萨戒和一般初学佛的最少要守的戒有什么区别? 戒律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徒的起码要求。居士五戒的具体规定 (一)不饮酒(二)不杀生(三)不偷盗(四)不妄语(五)不邪淫。
自古以来,学佛的人就可分为两种――在家人和出家人。因为出家人不用处理很多的世俗事务 ,可以毫无牵挂地将所有身心都投入到修行当中,所以对出家人的要求就比较高。作为出家人,就应受持难度较大的沙弥戒与比丘戒等等;
受持一条戒的居士称为一戒居士;受持两条戒的居士称为二戒居士;受持三条戒的居士称为多戒居士;受持四条戒的居士,名称上也称为多戒居士;受持五条戒的居士,就是圆满居士。受持的戒条越多,资粮积累得越快,断除罪业的力量也越强。比如说,虽然受持三条戒与受持四条戒都称为多戒居士,但实际的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耿受戒肯定是多多益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受一些戒条。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佛门在家居士的菩萨戒戒律条有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亦称在家菩萨戒),录自《优婆塞戒经》 受戒品 ,凡受菩萨戒,须半月诵此戒本一次,女居士诵时,将文中优婆塞改为 优婆夷。
问题十:居士受五戒时有什么仪式,要注意什么 这是三皈五戒的介绍,请参考:
hi.baidu/...8
什是佛教的“居士五戒”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在家的分,而有繁不同的要求,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
一、不戒: 人若於彼生,妄加害,而其命,死道;或生人中,亦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戒。
二、不偷戒: 人若於有主物不而取之,死道;或生人中,亦受乏。若不作是事,名不偷戒。
三、不邪淫戒: 人若淫度,好犯他 *** 妾,死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戒: 人若妄造言,覆事,诳惑,死道;或生人中,亦口臭,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戒。
五、不酒戒: 人若酒逸狂悖,昏愚,有智慧。若不者,是名不酒戒。
此其他宗教一,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便也接受了作佛教徒行准的五戒。因五戒是“”、“嗔”、“疑”三心理行,藉身四肢及口舌行所作的具表,故其在家戒,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0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