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徒人之三心得(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法义)

学佛百科2023-03-12124

学佛心得

学佛这一概念性名词在常人的知见里似乎是很陌生的,但我自从皈依佛教以来,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佛法甘露的浇灌与熏陶,从莫名其妙的喜欢乃至对佛教僧人的神奇崇拜以及再而对佛教美学的参博,转入到建立起宇宙世间本是无常的正确知见时,仿佛与众不同的是,从个人的崇拜信仰到真实自我的信受奉行,那正知正见的佛学素养的的确确是生命中的一段特殊的,含有对宇宙人生的真实真相的完满人生的,乃至圆满一切一切的高度无碍的,传情表意的法化的人的人格。所以我建立起对佛教义法的清晰明了的如理如法正信。 在大学期间,末学颇为喜欢易经数术的中国传统文化,出于对易经的高度热爱,就连易经文化的数术派,所谓的人谋鬼谋打卦,算卦,亦是由衷的自以为是的赞不绝口。从易经文化走向佛教净宗文化,有过这么一段历程。 是日,在大学校园碰见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大三班的学长高翔说,子兵……,咱们学院有个擅长言谈易经义理的老师,好像是在图书馆工作的年近五六十岁的老师,具体在哪间教室宣讲易经义理,他没有很好的说清楚,于是,误打误撞的遇见了这位有缘人,杨全老师,慧融居士是他的佛教法名,从此以后,我才渐渐的从不懂,到一点点懂,从喜欢易经义理,寻求宇宙本源的真谛,真实的研究上了佛学。 2018年,末学皈依了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龙华寺的明澈大和尚,一场庄严而又宏大的佛教仪式使我的六根得到了很好的舒养,清净自在,法喜充满,清凉无碍。心态的画境是洒脱的,甚至非常喜欢周边的人和景,对于在大学里很多同学行善业,互相帮助,余都是赞不绝口。佛法不离世间觉,星云,太虚,朴初提倡人间佛教,将佛教高妙圆满的教义人间化,普及对世间的博爱之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赤诚格外的正现。 在这红尘滚滚的世间,有情众生都有诸多的苦恼,我自己虽然上过大学,但接触的艺术教育是不能与佛陀教育相比的,人生求学道路上的苦楚,需要知见正确的人生导师指导,的确是很大的福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习使人快乐并时时进步,释迦摩尼佛修行到圆满无漏的境地,证得无上涅槃,遂将真理告诉我们,世间是空苦无常的,人生有八苦,我们如何针对这些无明的烦恼进行有效的对治,家人在一起互相之间也会摩擦,学佛便知晓佛所开示的法,不是虚无的,众生的弊病本来就有,包括我自身性格不能完满,性格上的缺漏也注定不好的业果。为了学习求道,对于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虽然二者层次不同,有真谛与俗地之称,但在于做功夫上,即是学佛求道,定是需要一翻苦工,和尚为人天师表,三学无漏,修持正己,达观成道。 所以志学于佛陀教育,学佛要知道很多的知识,阿难无始劫以来多闻第一,而且佛教不冲突于世间法,更有五明工巧明之见,在文史哲方面,末学破示己志,非常喜欢做学问,穷研佛理,修持出真知的宏观答辩,学佛求道的人,更加注重学养,充实浩然之气,做个有志有道德具备美好品德的人。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678,出世入世,无情多情,随缘进取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六七八,本课导师从三个方面来开示

一.出世入世,出世还是入世是探讨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佛教徒对世界的认识,世界这个世就是迁流的意思,他指的是时间,包含着过去,现在,未来,界是方位东西南北,还有上方下方,在空间上来说是十方世界,包含时间再加上空间,佛教把世界的结构分成了三界,欲界三界,色界,和无色界 我们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有情认识世界就是六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思想思维所抵达的世界,一般人对世界的态度,通常有贪嗔痴,也是生命制造痛苦的永动机,因为生命有迷惑烦恼远远不断制造麻烦,制造痛苦生死轮回,所以真正的出家,出于对轮回的真相认识,做出勇敢的选择,改变自己,战胜自己的出离心,而出离出世,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是帮助我们获得一种超然的心态,不对五欲六尘的世界有贪着的心态,知道出家出离是积极的,厌世是消极的

在佛法里声闻乘的佛教偏向与对迷惑和烦恼的解除,大乘佛法是成就智慧断除烦恼成就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在出离心的基础上讲到了菩提心,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从烦恼和迷惑中走出来,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走向解脱,以慈悲心出世之心入世之事,利益一切众生。

二.无情多情,对情这个概念是我们人重要的一个心理因素,归纳人的思想,大体是知情谊也是认识中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情给我们人生带来很多幸福和快乐,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无限的痛苦和灾难,现实社会人生有情有不同的感情,构成了对这个社会不同的关系,在建立感情的过程中有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佛教怎么看待情的?认为生命在轮回的过程中,佛陀在菩提树下发现我们的生命延续的规律,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尽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世界的感情成分都含有贪嗔痴,无明的特点,出家人放弃了世俗的情感是无情,因为世俗的情感有污染,以贪痴我执为基础造成生死轮回之凶,出家弟子放下了有污染的感情,对三宝建立了恭敬心,慈悲心,从佛法的标准看出家是无情,而是很有情,多情乃佛心。

三.随缘进取建立跟佛法的基本理论是有关系的,因缘因果,佛法是缘起论,蕴含着宇宙一切内涵,现在我们在修习佛法,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 逐步开启智慧,看清因缘因果的规律及事物真相,做智慧的选择和判断真正随缘。

学佛就是要学习缘起的智慧,找到人生痛苦的根源是迷惑和烦恼,用缘起观察世界,认识生命宇宙的真相,空心的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心得,本课对我们的生活状态,对五欲六尘的执着,上班族多数人对薪资要求很高,追求事业,名利,欲望非常高。自己有时对现有的生活态度也有变化,给家人也带来了紧张,疲惫,在处事上一厢情愿,不管因果,烦恼很多,导师开示要我们少欲知足,要过简单的生活在睡欲的问题上。每天上早课帮助我战胜了它,在情欲的问题上要智慧选择无污染的关系,减少我执,社会上的人看到出家人放弃世俗的一切因为佛教徒是出世的无情的,与世无争,实际上真正的佛教徒不是无情是多情的,对一切生起无限慈悲心放下有污染的情感,建立一种无私无我无限的慈悲大爱,现在我还做不到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但是也要接纳要学会用缘起的观点审视人生和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包括无常等,用学佛的方法来判断了,安住书院精进修学,决心在现实生活中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断升华,智慧正确的看待一切,积极,随缘进取。

佛弟的学佛法心得

黄念祖---学佛初始,先舍尽你的凡夫知见

《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是要大家能够悟入佛的知见,但是佛的知见,经中说:“唯有诸佛世尊,乃能知之。”既是众生,现在所有只是众生知见,所以要用慈悲喜舍中的舍字,你要舍掉自己的知见。许多人只是抱着自己的知见不放,根据自己的众生知见来评定批判佛的知见,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舍掉你的众生情见。常云“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首先要在舍字上用功。常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就是说你先舍尽你的凡夫知见。譬如一只装满了浆糊的瓶子,你拿来装甘露,那是装不进的,必须把瓶中洗干净再说。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哪,要慎重啊,千万啊,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啊,你的思想啊!这么一句就够了,底下还顶了一句:“汝意不可信”哪,你的意思不可信哪!所以,这个也就告诉我们,你不要太主观,这个主观是非常麻烦的。至少你先客观一点哪,能够听听旁人的意见哪,不要时时相信自己,不要主观、自以为是哪!再进一步说,所有这一切,脑袋里头的产物,这些见解,都还是生死中的东西,六道中的东西,不是解脱的东西,不是成佛的东西,所以必须要超过这些。

“法绝情妄为真实。”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无情的、有形的、无形的种种都叫做法,不是专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这个“法”字的定义,是最普遍了,什么都可以称为法。什么叫真实?就是对于一切法都要离开情执与妄见。众生都是在情见之中,所有的见,都是众生知见。佛出现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佛的知见。我们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把我们的众生知见,转变为佛的知见,就是这么一件事。所以我们要舍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见,日新又新。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这些东西,破除这些东西。不是把自己的这些见,作为核心,慢慢丰富,慢慢美化,这只是自欺。譬如货物,只用名牌货的包装,实际的内含是自己的劣货,你始终是假的。你得把这个自己抛掉,无我嘛,真正要无我!没有我,还有什么见?没有我相、人相、我见、人见,不但要无相,而且要无见。众生所有都是情见,都是妄见。真实法中没有情见,没有虚妄,所以叫真实。

请教学佛有体会的朋友

下面内容是我自己写的,想让你看看:

善的真谛

什么是利?就是权、钱,能给自己获得物质享受、支配外在世界的物质保障。

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利”与“恶”常常联系在一起,得到了“利”,也做了恶。也许有人觉得做恶没有什么,其实,做下的恶就是附在这个人身上。做的恶越多,身上的恶也就越多。科和恶总是把人送向天堂(不是真正的),又把人推向地狱。把自己和外在世界割裂开来,是人最愚蠢的选择。

现实中的人,总是受“趋利避害”的本性所支配。这种力量让人迷失本性、把社会、世界离我们真正向往的世界越来越远。而且使人认为,现实中的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是天堂,其实我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强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无异(极端化的话,人的生命就是争夺、不是争夺别人,就是被别人争夺、在六道轮回中,“修罗”界就是这样,无时不刻地战争,杀人或者被杀,永无宁日),对这样的世界、人间。不知不觉,被奴役、支配,而且还觉得很舒服。

做为一个人,上天赐于我们身体,赐于我们感官,让我们感知这个世界、让我们得到身体、感官带来的满足和欢乐。

成为一个人,上天又赐于我们“自我”意识,让我们体验感情付出与收获、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让们个人意志得到满足和快乐。

对每个人而言,身体、自我,使我们得到很多(有欢乐、有痛苦),但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和限制。蒙蔽、错误引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甘于受到外在力量的控制和支配。远离真正的自由和快乐{没有痛苦、只有欢乐(不是一般意义的快乐,不是由身体、自我得到满足得到的快乐)祥和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之外,甚至我们心灵之外}。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善与恶的区别,才是最根本的区别,其它的,都是没有意义的区别。

因为善(趋善、向善、心中有善、以身行善),而无我,从“小我”走向“大我”,解放心灵,让我们的心灵摆脱身体、自我的双重枷锁、消灭矛盾、超越物质的有限。到达善的终极世界,走向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世界是善、恶两极的,无论是善的终极、还是恶的终极都是世界的不同形式。世界是始于善,终于善,也可终于恶)

尘世中的修炼,不只是参透这个世界的法则(参透自我、参透善恶),让心灵从身体、自我的限制中走出来,一次次的用身心去证明、体验善的境界,在生活中、在自己的生命中,让自己整个身心远离恶的包围、进入善的圆融世界。让一个人的心灵彻底质变的过程。

人只要有身体、自我,就会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就会有对“利”的争夺,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就会在解决矛盾冲突的斗争、战争,就会分出强弱,在大部分情况下,强的越强,弱的越弱,但有时,强的会衰败,弱的也会走向强大,所以,做为强者,有衰败的可能和危险,没有绝对的保障,而弱者,长期受强者的打压。存有积愤,所以不管强的,还是弱的,都是在“恶”的世界中体味痛苦。在佛教中“六道轮回”中万劫不复。

而如果能对身体、自我超越的话,从小我走向大我,走向无我,趋向善的终极,消灭矛盾,超越物质世界的有限,就是极乐世界(善的终极,善的全部,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超越空间、时间的存在)。

“什么也没有,无”,以前自己认为的,只是主观中存在的认识,其实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世界。或善、或恶。是万物发展的方向,但不会是无,针对某个个体而言,分成了部分,而这些部分又与其它组成新的整体。对以前存在的个体而言,可以认为是无。

对于“自我”来说,最难接受的是身体、自我的消亡。自我会灭亡吗?可以肯定的是,趋向善、从小我走向大我、以无我彻底解放心灵。那是自我消亡的方式,有没有其它方式呢?人死后,没有了身体后,自我会消亡吗?如果消亡,解放心灵的活,也不错,如果,不消亡,永远存在下去的活,备受折磨的话,那可真是万劫不复啊!人死后,这个人身上的罪恶,不会让他轻易解脱的。

一个人把身体当做真正的自已,是错误的,把自我意识当做真正的自己,也是错误的,真正的自己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反映,是不存在的,摆脱身体、自我后,享受自由畅快的心灵,那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是无所谓“我不我”的。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消失的话,那么,这个自我的存在将是它本身得到各种痛苦体验的根源!

善的真谛(2)

什么是善恶相报?什么是六道轮回?什么是极乐世界?

这些带有佛教字眼的词语所代表的意义,用我认为的一切本质的“善”,超越身体、自我,从小我走向大我,到达无我的过程就能体会到这些词所能代表的含义:

善恶相报:世界自身的一个最基础的规则;

六道轮回:在善恶的世界中游弋,天上神仙也非最终境界;

极乐世界:那是一个美好的、没有矛盾、没有痛苦的世界。

我们现在正在生活、体验的人世,是一个充满矛盾、有善良更有邪恶的世界、有苦也有乐的世界。(注:这个欢乐只是感官、身体、以及自我被满足后,带来的短暂的欢乐,而非极乐、真正的欢乐)。

即使天上那个世界,也不是个完美的世界。天上的神仙虽然是超越了肉体的存在,但他们“自我”的存在、束缚,也无法看透这个世界的真谛,也有欲、有恶、行恶,可能堕落。

只有趋善、向善、行善,以心证善。超越身体、突破自我,才能把自心融入善的海洋中,才会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极乐)。

人的心是最控驾驭的,生欲、执著外在事物,控制着自己的心灵去为那些虚幻的目标而苦心竭虑。所以,需要用“忍”去约束,有了忍,人的心不致于走向各种极端,走向邪恶。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于生存的实际。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的延续,生命的本质,不是肉体、不是自我、而是那不受任何束缚、控制的心灵。死是一种变化,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时间长就好、反之就不好。如同人娶妻生子一样,谁能说迟好,还是早好呢?

我想信仰佛教

【归依(梵s/aran!a,巴saran!a,藏 skyabs)】

‘归依’一词,有归投、仰仗、依托之义。佛教之归依,即指归依佛、法、僧三宝。此词亦写为‘皈依’,或单称‘归’。梵语s/aran!a,自吠陀时代起即有此词,多用于‘保护’、‘救济’,或‘避难所’、‘保护所’之义。意谓如能归投其中,则此身得以安全,此心得以无忧,故云归依。佛教之归依三宝,系指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使吾人之心得无限安慰,得脱离苦恼。故《俱舍论》卷十四云(大正29·76c)∶‘归依以何为义?救济为义,由彼为依,能永解脱一切苦故。’

我国佛教界,初入佛门者,必须经过归依仪式,誓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后,始被认定为正式之佛教徒。南传佛教界,在一切佛教行事之初,亦皆须三度讽诵三归依文。

此外,梵语namas,音译为‘南无’,意为‘低头’,意指敬礼、归命。与前述之‘归依’意义相同。因此,在称呼佛菩萨名号之前冠以‘南无’一词,即表示对该佛菩萨之归依与虔敬。

◎附一∶太虚〈归依三宝〉(摘录自《太虚大师选集》)

结缘归依

现在先说菩萨学处的初步归依三宝,是结缘归依。当从信仰佛法者的心中,发生一种热烈地要求的时候,向着佛法僧住持三宝面前,以舍身心生命的精神,口自宣誓归依的词句∶‘我弟子(自称姓名及法名),尽形寿归依佛法僧!’

当口中吐出这样词句,精神上应起一种莫大的兴奋和安慰。当那五体投地一唱一礼的时候,古人形容为‘如大山崩’,如弱丧归来投身于父母的慈怀中去,真是情不自禁,心中燃起火热的悲欣交集的情绪。

尽形寿归依,是说我某人尽此形相色身,尽此毕生寿命,从今日起归依三宝;如失巢之禽归投故林,如孩童之依恋慈母,决不中途变更逃逝。这个生命色身未灭未断期中,誓永远归依三宝,永远为三宝弟子。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宝是可贵可尊义。有性体三宝,有圣贤三宝,有住持三宝。

第一是归依佛∶佛陀是‘觉者’义,以能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觉,故称之为觉者。从印度原音简称之,曰佛。如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他能成就无上正遍觉,所以称之曰释迦牟尼佛。我们归依佛,便是归依释迦牟尼佛,同时也即归依了由释迦牟尼所说示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因为佛的智慧福德都到达了最圆满点,在佛与佛之间是毕竟平等。我们虽唯归依根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理所必然的归依了一切诸佛。归依,是发出自心生命的全力,把精神意志力集中统一起来,无动摇地向着福智圆满完人——之佛陀,全体没入;这里毫没覆藏个己的丑恶或骄矜个己的私智小德,这里只有恭敬、惭愧、欣慰、肃穆。

第二是归依法∶三归依中归依法是最重要的。一切诸佛依法为师。佛所觉悟的便是法,佛所修持的也是法;到了成佛之后,为弟子开示自己所修所证的一切法门更无二法,便是只此至高无上圆满境地的法门。归依,即是应一心一意趋向这法门,以为自己修行之尺度和标准,全身没入这法门中。

第三是归依僧∶僧是印度原音‘僧伽’的简称,僧伽义译为‘和合众’。依和合众而住曰僧,有四人和合众者曰僧,故僧即指和合的团体的通名。依佛法出家四人和合共住者,曰住持僧;上之有依法修证得三乘果位者,曰圣贤僧;更上之有直依大乘法门而修而证者,曰菩萨僧。说到归依僧,自然统括了上列三种僧。但在初心学佛归依的,是重在依佛法严格出家之和合——团体——住持僧。缘佛宝、法宝之能流布世间,佛之相能现起,佛之法能弘扬,悉由住持僧之能住持。归依住持僧,则因之得闻佛所说之法,依法修行可以成佛。

菩萨学处中初步结缘归依,不是选择其宿具净智,深入妙理;而是令种善根,泛行结缘,普收众机,以成佛门之广大群众。来受归依的人,只要能知道佛是最崇高可礼敬的圣人;法是最圆满堪实践的道理;僧是最清净得依止的师父∶如是深生仰慕,虔诚归依,尽此形寿更不归依其他宗教,永为佛门弟子,这便是菩萨学处初位初心的菩萨。

这初位初心菩萨应作应为的行业,即是‘好善乐施,消灾集福’。因信仰三宝是最善处,乐善爱好于善,故归依三宝。好善者必能依佛所说信受奉行;佛所说善,以恭敬供养布施一切众生为第一福田。如修建道场、塑添圣像等,以福智圆满应崇信故,是为敬田;孝顺父母、礼念师长等,以于己有德应酬报故,是为恩田;病贫无依、老弱残废等,以深陷苦境应怜愍故,是为悲田。初心菩萨,于此三者,随己力之所及,以欢喜心而行布施。如是好善,如是乐施,善心所趋,纵遇灾难,亦得化为吉祥。缘灾患生起,是恶心恶行同业别业的反应;今以善心善行赴一切境,其所召感自成福乐。常人所要求的是无病无难,富贵安乐,不向好善乐施去求,是非法求。非法所求到的,终落于悲惨的结果。初心菩萨,应如是行,亦即成为世间的善人。

正信归依

正信归依,大部分是经过结缘归依的。在广泛结缘归依后,中经相当时日,已更能于佛法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的人;或虽未受结缘归依,但宿根深厚,且曾受过相当教育,学识丰富,而能信乐大乘佛法,不必经过结缘归依,直接受正信归依。当受归依的时候,向归依本师宣白如是誓愿∶‘我弟子(自称姓名及法名),尽未来归依佛法僧!’

当口中唱如是句,身体行接足礼时,不唯唤起个己精神上热烈的信仰,且能体会个己精神的生命和身心的行动,一齐溶入于广大无垠自他平等的三宝法界中。如滴水投入海水,水性互遍于全海之水,如小空投入大空,空性无别乎大空之空。精神扩充到与三宝融合无间,这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无相境界。不唯达到与诸佛菩萨同一体性,且与群生种姓同一悲仰。这在空间上讲,是超绝中边却是横遍十方。在时间上讲,是超绝始终却是竖彻三际。今就站在现在一刹那的理智正信上,誓愿自期从过去的无始到未来的无终,献身于三宝的法界。这是根据正智的信仰,这是永远不坏的信心;如食金刚恒无消化,正示出这颗根本的正信。《起信论》中说四种信心,余三信心指信三宝,第一信根本,正是指上说的正信,《论》谓此信是‘乐念真如法’。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能树立这个信心,较之于结缘归依的初步的菩萨,更进步多多了。

如能立此信心,心中即发生一种智慧抉择的能力,现在称之为‘破迷立信,崇正黜邪’!这是正信的效验。以能于佛法立坚固的信仰,对于世间的一切不契合于真理的学说,无论任何宗教、哲学、外道的邪论,不唯不能动摇其信心,且以坚固不坏的智信,粉碎了迷惑真理的邪说邪思。对于契合于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如佛菩萨所说的经论,极力崇重,诸哲匠所阐的微言妙理,更为发扬广大。故正信归依的菩萨,于自己已有认识真理能力外,更有力能为佛法的金汤,捍御外侮,自立立人。或出之以善巧辩才,或运之以生动妙笔,揭橥佛教真理,更令自他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这不能期之于一般结缘归依的菩萨,而特是知识丰富正信归依菩萨应具的资格。

菩萨学处两重三归,是建设佛教坚固基层的基础。佛教的中心虽着重在伽蓝清净僧伽,但整个的基础应建筑在多数大众的信仰心上。没有大众信仰的佛教,纵使伽蓝梵刹建筑得富丽,僧伽的生活如何富裕或清高,这是违反佛陀的真义的,是死寂的佛教而非是活的佛教。故今后佛教新的发展和建设,是应把佛教的精神普遍地打入大众的心中,唤起大众热情的信仰和认识,这就是设立两重三归的所以然。假二十年来已有佛教的基础上,领导菩萨学处的菩萨僧,应加倍努力的宣化,以崇高的德行和深博的智慧,取得大众的信仰,建立两重三归的基础。更期进一层的建设,领导三归的菩萨展开两条路线∶一从在家的徒众到在家菩萨位,一从出家的徒众到出家菩萨位。这里所指的出家,一部分或是已出家的,一部分或是由正信归依而新出家的。

◎附二∶杰顿天嘉着·孙一译〈皈依——进入三宝之道〉(摘录自《西藏十六世噶玛巴的历史》附录)

导言皈依是进入佛法宝藏领域的门户,也是研究佛学的通道。本文只是就皈依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就如同在浩瀚的佛法汪洋中,掬取一滴水珠一般。本文写作的主要参考资料为达波·达威·修努(Dakpo Dawai Shonnu)所著的《Damcho Yi' zhin Norbu》及无著所集之弥勒菩萨的《大乘无上要义论》(MahayanaUttara Tantra Shastra)。

首先,我们要先介绍皈依的两颗种子。圣典上说恐惧与庇护是皈依的两颗种子。一切有情众生都或多或少具有恐惧本能。因此在本质上,有情众生都会寻找一种力量来保护或防御,以消除这种受难恐惧感。众生想出了许多方法来防御受难,这些办法有些聪明,有些愚拙。佛陀说过∶‘对着圣山、丛林与寺庙,对着草丛与树林,恐惧受苦诸众生,前来企求皈依受庇护。’

恐惧来自地水火风四大、敌人、强盗、窃贼、野兽、天神、修罗、鬼怪等等。当恐惧产生时,大部份的众生都从圣山丛林、天神或有权力的国王来求取庇护。但是这些庇护工具只是短暂的,不能得到真正的庇护。佛陀又说∶‘这些不是真庇护,更非永恒之庇护。受此庇护诸众生,未能解脱真正苦。’

具有法力的世间诸神如梵天、遍净天、其他地方性神只、龙神,以及父母或朋友等等,均非真正的庇护之所。

真正的庇护者,其本质必须是已完全从恐惧与痛苦中解脱。没有完全解脱者,只能给予短暂的帮助,不能解脱世间的痛苦。这就像盲人无法引导盲人,跌倒的人不能扶起跌倒的人同样的道理。

然而,庇护皈依的对象有甚么特性呢?恐惧的思想包括一切世间的痛苦。恐惧程度的高低就如人类个性的贤劣一般,因其知识水准而有所不同。

真正皈依对象(即庇护者)所具有的功能特性∶

(1)完全从恐惧中解脱。

(2)具有能以四圣谛解脱他人痛苦的能力。

(3)对一切事物具有慈悲心,怨亲爱憎常住平等。

只有佛陀具有这些功德,能够成为至高无上的庇护者。对于佛陀,我们必须要有虔诚的信心与坚定的信赖。因此正如达波·达威·修努所言,为了从轮回中解脱,归依的对象为∶‘佛是唯一能够完全解脱痛苦者,法是达臻于佛的唯一路径,修法必须与僧伽为侣,因此,佛法僧三者乃吾人所必须皈依的对象!’

佛是皈依的指示,法是皈依的方法,僧是皈依的助力,因此,寻求解脱的行者必须体认这三个皈依的对象。

三皈依如何发挥庇护的作用∶

(1)佛确是庇护者,因为他以四圣谛庇护皈依者。

(2)法的庇护分为两方面∶

{1}法是清净业障与罪孽的工具,更确切地说,法引导我们步向断绝灾厄的真正途径,也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2}法能使我们约束放任之心,不致令已消除之业障与罪孽再度产生。

简言之,皈依法是解脱痛苦的真正工具,也是消除业障的真正武器。因此,法是重要的皈依对象。

(3)僧伽是皈依的助力,如果我们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曾经去过那里的人来指点。同样的道理,在佛法浩瀚广大的领域中,如果没有一位明师来指导,可能很快就会感到懈怠和迷惑,障碍横逆也就因之而起。就因为我们必须要有一位明师来指导,而僧伽正是最好的指导者,因此僧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根据无著菩萨的《大乘无上要义论》,皈依三宝就是完整的皈依,除此之外,别无皈依。论中述及∶‘我们应按照佛陀的方法来训练自己,佛陀的教义及三乘诸法即在于尽形寿奉献给三宝。’

因此,所谓三德、三乘、三学、三思均奠基于三皈依。一个人生病时,医生、医药、护士三者均不可缺,才能很快把病治好。三皈依就是在治疗一个人的业障之病。佛陀是医师,佛法是消除业障的良药,僧伽则是帮助施药,并且照顾病人的护士。因此若要求解脱,三皈依缺一不可。除此三者,别无皈依。

皈依的根本∶皈依三宝的根本可以分为一般的与特殊的两种∶

(1)一般的皈依根本∶

{1}一般的佛皈依根本是大家所熟知的觉者释迦牟尼佛,释迦佛具有各种吉祥象征及三十二吉祥相。

{2}一般的法皈依根本包括两种智慧∶第一种是智,也就是圣典中的十二部经(译注∶十二部经包括契经、重颂、讽诵、因缘、本事、本生、阿毗达磨(未曾有)、譬喻、论义、自说、方广、授记等)。第二种是慧,也就是解脱痛苦的正路。

{3}一般的僧皈依根本包括僧团和圣僧,僧团为至少四名以上受戒而又修行有所成就的比丘所组成。圣僧则包括从声闻起至成佛为止的诸地菩萨。

(2)特殊的皈依根本∶

特殊的皈依根本可分成∶

{1}象征性的皈依对象∶即是以佛像、大乘经典、菩萨僧伽来分别代表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

{2}开悟的皈依对象∶即是指三身佛,真正能解脱痛苦的智慧(法),以及从初地到十地的所有菩萨(僧)。

{3}最终的皈依对象是佛陀,佛陀就代表佛法僧。《大乘无上要义论》中有如下的开示∶‘一切有情众生最终的皈依,除佛之外无他。’

无著菩萨曾经说过∶‘不朽的皈依、不变的皈依、最终的皈依只有如来,只有释迦如来曾经如过去诸佛一样达到开悟的境界,佛是至高成就者、正遍知、是无上士。’

皈依可分为三,皈依是指引行者证得涅盘的工具,是至高无上的空灵,但是最终的皈依还是佛本身。《大般涅盘那经》(Maha^-par-inirva^na Su^tra)中说∶‘皈依者——工具则有三。’

如何皈依∶要皈依,首先必须体认三个皈依对象的功德本质。第二,必须体认三个皈依对象间有何差异。第三,要相信皈依对象能给予我们保护,行者必须受皈依戒。第四,皈依三宝后,不可皈依世间神只。

皈依后之戒律∶皈依后必须遵守两种戒律——一种一般戒律和一种特别戒律。

一般戒律是体认皈依对象的功德本性,我们必须念兹在兹,每日观想三宝至少白天三次,晚上三次,越多越好。我们必须要以感恩之心常常忆念三宝,在享用饮食珍宝前,要先供养三宝。不可背离三宝,即使性命交关亦应坚决皈依。更不可受外道诱惑,不可对三宝有轻佻和不善的态度。

皈依三宝的特别戒律是∶

‘不寻求其他皈依,不害他人,不交恶友,尊敬三宝。’

‘不放弃崇高的皈依,不寻求其他的皈依工具,即使在困顿中也一样,要勤于皈依与供养,还要教导他人也这样。’

‘简言之,要尽形寿相信三宝,坚此百忍只为皈依,踏入佛法之道,唯有皈依三宝。’

根据以上三首偈,我们应该要有两种行持。一种是不可有的行持,一种是应该有的行持。

第一种不应有的行持包括∶第一,不可皈依世间神只,只能皈依佛陀。第二,皈依佛法之后,绝对不可存有一丝害人之心。第三,皈依僧之后,不可与异端为伍,诸如那些认为杀生是功德的异端,一定不可与之为伍。

皈依三宝后应该有的行持是∶第一∶要皈依佛陀。佛陀的法相,不管是那一种形式,不管供于何处,都应该被视为佛陀的本身,不可轻佻,不可贬抑,不可不敬。龙树菩萨的《劝诫王颂》(Suh!rl-lekha)中说∶‘即使佛像是用木刻的,我们也应该绝对恭敬。’第二∶要皈依佛陀宝训。佛陀所开示的教导,即使是只字片语,我们也要视之为佛法。第三∶在我们皈依僧之后,僧伽的袈裟,即使只是块补钉,都应该视为佛弟子的袈裟,对着袈裟者,应给予适当的尊敬。

皈依的利益∶

(1)皈依之后就是真正的佛教徒。

(2)皈依是受其他戒的基础。

(3)皈依之后,先前累积的恶业可以慢慢消除。

(4)皈依之后,不会为人鬼所伤。

(5)皈依可以指引我们成就高贵的情操。

(6)皈依可以使我们逐渐累积功德。

(7)皈依之后不会墬入三恶道。

(8)皈依之后,可以很快开悟。

以上八者是刚波巴大师在《解脱宝鬘论》(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中所提到的皈依之利益。

因此,当我们皈依三宝时,不可以只在口中喃喃念诵皈依戒文,还得澈底体认皈依对象的特殊本质,体认皈依对象如何解脱有情众生的痛苦,体认皈依的利益,以及皈依时应有的戒律与行持,这样才能完全巩固我们对三宝的恭敬之心。如果我们能按律皈依,不违戒规,依法修行,则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利益一定可以实现。

◎附三∶Holmes Welch着·阿含译〈皈依〉(摘录自《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第十一章第一节、第十章第四节)

(一)僧人为在家人主持皈依,旨在使他成为自己的弟子,亦即皈依弟子,然后正式成为佛教徒。受皈依或许可比之为受洗与坚信礼之总合。僧人不能成为另一僧人的皈依弟子,在家人也不能成为在家人的皈依弟子。

在家人一边顶礼,一边念皈依文,由师父取宗教名,像进僧团一样。名字中有一辈字,与师父剃度弟子的相同,因此后者可算是他的‘兄弟’。与剃度有别,皈依可在不同师父或同一师父之下多次重复。这像大多数的师弟关系一样,不具排他性。

这些特点是共通的,其它的则有别。举例来说,一般是弟子本人反覆念‘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不过有时弟子站在一旁,由师父代念皈依文。例如月溪在二次大战前为聚集在广东七十二烈士公园的四百在家众主持皈依,就是采用代念的形式。皈依文念毕,在家众列队走过,月溪给每人一张写有名字的纸条。也许是因为他守旧,或因为人数庞大,他并未发给证书。发证明在民国时代开始渐趋普遍,这或许是要与基督教传教士所发的受洗证抗衡。证明称作三皈证书、皈依证或皈依牒,写著「某地某某人今日在某某和尚之下皈依’,下附签名。皈依证内文一般都告诫弟子勿行恶,善待所有人,尤要弃绝其他宗教。例如有一皈依证明列如下禁律∶‘若皈依佛,不可再皈依其他宗教,不论它们所说的是神是鬼。若皈依法,不可再信受其他宗教之经典,因为它们的道理不能反映真实。若皈依僧,不可再接受其他邪教的师父,作为他的弟子,因为这将是以盲引盲。’我不曾见过清代的皈依证,不知上面是否也带有排外色彩。

通常是一群人一起皈依,不过个别皈依也无不可。一位受访者前去皈依印光和尚,发现这位净土宗大师正在闭关,因此仪式经由便门举行。印光念皈依文,受访者跟着重复。接着是一段短短的讲开示,最后印光发给皈依证。另一位受访者无法亲自前去皈依印光,于是发信申请。他立刻收到填好的皈依证,另外还附有指示,告诉他将皈依证放在家里的佛像前,顶礼三次,念皈依文,再顶礼三次。完成以后,他可视自己为印光的弟子。之后,他又以同一方式皈依虚云,只是这次有相识的和尚作为保证人,代他写信给虚云,保证他是值得收的弟子。

大多数师父不太关心值不值得。他们关心的是另一次度化的机会。一位和尚骄傲的告诉我,他为两百多人主持皈依。他承认大多数采‘方便皈依’的形式,亦即简化的仪式。一次他作度化时,我正巧在场。一位少妇到寺庙来走走,与我的受访者聊了起来,这受访者立刻建议她皈依。她似乎不愿意,于是他用五分钟时间,描述佛陀的一生。为加强说服力,他指出佛教不是迷信,外国学者也有人研究,就像旁边这位美国人。或许是出于礼貌,她似乎觉得后一论据难以辩驳。我们站着的地方,离寺院建筑有点距离。他教她念‘我皈依……’,每念一句,朝南鞠躬一次。(我问为什么朝南,他适确的提醒我佛性遍在。)接着他稍稍告诉这少妇以后如何作。她不能拜妈祖或其他神,尽量少吃肉,并且避免杀害动物。最后他留下少妇的姓名、地址,以便寄发皈依证。

对这样的‘度化’,不应一笑了之。一粒种子种下了,或许会生长。但如果我们说在家佛教生涯这第一步不一定重要,也是相当公允的。有些居士研习佛教义理很久之后才皈依;对另一些弟子而言,皈依只是使他们的‘临时佛教’较不临时。他们的师父也许偶而写信来募款。他们一般都乐于捐献,因为他们相信捐钱后,师父藉清净生活累积的功德,将转给自己。如果师父是像虚云一般杰出的住持,即连漫不经心的佛教徒也将以身为他的弟子而自豪,也可引人踏上开悟之道。

(二)每位中国僧人都觉得有责任遵循慈悲的菩萨道,帮助其他一切有情解脱。要帮助最低两道的众生,可透过佛事。动物与人可透过皈依——也就是使他皈依佛法僧三宝——而获助。皈依使他们变为‘佛子’,并种下‘善根’,增加超生的机会。后者对动物尤其重要,因为如果它们能转生为人,就可以听闻佛法,获更多利益。不过,即使是动物也并非不具理解力。有些动物受三皈依时有所反应,就是明证。例如乌龟往往会点头三次,表示佛性已被唤醒。1909年,虚云在云南旅行。一天他正与一位高官谈话的当儿,一头母牛忽然跑到他们坐处前下跪,两行泪水汪汪流下。母牛属于屠夫的,他立即也来到现场。虚云对牛说∶‘如果你想超生,必须皈依三宝。’母牛点头,虚云就代它念三皈依。母牛站起,变得安静、温驯,像人一般。虚云想补偿屠牛夫,但他不愿接受。他被亲眼目睹的奇迹震慑住,放弃了自己的行业,也受皈依,并且变成素食者。

有位相识的僧人为遇见的每一头牛主持三皈依。他旅行美国时,我带他参观康克德战场(Concord Battle Ground)。除了赞叹这着名的开火现场外,他发现两位十岁或十二岁的康克德男孩。虽然不会讲英文,他还是与男孩交上朋友,而且抚摸着每位的头,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然后又教他们用中文反覆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满心欢喜的走开。‘谁知道?’他说∶‘善根已经种下。他们有一天也许会上哈佛研究佛学。’

〔参考资料〕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归敬章)。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简言之,

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为佛教的教徒,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这一仪式的重要性,也像国王的加冕、总统的就职、以及党员的入党等,是打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效忠的宣誓、一种恳切的承诺、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一种虔诚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否则的话,纵然信佛拜佛,也不是合格的正科生,而是没有注册的旁听生,这对于信仰心理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皈的仪式,是请一位出家的僧尼作证,并且教授三皈的内容,那就是: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念三遍)

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我某某,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三皈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宝,获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从这三大对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分享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二,导师从两方面来开示:

一.消极与积极,积极和消极代表着我们的人生对世间的一种认识,同时蕴含着我们对人生和对世间的一种态度,消极简单的说就是不求进取,不努力不作为,就是你的行为,在做这件事情上停止了,不往前走就是消极的表现,相对来说积极进取,有为努力,就是积极的表现,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上引起了误解,实际上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不断鼓动消费,追求享乐,吃喝玩乐,追求地位,名利,而出家人为了弘法,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名利地位,与世无争,追求的是一种简单朴素,素食独生的生活,佛教徒的人生目标是四弘誓愿,理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传承智慧文化,寻求解脱,觉醒,所以说出家人是积极的。

二.悲观与乐观,导师讲佛法即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中观的,所谓悲观简单的说,就是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对照现实人生,财富,地位,名利,只看到这些东西的虚幻,同时也看到生命的短暂引发了悲观的情绪,如果在人生事事顺利,把世界看得很真实,就比较容易产生乐观,就会积极追求和进取,而佛教是中观的,出家人放弃了名利地位的追求,看到生命存在困扰过患,迷惑和觉醒,也看到生命内涵蕴藏着自我拯救的能力,在智慧的观照下,如理观察,如理思维,正确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光明和阴暗面,通过如实正见建立一种中观的智慧。

心得,通过《佛教徒的人生》一二,了解了佛教徒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不是悲观的而是乐观的,让我们认识了对佛教徒的误解,积极中观的重新审视和理解佛教,在现实生活中如实的接纳一切,从迷惑中走向觉醒,学佛过程中它蕴含着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开发我们生命内在的正向力量,面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心魔,开发生命内在的这种正向力量,如实关照自己的内心,安住在三级书院精进修学,利益一切众生,走向生命的解脱和觉醒。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10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