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出世还是入世,心得体会(佛教是出世还是入世)

学佛百科2023-03-1276

佛教是出世,还是入世

佛教的最终修学目标是出世的,但是佛教的教化方式却又是积极入世的,尤其是佛教的大乘菩萨道,其就是以入世的方式弘扬出世间法。

佛经所讲的,入世与出世,的概念是什麽?

心得解脱就是出世,心不得解脱就是入世。如果心得解脱,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事情都是出世,所以如果能够同时发起度化众生的菩提心,那么就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情了。所以说一般人因为心不得解脱,实际上是无法有出世的心的。如果想达到这个境界,那么还是要关注自身的修行,否则很可能还是用入世的心做入世的好事。当然即便如此,多做好事还是值得赞叹鼓励的,只要有心于佛法这种好事也会为日后能够心得解脱,真正的出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出世与入世最初来源于儒家跟道家两派的学说观念,儒家提倡积极入世,帮助世人,贡献社会;而道家则提倡隐居山林,譬如老子的“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这种观念被引申到了其它人身上,代表着不同的两种人生观,入世是积极向上的融入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出世则是消极的逃避社会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桃花源。

对于佛家来说。出世与入世二者是面对尘世间,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修行观点。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从而达到高超的无我境界。入世:即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

咖啡小屋|浅谈大乘佛教之坦然出世与积极入世

      谈到佛教,首先映入我们大脑的就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之类的内容,其实,这是对佛教教义的一种彻底的误解和歪曲。小乘佛教虽然有严格的世俗之分,但大乘佛教则不然,大乘佛教是人间佛教,它创造了一种基于物质和精神的另外一种世界观,即“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是对世界的一种新认知,它之放弃物欲出世绝不是因为悲观厌世。

        恰恰相反,大乘佛教的出世是一种极其快乐的放弃,它认知到了物欲的虚无,认知到了人世界的苦难皆因自寻烦恼,皆因物欲,即所谓的孽业,苦难则是这种物欲孽业的必然果报,要想脱离这种“恶”的果报,就必须出世,然而,这种出世不是一种简单的逃离,而是需要苦修正果,需修持五戒,净心,止欲,以达到人性的另外一种境界(佛界)。是一种进取性的出世。

        但是,仅仅是自身完成出世并不能修成正果,大乘佛教之信徒出世还肩负着一个巨大的使命,即灭度众生,协助众生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正果,带着这种使命出世其实就是一种入世,即以自身的修行作为表率引导他人修得正果,它不是一种自私的单纯的自我完善,它之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为了完成普度众生这一愿心而做的必要准备,这从达摩渡海入华时的行径就可以看出端倪。

        达摩于公元526年到达梁朝的广州,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从皇帝到平民皆以佛教为第一信仰,达摩首先会见了广州刺史萧昂,萧昂派人护送达摩到南京,达摩谒见了梁武帝,但最终因言不投机,一苇渡江北上去了嵩山。

        《五灯会元》里有达摩与梁武帝的一段对话: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潜回江北“。

        皇帝是世俗的代表,达摩首先谒见梁武帝,其积极入世的心态表露无遗。但是,当达摩以大乘之无相之法谛与梁武帝对话后,却大失所望,以皇帝之尊,掌握着各大寺僧资源尚不能理解大乘般若之法谛,普通百姓就更不必期望了,失望之余,达摩明白,他无法说服武帝,此时入世为时尚早,于是北上入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衣钵传于二祖慧可。直到六祖慧能才真正地完成了达摩入世之愿心,大乘佛教才真正地夺取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

        可见,佛教的出世不是一种自私的利己行为,而是以自利利他为宗旨的,其了却红尘不仅是为了自身能够修得无上正等正觉正果,也是为了能够身心合一地去普渡众生修得无上正等正觉正果,即是说,不是以自身成佛为最终目的,而是以普渡众生成佛为正果,甚至为了引度他人成佛可以放弃自身,即: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所以,积极入世是大乘佛教的终极旨意,出世则是为了达成这一旨意的一种必须之手段。坦然出世,积极入世,二者相辅相成,并无矛盾。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三:出世还是入世,无情还是多情,随缘还是进取

转自:济群法师

第六,出世还是入世

关于这个问题,导师从何为世界谈起,分析了一般人对世界主要有贪著和厌离两种情绪,并对比了各种宗教对世界的认识。

针对社会上认为佛教厌世的误解,导师从出家制度、出家原因等方面进行剖析,指出这一看法的片面性。因为佛教强调的出离心不同于厌世,其目标是追求解脱。厌世是消极、被动的,而出离心是积极、主动的,是以佛法智慧看透生命真相后的选择,之后还要精进修行。尤其是大乘佛法,要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既要通达有为法的虚幻,培养超然心态;又要以慈悲心积极利他,广修善行。所以,佛教既有出世的超然,又有慈悲的情怀。

第七,无情还是多情

导师通过何为“情”、佛教所说的“有情”,以及佛教怎么看待情爱,指出众生在轮回中为无明所缚,爱结所系,流转生死,恒受苦恼。必须超越烦恼我执,才能成就慈悲大爱。针对出家是否无情,导师指出:世俗情感是染污的,以无明、贪著、我执为基础,是造成生死轮回之因。而在智慧认识的基础上,来自信仰和恭敬的情感是没有染污的。作为佛弟子,我们要像佛菩萨那样,以慈悲关爱一切众生,所谓“多情乃佛心”。

第八,随缘还是进取

导师指出,“随缘”和佛教对因缘因果的认识有关。随缘不是“随我”,也不是被动无奈的“随便”,而是审时度势,看清各种因缘后做出的智慧选择。随缘才能更好地进取,二者相辅相成。在世间做任何事都要有随缘的智慧,才能目标清晰,方法正确。用缘起智慧看世界,看人生,既可成就世间事业,也可认识生命真相,证得空性智慧,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完)

佛教的出世与入世

佛教是出世,还是入世?

佛教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至善圆满的教育,是科学而超越科学的宗教,包括小乘与大乘,旨归唯一佛乘。

小乘声闻,舍生死,入涅槃,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所以,可以方便说,佛教是出世的。

大乘菩萨,发菩提心,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积极入世,不舍生死,不入涅槃,而修证层次高于声闻。所以,可以方便说,佛教是入世的。

《妙法莲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天台圆教,最上一乘(佛乘),正依《妙法莲华经》,大畅如来说法本怀,直指人心,不二法门。佛教了义,非出非入,即出即入,出不碍入,入不碍出,出入不二,圆融不偏,这才是真实的佛教,圆融的中道,若非亲证,岂能彰显!

佛教中的入世。现在的心灵上的入世或出世的人能详细说说自己的感受么?

入世讲的是生灭法,出世讲的是不生不灭真谛。

入世的人就是普通的人们,最多不过相信因果。

出世的人已入佛的知见,量周沙界,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初步的感受就是这样。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18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