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之好德(佛学大德)

五福临门是指哪五福?四大皆空是哪四大?
五福临门:
五福,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其实《道德经》里面给出来标准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扩展资料:
四大皆空词语解释
古时儒家对佛教理论的偏见。后为大乘佛法继承并究竟圆满地阐述了其产生,忍辱的真相。
字词解释
四大:古代称:忠孝仁义 为“四大”。
例如:对不孝的形容,不孝有三(种),无后为大!
出家人四大皆空:对于出家人,不能以忠孝仁义来衡量处事标准!
语法解释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
胞胎浑沌,~,没甚姓名(出家后,不姓在家姓,法名姓:释)。(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她信奉佛教,自觉心无牵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福临门百度百科-四大皆空
四德的佛学四德
佛学:
【四德】
(一)指大涅盘的果德︰即常、乐、我、净等四德。又称涅盘四德。语出《大涅盘经》卷二。‘常’,常住之谓。指大涅盘中,超越时空,无生灭转变之果德。‘乐’,安乐之谓。指大涅盘中,绝生死逼迫之患累而无为安乐之果德。‘我’,真我之谓。指离妄执之我,而得八大自在之真我之果德。‘净’,清净之谓。指离惑业之垢秽,而湛然清净之果德。
远离凡夫外道的四颠倒及二乘的四颠倒,才能证此涅盘四德。因此,《大涅盘经》卷二云(大正12·377b)︰‘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无我计我,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有如是等四颠倒法。(中略)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
关于此‘常乐我净’四德与大涅盘本有果体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的关系,若据天台家之意,有通别二途。依《摩诃止观》卷三之一所说,‘通’时,如称法身四德等,法身、般若、解脱各有常乐我净;‘别’时,系由转五阴等而将法身配常乐等。
《法华玄义》卷四说菩萨断无明,显中道佛性,故亦具常乐我净四德。《观经疏妙宗钞》卷一说修得之四德与本有之四德二义齐等,方是遮那身土之相。
(二)指转轮圣王的四种福德︰即大富、端正姝好、无疾病、长寿。又称轮王四德。语出《楼炭经》卷二。
大富,谓转轮王拥有无数珍宝、田宅、奴婢、珠玉、象马、工巧众等,富甲天下,无有匹敌者。端正姝好,谓转轮王颜貌端正姝好,天下无双。无疾病,谓转轮王其身自在,寒暑不侵,诸所饮食,愉快享乐,百病不生。长寿,谓转轮王常安稳长寿。
(三)指尘德、财物德、圣法德、解脱德︰据澄观《华严经疏钞》卷六十所述,尘德,谓五尘境,美丽无比。财物德,谓七宝无不珍奇。圣法德,谓三藏圣法无不齐备。解脱德,谓人人皆具解脱分,善得解脱者实繁广故。此外,《翻译名义集》卷三说具财宝、妙五欲、饶多闻、丰解脱等舍卫四德。
(四)指善法(dharma)、智慧(jn~a^na)、离欲(vaira^gya)、自在(ais/varya)︰为数论外道所说。又称四有。善法者,如《金七十论》卷上云(大正54·1250c)︰‘夜摩尼,尼夜摩。夜摩尼者有五︰一者无嗔恚,二恭敬师尊,三内外清净,四减损饮食,五者不放逸。尼夜摩亦五︰(一)不杀,(二)不盗,(三)实语,(四)梵行,(五)无谄曲。十种所成就,是故名为法。’
智慧者,智有二种,一是外智,二为内智。外智谓六皮陀分,即︰(1)式叉论,(2) 毗伽罗论,(3)劫波论,(4)树提论,(5)阐陀论,(6)尼禄多论。内智谓三德及我。由外智得世间,内智得解脱。
离欲者,离欲有二种,一外,二内。外者于诸财物,已见三时苦恼,谓觅时、守时、失时。又见相着杀害二种过失。因此见故离欲出家,如是离欲未得解脱,此离欲因外智得成。内离欲者,已识人与三德异故求出家,先得内智,次得离欲,因此离欲故得解脱。
自在者,自在有八种︰一者微细极邻虚,二者轻妙极心神,三者遍满极虚空,四者至得如所意得,五者三世间之本主,一切处胜他故,六者随欲尘一时能用,七者不系属他,能令三世间众生随我运役,八者随意住,谓随时随处随心得住。
又据该论卷中所说,成就如上四德有三途,即︰
(1)因善成就,如迦毗罗仙人由空化生时自然有四德。
(2)自性成就,如梵王四子生时,已具足四德之自性身。十六岁时,不藉加行,四德自然显现。
(3)变易得,师身名变易,因师身故,弟子恭敬亲近听闻得智慧,因智慧得离欲,因离欲得善法,因善法得八自在。
如何解释佛教中的“五福”
五福这个词源出于《书经》的《洪范》。现在则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词句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的确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五福临门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到底五福是什么呢?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有词云: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则是能在避免横祸,心无烦恼与牵挂,安详自在地离开人间,就是无病而终。
佛教认为坚定行善,不断积德的人,是定有完整“五福”的机缘的。
我们知道,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一分开可就不利人生,甚至不妙了。比方说,有的人虽然长寿却没有福气;有的人长命百岁而贫*度日;有的人富贵却短命;有的人富贵却身体情况不佳;有的人为贫*而烦恼;有的人身虽富贵但十分操心;有的人贫穷而善终;有的人富贵长命而最后却惨遭横祸不得好死……人生境遇多得不胜枚举。这些只是举例而已。单就五福的变化来说,只有五福全部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五福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着生性仁善,宽厚宁静的德,这是最好的“福相”,因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以此敦厚纯洁的“好德”,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才可配置其它四福使之不断增长,逐渐实现人所期盼的完整的“五福”。
佛教认为,人的境遇不好,都是由于过去所造的恶行的结果。譬如说,过去爱虐待动物的人,就多病;过去杀害动物的人,就会得折寿的苦果;过去吝啬的人,就会贫穷;过去傲慢的人,现在就卑*;过去激动愤怒的人,现在就丑陋;过去以残忍的方式杀害人类或其它动物的人,现在就会不得好死……
长寿而贫*的人是因为他过去慈爱动物,而却吝于施舍;富贵而短命的人是因为他过去爱施舍财物,而却杀害动物;丑陋而富贵的人是因为他过去慷慨大方,可是却容易发脾气;容貌端庄而地位卑*的人是因为过去有容忍心持守戒律,而轻视他人所导致的结果。五福之所以有缺陷,主要是由于行善和积德不完全所造成的。
总之一句话,只有行善积德,才能生福避祸。
佛教认为富贵的正因和助缘分别是施舍财物和把握机缘。
佛教认为,施舍财物是富贵的正因,拼命工作只是导致富贵的一种助缘。假如过去没有布施,今生不管你怎么努力赚钱,也是赚不到钱或无法积聚巨大财物的。人们不是亲眼见过许多做生意很卖力的商人,甚至还节俭到舍不得住在旅馆而睡在自己的货车里;有的做生意忙碌到数天才洗一次澡的人。可是到头来还是负债累累,贫无立足之地,以至于处处向别人租借房子。这不是时也、运也,恐是命也;是因为没有布施,没有种财富的正因,所以虽然拼命工作,到头来还是贫穷度日。有人不懂因果道理,他们会感叹地说,“大富由天,小富由俭”。这句话不是绝对的。
尊贵的原因是礼拜十方一切圣贤,以谦卑心恭敬一切众生,和安忍顺逆的境界,而不是耍手段,送红包,或拼命地往上爬。人缘好和工作卖力,可能会受人提拔,但只是尊贵的助缘或征兆,而不是根本原因。因为世界上仍有许多人一出生就富贵享用不完。例如:石油大王的儿子一出生就有无数的财富;在古代的王朝,太子一出生,地位就极为尊贵。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拥有了富贵,很显然,这些富贵非人所创造,却供其人所索取,此乃其前辈之积也。然若其不布施行善,而专事其豪华享乐,则正因逐步消化,在此辈或下辈沦为乞丐者古今中外并不少见。
故佛教认为,养生务必走正道,行善事,才能致使己辈乃至下辈至富贵也。
人死有重于泰山的,有轻于鸿毛的。佛家认为,苟且偷生地活着不如舍生取义地死去。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再大的困难都值得做;如果真的能救世济人,就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所以我们应观察一个人心志的高尚与否,而不可只以死的形态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佛经上记载一位妇女为了救自己的孩子溺水而死,死后上升天上。为了儿子牺牲尚且能升天,何况为利益众生而牺牲生命呢?
佛学里面是怎样解说福的?
福即指的是 常说的 五福临门 里 五福
第一,长寿;第二,富贵;第三,康宁,身体健康,第四,好德;第五,善终,也就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痛苦和恐惧。
如何能多增幅呢,少损福呢?
比如说:抵触顶撞父母是第一等损福败禄的事,无论求什么,必定求不到,万求也枉然,因为积福没有损福快. 工作,姻缘,办事不顺,马上反省抵触顶撞父母上司长辈,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果工作不顺, 感情痛苦,办事阻碍大,马上软语好物孝顺父母,父母若欢喜,一切天人鬼神都会来护持你.
不抵触父母的人,工作顺利,良缘佳偶. 从小不抵触父母师长的人,从小不抵触顶撞父母,就算出身在最贫穷最晦戾的家庭,都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
其他增长福德的行为
1. 【大赞】隐藏他人的恶行, 一次为一善. 见到传播人恶的, 劝而止之为五善
2. 【大赞】对父母尊敬不顶撞, 一日一善
2. 【赞】工作努力, 一日一善
3. 【赞】尊敬上司和长辈, 一日一善
4. 【大赞】放生, 一命一善. 小命十命一善, 大命十善.
6. 把死掉的小动物埋葬, 一命为五善
7. 【赞】安慰一次有烦恼忧愁的人一善
8. 米饭喂一下小鸟, 蚂蚁, 鱼, 小虫子等, 两次一善.
注意不要喂蚂蚁糖,浓度太高会让蚂蚁脱水而死
9. 见伪经劝人不要学者为一善
10. 为君王、父母、亲友、知识、法界众生诵经一卷为二善,佛号千声为二善,礼忏百拜为 二善,为自己就只有一善.
11. 【大赞】发帖子讲大乘佛经, 5个人浏览就是1善. 大家常发这样的帖子, 每天都有积善.
12. 借人财物, 如期而还, 不过期限为一善
13. 【大赞】把各位圣贤大德如佛陀、耶稣、孔子、老子教人向善的话语, 发出来给大家看, 一次十善
14. 见善必行,一事为一善。知过必改,一事为一善
15. 【赞】向上司说别人的优点, 向别人推荐其他有能力的人, 推荐一个人才为十善
16. 【大赞】看到别人骂贤人,善人, 劝他不要这样做为五善
17. 【大赞】别人骂你,你不骂人,一次一善, 别人伤害你, 你不伤害人, 一次一善.
18. 【赞】自己承担过错, 或者功劳推给别人, 一次2善.
19. 宣扬他人的善行, 一次为一善;
附:最折杀毁灭福禄的日常行为
1) 杀生.
杀生在一切行为中第一等折福份.买肉吃可以,但不可以买活物杀死做菜,活活煮死1命, 削禄20善. 即使虫蚁也不能伤,教育子女小时候不玩杀虫蚁鸟雀, 他的福份就不会折损,寿命就不会短缺. 杀生的坏处是: 短命,工作差,多病,怨气重,贫穷,丑陋.
2) 发脾气
发脾气骂人的声音,就像狼叫一样.印光大师告诫:女孩子不发脾气,儿女必不夭死,脾气大的女人,生子必多死,或多病.因为一生气,乳即变成毒汁.发大脾气,喂儿立刻即死.稍小点,半天一天方死.发小脾气虽不死,亦必定生病.这是一定不变的事理.
发脾气是一切如来都救不了的.佛经上说"世间之疾莫过猛风, 怨念之徵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
发脾气叫做火烧功德林, 一把怒火把一切福德烧尽. 对普通人嗔恨发气一次,毁灭一百大劫积累的福德,对父母长辈大德君子发怒,毁灭一千大劫积累的福德.抵触顶撞父母,嗔恨发气,是福薄命浅的最明显特征,世界上最没有福气的,就是这两种行为.
3) 抵触顶撞父母上司长辈, 说先贤大德坏话.
抵触顶撞父母是第一等损福败禄的事,无论求什么,必定求不到,万求也枉然,因为积福没有损福快. 工作,姻缘,办事不顺,马上反省抵触顶撞父母上司长辈,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如果工作不顺, 感情痛苦,办事阻碍大,马上软语好物孝顺父母,父母若欢喜,一切天人鬼神都会来护持你.
不抵触父母的人,工作顺利,良缘佳偶. 从小不抵触父母师长的人,从小不抵触顶撞父母,就算出身在最贫穷最晦戾的家庭,都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
用钱财供养父母的人,将来必定会富有,孝顺父母但不用钱财物品供养父母,做大官也会缺乏财富.
搜集宣说先贤大德乃至圣贤坏话,一句削禄一百善,败尽一家族血脉的福禄.
4) 怨天尤人, 搬弄是非, 宣扬别人过恶, 嫉妒讽刺挖苦他人, 脏话骂人.
这些损伤天地的德气和和气, 财气全被毁灭, 如果没有父祖的资财庇荫, 贫穷是一定的, 办事不顺.
怨天尤人一次, 削禄三善, 印光大师亲说遇到逆境不怨天尤人必有后福及子孙兴盛.
别人不好处, 要掩藏几分, 这是浑厚以养天, 养天, 才能得天独厚. 说是非, 是破坏天地的德气, 引起鬼神怨憎,诸事不遂.
嫉妒讽刺挖苦人, 挖苦别人什么, 自己将来就怎样, 佛经上有个女人挖苦穷人, 她五百生转世贫穷. 脏话骂人, 比这更糟糕.
若在网络上或者公众场合批评或者宣扬别人过恶, 一人听到看到削一禄, 百人就削百禄. 凡事要针对行为,针对具体的事件,不要针对人来说.
5. 炫耀自己
炫耀自己, 在什么地方自满, 会招来人天鬼神嫉妒破坏, 所以炫耀什么, 将来就在什么地方失落.
6. 说人坏话, 搬弄是非
说人坏话, 这就已经伤了天地间的和气, 而招鬼神的降祸.而且, 将一些杯弓蛇影, 恍惚无凭的谣言加以夸张、添醋,讲得如同目睹一般,使被说的人气愤得忍耐不下, 致抑郁难言.他这口怨毒之气历劫难消,岂会没有索报之日?只恐来日刀山剑树有自己的一份
天地既生发滋润万物的药草, 也生发毒害万物的毒草;
天地养育善人君子, 也养育小人恶棍;
日月从来不是只照耀善人, 不照耀恶人的;
海水从来不是只收纳清流, 拒绝污流的;
不管我有多少过错缺点,天地日月从来不曾要求我丝毫,所以我不可以要求他人,不可以排挤伤害自己认为的小人, 恶人. 所谓厚德载物,容不下恶, 就不能载物, 物就是生活好, 工作好, 学习好, 姻缘好, 人缘好, 身体好, 一切好.
论语说: 泰山不辞土壤, 河海不择细流.
联合国秘书长解释这段话说: 为人要善于接受所有的人, 对于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要兼收并蓄, 才能成就自己.
损福行为:
1. 【大慎】爸妈责备发怒, 子女生嗔恨是一过, 抵触顶撞是十过.
2. 工作不竭忠尽力, 一事为一过
3. 【大慎】不尊敬先贤和长辈, 一日为一过
4. 【大慎】堕胎为二十过
5. 【大慎】心里计划怎样伤害人, 有这个念头就一过, 如果真的去实施害到了人, 就十过.
6. 【大慎】杀生, 一命一过, 大命十过
7. 【大慎】把活的物命丢锅里煮等等残忍方式做菜, 害一命二十过
8. 笼子关小动物, 一天一过
9. 【大慎】看见别人忧愁, 不解释是一过, 反而觉得畅快, 是二过, 说话让别人更忧愁是五过
10.不要骂斥基督、玉皇大帝、月老、财神、元始天尊等, 这些也是诸天正神,一次一过
11. 不100%确定就说某经是假经, 一次十过
12. 念经的时候生气是10过, 骂人是20过, 打人是30过
13. 知道别人的善行, 隐藏不说, 一次一过;
14. 【大慎】知道别人的恶行, 宣扬一次是一过.
14. 【大慎】刻意搜集先贤的短浅不好的地方, 立新说法, 一言十过.
15. 【慎】出损德之言, 一言为十过。如“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之类
16. 遇到贤德的人, 不向他学习是五过; 遇到贤德的朋友不交, 是二过. 反而说话诋毁和欺负是十过.
17. 【大慎】骂平辈或者不认识的网络陌生人, 是四过; 骂圣贤是一百过; 骂君子是十过;
18. 给人取外号, 五过
19. 吃葱蒜后诵经一卷是一过.
20. 【大慎】遇到不顺的事情, 怨天尤人一次为三过, 不可以怪罪天, 不可以怪罪他人.
济群法师经典佛学禅语大全摘抄
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
济群法师经典佛学禅语:
1、慈悲心,在慈悲中成长;嗔恨心,在嗔恨中成长。
2、命运虽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对自己的心念、行为总是不能自己,使得我们对命运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只有做得了心念、行为的主人,才能做命运的主人。
3、出离,并非要我们放弃一切美好的事物。出离,是要摆脱一切束缚,通往生命的自由。
4、身份只是一个暂时的标签,财富就像你穿的衣服,心态、生命品质才是代表着你的存在,同时也决定你是否真正快乐的根本因素。
5、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了解到生命蕴含的价值,开启出精神财富,才能成为真正的富翁。
6、追求智慧、道德,可能会对眼前短暂的、或者不健康的快乐,造成一定损失,但却在开发生命内在快乐的心理和品质,它是代表着生命存在的状态,这样的快乐,才是健康的、持久的。
7、身体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像一块石头、一片树叶,终要回归大地。在它和我们有关系的时候,正确面对,好好使用。
8、学会理解一切,尊重缘起的差别,这是慈悲和爱不可缺少的基础。
9、虽然拥有很好的福报,却不沉迷于名利声色,能够看清荣华富贵的虚幻,寻找人生真谛,探求生命的究竟意义,这样的人是有慧根的。
10、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用分别心,学会如理思惟,以此扭转我们的妄见,树立人生的正见。进而要超越分别心,开发无分别智,方能通达空性。
11、如果我们不相信心,又能相信什么?因为一切信任和信仰的建立都没有离开心;如果一切认知和行为,都必须从心出发,那么建立心的正量和选择正向的心理,必将成为我们生命健康发展的关健所在。
12、如果不能证实心的可靠性,怎么可以相信心所提供的认识,或者听从心的感觉。
13、我们认识的世界,只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究竟什么代表着存在?认识存在的真相,有助于我们开启智慧。相反,错误的认识,会给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灾难。
14、善与恶,一念之间;迷与悟,一念之间;好与坏,一念之间;成与败,一念之间。把握当下一念,便是把握生命的未来。
15、身心健康,平平安安,是人生最大的福报;缺少智慧和德行,有钱有势未必是好事。
16、认识到无为的宁静和喜悦,才知道有为的快乐是很辛苦的。
17、心想事成,但别乱想;事事如意,得是好事。
18、人类最大误解,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这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认识自己,明心见性,也必将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19、能力与福报都是很好的东西,可以给人生带着幸福和利益,但如果智慧和德行不足,很有可能被误用,结果也会成为灾难。
20、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如果仅仅将佛学当做学术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发生联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的。
21、接触一种宗教时,不要一味盲从,而要认真地观察:其教主是否具有大慈大悲的济世情怀,具有值得仰赖的高尚道德;其教义是否符合真理,能否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并最终走向解脱。当我们选择一种宗教时,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因此误入歧途,因为邪教往往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吸引信徒并对其进行控制的。
22、般所认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但从 佛法来说,好人还有不同的层次:能依五戒十善生活, 是人天乘的标准;能断除贪嗔痴烦恼,是解脱道的标 准;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菩萨道的标准;而圆 满断德、悲德、智德的佛陀,才是究竟的好人。
23、信仰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 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会因 为我们忽略而不存在。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 能碰到。
24、建立一种良好的交往模式,会让彼此放松、受益;不好的相处模式,大家都会很累的。所以,人与人的交往也有很大的学问,需要学习。
25、佛教讲众生平等,包括佛与众生平等,也包括人与动物平等。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佛性来看,佛跟众生是平等的。佛教讲因缘因果,每个生命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每个生命的认识、行为和经验不同,这是造成各种生命千差万别的原因。
26、西方有启蒙主义运动,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是否也需要启蒙一下。佛教以为人类因为无明,看不清自身潜在的价值,不认识世界真相,或是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神,或在物欲的追逐中迷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用佛的智慧启蒙一下,主要我们看清楚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自然能找到生命的自由和价值。
27、宇宙没有中心,人人都能成佛。众生本来平等,只因缘起差别。
28、污染和和谐,这是当前社会的两大问题,要找到究竟的解决方式,根源是人心。人心的污浊,直接导致社会环境的污染;人心的贪嗔痴,是社会不和谐的源头。唯有净化人的内心,才能从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社会的和谐。
29、佛教是宗教中具有人本思想的宗教。佛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也不以为人的命运是神决定的。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决定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每个生命都有自由快乐的潜质,只要摆脱迷惑烦恼。佛教认为人身无比可贵,通过学佛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30、佛教在印度出现,对于婆罗门教传统,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婆罗门教以神权至上,佛教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种姓,建立严格的种姓制度,佛教则讲众生平等。婆罗门教讲大我、小我,主张梵我合一,佛教则讲无我。婆罗门教是神本,重视祭祀、祈祷,佛教是人本,重视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31、传统艺术偏于求美,当代艺术重视求真。从事当代艺术,势必需要透过一种智慧文化的学习,帮助我们获得人生正见,才能重新审视传统,正确认识当下的一切。既能看到现实人生虚幻、荒谬的一面,也能看到生命潜在真理和智慧的价值。否则我们颠覆传统,看破一切,人生将何以依托?
32、缺少福报的人,被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有福报的人,可以听从自己的感觉,以为可以我说得算,却不知道究竟我是谁,结果纵容了一大堆迷惑的感觉,还是身不由己。
33、为天地立心,天地的心是什么?天地的心就在人心中。为天地立心,以儒家而言,就是要开发良知良能;以佛家而言,就是要唤起觉醒的心,由此成贤、成圣、成佛做祖。
34、佛教所说的不、空、无,并非常人理解的一无所有。佛教所说的空,是要否定我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和执著,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倘能认识到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缘假相,是无自性空的,那么,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无法伤害我们,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
35、做事,用心好好做便是了。没有对成功的执着,也就不存在对失败的担忧。
36、很多人觉得老实、善良的人在这个社会行不通,容易吃亏。可是这个社会真的不喜欢老实、善良的人吗?试问有谁由衷的喜欢狡猾奸诈的朋友,有谁不喜欢自己的朋友或贸易伙伴老实、善良。可见,真正老实、善良的人一定是受欢迎的。
37、有人觉得可以不要在乎来世,反正来世我们也不知道;也不必在乎今世的行为,反正来生也不记得今生。可是生命是因缘因果的相续,我们今天的思想、行为,必将会成为我们心态、人格及社会关系的组成因素,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发展。我们可以认为不必为未来的生命负责,但未来必须承受现在行为带来的后果。
38、没有精神追求,物质利益便会成为一切;有了精神追求、精神生活,才有可能超然物外,坐看云起。
39、物质财富是身外之物,精神财富是生命的重要内涵。物质财富只有暂时意义,精神财富则具有永久意义。
40、期待带来幸福,期待也带来痛苦。有多大期待,就有多大的幸福;有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痛苦。
41、欲望、妄想及烦恼,让人活得很辛苦,也让人不得自由。
42、阿罗汉有三层意思。一杀贼,是消灭烦恼之贼。二无生,是证得不生不灭之涅槃,不再生死轮回。三应供,具足人天供养的德行。阿罗汉住持正法,是人间最胜的福田,我们应该礼敬。
43、个人要修行,团体要修行,国家也要修行。缺少人生智慧,做好人不容易;缺乏组织管理智慧,管好一个团体、国家也是没门。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心有贪嗔痴,才有种种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个人道德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阻止人心负面力量,张扬人性光辉,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团体。
44、不相信生死轮回,生命就没有长度;不了解心性,生命就没有深度。没有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短暂而又渺小的。
45、菩萨叫觉有情,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离苦得乐,这个情是多么广大;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这个情又是多么深刻。觉有情,因为觉醒,而不陷入情执;因为有情,所以能广度众生。
46、传播、传承什么文化,就会成为什么文化的载体,它会不知不觉影响到你的观念、心态及人格。因此,对于文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发展。
47、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和西方文明对话的资本是什么;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心灵建设、人格建设依靠什么。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心浮躁、混乱,如果不能传承古圣先贤给我们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国人何以安身立命!
48、没有条件创造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环境,但可以追求低调、朴素、有内涵的生活。
49、每个产品都有一本说明书,身体也应该有一本使用手册。正确了解,合理使用,注意维护,使其健康运行,这是人生快乐、幸福的基础。
50、对于一个悲惨的生命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之后生命还会以一种更悲惨的方式继续延续,这叫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好,那才叫可怕。因此,自杀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唯有学佛修行,看清生命真相,消除不良心理,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生问题。
济群法师关于幸福的佛学禅语
1、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那才是幸福的。
2、现在的都市人,大多觉得活的很累,原因是什么呢?社会太复杂了,生活太复杂了,心理太复杂了。
3、人类的痛苦有身苦与心苦,身体有痛苦的人只是少数,而心理上存在痛苦的人是普遍的。
4、复杂的社会、复杂的生活,使人活得很累;而复杂的思想,会滋生种种烦恼、妄想。
5、生活简单、思想单纯,反而使人轻松、自在。
6、获得幸福感,知足是一种廉价的方式。
7、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既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总是不满足,生不起幸福感。
8、知足者,却能在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9、幸福人生的建立,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什么是幸福;其次要探讨幸运与不幸的因缘因果。
10、一方面从根本上消除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另一方面努力培植幸福人生的因缘,只有这样才能究竟获得幸福人生的结果。
11、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
12、我们的命运虽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过现生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的。
13、儒家也讲因果,主要从现实社会去说明。
14、儒家仅仅讲人的一生一世,对于因果的问题,无法从一个人的生命现象自身去理解,所以儒家就把因果解释到子孙后代的身上。
15、佛法的因果讲三世,以过去生种的因,导致现在生的结果;现在生种的因,招感未来生的结果。
16、因果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
17、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心灵上存在的困惑及烦恼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18、唯物论者是一世论者,他们看不到生命的过去和未来,因而只能从社会现象谈因果。
19、一个人干好事或干坏事,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效应。
20、古人有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的价值观。
21、有些人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只要顺境,不要逆境。
22、假如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没有经历逆境,就无法认识到顺境的可贵,就像长期享有顺境的人,很难生起幸福感。
23、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变得快乐,贫穷使富有变得幸福。
24、幸运与不幸不是绝对的,会相互转换。
25、幸运会转为不幸,不幸会转为幸运;因祸得福,塞翁失马,都说明了幸运与不幸会相互转换。
26、人因为偏爱于某一点,才觉得自己幸运或不幸。
27、幸运中包含着不幸;不幸中包含着幸运。
28、人类在无明的驱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结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来无尽的痛苦。
29、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30、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31、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观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为;或不了无常,执著永恒等。
32、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自己拥有的一切为我,如执身为我、执名为我、执财富为我等。
33、贪嗔痴:假如让这些烦恼支配自己的人生,就会害已害人。
34、不善的行为:种不善因,招感苦果。
35、有漏的世间,必然会存在种种不幸。
36、有时面对同样的环境,但人们痛苦的程度却不一样。
37、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38、摆脱个人的情绪,正确认清人生的现实,观诸法空、无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对人生的不幸。
39、幸运与不幸,都有它的因缘因果。
40、幸福人生的获得:不种不幸之因,就是摆脱各种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缘;广种幸福之因。
41、人类所作所为与幸福人生背道而驰,所以尽管人们拼命追求幸福,但却总是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42、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43、一般人总是喜欢执著拥有某种条件为幸福,其实世间的幸福是相对的。
44、人类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异。
45、因为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一样。
46、幸福也会从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
47、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48、财富、地位等任何一种实体,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实质,只是引发人生幸福的某一种因缘。
49、幸福人生由众多的因素构成,中国古代有五福之说: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做为幸福人生而言,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50、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51、凡人心随境转,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础。
52、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
53、若心情不好,即使贵为皇帝,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
54、世间由顺境和逆境组成。
55、生活在顺境中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幸运,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时运不佳,遇到逆境,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不幸,是痛苦。
56、社会或个人总是存在顺境和逆境,有顺境必然有逆境,这是普遍的现象,人类应该正确的认识它。
57、顺境与逆境既然是构成社会人生的两个方面,那么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
58、我们应该正视顺境与逆境的客观存在。就如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一样。
59、在顺境、逆境面前,不应该生起爱嗔之心。
60、世间的痛苦与快乐是相互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
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大全
1、人类所作所为与幸福人生背道而驰,所以尽管人们拼命追求幸福,但却总是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2、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3、一般人总是喜欢执著拥有某种条件为幸福,其实世间的幸福是相对的。
4、人类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异。
5、因为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一样。
6、幸福也会从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
7、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8、财富、地位等任何一种实体,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实质,只是引发人生幸福的某一种因缘。
9、幸福人生由众多的因素构成,中国古代有五福之说: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做为幸福人生而言,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10、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11、凡人心随境转,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础。
12、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
13、若心情不好,即使贵为皇帝,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依然活得痛苦不堪。
14、世间由顺境和逆境组成。
15、生活在顺境中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幸运,很幸福;相反,有些人时运不佳,遇到逆境,人们就会认为那是不幸,是痛苦。
16、社会或个人总是存在顺境和逆境,有顺境必然有逆境,这是普遍的现象,人类应该正确的认识它。
17、顺境与逆境既然是构成社会人生的两个方面,那么它的存在必然是合理的。
18、我们应该正视顺境与逆境的客观存在。就如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一样。
19、在顺境、逆境面前,不应该生起爱嗔之心。
20、世间的痛苦与快乐是相互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
济群法师幸福篇禅语大全
1、有些人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只要顺境,不要逆境。
2、假如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没有经历逆境,就无法认识到顺境的可贵,就像长期享有顺境的人,很难生起幸福感。
3、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就如疾病使健康变得快乐,贫穷使富有变得幸福。
4、幸运与不幸不是绝对的,会相互转换。
5、幸运会转为不幸,不幸会转为幸运;因祸得福,塞翁失马,都说明了幸运与不幸会相互转换。
6、人因为偏爱于某一点,才觉得自己幸运或不幸。
7、幸运中包含着不幸;不幸中包含着幸运。
8、人类在无明的驱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结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来无尽的痛苦。
9、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10、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
11、错误的认识,颠倒的观念:如不信因果,胡作非为;或不了无常,执著永恒等。
12、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或执著自己拥有的一切为我,如执身为我、执名为我、执财富为我等。
13、贪嗔痴:假如让这些烦恼支配自己的人生,就会害已害人。
14、不善的行为:种不善因,招感苦果。
15、有漏的世间,必然会存在种种不幸。
16、有时面对同样的环境,但人们痛苦的程度却不一样。
17、世间的不幸,因为你在意了,才会对你构成伤害;假如你不在乎,天大的不幸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18、摆脱个人的情绪,正确认清人生的现实,观诸法空、无所得,就能坦然的面对人生的不幸。
19、幸运与不幸,都有它的因缘因果。
20、幸福人生的获得:不种不幸之因,就是摆脱各种造成人生不幸的因缘;广种幸福之因。
宽容法师佛学禅语大全摘抄
宽容法师1970年出生,陕西省扶风县人。父亲及伯父为佛教信徒。受其影响,遂立一心向佛之志。1987年12月8日机缘成熟,礼拜兴教寺方丈常明大和尚为师,剃度出家。因具有一定佛学基础,且聪慧、勤劳、好学,被常明大和尚收为侍者。1989年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后,入九华山佛学院学习,在已故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仁德大和尚座下领受法益。
宽容法师佛学禅语:
1、被众生附体是种因果,若自己念佛的心不够专,心的力量弱,而对方强,他就乘虚而入,附体做怪。只要至诚念佛,对方是抵不过佛力的。想让对方不来附体,通常的问题出在自己听经少,理不明;想念佛,心不专;怕对方,又想对方。如此,无论念什么经咒都难有感应。一定要真放下,才能真念佛。
2、多一座寺院,多一方净土,少一座监狱。
3、悟无止境,能有所感悟,就是福报现前,佛缘成熟了。
4、佛法的精髓靠的是以心传心,至诚感通,不是一个能摸得着的东西而能交给您的。等您修到能放下一份愚痴,增长一份智慧;熄灭一份烦恼,就能领悟一份讲经心法了。
5、佛学是教人觉悟的学问,是指导人们过上幸福自在生活的哲学。其博大精深,穷毕生之力也难窥一二,但佛法如大海的水,只要尝一口,便知其味,不需喝尽海水方知。所以,佛法要尽量学,即使学了只言片语,都是受用无尽,肯定对提升生活品质有正向作用。您这种欢喜的受用是正确的,再接再厉。
6、信仰是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随意不得。佛是觉悟、慈悲、和谐、孝敬、喜悦之意,这些信仰是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7、要多念佛,在佛力的加持之下,会增加定力,心就不会随周围人事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了,当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心时,这心才真正是自己的,心也就能开发出遇事不惊,抵御烦恼的智慧能量来。若念佛时间短,佛号就难以伏住烦恼,掌控情绪的效果则会差些。
8、大义是说学佛之人从五湖四海聚集在寺院,为的是学佛成佛,成就的标准是心要空,无有妄念。
9、要用智慧轻松地从心里断。淫欲如抽烟喝酒,对身心没有益处。有此爱好者,大都身心病多,咳嗽痰多,人们都怕和他们打交道或用餐。明白烟酒之害的人,您免费让他享用上等烟酒,他都觉得是受苦而避之。同理,若知道淫欲和纵欲的伤身和生死根源的真相,就不会有这个爱好,因而就不断而自断了。
10、欲发心做一位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比丘,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坚定信念外,经过考验,就要求受三坛大戒,才能成为真正的合格佛教出家僧人,名为比丘。传戒分为三级三次,称为三坛:即初坛传授沙弥戒,是最繁忙的;二坛传授比丘戒,是场面最隆重的;三坛传授菩萨戒,是教仪最神圣的。
11、纵观古今,凡谦好学者,大都谨言慎行,学有所成;凡无才无德且不思进取者,大都狂妄自大,好为人师,贻笑大方。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同理,当细心观照此众生相的事实真相,以此为鉴。欲成为法门龙象,就要多加历事练心,更高地要求自己。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此为进步之要阶矣。
12、若不知近君子,远小人;近善友,远恶人。认为孟母三迁没必要。如此则自己永远不能耳聪目明,开法眼,找不到成佛之道。因此,一定要谦虚,学会从零开始,要善解如来真实意,则不会走偏。虽说至道无难,但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生死大事,重如须弥,绝非儿戏,徒儿不可不慎。
13、谈禅论佛悟管理,修心开智品人生。管理即管人,管人在管心,要管好别人的心,先要管好自己的心。
14、禅即心,修禅即锻炼掌握自己的情绪管理,能管好自己的心,才能管好一切。
15、孟子曰: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宋朝周敦颐说: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唐贯休大师曽说:有过未隐晦,有责勿推诿。文过而饰非,忧如篮打水。故知,玉不琢,不成器;树不剪,不成才。一个人的成就,靠闭门造车是难成大器的。
16、在于学习佛陀的心行。因此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舍弃自己的观念,将佛经中的教导转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不得有半点差错。这样就能逐渐地将自己不合佛言佛行的言行举止修正过来,名为学佛。若对经、对人事固执自己的见解,永不改进,如此则佛经再殊胜,也难救拨自己趋向涅槃彼岸。
17、安居为修行制度之一。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是佛教寺院的安居日,三祖禅寺谨遵佛制,每年的这天,都庄严隆重地举行安居仪式。 从这天至七月十五结束,又名为一夏九旬或九旬禁足。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
18、佛法教学和世间教学的目标不同,讲经的目的是帮人开后得智,世间教学是传授知识。学讲经的人若妄念多,至诚心不够,这样即使用小聪明学了点讲经技术,也难帮人开后得智,无法获得佛法的真实之利。因此,发愿学讲经最可贵的是要用至诚心。
19、只要一心念佛坐禅,身心清净,则妄念不起,不起妄念则幻象亦随之消失。有妄念就有幻像,妄念是阻碍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障道法。打坐的秘诀是摒弃诸缘,至心一处。念佛的秘诀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20、切莫骗人 能被骗到的人,都是相信自己的人,只有亲朋好友才可能相信自己。人生一世,知己难遇,若将朋友都骗了,自己就会过上孤苦伶仃的痛 。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21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