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己做病者想修学心得(于己作病者想)

依六种想,戒贪嗔痴 | 《略论第7课》
文/扬蹄
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阴雨
“你有病么?”
“你才有病!你全家都有病!”
哈哈哈…想到这个对话,我笑了。“病”这个字,在现在这个社会并不吉利,人人都避而远之!希望自己健健康康、无病无灾的。然鹅…佛法却教导我们,要把自己当作病人来看待,究竟为何呢?《略伦第7课》如是解答!
把自己当作病者观想,认识到自己是个病人。
我看看书再看看自己——四肢健全,耳清目明,明明是个大好青年,为什么说自己是个病人呢?原来,佛法所说~人生的本质是苦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五蕴织盛。这八苦,无论哪一个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都会感到焦虑、紧张、心神不宁,会出现失眠、内分泌絮乱、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如何没病?
我们要学会认识、观想自己是个病人。不断获得治疗的方案,具备智慧的观照而有能力从不健康的状态走出来,当自己的主人。
把法师当作给我们治病的医生,不断忆念法和法师的功德,进而对法生起信心,以此对治我们的凡夫心。
以前我在街边看见和尚、或是在庙里看见师傅,都是以一种尊敬心来对待。就像尊重普通人一样尊重他们,谈不上恭敬。因为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但在学习之后,看导师的视频、再看导师现在的模样,真的苍老的好多!而在他这段苍老的岁月,我们大家有缘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一个班级,一个团体…并且有更多人有缘接触佛法。那导师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想:我们认真修学,不断培养自己的菩提心。这就是对导师最好的回报吧。
把佛法当作治病的药,珍惜、珍重。
佛法博大精深。如果我们自己修学也许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许会闭门造车、也许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没有有次第、系统性地学习佛法,对佛法的领悟不够深刻,领会也不够到位。
而我们的佛法修学,有目标、有地图、有导师、有伙伴。每一课的内容刚刚好是一周的时长,不多不少。就像药一样,有疗程、有分量。应倍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因缘。
把修行当作治愈病情的过程,通过修习戒定慧,逐渐了解心的本质、断除烦恼。
禅语心灯里有这么一句话,“学佛并不只是祈求佛菩萨保佑、事事顺利。关键是学习佛法的智慧,正视是非得失,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我们都想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心境。学佛就是要把正见落实心行,了解心的本质,勘破生死现象。
学佛的修行不在于听闻了多少,而在于领会了多少,落实到心行有多少。说再多的佛法,如果没有落实到心行,只是停留在口耳上,那演到后来我还是我,佛法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更别说通过修行来培养一种淡然的心境了。
随时要观想、忆念说法者。
一方面我们要以佛为榜样和修习标准,向佛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视师如佛,以一颗恭敬心对待佛、学习法,常怀感恩心。
当我们以一颗恭敬心对待法师、对待法,我们对法师和法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通过对照佛菩萨的心行,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断除贪嗔痴,最后三毒痊愈,明心见性。
在自己于法受益后,还要发心利益众生。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还要为六道一切众生而修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当我们承担责任的时候,能力又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一个档次。学佛也是如此。就像导师所说,“我说《道次第》,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学得最好的也是我。如果没有这个因缘,我可能不会那么认真地学这部论。”
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修行看清自己的心。具足正知正念、具足慈悲、惭愧等种种善行。
这六种想因果相续、层层递进。应常思常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和视野宽度,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正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同学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济群法师的《略论第七课》
参考资料:2019.04.11 1组小共修同学们的分享
闻法轨则 依六种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本周的内观和实践,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首先于己做病者想。对于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来说,求生的本能让他对医生的嘱托言听计从。特别经多方医生诊治无望的时候,对医生的哪怕半点希望的话更是不加甄别的遵从。所以有病急乱投医之说。自己进书院也已经一年多,自己的状态时好时坏。时而精进,时而懈怠。何时精进何时懈怠,全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就用心认真的修学,心情差的时候,佛又回到西天了。而心情好的时候并不多。前天小组共修也都谈到了进书院的初衷。想想那时候对进书院学习的渴望,和第一次落选时的失望,最终能够进书院的激动和得到后的不珍惜。想想自己因不精进耗费的时光,觉得特别汗颜。通过不断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几个因素。一,总觉得时间有的是,反正现在还年轻,比起耄耋之年的老人,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利用,学佛嘛,也不必急于一时。其实已经把佛法修行与做事割裂开了。并不觉得佛法是心法是总的指导方针。二,总觉得死亡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感觉自己好像不会死似的。中学的时候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上面说,死是一件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不必急于求成,那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好了。殊不知意外和明天并不知哪一个先来,当意外来临时,我们那种茫然不知所措那种无力感,只能犹作婴儿哭。其实死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习惯性的视而不见。中国人也忌讳谈死的。所以对死尤为麻木。佛陀曾说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就像不差钱中说的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这一期生命只不过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而已。三,临时抱佛脚,每次遇到变故或挫折时,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佛,我一定要改变生命品质,我一定要弘扬佛法。也是那个时候特别精进也很虔诚,学起来很有劲头。可是当困难期一过,自己又堕入习惯性麻木的怪圈中。又行乐须及春了。四,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这里好,那里也不错。我哪里有病?我怎么会有病?有病的是其他人吧?你看看?他人这里做的也不如法,那里做的也不到位。修学不积极,定了不及时。把自己举得很高。这种不良心行是对自己的一种障碍。印祖曾说若真修道人,不闻世间过,若闻世间过,非真修道人。阿秋法王曾说过,对他人的抱怨与指责,非但与自己修行不利,还会断自己的善根福德。想想自己表面上一幅谦虚谨慎的嘴脸,骨子里就是一个判官。自己修行不得力这也是很大的原因。五。总是习惯于熟悉的状态,很难打破或走出这种状态。就像对立与冲突,嗔恨。这些不良心态,一遇到对镜,马上出来,连想都不用想。就像呼吸一样自然顺畅,而对于忍辱,持戒,精进这些菩萨行,总是心有余力不足。用师父的话说,就是不熟悉,我觉得闻思不够,没把这样善法落实于自己的心行。自己心行没改变,所以法是法,我是我。我觉得要想修好,必须具六想,除三过,以清净心闻法,通过观察修安住修让法落实于自己心行。只要修行上路,肯定就有动力。
为什么说佛学中的于己做病想,尤为重要?
老病死想是无常想的一种,尤为重要
断贪爱,断无明都离不开无常想
正思惟就是 因缘所生法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无我空想
正念就是:因缘所生法无常念,无常苦念,苦无我念,无我空念
正等正觉:因缘所生法无常觉,无常苦觉,苦无我觉,无我空觉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思惟无常想。广布无常想。已思惟.广布无常想。尽断欲界爱。色界.无色界爱。亦断无明.憍慢。犹如以火烧焚草木。永尽无余。亦无遗迹。此亦如是。若修无常想。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无明.憍慢永无有余。所以然者。比丘。当修无常想时。而无欲心。彼以无欲心。便能分别法。思惟其义。无有愁.忧.苦.恼。彼以思惟法义。则无愚惑错误修行。若见有斗诤者。彼便作是念。此诸贤士不修无常想。不广布无常想。故致此斗讼耳。彼以斗诤不观其义。以不观其义。则有迷惑之心。彼以执此愚惑。而命终入三恶道。饿鬼.畜生.地狱中。是故。诸比丘。当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便无瞋恚.愚惑之想。亦能观法。亦观其义。若命终之后。生三善处。生天上.人中.涅槃之道。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真诚、认真、老实”是最快的成长方式
一、学习态度:真诚、认真、老实
这个时代是一个不真诚、不认真、不老实的时代,所以要接受真诚认真老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凡夫心的特点就是无明和我执,因为无明,使我们的认识收到感觉、情绪、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种种错误认识。因为我执,又会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对于世界的错误认识当作真实,并执着于此。所以要想改变自己,除非我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接受智慧文化的教育。
佛法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存在的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智慧的认识。然而,佛法对我们产生的效果取决于我们每个人自己,是“覆器?垢器?漏器?”还是“法器”?
在修学中,“于己作病者想,于说法者作医者想,于教法做药物想,于修行作疗病想,于如来作正士想,于正法作久住想。”其中最重要的是病者想,这也是“真诚、认真、老实”的重要基础。
“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取决于能否离三种过。具六种想。
态度模式决定了我们对于法的“理解、接受、运用”,也决定了我们对法的受益程度,即能否通过学佛完成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的改变。
二、认识八步骤
八步骤三种禅修是对十八字方针在修学上的概括,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生命品质“的方法。其中,前四步偏向理解和接受,后四步则是运用+三种改变。
“理解、接受、运用”是通过心相续来传承佛法,完成生命品质的改造,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觉醒。
目前社会上学佛两大误区:一、偏于理论;二、盲修瞎练。佛陀一生应机设教,都是为解决众生问题服务。在佛陀的教法中,有理论,有实践。所以说,学佛是一个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
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根据现在人的修学需要,师父概括出八步骤三种禅修。
最一开始学习法义的时候,我只是知道看三遍,然后对照辅导材料,把每部分的答案整理出来,每次也都会有收获,可是却无法形成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法义内容好像是知道了,但是又根本说不出来。也尝试去看“八步骤”,可是却又觉得麻烦,不愿意去做。
后来有一次班级共修,辅导员说再往后会学习八步骤三种禅修,大家可以先按照八步骤去做试试。回到家我再次去看八步骤,特别是对于前面三部,理解每句话、每段、每个章节的法义,我以前就只是看,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也能看明白,于是就自以为自己理解了。可是随着前几次的学习,听着辅导员每次那么完整地总结每期法义,自己好像重新看了一遍书的感觉,但是自己却做不到复述,我知道,自己肯定学习方法有问题。
再重新看八步骤,我问自己,我要写出每一段落的段意吗?会不会太麻烦?会不会太耗费时间?问家里的师兄(他学习会去总结段意),他回复我“可以啊,去做试试”
然后,第一遍:我就开始尝试去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并总结段意,好像又回到了上学的时候。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虽然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以前看一遍多很多时间,40分钟根本看不够第一遍,可是这样看下来的第一遍,要比我以前只是看三遍的收获要大,理解的要更全面。
第二遍,开始对照辅导材料上的问题,法义上是怎么说的,我是怎么理解的。记得第一次看辅助材料的时候,真的不以为然,感觉那些问题不就是对于法义的概括嘛,并没有起珍惜感恩之心。然后,我就想尝试如果是我写辅导材料,我会问什么问题,尝试去问,然后自己回答。当我把自己问的问题和辅助材料上的问题进行对比的时候,顿时汗颜,小巫见大巫之感,自己问的问题真的很浅,没有任何深度。而辅导材料上的问题则是仅仅贴合八步骤,不仅问法义上是怎么说的,你自己是怎么看的?还会有你也是这么认为吗?理论联系现实,每次都让我对于法义的理解更进一步。
当然,也正是这一步,让我再次相信原来真的有“真理”的存在。曾经上学的时候,经常背诵名人名言之类的,那么时候认为那些话就是真理。可是上了大学、工作以后,发现那些话根本就不通用,他们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提出的而已,甚至有一些话根本就不对。比如说最简单的“努力就会有收获”,我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还有“知识是从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 —— 宋庆龄”看似无懈可击,可是刻苦劳动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就吗?答案就好像不一定。
或者说,有些话看似无懈可击,可是根本没什么意义,根本不究竟。比如说“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 乔叟”,可是在这个普遍不真诚的世界上,到底什么叫“真诚”?是老实?说真话?好像都不对……
后来,我干脆就确定,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真理。
可是进入三级修学,学习佛法的这几个月,不仅仅是重新刷新了我的价值观,也让我确定,佛法中的真理是存在的,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原来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因缘和合”……
第三部,做出思维导图,可以更清晰地看清楚整本书都讲了什么,从哪些方面去讲,怎么讲的。然后合上书,自己尝试去复述,让自己能够记住,头脑中有这个认识。班级共修的时候,也会注意其他师兄是怎么复述的,我可以做出哪些改变。特别是辅导员复述的时候,我也会针对自己的导图看看自己是否有遗漏的,可以如何补充,每个部分可以如何链接,逐渐地去学习,争取尽可能地达到完整、准确、透彻。然后再看辅导材料里面的“修学检验”的问题,看自己是否达到,如何回答。
以前没有这样做的时候,每次班级共修分享,我都需要特意去想自己要说什么,有哪些是自己用到了法义,需要提前写好,否则就不知道现场说什么。可是当我按照八步骤这样去做的,每次分享我并不需要提前写好,而是现场听大家分享,然后结合我的理解,我的生活列个大概提纲就可以了。这样也能够和大家的有效结合,也能够有我自己的感受。“分享”好像变得更容易了。有时候还会感觉很多感受还没说完,所以就会回来再次写出来,发到网站。以此好像形成了一个促进的循环,也能够自然地去运用法义。
具备“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六种想中“病者想”是其中的关键,同时当我们能够按照八步骤去学习,特别是对照现实这部分,也会更进一步促进我们的“病者想”,也更促进了我们要真诚认真老实地去修学。
这点感受主要是从自己学习的经历中出发。我在进入三级修学之前,根本没有病者想。记得当时学习学员手册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话“我们是轮回中的重病患者”,我当时真的很怀疑。我是学习心理学的,心理学里面“病”指的是非正常人,才能称之为“病”。所以学到这部分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没病,我本身挺好的,没啥问题。只是想把佛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更智慧的学习而已。
于是在学习的一开始,我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八步骤去学而已,可是随着每次学习,每次对照现实,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真的是轮回中的重病患者。一开始只是觉得是患者,后来觉得重病患者,再后来觉得自己的串戏真的很深,无药可救的感觉。为此难受、折腾、不安了两三天。那晚跪拜在三宝前,深深地忏悔。“重病患者”这个称呼,真的是一种慈悲。
八步骤看前两遍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了“法器”,以为自己的态度足够真诚认真老实,可是当我再一遍去看视频,问自己的时候,我只能说,我还不是。自修的时候可以安住,可是当我遇到比较重要的对境,真正落实到生活的时候,自然运用没法用上的时候,我就会本能地逃避,按照自己以前的串习去行为。可是事后,又开始后悔“自己怎么可以这样呢?怎么又跟着以前的模式走了?”。小组共修的时候,静秋师兄说,其实后悔、谴责自己,这也是在强化过去的行为模式。
看视频,师父对这部分也做了开示:有时候面对更尖锐的一些环境,我们的心就很容易掉到串习里去,所以你要刻意地去运用,你甚至要停下来,再做一些观修,你需要去忆念一下“如梦幻泡影”、“轮回的苦”、“三宝的功德”等,你要做一系列的思维,然后才能把自己的正念,再提起来。
而我却总是挑简单地去做,跟着旧有的串习跑,然后还疑惑自己怎么又回来了呢,没进步。其实是自己在偷懒,没有真诚认真老实地面对自己。
越学习越感恩,感恩此生有这个机会可以接触到佛法,可以有机会接触到三级修学,可以遇到那么多同修一起在路上,感恩三宝。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2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