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空性智慧与创新思维(佛教说空性智慧)

佛法中的智慧是不是空性智慧
所谓「空性的智慧」,当然也是佛的智慧,空性不是什么也没有,缘起就是变化的,就是一种假象。明白了这个道理,心就平静了、稳定了,就不动了。
心不随境动的时候,境自然就随心了,这个时候就得大自在了。该来的来,来了也不是什么坏事,怎么都是一样的,这种状态就是证悟空性。
证悟空性是获得大自在的一个方法。证悟空性了,你就大自在了。一切都看得正常,看得自然,这样心就自在了。心一自在了,一切就都自在了。
何为空性智慧?如何生发空性智慧?(一)
空性智慧,立于宇宙的最源头。空性智慧明确地辨析宇宙的起源和形成的全息过程,明白空中万有、不一不异的宇宙运行道理;明白能量与物质的关系;明白源头意识以及意识各层级之间的关系。
空性智慧,明晰了知一切渊源,运作于万物生长的过程中。空性智慧,来源于文殊菩萨的心间,洞察世间的起伏,与源头的智慧紧紧相连。空性智慧,来自于源头生发的极大喜悦与洞然之中,历经各个宇宙的空间意识,形成洞悉明觉的状态。这种状态,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意为我们的灵魂意识中,都有这股明觉的力量存在。
空性智慧,从空中万有的科学上来说,让我们明晰万有来自于空,来自于能量海。在能量海的碰撞与演化过程中,生成万物和空间。空有不异,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的意义在于此,万物来自于能量海,依托于能量的显化。
我们生命科学的智慧也是如此,宇宙空间的生命,来自于能量的沉积和演算。从宇宙的生命观,从整体来看,离不开源头能量的支持。如果没有源头能量的显化,就没有我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也就是:空中生有,万有归一。即便是我们现在所见、所思、所触的可见物质和不可见的能量,都是来自于能量海。我们的归途,也都是向能量海合一。
明白了这最基本的道理、最基础的知识,我们再来看我们的人生。在生命科学的基础上,我们生命的进程,包括了物质结构和能量结构两个方面。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在物质结构上与自然进行交互的过程,也是在能量结构上和宇宙对话成长的经历。
读不懂-《西游记》交流笔记7:从隐喻角度看《西游记》中的佛教术语
认知语言学家眼里,隐喻修辞是反映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前辈学者研究的成果表示,隐喻可以在佛教术语与人们的认知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西游记》中提到了不少佛教经典的名称, 《心经》则是唯一一部被作者全文引出的佛经。率先指出《心经》在《西游记》中的意义的学者是夏志清。之后学者对于以《心经》诠释《西游记》的研究开始增加。《心经》主张一切皆空, 抛除内心繁杂, 以获得内心最大的安定, 而这也正是《西游记》这部小说的内在主旨, 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所要完成的心路历程。
1
认知语言学
两个重点,一为认知,一为语言。“认知是心理过程的一部分,是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大脑理智的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能力”(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更重视结构,注重认知如何对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从而形成有意义的概念和概念结构。由于认知活动本身难以观察到,所以, 语言成为观察与研究认知的一个窗口 ,使得认知语言学成为建立在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对世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式基础上新的语言学科。
2
“隐喻”概念
“指以一事物描写或替代另一关联事物的思维和认知方式”。隐喻的结构投射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 基于人们的生理、生活经验以及所产生的结构相关性。 这使语义、推理及抽象思维具有了物质基础。一个概念隐喻一旦建立起来,为语言使用者广泛接受,那么它就会通过在生活经验中制造新的对应关系将自身的结构强加于实际生活,从而得以实现。
《西游记》中有相当数量的文字,和我们所说的故事、文学都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在文学内容之外、文本之内”,包括一些具有特殊宗教内涵的词语,如佛经、偈颂。涉及宗教内容不是很连贯的,但是也有其意义。如《西游记研究中的宗教视角》提出“牛魔王”具有特殊意义:牛魔王的“妖性”不明确,被降服的方式不寻常,“十万佛兵”围住“大白牛”。 在佛教的象喻体系里,白牛十分常见。 大乘佛教的经典《法华经》中有一则寓言,其中大白牛车比喻大乘佛教,可以救助众生。唐僧从乌巢禅师那里习得《心经》之后, 紧接着 在第二十回一开头,作者写到了一个偈子“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牛属于宗教符号,故事塑造出一个耽于“色财酒气”的妖仙,陷入人欲,最后变为被牵回佛地的故事。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花了二十二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 般若波罗蜜,能遍观诸法分别实相 ,无事不达,无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为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属于《大品般若经》600 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 一切般若经的要义、精髓 ,在汉传佛教及信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只有 260 个字 ,由浅入深地概括了全部《大品般若经》的精要。《心经》较著名的 7 种汉译本有: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唐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沙门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西天译经三藏施护《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影响较大的则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及管·法成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曰:
观自在菩萨, 行深 般若波罗蜜多 时, 照见 五蕴 皆 空 , 度一切苦厄。
翻译: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舍利子, 色 不异 空 , 空 不异 色 , 色 即是 空 , 空 即是 色 。 受想行识 , 亦复如是。
翻译:舍利子呀!所有的物质和空是没有区别的,空和物质本质没有不同;物质本身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的本身。人的受想行识也是这样。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 空 中无 色 ,无 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名,亦无无名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duǒ),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翻译:舍利子呀!世间万物都是缘生而聚的,都是空性的。所以没有产生,也不会消散,不会被污染,也就没有洗净,不会增加,也没有减少。因此,在物质性空的理念之下,没有感受、思想、行动、意识、意念,没有作为认知的六种官能以及这六种官能对一切可以成为思想对象的事物的想象。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也没有意识所感知到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
翻译: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翻译: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翻译: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大家都过去吧,到达智慧解脱的彼岸。
1
般若
般若是古印度梵文Prajñā 的 音译,本义为“智慧”“睿智” 。
在佛教语言里才被读成 bōrě,因把梵文佛经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玄奘大师建立了“五种不翻”的翻译理论(秘密故、含多义故、此无故、顺古故、生善故)。大师对“般若”有所感悟之后,为了让后人也对其产生尊重之念,决定保持音译,流传至今。
这里的智慧“不是一般的世智辩聪,而是能见诸法空相的清净智慧,具有特定的意义”。智慧不是通过人的意识来认识,也不是通过学习或者经验的积累得到的,而是通过个人的实修,通过敏锐地观照、仔细地思考万事万物“空性”的本质后,才能够渐渐悟出来的。如佛教认为,佛陀所谈的道理都是为了帮助人们离苦得乐,而想离苦得乐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认清自己的烦恼。 能够认清烦恼并找到化解方法的这种智慧就是“般若”其中的内涵。
2
空
空是梵语 śūnya 的 意译 ,音译为舜若,意思是 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
《心经》全文中, “空” 字共出现了七次, 即“ 照见五蕴皆空” ,“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诸法空相”, “空中无色” 等。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本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不是原有的”和“一直在变化的”,缘起的事物没有自己的实体本性,所以名为‘性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不是从道理方面说明它是空的,也不是从理论方面去建立它是空性,而是 从内心觉悟到它的无常和缘起的如幻如化 。
空性智慧在《西游记》里体现在“ 孙悟空 ”这个名字上。第一回,猴哥拜师学道,名字“悟空”是菩提祖师起的。作者的用意——强调空性智慧的重要性。“悟空”,说明他对“ 空” 本身就具有超于常人的领悟能力。在师徒四人中, 悟空是心灵最纯净, 最少私寡欲的一个。唐僧经常感慨旅途漫长, 妖魔难敌, 更经常因此而嗟叹哭泣。悟空不仅自己心无所惧, 还经常开导师父,“只要你见性志诚, 念念 回首处, 即是灵山”。
第九十八回,师徒四人到西天之后却取到了 无字的经本 。这个细节已体现出佛教深奥的教义教理——空性智慧。有字之经只不过是佛法借用世间的方便——语言——来传达佛法的内涵,就好比杯子是喝水的方便、互联网是各国人民认识彼此的方便。同样,有字之经也就是引导人们接触佛法的方便。但文字也容易让人执着,所以在《西游记》里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取到有字之经后,师徒四人还要经过最后一难, 经文被毁 。唐三藏此时伤心得很,但悟空却说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秘也,岂人力所能与耶!”。
悟空的这番话正是隐含着深奥的佛教内涵——佛法本不能用文字来表达得完,只能用心来感受,更何况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出现错误的情况。 “空”并不是与“有”相应,不是简单地用意识来认知、分别、来观某人、事、物是“空”还是“有”,而是要懂得万事万物都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不是恒常存在的道理。想拥有空性智慧需要闻、思、修、亲近善知识、谦虚受教,才能渐渐地悟出来。
3
五蕴
“五蕴”的“蕴”梵文为 skandha,意义是 积聚或者和合 。丁福宝《佛学大辞典》谓:“蕴”即是积集之义。
“人的身体是五蕴和合的假体: 色、受、想、行、识。 色——占有空间的意思,即可见的物质,亦代表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代表精神部分,佛教统称为‘名’——不可见的心理活动,即我们精神的四种不同功能。 简单说来,就是身、心两个部分。 ”
“色”代表物质、身体 ,“色蕴”就是指人的色身,由地、水、火、风等元素组成的假合。还包括六种感官与外界接触: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佛教统称为“六根”。
“受”即感受 ,“受蕴,有时在佛经中也叫痛阴,在早期被合称为‘色、痛、想、行、识’。受的本义是‘领纳’,‘受’有三种: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一般的状态),因此受蕴也叫‘三领纳’”。
“想”:知觉 ,对外界的取象、记忆和想象。
“行”: 指的是 意志 一类的心作用,是依想象取舍而生起善恶行为的心理。
“识”: 作用是 了别、识别 ,指对事物的识别、分析与理解,即 能统摄受、想、行三者的活动。
佛教认为,若没有通过修身养心的过程,来认识这五种因素对自己的束缚,不了解认识到“我”其实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不知道自己对外境的认知带有偏见,人将会永远痛苦地轮回在六道之中而不解其因,就如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那样受折磨。
《西游记》的第七回“五行山下定心猴”。佛弟子虽然对空性智慧有所感悟了,但还没认出自己被“五蕴”左右,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西游记》里的描述能够体现出作者对佛教教义教理的理解。悟空拜辞祖师之后就意味着自己已经懂得了空性智慧,已经对七十二般变化十分熟悉了。不过,他还以傲慢心大闹天宫、乱蟠桃偷仙丹,甚至还要夺玉皇上帝之尊位,十万天兵天将甚至对他无可奈何。悟空不知玉皇上帝之所以能坐上尊位是因为“他自幼修持,苦练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而自己只凭着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就想坐上天位。当悟空在佛祖的手掌心时,看到了五根肉红柱子,他的想蕴就开始了“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凌霄殿定是我坐也”。
他除了在中间的柱子上写了一行大字“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还撒了一泡猴尿。 作者故意让孙悟空撒了一泡猴尿是表讽刺之意,在修行中没有所谓的“所征、所得”,而只是内心如何找到平静和安宁的境界,自己最清楚但不要认为自己征得,要放下征得的想法。
作者在这一细节上巧妙的描写手法和深意——凡夫总以无明之心来量度、判断圣者之心,把圣者心量看似凡夫的心量.有很多人这样认为:烧香要烧很高很大的香,放生吃素越多,佛将越会保佑自己和家人,却不明白自己为何要做这些事情。 对于在佛教里苦练修行却不知所谓真理,只求得到大家的认可,其实是还没破除内心最深处的“我执”、“法执”,最后如孙悟空一般被佛祖用“六字真言”所压。 孙悟空被唐僧救出来后,保护唐僧西行,并有了新名字——孙行者。“行者”本义为“托钵乞食的修行人”,悟空再有这个名字标志着开始走向修行之路,“以身证法”以求成佛。
四、《心经》在《西游记》中的意义
唐僧取经遇到许多磨难,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说是念《般若心经》的作用。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起 , 都说是靠猴行者(后来称为孙行者)的保驾 , 才能到达西天。然而 《取经诗话》还是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心经》的重要性。《取经诗话》第十七节讲到: “皇王收得《般若心经》,如获眼睛 , 内外道场 , 香花迎请 。”百回本《西游记》里,仍然保留着传授《心经》的情节。
“心”,本为 “精要” 的意思,在《西游记》中被误读,等同于心灵。且 “波罗蜜多”为到彼岸之意 ,其中“多”是词缀, 在误读中,读作了“多心经” ,理解成了修炼便可一心,没修炼便是多心。“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是大智慧像船一样, 把众生从充满苦厄的此岸度到无忧无苦的彼岸。是作者不明白它的意思而搞错了? 可能作者明白它的意思,在这里略含隐喻、讽喻之意。如此误读,《西游记》的象征意味便是有关“心”的修持。而“多心”也有展开,或许是在暗示唐僧还没有“悟彻”《心经》的真谛, 还没有修炼到一切皆空的境界, 他还是很“多心”的。
“大话”的《西游》比“大话”《水浒》成功,在玄幻题材、幽默风格之外,还在于文本中的隐喻性话语留下想象的空间,关联宗教又调侃宗教,产生效果上的悖论,建构的同时在解构。 《心经》在小说的前二十回取经事业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被提出, 并且贯穿于整个取经过程中,可以说是唐僧在取经路上重要的精神依恃。在小说的第十九回, 唐僧与悟空路过高老庄收服了八戒后, 师徒三人来到浮屠山, 遇到了乌巢禅师。 唐僧向乌巢禅师询问到西天还有多少路程, 禅师说:“路途虽远, 终须有到之日, 却只是魔障难消。我有《多心经》一卷, 凡五十四句, 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障之处, 但念此经, 自无伤害。”但到了后续的情节中,佛法却不能让唐僧战无不胜,进行了嘲讽和解构。 第二十回,黄风怪当头,唐僧念诵《心经》,被虎先锋擒住。第四十五回“车迟国猴王显法”,长老默念《密多心经》。第四十三回黑水河,悟空提醒《心经》中“无眼耳鼻舌身意”。第八十五回悟空提醒唐僧“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但要一片赤诚,雷音只在眼下。”第九十三回“天竺招婚”,悟空说“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师父解得”。孙行者不仅用金箍棒保护了唐僧 , 而且还用佛学真谛指点师父。
【参考材料】:
[1]陈宏.何道全与《西游记》——浅析孙悟空形象的心性学渊源[J].明清小说研究,2019(02):257-276.
[2]陈洪.《西游记》研究中的宗教视角[J].华夏文化论坛,2010(00):8-17.
[3]程毅中.《心经》与“心猿”[J].文学遗产,2004(01):108-111+160.
[4]范玉雪(PHAM NGOC TUYET). 佛教术语隐喻研究[D].天津大学,2018.
[5]廖贯延.《西游记》中《心经》之略述[J].语文知识,2011(01):94-97.
[6]鲁小俊.《西游记》的宗教“误读”与解构性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3):98-102.
[7]朱俊璇,何尊沛.《西游记》与《般若心经》的智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6):71-73.
编辑:不确定uncertain
藏传佛教里,经常讲到空性,求教正确的空性是什么,要注意哪些?
佛教讲空性,不是藏传佛教才讲空性,这是第一个。
其次,空性说似一物即不中,问不出答案来的。空性虽不离一切文字相,但也不是一切文字相。如果自己没有理解乃至证悟,而要人家给你说空性是什麼,即便说的人是有证悟的大智慧人,讲的是对的,也会自己拘束於人家文字语言的描述,而对空性产生不正确的知见。正如大般涅盘经里有这样一个譬喻:「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言:犹稻米末。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鹤。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得识乳真色。」
想要知道、证悟空性只有一条路,就是自己去闻思修,而不是想要从人家那边得到答案,这样作就像上面那段经文里的盲人一样,纵然人家说的是对的,但是就是得不到正确的答案。说闻思修,从哪里开始?从般若部的经论开始:心经、金刚经、小品般若、摩诃般若、中观论、大智度论等等讲的都是空性,从这里开始去深入经藏,时时思维其中的道理。佛法所说的思维就是禅修,就是禅那波罗蜜,就是戒定慧中的定,在定中起观以发慧,所得到的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
想要知道空性是什麼,这是不二法门,看起来各宗派修法好像不一样,但骨子里都一样,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藏传的大圆满、大手印是这条路,修证的是这个东西,不要把持咒结印当成藏传佛教的全部或最终目标,汉传禅宗修证的也是这个东西,净土宗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还是一样要修证这个东西,只是那边是佛菩萨教我们修证,更不要说其他天台、华严、唯识等等都是一样,南传佛教修四念处、三十七道品也是一样,不会修出别的东西。
只有自己不断在闻思修上精进,亲修亲证,不停留在闻上面,得少为足,才能知道正确的空性是什麼。如果自己不去修证,想要从旁人或从佛经上所得来的所见所闻,视之为全、为真、为实。纵然旁人乃至於佛说的确实并没有错,我们所知所执的仍然是邪知邪见。
什么叫空性智慧
众生的本性都是佛,佛性即是空性。空性具足无上的般若智慧。
空行母实在是密乘教法和修持的最主要之主体之一。就究竟义而论,般若佛母――一切佛所出生处,才是最高的空行母,修行人若对空性或般若若得相处或趋入,大都会在梦中或定中见到种种空行母之示现,即如全受显教训练的憨山大师亦梦见空行母。
空性智慧种类:
空行母有很多种类,分类不一,有俱生、刹生、业生“三身”之说。根据其形貌,通常可分为人形与兽面空行母两大类;
根据其愿力和特质,有些可作本尊,有些可作护法。也有根据其证悟空性与否,可简单分为出世间空行母和世间空行母,也即胜义层次的智慧空行母,和世间供赞护法类的女性神祇两大类别。佛母、度母、本尊明妃、金刚瑜伽母等均为出世间的智慧空行母。
在“三身空行”中属于俱生空行大佛母。但必须注意的是,在此的智慧空行母并非一般世俗所认定的“女性”概念,而是所有众生都具有的空性智慧的表诠。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空行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29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