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因地修是声闻(因地修行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1385

声闻在佛法里指的是什么样的修行人那??谢谢

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号称为四圣,是已出离三界的圣者,声闻应修四圣谛 (巴利语ariyasacca)才能成就声闻之果。缘觉应修十二因缘(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才能成熟缘觉之果。菩萨是已发过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的行者,正处于行六度法门中,其果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五十一个阶位菩萨。十信是外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位菩萨,属于内凡位,初地至十地菩萨是已证得法身,故称十地为法身大士。

等觉菩萨者,行过十地,解与佛同,入百千三昧,集佛仪用,似佛非佛,一切佛等,百劫修相好之因。佛 (梵语buddha)乃福慧圆满,六度成熟,因圆果满,成等正觉,常寂常照,是佛果位。

如何修行方能真的不生不灭?世上有没有修行成功代着肉体走的?

本来不生不灭,不是修来的。楞严经讲了,要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

你不就是带着肉体走么?肉体有什么好处,那么舍不得,修行成功还要带着走?

佛法要去两重执着,老执着个身体不放,怎么能修行成功?

参考《金刚经》这两句偈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参考《楞严经》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参考《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 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

(文殊菩萨章)”

什么叫从果地修,什么叫从因地修?

一讲到劫啊就不好数了,但是佛在很多经典上举了不同的劫的名称,芥子劫,磐石劫,生死劫,这就是好几种劫。根据经上讲的,那个劫的比喻,我们推算是一百六十一亿万年。你下品下生的,一百六十一亿万年在那边,花开才能见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上品上生的呢是弹指顷,一弹指、刹那就开了,见阿弥陀佛并且是八地,所以说我们从现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就掌握住这一条。尽量的在我们因地就修果地的因,懂这意思吧!对应果地的功德,所以说这个讲稿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仔细听。

我们这个表相当于一个科判,第一呢,是念佛的人,一共分了两段:一个身份、一个所行。

我们先根据《无量寿经》的《卷下》一段比较简单地对应一下。《佛说无量寿经》是曹魏康僧铠翻译的。他分为《上卷》和《下卷》,这个是净土五经一论的传统的读诵译本,曹魏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念佛的人,第一个是身份。我给大家念:“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念佛的人:十方,这是身份。“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是说的一切,当然包括我们,“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他的前提是“其有至心愿生彼国”,愿意往生西方的这个所有的人。

“凡有三辈”,凡有三辈是什么意思呢?是三大类,有三大类。他分上辈、中辈和下辈,实际上是上品、中品和下品,一个道理啊。我这里所写的这个品是顺应《观无量寿佛经》来讲的,是这个意思。

“凡有三辈”,上辈就相当于说这上品了。“其上辈者”,好了,对应我们这个表,这个身份,念佛的人这个身份是什么呢?“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就是他的身份。所以在《佛说无量寿经》当中这个上品的,能够往生上品的多数指的是出家的。这个在《观无量寿佛经》当中没专门提出他的身份来,但是在他的所作所为的这一栏里已经体现出来了。

我们先讲《佛说无量寿经》卷下这一段,根据这一段,我们用这个表来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这段解释完了以后,我们再解释《观无量寿佛经》。这个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是指的出家的。沙门这个词,他叫止息:止一切恶,息止一切恶。他指的这个沙门,是出家的修行者。

在过去沙门不仅仅指释子,不仅仅指的佛教徒。因为当时释迦佛创立佛教的时候,古印度有九十六种其它的修行法门,被称为修行外道。这个外道,他是心外求法的修法者,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沙门指的一切的出家修行者。我们现在说的这个沙门,狭义的指佛教的出家僧众。“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后边有句话“发菩提心”,很重要!

原来我们讲到过,这个佛教分好几类法:一类是人天乘;二类是小乘,也叫声闻缘觉;第三类是大乘,这个我们讲到过。人天乘,他这类人的标志是什么?

只是想得到现世或者来世的福报,他叫人天乘。现世的福报属于人乘,来世的福报或者是升天或者得人身,这就叫人天乘的发心。

如果有一个人他只是想了脱,降伏自己的烦恼不再轮回了,但是没有发起菩提心为众生服务了,这是一种小乘的发心。

那么大乘的发心是什么呢?发了菩提心的人。发了菩提心的人,称为大乘行者,所以刚才讲到“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是出家的。

后面一个发菩提心,这是行菩萨道的,单说出家的行持法和他的戒律,他属于了脱法,他属于小乘的了脱法,但是呢又发了菩提心了,就等于说他是出家的小乘自了汉的形象,但是是做的大乘菩萨的道,行的大乘菩萨道。

在古代就是出家的可以单独的受具足戒而不受菩萨戒。在古代,具足戒,具足戒就是出家的别解脱戒。如果全部受持,受了持了清净了,那么他可能就会得阿罗汉果,就相当于说他就能够了脱。我们现在就是除了受具足戒以外,还得受菩萨戒,这个菩萨戒,是最终能够成就佛果的一种戒条,所以说“其上辈者”,他的身份,“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就相当于出家了。发菩提心,就相当于他发了菩提心进入大乘了。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是指的他专修净土法门,专修净土法门在这展开一点,并不仅仅是只念佛。因为前面那个发菩提心,他涵盖了行菩萨道,行菩萨道的含义是具足六度和万行。这个六度万行,那是发菩提心需要修持的法门,需要修持的一些功德。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就是他主修的法门就是念佛求往生。后面一句话,“修诸功德”,就是说的功德很大、很多,“愿生彼国”,就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愿,这是第一个要件;

第二个要件是一向专念,前提是相信。无论怎么说,还是信、愿、行,不离信愿行三个要件。“此等众生”,这个身份吗,念佛的人,身份是出家的、是发了心的、一向专念净土法门、专念无量寿佛、而且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而且是修诸功德的,这是念佛的人。

此等众生临命终的时候,“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就是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包括很多的菩萨、圣者来迎他,谁来迎接呢,是无量寿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后这个人“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

不退转,根据经上讲,广义的不退转它有好多种:有智慧不退转,有地不退转,就是那个位不退转。比方说我们从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可以叫做不退转,地的不退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不会再轮转三恶道了,这是他的住地不退转。如果从狭义上讲,从这个证果的不退转来讲,他是指的八地菩萨。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你看,信是前提。没有信,他就没有发心。没有愿,也没有行。所以信、愿、行,这是他的三个要件。“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发了无上菩提之心的人,他是大行菩萨道的,修的是六度万行的,修行诸功德,这是上辈。

佛法中的“因地”和“果地”是什么意思?

“因地”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如教行信证卷二之‘法藏菩萨因位时’一语,系对阿弥陀佛之果地而言。盖法藏菩萨系阿弥陀佛于往昔因位时之名号;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

“果地”依因位之修行而得妙觉果满之极位。又作果位、果极。又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果地各异,而声闻乘就有四果,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因地是指证果位之前之修道途,果地是证得果位后之道途。、

扩展资料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

玄义六上曰:“果地圆极,非复因位。” 所证之果的地位。声闻乘初果须陀洹,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升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之最高果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果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果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3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