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学关爱生命(佛教生命关怀)

学佛百科2023-03-1381

佛法中的“爱”是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佛说:爱是着迷,是两个灵魂的正负对撞。相撞的火花是最美的光芒。

佛说:情是不舍,是牵挂,是衷肠。是曾经沧海水,是垂泪到天亮。直叫生死相许,直叫寸断肝肠。情无价,情伤。只要真心呵护,情就不移,地久天长。

佛说:不可见,不可夺,剪不断,理还乱,很绵长。是欢乐,是忧伤。注定冥冥中,犹如千丝网。爱恨情仇皆是缘,一生一世在身旁。婆娑世界,佛渡一切有缘人。

在佛法中,爱,是缘于自我的和欲望的贪和占有,由于得到或者得不到,从而产生痴迷、嗔恨等心理状态。无论所爱的对象是男还是女,终究仍是这样的规律。

佛陀也提倡爱。佛陀提倡的是大爱,名为慈悲。对一切众生慈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怨亲平等,给与真乐,人苦即我苦,全力救拔。这种对众生的爱不以自己的需求转移而变化,不以对象的美丑善恶而有分别。

这才是真爱。不变的才是真的。会变的都是假的。世间爱没有常性,佛菩萨的爱没有变化。佛陀教我们作佛作菩萨才是真爱,这叫大慈大悲。

扩展资料

佛学中爱的哲理

诸善人须知,凡世间事,不脱因果。是毒药亦是解药,是无明亦是菩提,是苦海亦是法海,是地狱亦是极乐,所有境缘无非汝心一念而已。今生业海不得渡,随缘是船;心中欲望如沟壑,放下为桥;生苦死畏似汤药,自在了悟得解脱。

佛法无情,乃是菩提本性;诸佛慈悲,大爱遍施法界。一切众生迷惑颠倒,执非而是,以假作真,玩火自娱,舍本逐末。弥陀深晓众生劣性刚强,依然生大悲,发大愿,不离不弃,谆谆教诲,置误会讥谑责骂于不顾,如同父母对子女般无怨无悔。此等深恩无以为报,唯有精进修行,早脱轮回苦海,方不负诸佛如来。

我们要修的是菩提道,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秽除垢得清净心。学佛是一个不错好方法,一切时一切处,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用这一句佛号打掉一切妄想。另一个方法是修助缘,起心动念不想自己,渐除我执,一切作为,为大众。用我们的心力、一切能力,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一切不为自己,成人达己。

佛家五大戒是什么

佛教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

1,“不杀生”是“仁”。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心不会消失。

2“不偷盗”是“义”。对一切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这是义;不偷盗接近义。“不与取”就是偷盗;不与取是别人没有同意、没有答应,你就取来,这就犯偷盗。

3,“不邪淫”是“礼”。不邪淫是指在家人,居家学佛,未能全断淫欲,只许于正常夫妇间行之,此外与一切男女不得行淫。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

4,“不妄语”是“信”。不妄语就是不欺骗他人,凡不如心想而说,皆是妄语。妄语有大小:如见、闻、觉、知说不见闻觉知;不见、闻、觉、知说见闻觉知等,是名小妄语;可通忏悔。

5,“不饮酒”是“智”。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饮。若有重病需酒治疗,告众或告师长后方许饮服。自己不饮,亦不得教人饮。制酒、酤酒,尤非所应。

扩展资料

佛家八大戒

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

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

3、无淫意,不念房事,修治梵行,不为邪欲。

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

5、不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无求安,不著华(花)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

7、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

8、奉法,时过中不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家五戒

佛教与人类健康

拥有健康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逐渐由关注经济发展开始转向关注自身健康,这已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潮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话题。

一、当今人类健康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1、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现代文明病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2011年有200万人因为久坐少动而死亡,并将久坐列为十大致病致死的杀手之一。长期坐计算机旁以及长期开车的人容易患结肠癌、颈椎病、消化系统疾病甚至猝死。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对中国人健康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并完成了《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于2006年9月出版,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关于膳食、生活方式以及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的研究。这个报告用详实的资料证明了动物蛋白对人体是有害的。动物蛋白经过极为复杂的生化反应被人体吸收以后,会引起骨质疏松、骨折、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疾病。

2、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精神心理病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人们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都使现在精神类的疾病也越来越多。人类正在从传染病时代进入到非传染性慢性病乃至精神病的时代。众所周知,人是有形机体和无形精神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当人们的精神出现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也会影响到有形的身体健康。当今社会,由于心理疾病而引发的身体疾病,已经越来越普遍了,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行业在今天这么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

3、过度开发自然导致的环境污染病

过分强调发展经济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也开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比如说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等。人们生活的环境之中,根本无法屏蔽受到染污的环境对人们自身所产生的种种影响。这些环境污染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疾病的产生,对人们身心健康所产生的危害日趋严重。

4、群体道德滑坡造成的食品安全病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同水及空气一样,食品也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断被曝光的二恶英、红汞、甲醇、激素、面粉添加剂、面粉漂白粉、假酒、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红、瘦肉精、铁酱油、毛发酱油,乃至牛奶业普遍使用的三聚氰胺、养殖业乱用的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等等,这些都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人们的生存安全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二、佛教中的医学

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但是当他看到人们无一例外地都会走向老、病、死的时候,便毅然决然出家修道,以期探寻生命的真谛。出家修道并证悟生命真谛的佛陀,不但最终解决了心灵上的烦恼,也累积了丰富的解决身体疾病的方法,因此而被弟子们誉为「大医王」。《中国佛教医药全书》对整个《大藏经》做了统计,在5000多部佛教经籍中,有453部专门论述或者涉及到医药,有4000多部佛经谈到医理和养生。历代出家法师撰写的医学著作有79部,历代居士医学方面的著作有330部。

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深怀慈悲,尤其是对待那些没有人照看的病人,更是告诉弟子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佛在世的时候,曾经亲自去照顾生病的弟子。佛教鼓励四众弟子在研究佛法的基础上应该广学医学的知识,以具备更好的能力来解除众生的病苦。佛教里面讲五明——内明、因明、工巧明、声明和医方明。佛弟子们只有通达五明,才能更好地利益到众生,其中就包括医方明。

从历代各类文献当中统计,从西晋到清末,一共有250多位僧医,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后,在人生的最后十年里,他建造寺庙、弘扬佛法,同时传播医学。大师对医学非常精通,不但诊治了光明皇后的病,还在为圣武天皇治病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还为日本皇室鉴定药物,尽管双目失明,但通过用手摸,用鼻子嗅,他也能对药物一一辨别无误。大师还向出家人以及在家居士传授了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并教授他们如何制造中药,这些在《鉴真上人秘方》一卷中都有记载。可惜的是,这部著作已经失传了,只是在日本的一个学者——丹波康赖所著的《医心方》当中还有部分记载。

三、佛教对人类健康的当代责任

1、三千威仪和起居饮食,培养合理的生活习惯

佛教告诉我们要培养好的饮食起居习惯,特别强调要讲究行、住、坐、卧四种威仪。良好的威仪,使人们容易保持气息的顺畅以及心念的端正,这些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大智度论》中说:「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则心不懒。」(卷第七)我们身心的关系非常密切:心理健康,我们人的身体也会健康;反过来说,身体健康,也会有益于我们人的心理健康。

2、身心不二和形神兼备,塑造健康的心理素养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时代,人类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但这并不能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比如人们精神领域的问题,人们内心的烦恼问题。反过来说,如果人们仅仅注重内心世界,而不注重客观的外在世界,那身心的关系也很难处理好。佛教提倡身心不二,强调身心和谐。当年佛陀出家前,身为太子,享受的是荣华富贵的生活,但内心却很苦闷;出家后,一心苦行,希望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也没能达成。最后佛陀选择了中道,并最终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完成了生命的自我升华。

3、依正不二和天人合一,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

佛教提倡依报、正报不二。我们整个山河、大地、房屋、饮食……这些众生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是众生共业所感的果报。要想让这些果报变得越来越好,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改善自身所造的业开始。佛禁止弟子们破坏环境,并鼓励大家积极爱护建设生态环境。佛教认为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应该采取尊重、关爱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环境去掠夺。过度滥采自然资源,即是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

在现代生态事件中,人们通常把人类与自然作为两个并列的主体来看待。在人类破坏了环境并导致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的时候,人类又开始想着如何去治理环境。假如人类的治理能力可以随着科技进步而逐渐拓展,是否就应该允许无休止的糟蹋破坏环境呢?这种逻辑认知显然是存在问题的。这就相当于说,医术的进步是无止境的,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可以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而肆意损伤自己的健康呢?相比而言,佛教里提倡的依正不二,以及儒家、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则是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自我责任意识。人类与环境本来就是一体的,人类保护环境的责任不需要以其他任何条件为前提,破坏环境就是人类不可理喻的自我摧残。

四、佛教医学的意义

1、解读生命玄机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这是一位圆满觉悟的圣者,在观待凡夫众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痛苦的原因时,留给后人的发自肺腑、振聋发聩的感言。生命所出现的一切身心疾病和痛苦,归根结底无不来自于生命内心深处的妄想执著。

2、认知疾病机理

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同时疾病也层出不穷。现在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仍然无法应对人类出现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疾病,反倒显得愈发捉襟见肘。本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繁琐的分科让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对于疾病的机理,佛教有非常多的论述。汉传佛教天台宗的著作《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对于疾病产生的机理,提纲挈领地分为三类:「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业报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瘥。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卷第一)人生病有三种:一是组成人身体各种要素或各个器官的增益与损耗,比如地大增,就会使身体枯瘠;水大增,就会食饮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增,就会支节皆痛;风大增,就会身体虚悬,肺闷胀急。

二是受鬼神的干扰而得病,当人的身体非常虚弱,或者心神不定的时候,就很容易受鬼神的控制,而出现很多莫名其妙乃至精神错乱的事情,比如捶打自己、大声呼喊,乃至要自杀等。第三种是我们自己的业报,有些病是过去生的业力成熟而导致的。在藏医《四部医典》中,将疾病也分为三种:一、今生所生的疾病;二、由于前世宿业之故所生的疾病;三、由于以上两种原因混合所致的疾病。人们所得的疾病,有的是因为这一生的因缘,也有的是因为宿生的业力,还有两者参杂在一起导致的疾病。如果是因为这一生的因缘而导致的疾病,通过现代医学的治疗,还是可以获得治愈。但如果是因为宿生的业力,通过医学的手段就无能为力了,只能通过宗教修持的方式来忏悔业障获得治愈。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获得了绝症,现在医学已经没有办法,但通过信仰宗教而获得治愈的原因。

3、探寻健康真谛

佛教主张健康不仅仅要有强壮的身体,更要有健康的心态。烦烦恼恼本身就是病态的人生,心理被各种负面的观念和想法控制,生命缺乏正能量。健康的人生是具有慈悲与智慧的人生。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境界,都能够慈悲、智慧地去处理。健康的人生,不仅仅要处理好个人身心的关系,还必须处理好个人同社会、个人同自然的关系。只有把个人放在整个社会、整个自然中来考虑,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定位,才能真正体会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心物一元的境界,人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健康!

佛教--从一出生就开始有病应怎么解释

佛说“人身难得”,因此,关爱生命成为佛修者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这不仅仅表现在关爱一切众生上,而且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要普度一切众生,使其开启智慧,明心见性,得证佛道。

要认识佛法,我们首先从世间法谈起。何为世间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人世间芸芸众生的生活状态、行为模式、思想方法。大部分人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从蒙昧无知,到慢慢懂事、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养育孩子、赡养老人、退休、死亡,整个人生过程所经历的事情,都是所谓的世间法了。而整个人生之中,看起来差不多的熙熙攘攘之表象背后,都是每个人独立的思想在支撑着这些行为,而这些思想一般来说也都是世间法了。为什么叫这些为世间法?因为其高度有限,没有超出人世间的范畴,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句话就把世间法的范畴给清晰地勾勒了出来。俗人嘛,就是在为利而奔波,其整日所思无非也就是如何获得利益而已,其所忧所愁也多因于此。但是人毕竟是人,在有着与动物一样的被五欲所操作的本能行为背后,总会有一些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或者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思考:人生究竟的意义是什么,究竟应该怎么活才有意义。但是这问题太大,太沉重,为大部分人所不堪,于是大部分选择放弃这种思考,甚至干脆不承认会有最终的答案,否认这种答案的意义。少数的一部分继续思考之人便成为了思想家,再往上走则是哲学家。这里说一下思想家与哲学家的区别,我个人以为,思想家的高度相对要低一些,即虽然思考了很多,但是却多是为自己的感受所左右,先站好了阵地,再思想,就好像两个人吵架,彼此已经认定对方错了,然后开始拼命找对方的问题,否定对方,肯定自己。说通俗点,就是理性是为感性服务,没有跳出俗人的模式来,虽然整日里思想不少,或许也留下了大量文字。而思考到达一定的高度,则会看破自己的心,于是开始寻找更高的,真正经得起众人推敲的真理,而自己的心或者说自己的行为原则也会服从于自己思考所得出的道理,这就可以被称之为哲学家。这里面要说明一点的是科学家,科学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哲学家,有着哲学式思维的科学家,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科学家,这类科学家主要是依靠思考来发现规律,建立理论;再一类则是应用类科学家,这一类型的科学家,真正意义上的思考并不高于常人,更多的是依靠实验来证明前人的理论,或者根据前人的理论、实验来制造产品;当然了,也有二者兼有之之人,但是就思考而言,严格来说,第一类科学家属于哲学家的范畴。其实科学只是哲学的副产品而已。世人多对科学家心生敬仰,不是因为自己明白了其学术理论,洞悉其思惟过程,而是因为看到了根据其学术理论所生产出之科技产品。然而大科学家则都对哲学充满兴趣,或者自己本身就是哲学家。有人把哲学称之为通向宗教的桥梁,我以为然。换句话说,哲学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一个中间过渡阶段。有人说哲学就是众里寻一,把各种分杂的现象总结出一个共同的规律来,或者说透过表像观其本质,再把各种规律再加以总结,继续总结其规律后之规律,本质后之本质……以此类推,最终达到一个大统一的一,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霍金所苦苦寻找的宇宙的大统一的理论或许就是这个一。在这个感悟过程中,人们会发现离宗教越来越近,发现神如此真实的无处不在。西方很多大哲学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牛顿晚年也是义无反顾的投入了神的怀抱。而我们凡俗之人则就迷失在这样一个林林总总之万物中了,股票、房价、家庭、工作等等,把我们的眼睛完全挡住,我们没有心情和时间透过其表面观其本质,逐步走得更高。

林清玄散文的特点

林清玄:台湾作家林清玄以他众多温婉澄明的散文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林清玄散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他绝大多数散文是以佛学文化为底蕴或题材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 ,佛学文化是林清玄散文创作的导引.林清玄既是散文名家 ,同时又是虔诚的佛家弟子 ,佛学的般若 (智慧 )已经深入他的气息和血脉 ,成为他观照世界万物和人生的凭藉与指南.因此 ,林清玄的散文中呈现出佛学风貌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再结合他的代表作品谈吧。

林清玄初登文坛为他写作第一时期,他将自己的朝气与激情更多地倾注在乡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鸳鸯香炉》等.随后,他没有拘泥于乡土散文的创作,尝试着将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开始了以“菩提系列”为代表的创作生涯的第二个时期,也进入了他个人创作的全盛时期,散文集收录了大量该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书》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的散文并不只是拘泥在对台湾的故乡之情,而是在两岸一体的情怀下表达思乡之情,比如《红心番薯》.

我最有印象的是《木鱼馄饨》: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吴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的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的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做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返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有没有感受到淡淡的佛教哲学?

林清玄先生的语言文字有何特点?

他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30岁前拿遍了宝岛台湾的文学奖,从此不再参赛;他的散文常年在畅销书榜单内,给读者带来无限的精神抚慰;他用一颗菩提心关注人们的生活,字里行间透露出博大的悲悯情怀;他的散文妙然天成,采用质朴、清新的意象,表达真纯的感情;常有人说,“悲悯是他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是他散文的美学风格”。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39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