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物质和精神是一样的东西吗为什么(佛是精神还是物质)

物质和精神的区别是什么?
陕义上的精神体:包括,运输(收集)所有信息的的载体,分析信息机构和储存信息机构。 广义上的精神体:包括,运输(收集)、分析、储存信息机构,维持精神体存在(工作)系统,和实施精神存在的目的、动力系统。精神体的条个方面的系统、机构是有机统一的;辊精神体不管是以什么样的物质组织性质组成的,以上的 “ 三大 ” 精神都是必备的,并是缺一不本的有机体。 陕义的广义上的精神体组成的机构、系统都是按照各个机构、系统的性质、意义来分,不是安照生物(器官)组织来分的。有的生物器官功能能执行多种性质意。 陕义上的精神存在:精神有动力,目的的精神体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存在。 广义上的精神体存在;广义上的精神的动力、目的的存在。我们都知道没有任何精神动力、目的的精神是不存在的,(在这里我并不怕得罪那些 “ 植物人 ” ,但我并不主张由别人来判断是否进行 “ 安乐死 ” 。动力和目的不一定依赖于陕义精神体的存在。举个例子吧,如果一个人要求自己死了,那么她(他)的动力、目的实现了,则她(他)不依赖于陕义精神体存在的动力、目的仍然作用于客观世界。 精神与物质的相同之外:都是由物质组成。具有物质的特性(联系、发展),都是为了没有(无限)的要求有的而存在的,也是有的追求没的(无限的)而发展的。 精神与物质的区别: 1精神是一咱组织是一般物质所没有的组织特性。 2物质是以(宇宙的存在中说到)有限的追求无限的存在,因此而/并解释了自己存在。 而精神是在一般物质解释自己存在的基础上用 “ 思维 ” 解释物质的存在,并用 “ 思维 ” 维持自身的存在。(意愿上的发展。) 3物质在用有限,联系、发展而存在,用追求没有(无限)的 “ 意愿 ” 解释自身的存在,具有客观性。 精神是在一般物质解释自身的存在是 “ 意愿 ” 上,精神以某种动力、目的存在的并具有主观物性。 4物质(精神物质)解释自身存在的(联系|发展)的性质是一样的。 而精神在解释精神体存在(联系、发展)上,必须联系过去、现在、将来的基础去解释、维持自身的存在,精神动力、目的的存在必须把过去、现在、将来当作 “ 现在 ” 来处理。 精神与物质的区别第二点与现在的这一点是有相似,但是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研究长生不老的人会看出来的。 5物质(联系、发展)存在是客观存在的 精神反映物质存在,精神体存在(在维持广义精神体存在的基础上)是富有弹性的(可有可无,可错可对,可多可少,编码也可以多种多样。) 6物质存在的信息体现的是物质本身。 而精神反映、表现自身存在、物质存在的 “ 物法 ” 是通过完整精神系统以某种方式(途径)并以某种密码编放物质(通常是精神物质)当中。并能通过精神物质|实施(精神存在的动力、目的的系统)还原于物质(其中也包括精神体)。
请问精神的力量大还是物质的力量大?(从宗教角度)
精神是物质的内在反映,物质是精神外在的投射。
佛教里说到心影响了命运,是说通过精神的意志力量,改变自身参与社会的能力和愿望。所以仍然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共同作用的产物。
根据佛法,五蕴四大是心的显现,但不代表没有,或不存在,而是说物质世界、物质力量的表现是虚幻的,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四大”等物质因素构成的物质世界,是通过自身心识的综合运动(也就是五蕴的共同作用)才能见闻觉知和行动。因此,心的觉察能力(精神作用)是物质世界能否显现、如何显现的源泉,但仅仅依靠精神的能力,失去物质世界的客观现实,我们也仍然一事无成。
以上仅代表个人理解。
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吗?精神也是物质存在的,对吗?
精神与物质,是形成世界各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如何看待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哲学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对此,佛学也有它的解释。
精神领域的各种现象,是感觉器官与意识的具体反映。物质的形成与消灭,是物质运动的必然规律。两者虽有联系,实质是有区别的。
物质世界是无限多样的,在自然界中,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是数不完的;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更是复杂多样。精神世界也是如此,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和思维功能,与客观事物接触,产生喜、怒、哀、乐情绪,产生你、我、他的假相,产生各种意识概念,造出各种善恶行为。
怎样看待佛学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呢?佛学认为精神属“性”,物质属“相”。相有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各有其属性。性遍及一切,永恒不灭。相是刹那变异,生灭相续的。性以七、八两种心识为主体。性与相的关系是相资相成的。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来说,性是内在的因,相是外在的缘,两者互相联系,不是彼此孤立的。比如: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植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也离不开阳光和雨露。整个自然界,从巨大的天体,到原子核内部“基本”粒子,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能量转化到守恒定律,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内在的因和外在的缘。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主要在内因。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不能得瓜,种瓜也不能得豆。由于内在的根据不同,鸡蛋在适当的温度下,孵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卵孵出小鸡,因为内在的根据不同。同时,外缘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阳光和水分,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生长。总之,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缘,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大至星体,小至粒子,时时刻刻都是前后相续、刹那变异的;时时刻刻都是大小相通、生灭相续的。这种万物流行不息的现象,其有精神基因存在的,称为“生命之源”。没有精神基因存在的,称为“物质运动”。佛教认为这无始无终的大流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所生法。
因缘所生法,如属于精神方面,则以过去行为因,现在为果;现在行为因,将来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思想意识如波浪一样运动,起善念,做好事,起恶念,做坏事,时起时伏,相续不断。缘生法在物质方面则以运动的形式体现出来。世界上的事物,形形色色,都是物质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是物质运动互相转化的表现。从低级生物,到高级植物、动物,自身内部都在进行新陈代谢。没有运动的物质与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物质也有相对静止,如房屋、树木等,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一种不显着的变动状态,而不是根本不运动。这种相对的静止,叫做“渐变”。
佛经上把一切法(精神的与物质的)总称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五蕴法如五种材料,山河大地,万物形相,甚至四圣六凡,均由此形成。
色法有三种:一、可见可对色,如山河大地,房屋身体,及一切有形色之物,对之即见,此属色尘。二、可对不可见色,即声、香、味、触,只能感觉,不能目见。三,不可对不可见色,此属法尘。由色、声、香、味、触的作用,产生思维的功能与印象,这是不可对看不见的。
佛学把精神方面的识分为八种: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只能了知现前的东西。第六意识能够和前五识同起作用,分辨好丑是非,故叫五俱意识。但意识有时离开前五识单独起思维作用,叫独头意识;此又分散位独头、梦中独头、定中独头三种。现在心理学所讲的,只有前六种识。根据佛法,我们还有第七、八两识。第七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的根。意识(思维)有时间断,末那识是不间断的。它经常执定自我念头。末那识所执当做自我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此识是前七种识的根本,是一切业力所寄托的地方。“阿赖耶”译作“无没”,因它虽流转生死,却不坏灭。又译作“藏识”,因一切善恶种子(因),都藏在它里面,成为潜在的势力。我们身、口、意的所作所为,或善或恶,都能影响藏识,等到机缘成熟,便发现于外,成为善恶行为。现行再影响藏识,成为种子。如是辗转相生,生生死死,循环不绝,佛教认为这就是生命起源的基本原理。“业识”是生命的基因,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六道轮回旋转,随业投生。业识的轮转具有身相阶段,经历着生、老、病、死现象,数十寒暑,新陈代谢,相续不断,这就是佛经所说的“迁流不停”。任何一道众生,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上,如遇机缘成熟,能根据佛经指示的各种修习方法,勤修戒、定、慧,破除贪、嗔、痴,就能悟证真如实性,跳出这个生死大圈,证得涅槃。
释迦牟尼佛,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大彻大悟的觉者。他得到究竟解脱,并说出无量妙法,劝导众生,脱离苦海。依照佛法正道,精进修持,对于束缚身心的各种烦恼,一定可以得到彻底解脱。
为何佛教认为物质是依附精神
佛教中的佛法法义,并不认为‘物质依附精神’。佛并非像凡夫一样,有这样那样的依有为法而建立的‘观点’戏论。诸佛示现身相于世间,唯令众生‘离凡夫知见,开佛智慧’。你所说的‘物质依附精神’,仍然是凡夫的唯心论的范畴。
佛法,既非唯心,也非唯物。唯心唯物,皆是戏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42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