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认为以偏概全是对的还是错的(以偏概全的人是什么心理)

学佛百科2023-03-1390

佛教中有不少错误的观念??是吧?欢迎大家来讨论讨论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习俗,佛教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佛教。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是中国人所不易明了的,受了中国习俗的影响,有些是不合佛教的本意的,所以佛教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弘一大师

成语以偏概全还是以面概全是对的

成语“以偏概全”是对的。

以偏概全

yǐ piān gài quán

【解释】以:用;偏:片面;概:概括;全:全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出处】吴家国《普通逻辑》:“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概;不能读作“kǎi”。

【辨形】偏;不能写作“遍”。

【近义词】一孔之见、以管窥天、一概而论

【例句】吴家国等《普通逻辑》:“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

我认为佛教的思想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因作如是观”。不知大家有何不同意见?

阿弥陀佛!顶礼诸佛菩萨!顶礼一切有情!

末学认为浅见认为,金刚经一部非常殊胜之经典。但若仅仅以金刚经一部,而坏其他所有三藏经典则不妥当。因为佛是因机施教!众生根基不同,则度化方式不同。比如若没有真正智慧,读金刚经就容易陷入断灭见。这也是金刚经里明确说明的,“与法不说断灭相!”这里讲的很清楚,须菩提问,如何能成就佛果?佛的回答是“以无所着之心修一切善法”若本来就没有善法,善法也是空的,灭的,那还怎么修?这里的空是让我们不要否定事相的不存在,而是要肯定事项的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存在必然性,诸法因缘生,因缘都具足的时候怎么可能不存在呢?所以学佛是要让我们在有时清楚因缘妙有之显现存在,在无的时候能观清楚因缘散失而必定空!所谓空则了无一物,有则万德万全。能在空有之间随缘自在,才是色亦空,空亦色。否则若于事物实有的时候说空,则是邪见。比如佛问,须菩提,佛有天眼否?须菩提怎么回答的?是否说“佛,你的天眼,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不能这么说的,所以他说佛有天眼,有法眼。所以佛说,事相上要尊重事物的存在性,所以要修一切善法,但是不要忘记事物的无常性,一般来说修行人,在世俗的人认为有的时候会观无常,而不执着。但是当遇到灾难了,死亡了,灭亡了,也就是世俗之人都万念具灰的时候,都觉得没有希望的时候,我们佛门中人要出来了,因为空只是暂时的阶段,只是外缘之败坏,我们要安慰众生,而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因为日后缘分具足了,又会产生色!会产生有!

作为推广佛教之角度看,其实在宣传某一经典时候自然可以赞叹殊胜,但同时也要密护诸宗。比如假设我是修禅的,表面看是要参破,要观空性!但同时也要在秘密中,在私下里偷偷地保护其他的宗派。虽然在明面上我是宣扬自己的法门,当然会说自己的法门最殊胜,但其实我知道,我这么说是为了给修法的适合这个法门的人信心,暗中我是不能去破坏其他诸派的,非但不能破坏,还要秘密地保护其他宗派!世俗人往往看不懂,怎么这么法师是净土的,好象一说就是念佛最究竟,唯一之道!好象其他的法门都不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法师这么跟你说是怕你动摇信心,怕你不能好好修行。其实他要秘密地保护其他各派的,弄的不好你给的供养一部分,他都要给其他宗派建立道场用,这个不是他信心不坚定,而是他懂得十指皆连心,所有法门都是佛法,都是佛之法身。如果割裂各宗,那就是破佛法身。如果不懂得这个明显暗护的道理,那样佛教内部就要斗争了,凡是斗争的都是没懂这个道理。所以当年禅宗势力顶胜,的时候许多禅门的祖师都出来推广净土了,他本身是修禅的,比如永明大师对吧?他也是法眼宗的祖师,也是净土的祖师,一肩挑两宗。所以如今当下因该是,净土宗风靡的时候,净土学人也要注意了,你不拥护他宗但是绝对也不能破坏他宗,否则估计阿弥陀佛也不收你的。

以上是个人浅见!不如法之处,弟子先行忏悔!求诸佛菩萨观我智慧浅薄予以扶正!

————————————————————————

我是没有想到师兄的帖子会引起如此激烈之论战。不过呢也好!理不辩不明!所谓宁拿性命当儿戏,不将佛法做人情!

这里看了诸位的观点,我想补充说明两个问题

(1)首先大家要清楚几个概念,一教证,二量证。我读了个经觉得这个经书很有道理!我很赞同这个道理,这个是学习中得来的道理,比如地球是圆的我就不再去证明地球是圆的了,我就懂了!这个叫通过学来的境界!

但你想一下当初最初的时候佛是问谁的?当然他也和其他的佛学,但中间要自己证明的部分,比如割节肢体,别人砍肉,他不生气,我们能做得到吗?事理上之明白不代表你有量证。解脱要分别,慧解脱与具足解脱的区别的。

(2)今天的这个话题其实牵涉佛法中很深的话题,就是唯识,中观,空性见!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切忌脱量行证,什么意思呢?我没有这个量证的境界,空谈理论了。这就不如法了。比如说提倡要统一思想的楼主,我今天要拿刀把你给割了,你是否能做到无人相,无我相呢?你做得到吗?这就是你的量证还做不到这个境界,假设你已经到了这个境界了,那就可以和同境界的人来谈论了,否则只能是虚伪法谈。谈不清楚的。

我虽然我的境界,没修到割肉的境界,但是我可以顶礼任何人或众生而不起强烈的嗔心,这是我的量证的境界,你是外道也好,苍蝇也好,我统统可以顶礼你,只要你同意。这是一个境界。如果连顶礼一切众生的境界也做不到,那最好先不要空四大!因为这个境界你虽然修教证到了,懂了道理也拥护欢喜,但你量证是不足的。

四十二章经里说,切莫纵汝意,汝意不可信!我提了一个观点我很开心,认为很正确,别人反对我就不开心了,这就是我执。我提了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但是我真心赞叹师兄的这个话题,因为最初佛法就是有辩论的,你不辩论这个道理是不会明白的,古代时候辩论输的人,头拿下来送给胜利的人,或者拜对方为老师。这个按世俗的理解,胜利的人很核算,很牛,其实输的人才是最核算的。因为朝闻道夕死足以!死亦足!你说的正确,比我的境界高,我为什么不跟着你学呢?我赚大便宜了!所以辩论的人不想求胜只想求败!败了才能提高!胜利了当然也欢喜,因为给对方解决的困难,纠正了错误!

所以我们要辩论,而不争论!要帮助,而不管束!要劝导,而不警告!

阿弥陀佛!祝愿所有参加讨论的师兄都早成佛果!广度有情!

是“以赅概全”还是“以偏概全”正确

楼主问的应该是“以偏概全”和“以偏赅全”的正误吧?

“以偏赅全”见于《现代汉语词典》,“以偏概全”《现代汉语词典》里未收。

从使用看,二者都表示以片面的一隅之见代替全面、完整的看法,都含贬义。在这里“概”与“赅”均为“概括”的意思。

只是“以偏概全”没有收入《现在汉语词典》里面,所以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以偏概全”应归于生造词之列。但是“以偏概全”的使用在从书面语言和口语中都远远高于“以偏赅全”,并且比“以偏赅全”更广为人知。

我想在一般的使用上二者都是没错的,但是从权威上讲,当然是“以偏赅全”胜一筹了。

正信的佛教03 圣严法师著 §唯识就是唯心吗

正信的佛教03 圣严法师著 §唯识就是唯心吗?

不。唯识论虽以精神为主,但不否定物质,也不否定客观的现象,如要否定,那就一空到底,连‘识’也无从可唯了。

其实,若讲哲学上的唯心论,除了唯物论,几乎多可纳入唯心论的范围。比如培根、洛克、休谟等,算是主观的唯心论,黑格尔算是客观的唯心论,康得算是意志的唯心论,詹姆士算是经验的唯心论,柏格森算是直觉的唯心论,罗素算是存疑的唯心论(这一唯心论的分类法见于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

总之,不论是那一种的唯心论,总要立出一个标本,作为他们立论的基础,有了一个标本的偶像,就难免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存疑的唯心论是比较开明的,但他们不能指出一个究竟的归路,仍不免令人有旁徨之感。

至于佛教的唯识论呢,虽讲‘三界唯识’,三界之内的万事万物,均由八识所变,一切的物象──器界,均是八识的相分──现行,但是并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切众生,三界唯识,是说三界之内的一切现象,是由三界的众生各自的八识共同所变,也就是三界众生的共业所变,这里所称的八识,不仅是指的当下的心识,而是包括了无始以来的业力所薰的心识,由于业识的现行,便成了八识的相分,成了三界的现象,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我们的世界,物质是由同界所有众生的八识所变,众生的相互为缘,也是由于同界众生的八识互变。

唯识论的宇宙观,称为‘赖耶缘起’,赖耶识是第八识的梵文音译,意思是藏识,能够含藏一切业种,当业种现行而感得的果报,便是唯识变现,这是从本体上著眼的。若从现象上著眼,便可称为业感缘起,因为,八识所变的果报──现象,实在是由于各自所造的业力而来。若从方法上著眼,不管是赖耶缘起也好,业感缘起也好,都不出乎‘缘生’的原则,唯有众缘和合,才有现象成立的可能。所以佛教的基本原则,是缘生论。佛教的最终目的是一个‘空’字,因为不用标立任何形而上的偶像,所以不会落于以偏概全的泥沼,因为由缘生而归结于性空──我固空了,法也空了,所以不会令人有旁徨莫措之感。一般的哲学家,我字都空不了,法(形上的标本偶像)字,当然更加无从空起了,如果他们一旦真把他们自我执取的标本空去了,他们便会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成为无依的游魂!

所以,佛教的唯识论,绝不是哲学的唯心论能够相拟相比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43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