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惭愧是什么意思(何为惭愧)

佛教里如何理解忏悔?
一、什么是忏悔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到东汉末和三国时期开始扩大其影响,经魏晋南北朝期间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领域,终于成为与儒、道既对立又互补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体系。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作为其宗教理论和宗教活动的一个部分,“忏悔”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世尊在《业报差别经》中讲到:“复有业作而不集。若有众生。身口意等。造诸恶业。造已怖畏。惭愧远离。深自悔责。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这里讲我们如果做了恶事,造了恶业,但是后悔了,对于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恶果十分恐惧,深深自责,发誓以后不造。这样果报就是做而不集,业果最终不会聚集显现,这一“作而不集”其实讲述的就是忏悔。 众所周知,“忏悔”乃汉译佛经中一个中外合璧的词语,“忏”为梵文“忏摩”的音译,“悔”则为“忏摩”的汉语意译,“忏摩”的原义为有意或无意地触犯了别人而请求原谅。梵语中另有“提舍那”一词,意为“说罪”,即通过检讨自己的过失以求消除罪孽。在初期的汉译佛经中,将二者混而为一,省略称之为“忏”,又因为请求原谅与检讨过失皆出于自责,而自责与“悔”的心理情绪相通,故于“忏”后又附之以意译之“悔”。这样,“忏悔”就具有了自己承认并对人发露所犯罪过以求容忍宽恕之义。“忏悔”在佛教的宗教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教教规规定,信徒皈依佛门之前,必须首先忏悔往业,然后方可为僧团所接纳。出家修行后,若有过犯,应随犯随悔,至少应于每半月集会诵戒时,予以悔净。 二、如何忏悔 有生死就有轮回,在我们无法计算的轮回中,自己造作了无数的恶业。龙树菩萨云:一切痛苦皆由恶因而来,一切安乐皆由善因而来。因为这些数不清的身语意三恶业,阻止了纯净的菩提心从心底生起,我们要求得解脱的道路就会障碍重重,忏悔是此时此刻唯一的办法。 忏悔有理忏与事忏,佛教讲“一切唯心造”,一念善则善,一念恶即恶。理忏的道理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空则罪消,但此理过于高妙,没有特别的佛教修养功夫和深厚的慧根及善根不能得。佛教通常所说的忏悔是事忏,事忏乃是按一定的修忏法以忏除罪业(心、事两方面)的佛教活动。汉地通行的忏法有两类:一类是集诸经法义,忏悔罪过;一类是依天台教义,修习止观的行法。 据佛教史载,最早的忏法是刘宋时代出现的药师行事。《药师忏》是一种专为消灾延寿的法事,现在所通行的《梁皇宝忏》是梁武帝萧衍根据大乘佛教的经义,召集京邑大德法师,专为讨论僧人是否应实行断肉制而定出。佛教原实行禁食“荤”制,“荤”是专指大蒜、葱这类气味浓烈、富于刺激的食物,“荤”与“肉”是两种概念。印度佛教实行乞食制,而印度的素菜类种植也比较贫乏,僧人沿户行乞,所食物品随人施舍而定,只要不是亲眼见到被杀,或专为“我”而杀的肉类,僧人乞得皆可食。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行乞制度逐渐改变,且汉地特产丰富,有条件实行断食肉制。提倡吃素,更能体现佛教的慈悲利生精神,所以,僧人素食,经梁武帝的提倡,自然被佛教界接受而在汉地流行,并成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除《梁皇忏》外,现在比较通行的还有《万佛名忏》和《慈悲水忏法》也属同一类忏悔法。 修习止观的忏法创始于智顗大师,该法有比较严谨的组织程序,总有十条:一、严净道场;二、沐浴净身;三、以三业(身、口、意)供养;四、奉请三宝;五、赞叹三宝;六、礼拜;七、忏悔;八、行道旋绕;九、诵经;十、坐禅正观实相(诸法之究竟)。后世天台宗学者依循这个组织形式,编制了多种忏法,如《往生净土忏愿仪》、《大悲忏法》、《地藏忏法》等。这类忏法的本旨是借礼赞行忏以安定身心,通过诵经、坐禅正观诸法实要(究竟),如是周而复始的修行,以期悟入佛道,证得圣果。 三、七种忏悔心 忏悔的时候,有所谓的七种忏悔心,借由这七种心,一方面对自己产生深刻而强烈的提醒作用,一方面也能唤起利他的慈悲与智慧的空观。 首先是“大惭愧心”,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么?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怎么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妙触。人们很少能够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着欲望而忙碌。由于一味地执着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这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迷己逐物”。因此现代人尽管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这都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缘故。唯有对自己的言行生惭愧心,才能进一步有忏悔的意愿。 其次为“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业深重,知道业果的报应不爽,而生起担心命终堕入恶道的恐怖心,这种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随时随地注意身口意三业。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说明我们今生所受的善恶果报,都是自己所种的业因,是自种因,自受果。而现前身口意三业时时造作的业因,又正是自己未来应受的果报,前因后果,循环不断,也没有丝毫差错,即经中所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在丧失了因果正见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导致人心迷失、道德沦丧、社会动荡、家庭破裂。嗔心的放纵,使得世界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暴力枪杀频频发生,人们居无宁日食无安日;贪心的放纵,使得上行下效,人们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不顾一切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纵情于五欲之中的人们开始饱尝难以尽述的苦难:风雨不调、污染严重、灾难频仍,天下之大已经难以找到一方纯洁的净土;没有了亲情的抚爱和传统美德的熏陶,现代孩子只能任随社会的污流毒蚀幼小的心灵;杀业的泛滥、性欲的放纵,带来了癌症、爱滋病等可怕的绝症,人们的身心健康普遍受到了威胁;吸毒的瘾君子们被毒品摧残得成了人间活生生的饿鬼。有了恐怖心,也就能产生“出离心”,知道生死流转的恐怖与无奈,并能因此对这种流转之苦产生出离心。 但是只知道自己出离是不够,还要能希望众生也远离这种流转之苦,这就是“菩提心”。发起无上菩提心,慈悲对待一切众生,不分亲、疏、厚、薄,也不论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害或有益,都平等没有差别,这就是“冤亲平等心”。 而我们之所以能从三界火宅中得救度,最要感恩的是佛菩萨的慈悲智慧以及诸大善知识的指引,因此在忏悔业障的同时,也应生起“感恩心”。 最后,则应以佛法的究竟义来看忏悔,知道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缘而生、颠倒妄执而起,“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所以一方面仍能积极忏悔罪业,一方面在忏悔之后,放下心中的挂碍,以清净心继续精进修行。 四、四力忏悔 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深明因果,知道种恶因,必受恶报。因而从言行上,甚至在起心动念处,严防种错了因,就避免受恶报。而凡夫不畏因果,平时纵贪嗔痴,犯杀盗淫,大胆妄为,什么坏事都敢做,直到恶报现前,才恐惧后悔,已毫无用处。我们学佛的人,应学菩萨修行,一方面净化身心,检点言行,处处止恶防非,不再种恶因;一方面时时为众生设想,多做利人的事,广种善因。这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利己利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益的光明大道。要想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也必须从这里做起。 学佛,其最基本的一条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认为,行善是功德的积累,成佛的基础,罪恶则导致众生的生命轮回之苦。罪恶的生起,在于众生的“无明”。无明就是不明存在的本质,生命的究竟,所以也叫“惑”。此惑能生诸业,而导致各种相应的果报。众生的“惑”主要表现为贪、嗔、痴三个方面,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戒恶,既要断除过去所造的种种恶业,又要斩尽那些造恶作业的心念,所以佛教要求学佛者应有一种惭愧心、警觉心。 忏悔是消业、去灾和功德积累的前提,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承担。如依四力忏悔,则可以使重业减轻,轻业变无,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首先是出罪力。我们应该醒悟到从无始以至今生,因为贪嗔痴慢所犯下的一切罪业和这些过失招致的可怕业果,在三宝前要诚恳地发露,不要有一丝隐瞒,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造作,把痛苦的种子从心里拔除。所谓人命呼吸间,要思维人生无常,遭罪无义,死后诸般可怕之事,珍惜这个可以忏悔业障的殊胜因缘。 其次是依止力。三业不净,轮回的痛苦就不可避免,只能在六道之中头出头没,因此必须要在生前寻求救护者、寻求清净所依。经典告诉我们佛陀具有圆满的功德,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佛法,能避除一切众生的畏惧痛苦,给予究竟安乐;并且一切菩萨也是我们的依止对境,也能清除我们的罪障。依止力就像中毒的人寻找良医为其救治,我们一旦对恶业生起了厌患,明白自己所造恶业的可怕,也需要有对治的良医好药。此处以总依三宝,别依菩萨作为忏罪的依止。 第三是对治力。通过发露并找到所依以后,要尽快的闻思修佛法,调伏烦恼积集资粮。认识到有机会修学正法,解救自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丢失谁能给我们大无畏的心境,如何能脱离生死之苦呢?我们没理由再懈怠放逸。对治力的修法很多,有皈礼诸佛、持念佛号、读诵大乘经典、信解空性、观念百字明等咒语,塑像造塔供养等等。经中提到:修忏悔也是一种积集资粮的方便,不但不失坏善法,而且能增长善根。如此看来对治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叫“惭愧”?——惭心所和愧心所
“惭、愧”这两个,我们先看《五蕴论》。“云何为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什么叫“惭”?我们知道惭愧,“我很惭愧,惭愧”,什么叫惭?我看,把不好意思叫惭,不对的。你这个惭是马马虎虎的意思,惭有惭的含义,不能动的。“我惭愧惭愧”,惭和愧有啥分别?差不多的嘛,惭就是愧、愧就是惭——不对的,惭跟愧两个不一样的。所以,这些你不学是不会知道的,所以要学。惭愧两个字大家都会说,真正懂惭愧含义的人,没学过法相是不会知道的。 “自增上”,自己是增上缘,对自己来说感到不好意思。 “于法增上”,同佛法一对照,这个不对头。 “于所作罪”,作的罪就是坏事。“羞耻为性”,感到羞耻,就是感到自己很难为情,不好意思。“云何为愧?谓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云何为愧?”惭愧的“愧”。 “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一个是对自己来说,这个不敢做的,我是一个比丘,这事不能作。 一个是法增上,这是佛经上这样说,是不能的,我就不要做。一个是人家讥嫌,你做这个事情,大家说这个不对头,那就不好意思,这样子“羞耻为性”,这个叫愧。 所以惭、愧所对的不一样的。在《俱舍》里惭愧还有其他意思,这我们不要讲的太多,先把一个记住。 【广】 “云何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罪谓过失,智者所厌患故。羞耻者,谓不作众罪。防息恶行所依为业。”“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罪,它就解释了,这个跟那个《五蕴论》一样的。下边是《广五蕴论》的注解。什么叫“罪”?“罪谓过失”,过失,就是不好的事情,做错的事情,那就有罪。 “智者所厌”,这个罪、过失,有智慧的,也就是佛弟子、佛菩萨之类的,圣者所厌恶的。因为我们的过失的标准很多,标准不一样,要“智者所厌”的,那就是说佛菩萨、圣者这些有智慧的人所厌的,认为是不对的,这才叫过失,都有标准的。 这个过失,我们说是智者所厌的叫过失,有些人自身或者外道所厌的不一定是过失,这个要区别。 “防息恶行所依为业”,这个惭的业用, “防息恶业”。恶行,防止、息灭恶行;罪,罪是过失。不要去做那些坏事,或者没有做,去防止它不做;或者已经做了,把它息下来,不要再做, 这个,“所依为业”, 依靠惭来的,那么惭就是所依,这个防息恶业是能依。有这个惭之后,这个恶行就可以防止,也可以息下去,这是它的业用。 “谓怖畏责罚”,你做了这些坏事,世间上要把你抓起来,要罚的,要关起来的。 “及讥论等”,或者虽然没有抓起来,大家要讥嫌,大家说你的不好听的话。那么这个对世间上产生这个不好的效果,他害怕,所以就不做坏事。 “所有罪失羞耻于他,业如惭说”,他这些过失,并不是自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是看了法,跟法对比、对照,感到不对头,而怕人家说闲话,或者怕人家把他抓起来,责罚他,那么这样子的产生的不做坏事、生羞耻的心,叫愧。所以惭跟愧不一样。你说:“我很惭愧、惭愧”,那么你现在惭、愧两个字知道了。 所依为业”。恶行,没有生的,防止它不生,已经生的,把它息灭掉,不给它再现出来。同的,这两个业用是同的。因为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差别之处。我们在《俱舍》里边,就提了很多的一些心所法,又相近又不一样,这个要区别开来。(节选《大乘五蕴论讲记-第四讲》)
如何实践佛法之一 惭愧忏悔
阿弥陀佛,关于如何修证佛法,怎样看待自己的修行,怎样用心,用的是什么心,师父都有系列的开示,可百度登陆《须弥山佛国网》,在首页查阅。关于忏悔的修行方法,师父进行了专门的开示,现转录如下,供您参悟。忏悔方面的开示还有其他相关。同修也可直接登陆查阅。
谛深大师开示:什么是忏悔!
凡夫所谓的“忏悔”是对-----已过、未成或未达到预期目的的事情(含罪恶),明白未成之处、失败之根或成功之理后,由妄心演绎的行为修正心理!
凡夫“忏悔”中的“忏”是弄明白的意思;“悔”是对“不再”之事知之无用,但可对未来之事免重蹈覆辙之心理反映。凡夫的忏悔实际是诸业相缠的因缘连接!
何谓佛门忏悔?简言之“忏”为明为悟;“悔”为舍为放。
忏悔乃三大修行“段分”之缘起,为入菩提道之首要。修行由缘起至寂灭有三段次:1、忏悔;2、发愿;3、涅槃成道。
正分忏悔共上中下三品:1、戒赢忏;2、慈悲忏;3、罪孽忏。
上品之忏为明或悟;中品之忏为悲障;下品之忏为未能成业,过而知之;
上品之悔为明痴知舍;中品之悔为知罪发意令蹈轨者不再;下品之悔为未成之事求之再成之初心。
上品忏悔乃修行成就之缘起,悟后顿生放下障碍求成菩提之定!自此严净毗尼,步入正道!
中品忏悔乃佛种留处,菩萨发心,虽未脱轮转,但步步上进,为上品忏悔之生处!
下品忏悔乃依妄求,知事不成,再求成者。其多为罪孽所加或福报垢染,多为试试看或补益!为凡夫与佛门的结合转处。
欲脱离苦海之者,当忏悔为先,切莫狂为。【此谛深师佛历4月15于燃灯精舍为异道亲缘说善,并延香留文以露十方。】弟子智安敬传2009-5-11
佛教的惭、愧二心,指的是什么?
佛遗教经释义
编辑
俱舍论卷四对惭、愧举出二释,第一释谓崇敬诸功德及有德者之心为‘惭’,怖罪之心为‘愧’;第二释为有余师之说,谓自省所造之罪恶而感羞耻之心为‘惭’,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之心为‘愧’,此说即以惭、愧皆为羞耻之心,但由对自己与对他人而分别为二。又据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九载,‘惭’即自己不造罪,‘愧’为不教他人造罪;‘惭’为在自心中感觉羞耻,‘愧’为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而感觉羞耻;‘惭’为对人之羞耻心,‘愧’为对天之羞耻心。此说相当于俱舍论之第二释。成唯识论卷六则并取俱舍论之二释,认为‘惭’为先尊重自身,而后崇重贤者与圣者,并崇重法;‘愧’系由世间之力,即由于他人之讥谤或律法之制裁,而轻拒暴恶。即主张羞耻为惭、愧二者之通相,崇善与拒恶则分别为惭、愧之别相。
相对于惭、愧者,不敬诸功德与有德者,或不自省自造之罪恶而感到羞耻等,此种皆称无惭(梵a^hri^kya )。又无怖罪之心,或于自造之罪对他人不以为耻,则称无愧(梵anapatra^pya )。惭与愧二者能使一切诸行光洁,故称之为二种白法。[佛遗教经、本事经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二、显扬圣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十一、俱舍论光记卷二十]
法句经卷释义
编辑
根据古老佛经教义《法句-笃信品》“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中可得,笃信、守戒、内省、反思、闻法、布施和智慧是七种财宝。惭愧当为两意,“惭”为自身的反省,本身认识的提高;“愧”为犯错之后的悔改之心,产生畏惧悔改。[法句经卷四笃信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48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