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帮助一个人有什么好处(佛说帮助别人怎么帮)

帮助别人有什么好处?
乐于助人的人,往往能让人觉得很强大。因为由于经常帮助别人,所以别人会觉得他很有能力,从而乐于接近他、尊敬他。相反,如果一个人很厉害却从不帮助别人,那他只能空守着一身本领,却无法得到认同和满足。所以,帮助别人也是自身能力的证明。
纵观古今中外,最受欢迎的英雄一定是那些行侠仗义、乐于助人的人,比如中国的虬髯客、美国的罗宾汉等。由于他们有能力,所以得到了别人的羡慕;
而因为他们能帮助别人,所以才得到人们的喜爱。他们通过帮助别人来实现自身价值,最终英雄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本领超群却不愿用来给别人帮助,那这样的人只能孤独终老,而没人赞颂、传扬他们的美名。
扩展资料
1、帮助别人是一种高尚的美,而一个大集体就是用这种美构成的。一个集体如果拥有这样的美,那它一定是一个强大的集体。
2、为别人鼓掌也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加油。
3、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
4、只有付出你才能拥有更多。
5、千里送鹅毛,物轻礼重。
6、我们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快将实现的乐园,让后代享受人类应有的一切幸福,这就是我们一代的任务。
7、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今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就是一种幸福。
帮助人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坏处?
你好。帮助人可以使自己开心,助人为乐吗,一颗平常心,什么都不图,只要大家都开心就好。坏处就是害怕好心却帮倒忙或者被他人误解,搞得大家都很尴尬,都不开心。还有的时候会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你的好心和帮助,去做一些对社会和他人不利的事情。所以有时好心人很难做。
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处
你好,个人认为,帮助别人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使自己心情愉悦,获得满满的幸福感。因为帮助他人是一种给予,这种给予是不计回报的,别人受到你的帮助后,会对你心怀感激,会对你真诚致谢,所以,它给人温馨与喜悦。能让你真正让你领悟到收获后的喜悦与激动。如果说帮助他人非要获得好处,那就跟交易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带着这种追逐利益的目的去帮助别人,那么这就不叫帮助别人,这样才此以往,跟你打交道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甚至失去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助人为乐都有哪些好处
1、助人为乐,体现和谐的社会本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助人为乐,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无私奉献,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纯洁自己的灵魂。
3、助人为乐,在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自己也感到精神愉悦,有利于身心健康。
4、助人为乐,是人的本质,大家需要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生活环境。
为什么要助念助念有什么功德利益
人死后助念是为了帮助亡人往生,助念的本身也是自己修行的过程,是去掉自己贪嗔痴,看清楚不生不灭的过程。
首先我们心里要明白,本来没有生、没有死,只是虚妄地生、虚妄地死,佛法是不生不灭的。你用这个心去念佛、去超生,对亡者才会真正有利。因为并不是你这句佛号起什么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你那个心是否清净,是心清净才起作用的,并不是你的语言。但通过念佛的语言能达到我们的清净心,是这么个目的。
所以说我们念佛,给亡者念佛和超生,是超不生不灭那个“生”。不是说有个生、有个灭,我们去给念佛超生去了,我念得“你从这走了,已经走十里地了、二十里地了”。如果你用这种生灭的方法,你谁都超不出去,包括自己也堕落那里去了……
三千世界有没有?是存在的。但是存在也没离开你的自心,也是在不生不灭之中,只是我们妄生妄灭。就是要让亡者明白,佛法是不生不灭的,死只是虚妄的一场幻境,生也是一场幻境,我们只给他讲这个道理,他就会真正从你的讲法得到解脱。
不生不灭,为什么还要给亡人做超拔
所以说超拔的不是亡人,是超拔你那个不正确的幻觉。我们超拔,超拔谁啊?实际上超拔去、超拔来,就超拔你自己呢。因为你那个思想不正确,你老认为人有个生、有个死,有生有灭,你不认识佛法。
所以说超拔,一个是主要“超拔”你自己,通过你自己,再讲明道理给亡者——亡者和你同样,都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说做超拔,是超拔我们自己,是去掉我们的幻觉和幻相。超拔不是超拔别人,就是超拔我们自己那个贪嗔痴。
超度不光超度死人,也超度活人,主要是超度我们的贪嗔痴。
贪嗔痴去掉了,就叫超度。死人也是因为贪嗔痴才有死亡,活人也因为贪嗔痴才活着。我们何必说死人有超度,活人就不能超度了,是不是?这是人的一种妄想。
超拔谁呀?《金刚经》上讲的很明确:“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无四相怎么理解呀,是不是?是我们愚痴,有所有的众生相,你有这些相,一个也超拔不出去,只有离开这些相,所有的众生都能超拔。
这个有两种说法。给亡者超拔,每个人都有能力,都应该有这个责任去帮亡者做一些事情。至于能不能超拔,得靠三宝力,不是靠你的力量。不是你能把这个亡者超拔的,要靠三宝力。我们知道,三宝是佛法僧。
实际上佛法超拔只起个助缘的作用,真正能不能超拔,就是还在于众生业障的深重和轻浅的问题。就像这个馒头,你给饿的人吃,他能增长力气;你给一个死人吃,再怎么吃,它也不解决问题,是不是?他也不能饱,因为他的生命已经坏掉了,他业障已经到这点了。
所以说佛法只是超拔那些还有善根的人,他马上就会获益。主要还是自己的自性,自己的善根,与佛法相应他就能解脱,因为这个佛也不是从外得,也是自己,内在的自己。
当然我们如果发慈悲心,把我们的修持回向给他,起个助缘作用,这是很有用的。更主要是能够让我们培养慈悲心。
超度亡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严持戒律”。如果我们一个人能够严持戒律的话,鬼神都敬佩,你说话具有一定分量,就能度人。如果不能严持戒律,鬼神也不服气,人家说:“你还不如我呢。”你还度人家吗?不可能的事情。
有的贪恋钱财、贪恋女色等等,完了还想帮人超拔,这可能吗?我看你自己都度不了,还度别人吗?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首先是严持戒律。
特别有的亡人,最希望的就是临终给他诵戒,诵菩萨戒、诵五戒等等,是他们最需要的。一个有戒的人,才能真正地超度众生,能让亡人得到超度。
戒为无上菩提之本,有戒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子。所以度亡人也是这样,必须用戒律来度,是最理想的。
超度只是方便法
实际上佛法超拔只起个助缘的作用,真正能不能超拔,就是还在于众生业障的深重和轻浅的问题。
就像这个馒头,你给饿的人吃,他能增长力气;你给一个死人吃,再怎么吃,它也不解决问题,是不是?他也不能饱,因为他的生命已经坏掉了,他业障已经到这点了。
所以说的佛法只是超拔那些还有善根的人,他马上就会获益。主要还是自己的自性、自己的善根,与佛法相应他就能解脱,因为这个佛也不是从外得,也是自己,内在的自己。
当然我们如果发慈悲心,把我们的修持回向给他,起个助缘作用,这是很有用的。更主要是能够让我们培养慈悲心。
佛真正能带给我们什么?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接触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真正的学佛修行,并不是刻意地追求什么。从广义来讲,修行就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我们可以把学佛说成是玄妙的事情,说学佛是为了成佛,听来非常遥远。但我们要知道,学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
平常到什么程度呢?正如古德们所说的那样: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佛是平常道,像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自然。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有些人诵经,每天诵一卷《金刚经》或《地藏经》、《无量寿经》;有些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几千、几万声佛号;还有些人,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做早晚功课。这固然值得赞叹,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是不是读诵的经典或念诵佛号像银行存款一样越积越多,我们的修行工夫也就越来越深?不是这样的!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这些烦恼从哪里来?都是自己东想西想地想出来的!妄想少,烦恼就少;妄想多,烦恼就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或嫉妒心时,内心我慢、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中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中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烦恼就会渐渐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学习佛法,不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有些人每天都在忙着家庭琐事、忙着工作经商,偶尔才有那么两个钟头到寺院里听一点佛法,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但这种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贪、嗔、痴的状态中,短短两个小时所得到的净化,远远不能抵消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受到的染污!而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返。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居士来说,的确有很多世俗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
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工作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工作;如果认为赚钱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赚钱;如果认为娱乐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娱乐;如果认为人际关系最重要,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应酬人际关系;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到寺院来或没有时间学佛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前面已经说过,修行是一种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间生活。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在《佛说善生经》中,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又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爱心和慈悲心来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爱心和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财布施和法布施。所谓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所谓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乃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爱心和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善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实语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这也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势必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实语,一方面要说利他语,如果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健康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凡夫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于己。哪怕在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彼此体谅。所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处世,那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爱心和慈悲心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四
我们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对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映。
因为我们有嗔恨心,所以听到别人的辱骂就会烦恼、会愤怒,会感到深深的伤害。而一个修行人,会将生活中的挫折当做修行的助缘。佛经记载,佛陀在因地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体,但不起丝毫嗔心,最终证得佛果。
因为我们有贪心,即使拥有很多的财富,但还在为占有更多而烦恼,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反之,少欲知足的人,纵然过着最简单的生活,也能在简朴的物质条件中发现人生乐趣。正如孔子所赞叹的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
由此可见,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来生活。如果没有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念,想要把这几十年过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
也许有的人会问:学佛有什么好处呵?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台电视机来吗?可以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来吗?物质条件的改善对我们来说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即便拥有再多,也不可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
而学佛的意义正在于此: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53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