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中问自己的三个问题是什么(问学佛的人的问题)

学佛百科2023-03-1489

学佛前要先研究三个问题

讲到学佛这件事,先要研究;欲研究,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学佛?二、可以不学佛否?三、拿什么去学佛?

对于第一个问题,所以要学佛的原因,就是我们平常的要求。平常有什么要求?无非是要安安乐乐,无非是要永久安安乐乐;有此要求,所以要学佛。依佛法说:无非为令世间解脱一切苦、得究竟乐。既要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所以就要学佛。有一种人讲: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种要求,原来人人有的,何必要学佛才能如此?所以第二个问题就发生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设为问答:假如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答以非学佛不可。照这样说,似乎武断得很!其实并非武断。就眼面前说:比如有饥寒的苦恼,得了衣食,饥寒的苦恼离脱了,就可以得安乐。比如流离失所,漂荡无归,得有住所,流离的苦恼离脱了,就可以得安乐,比如小孩子得成年人抚育,也就可以离苦得乐。照这样说;岂不都可以离苦得乐么?

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提出这问题来研究他?如饥寒时能得饱暖,流离时能得住所,凡衣食住人人所需用的,有自人人供其所求,又有国家保持社会现状,是种种方面都可以离苦得乐的,又何必在佛法上求?但是、在世间上是不能完全离苦得究竟乐的!比如饥寒之苦,有食可以无饥,有衣可以不寒,然不过暂时离苦,而苦根尚在;且因谋衣食必起种种惑、造种种业,所以一切苦又随之而起。比如人生,有情世间不止一人,必有家庭,有家庭要安居乐业,便有负担,因负担又生种种拘束,种种烦恼。稍得安乐,苦又随之而起,所以不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推而广之,不但家庭如此,即社会亦然。社会上可以互相维持,以我所有通彼之无,但是成了社会,到了社会有益的地方,种种烦恼亦随之而生,由是互相侵扰,互相妨害,互相并吞,生出种种烦恼,发生种种困苦,所以不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有种人说:这是可以有救济方法的,只要有强富的国家、良好的 *** ,这苦就可以免。这话也不甚错,因为有富强国家、良好 *** ,一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自然是一种幸福;但因这一点幸福,而痛苦又生。大凡一个地球上,不止一国,国与国相邻,必有交际,因交际而生交涉,因交涉而生战争,因战争又发生种种痛苦,种种义务,可见有国家有 *** ,亦不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就上说概括一下,我们人世上要求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实在无有办法。佛经上说:「以苦欲舍苦,苦终不能出」。然人世上要求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原是正当要求;但虽是正当要求,一切办法都做不到,惟释迦如来才说出种种法来,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对于此种问题,从前我已同人讨论过。有一位儒教老先生,他说为什么要学佛?我们读圣贤书,行豪杰事,以扬名显亲为希望,以齐家治国为事业,照这样可以不学佛了。对于此种理由,就人言人,原不失为圣贤君子。但是要求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仍是办不到的。这原因在何处?如儒教所讲的,无非道学、词章、考证三种,这三种、我细细把他推究起来,便知道我的结果。

道学家所讲的重要处,不外民胞物与,万物一气,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但自佛学家看起来,所讲都是生生相续,也是有苦恼的。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暂时勉为救济,也无办法。易经六十四卦既济之后,继以未济,可见暂时能济,终久不济,也是不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所谓顶上的道学,尚且如是;讲到词章,更不是了。在中国古来词章之高美,莫过诗与离骚,诗所以言性情,国风之作,多半男女婬词,雅颂之篇,无非赞美帝王神武;离骚美人香草,满纸皆是。就此看来,凡词所流露者,无非杀业、婬业,虽有所劝戒而根本业力未除,要想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如何可能!

若夫考证,所以研究经史,因经史而知今古之所以兴、所以废、所以治、所以乱,未尝与国民无益;然欲求达到离苦得乐目的,终不可能的。所以发生离苦得乐之要求者,以天地不完美,故有种种苦恼,要想把他离脱,不惟儒家这三种做不到,即现今世界哲学、科学所研究的,也是做不到。所以要求离苦得乐,非归到这学佛范围内不可。试再进而批评道家。

有一位讲究道家的先生说:像我们学道的人,以精、气、神为三宝,炼精成气,炼气化神,炼神归虚,也可离了这躯壳,更升而为天上神仙,长生不老,岂不就可以离苦得乐吗?何必要学佛呢!况且佛法修性不修命,道家性命双修;依此看来,可不学佛。但是他说的方法,不是无功的,也不是无果的,不过他的功用在精、气、神上,这样精、气、神、如能保持得住,未尝无有好处,无如到了功用一完,仍然堕落!何以故?因为他舍却一四大和合的假身,又修成一五阴和合的报身,较世人的生命虽然多活几百年、或几千年,或几万年、岂知万年一夕,一夕万年,刹那刹那,转眼成空,仍然是苦,以未达离苦之究竟地故。至于讲到命字,命是个什么东西?本是虚妄的、不实的、一种业力的继续,离此业力之外,无所谓命;道家不过把他拿来扩充延长,不知其为虚妄不实的。以命是苦之根,故佛法是解脱业力的,所以能究竟常乐;道家是延长业力,所以不能究竟常乐。依此说来,道家既不能得究竟乐,所以不得不学佛。

又世上的人,也有信婆罗门教的、基督教的、回教的,这三种教皆是一神教。一神者、所谓上帝是,以上帝为唯一真神,无论何物皆是他造的,所以主宰万物,支配万物。他的用意,无非说他是可以救众生的。这种教的理论是说世界何以有,万物何以生,他是创造世界万物的,高出世界万物之上的;但使信他唯一真神,朝夕礼拜虔心祈祷,便可到永久安乐的地方;他的用意无非如是。但他讲的唯一真神,也要研究他一下,到底是假设的,是实有的!假定为实有的,他是从何处而来?如说他唯一真神是自然有的,世界万物也可以自然而有,为什么要他来造?且造的万物,人是一种,何以有智的、愚的、善的、恶的、富的、贵的、贫的、贱的,种种不公;唯一真神,至公至平,何以所造的人,有如是种种不平?依此推究起来,此唯一真神,还是有的,还是无的?有无不能定,便缥缈不实,直同龟毛兔角,徒有名词而已!可见依此而求究竟安乐,还是不能的。

又有一种新学家,说哲学可以发明真理,科学可以发明实用,依哲学与科学,心思智巧,利用自然因果,一天进化一天,文明也一天发达一天,到了进化之极,自有美满结果,可免困苦,可享安乐。但是这种学说,也还要考究一番。

所言的进化,是否依地球上人来讲的?地球在虚空为行星之一,是有 *** 的;地球之经成、住、坏、空、不知凡几,地球既有坏的时候,即令进化不已,如到地球坏了之时,也与地球同坏,依然落空,与人生而又死,有何区别!可见科学、哲学也无结果。

依上种种宗教、种种学说、讨论也得其大略,然欲求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的目的,仍不可能。大宗教、大学说尚且如此,其余如某某门、某某社以及一切旁门外道,更不必问了!所以非要学佛不可,既是必要学佛,所以第三问题又因之而起。讲到佛学,原有次第。其次第为何?不外教、理、行、证、四种。是依佛智慧所证得的真理而说出来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依教研究,明白佛说的真理谓之理;依理做去为之行;行到功行圆满的时候谓之证。教理所讲明的,是说明一切人及一切众生本来真心是圆明清净的,人人如此,一切众生莫不如此。此圆明清净心,即是佛性,诸佛与众生无二无别。禅宗有明心见性之说,无非发明本心,自见本性而已。我们向来因无明不觉,起惑造业,造业固有苦恼,有苦恼故不得安乐。诸佛所说,无非教人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其何以离、何以得?不外发明本性。如要过细推求,言之甚长!好在沙市有佛教会,会中诸人对于佛学很有研究,佛经流通处所储经典也不少,尽可来此研究研究。

学佛不是专求佛理的,是要依佛理去修,才是究竟,所以又在行字上再来一讲。有人到此地方,必有疑问:说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清净,何必要学?只为无始无明所以迷妄,因迷妄所以颠倒,因颠倒所以造业,因造业所以流浪生死,轮回六道,受种种苦;学佛是去迷妄颠倒的,所以要实行。如但明教理,不加功用,是不可的。因不明佛性,所以造业受苦,能发明佛性,了了显现,圆明寂照,得大解脱、大自在,才能与佛一样。古德说佛是明悟之众生,众生是未悟之佛,便可以解决此疑问了。然一推其无明所自来,无始无始,不知所自起,以无明妄动故也。曾为天也,曾为人也,曾堕入诸恶道也,不知经过若干的世界成住坏空──,如要离一切苦、得究竟乐,用何种方法下手才能达到目的,又不可不加以讨论。

吾人何以迷妄?由自心悭贪而迷妄也。盖悭贪是迷妄之根,如要去迷妄,须从破悭贪下手!

学佛三问

  马上就要结束基础学佛单元的课程了。回想这过去的两年多的时光,曾问过师傅无数的问题,也和同学,师兄讨论过各种问题,当然也和外面的朋友争论过信仰佛教的问题。总结一下,学佛有三个问题要问明白。

第一,宗教重点在于实践,有必要学经文吗?

没错,一切宗教信仰都是需要人们去实践,去履行。而且只有经过践行,信仰变成行动,宗教才有意义。但是修行不能代替理解,不能盲目地去追寻,去修行。学习之前,还有一个正信的问题。要根据四法印去分清楚哪一个是正信的,哪些不是正信的。

学佛的宗派很多,法门更多,哪一个是适合你的呢,也要搞清楚,依据自己的根器不同去选择不同的法门。如何理解根器呢,打一个比方,我从VivoCity 去圣淘沙,根器就是钱财,如果我的钱少,我会选择走步行道,走路去圣淘沙;如果我的钱富裕,我会选择坐出租车;如果我的钱很多,又想有不一样的体验,我可能选择坐空中缆车,或坐水上交通工具。学佛也是一个道理,依据根器不同,也就是资质不同选修不同的法门。看到经常有师兄离开,有可能是根器不匹配这个法门。

通过来海印佛学院的学习,纠正了很多对佛教佛法的错误认识,仅仅去寺庙里烧香拜佛祈福求平安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寻找解脱而不是求福报。佛陀指明的因果之说,是阐明宇宙间的变化规律,而不是庸俗的道德投机,更不是教大家去做买卖交易。

比如,供养与布施,有些人捐出很多的钱,希望能早日成佛,或希望自己家人身体健康,或希望通过捐钱来忏悔,赎罪,这是人之常情。但佛不是用来求的,也不是可以贿赂的。学佛就是要明白,供养与布施是让我们学会放下舍得,心中有慈悲。

再比如,因果报应的问题,以前一直对因果报应不太理解,原因是看到有些富人为富不仁,有些达官贵人仗势欺人,有些恶人敲诈掠夺,更多善良的人过得清苦的生活,为什么恶因没变成恶果呢?善因没有变成善果呢?学佛之后明白,因果报应有现实报,还有来世报,还是那句老话,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知道了恶因会促成恶果,恶因不会变成恶果。同样,善因也是这样。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佛法,知识,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二,学佛重点是修行,那么怎样去修行呢?

  当我们读完一些经文后,发现大部分经文没有具体内容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不像学太极拳,有一招一式去模仿去练习。我们这两年多的学习修行,主要是打坐,念经,拜佛。

我们知道绘画和摄影技法的区别,绘画是在空白的地方一笔一笔划出来,是加法;摄影是选景聚焦,把不要的去掉,是减法。那么修行呢,是加法,是减法,还是加法减法都要用呢?

我们熟悉的一个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常常勤擦拭,莫使惹尘埃。

这是《六祖坛经》里讲的,这样子的修行就是减法,因为我们的本心就像镜子一样是明亮的,是干净的,由于镜子被灰尘覆盖了,就需要打扫我们的内心,去除杂念妄想,保持一个觉醒的状态。

另一个偈子,我们大家更熟悉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的杰作,按照这个偈子,修行就是加法。寻找佛性就好比盖楼,一砖一瓦,一层一层的去盖,终有一天会盖好这座大楼,也就找到我们心中的佛性。只要我们每天培养我们的正知正见,一天天积累,最终会明心见性,觉悟成佛。

对我们这些生活在世俗里人,每天接触各色人物,各样事物,各种利诱,修行的数学题加法减法都要去做,也可能要用到其他数学算法呢。

正所谓:菩提树下好修行;

                  加法减法住心中;

                  如来宝藏是佛性;

                  成佛全靠多用功。

第三,怎样才算成佛呢,成佛之后会怎样呢?

古往今来,出家人众多,学佛的人更多,每个人都想成佛,到底有没有成佛的呢?如果有成佛的,我们能看得到吗?

有一个朋友曾这样描述,就用减肥成功来比喻一下成佛。如果成佛就像减肥成功,从一百公斤减到七十公斤,别人能看得出来,自己也能看得出来,更能感觉得到,那该多好呀。

我告诉他成佛不是身体的变化,而是心灵的升华,你是看不到的成佛的。

既然看不到成佛的,他又用蜻蜓来比喻一下成佛。

蜻蜓点水,是把卵产在水里,等这些在水里的卵慢慢长大,变成幼虫,然后就飞出水面,变成蜻蜓,翱翔在天空中。蜻蜓再也回不到水里了。

我们这些未成佛的就好比那些在水里的蜻蜓的卵,幼虫,那些成佛的就像飞出去的蜻蜓。因此,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境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里。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那是飞鸟和鱼的距离。我们是看不到那些已经成佛的。

其实对那些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士,特别喜欢谈论成佛的问题,对成佛这个问题有各种不同的偏见,误识。误以为成佛之后就可以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就可以呼风唤雨,点石成金,就可以翻江倒海,撒豆成兵。其实成佛之后会怎么样呢,用马祖道一的弟子慧海和尚的话就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什么事都无所谓。不要有百种需索,千般计较。

我就用我所理解的成佛回答这个成佛的问题:

假如我成佛了,别笑我,我说假如我成佛了。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但我知道一切都是空的,都是身外之物,我不再贪恋物质享受,而会活在当下,而会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用一句流行语来表达,一辈子不长,对自己好点,下一辈子不一定能遇见,对身边的人好点。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但我知道人生是苦的,当面临人生生死离别,悲欢离合,我会坦然面对,当碰到不如意的事,我会欣然接受,我不仅能苦中作乐,更能以苦为乐。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我依旧会同普通人一样,依旧会有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但这只是一个瞬间,一个刹那,一个念头,但是下一个瞬间,下一个刹那,另一个念头会升起,告诉我不要执着,要放下一切,包括这些念头,就像河水一样让它流走。用六祖惠能的话来,那就是,烦恼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我成佛后,我还是我,......

哎,总是我,我,我,没有放下我执,离成佛还有十万八千里。不写了,等成佛之后再写吧。

我们在以后的学佛路上,还会有更多的疑问去请教去思考,去质疑。这三个问题只是我的个人总结,不当之处,错误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入寺院有三不问,很多人都问过,你呢?

我觉得应该是一不问修行,二不问师承何人,三不问高寿。成为僧侣的人已经看透了如此复杂的事情,他们想要的是和平。如果他们问门外汉一些琐碎的事情,又提出麻烦,他们就会违反门外汉的禁忌。一般来说,只有外行人一见面就会问这些问题。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记得进入寺庙,永远不要问以上三个问题。

佛教和道教都注重精神实践。恐怕只有一个人能知道精神修行的程度。我意识到和其他人一样,我们必须记住不要向老师询问精神实践。这被认为是对僧侣的非常不尊重。精神修行水平很高的人非常谦虚。他们可能会说他们没有练习过。只有那些没有练习过的人才会夸耀自己的成就。

其次就是对于僧侣来说,通常不可以直接问谁是对方的师傅。佛教有不告诉师傅真相的规则。因此,如果你不熟悉此僧侣,那么你就不应该问谁是僧侣的师傅以表示对僧侣的尊敬,所以这点也是禁忌。

当我们遇到老年人时,我们通常会问他们多大了,他们多大了,但这不适用于家庭成员。修行的人注重“道不会说长寿”,因为佛教的价值观是爱生恨死,追求自我解放。此外,还有一些人信仰佛教。住在寺院里的和尚叫做“和尚”,隐居在山林里的隐士叫做“隐士”,在家学习佛教的人叫做“外行人”。这些佛教徒也是如此。在与他们交谈时,他们不能问自己的出生日期和年龄以避免禁忌。

关于佛的三问?

1.佛陀从来没有要求人人都出家学佛,在家学佛一样可以证果解脱。小乘是比较重视出家的,但是在家学佛也可以证得三果阿那含,阿那含是“不来”,此生终了、不生欲界,下一世必证阿罗汉,所以证得阿那含实际就是解脱。大乘就更不用说了,维摩诘菩萨是在家证果的典范。

2.虽然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质,但毕竟不可能众生都成佛。当然如果您的假设成立,大家都成佛了,那么由众生业力感应所成的宇宙,也就不存在。这样好与不好,各人立场不同,见解自不会一致。不过,我以为不可以用世俗的、物质的观点来理解为好。成佛并非忘记一切,佛陀“无知即全知、无能即全能”。

3.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常寂光土,本无形体,故不可见。报身,十地果位以上菩萨可见。我们常人只可见佛的应化身。奈何应化之身的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除了佛陀的声闻弟子外,众生都难见佛身,这也是此世界众生业感所致。佛陀虽然普度众生,但也受因果规律的支配,所以佛说自己有三不能:“众生度不尽,无缘不能度,定业不可转”。所以,众生不见佛身,是众生的业力所感造成的,不能怨佛陀。

学佛十问(3)

1.问:怎样看待佛门的出世与入世?

 答: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2.问:总想逃避现在的生活,怎么办?

 答:逃得了就逃,逃不了就面对。

3.问:《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世间法也是佛法么?

 答:一切法皆是佛法,是说一切都蕴含着佛法,关键在于你能否看到。看不到的话,世间法当然只是世间法。

4.问:信佛多年,遇事还有烦恼挂心头,最快放下的方法是什么?

 答:找到正确的修学方法,但关键要老老实实去做。

5.问:如何才能做到心静呢?我做事时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很苦恼。

 答:做每件事的时候,先试着让心专注,专注地走路,专注地吃饭,不要在做着一件事的时候,同时想着其他n件事。

 6.问:学佛所发的愿心,和妄想分别的心有什么不同?

 答:愿心萌芽时,也是妄想。只不过,这一妄想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利益一切众生。通过这种愿心,可以扩大并成就我们的慈悲心,进而藉空性见之力,将其中的杂染成分逐步剔除,使之清净无漏,成就佛菩萨那样究竟圆满的大慈大悲。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是妄心。就修行而言,不仅离不开妄心,还须运用妄心完成对心的改造。包括慈悲心、空性见的成就,皆离不开有漏识的作用。

7.问:从佛教修行的角度我们该如何养生?

 答:健康的生活,关键是知道如何抉择,知道什么该做而什么不该做。因为行为会成为习惯,进而演变为性格和心态,成为左右生命的核心力量。现代人的需求很多,这种过度在乎会使人不知不觉中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固然焦虑,得到后又会因担心失去而恐惧。于是乎,心始终处于动荡和不安之中。修行,是让我们的心超越这种患得患失的状态,回到当下,回到心的本来状态。所谓当下,就是没有设定,也没有起点和终点。现代人往往觉得压力很大,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我设定的执著。有设定,就会有期待,很多常态就会被这种期待放大,变得不同寻常,变得让人紧张。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等待中的时间会比平时慢得多,也无聊得多。原因就在于,这段时间被我们附加了设定和期待,从而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如果没有这些附加因素,同样是在等待,但内心仍是安然的,波澜不起的。

8.问:印光法师在自己的卧室里挂着一个“死”字,了悟生死,您如何看待死亡?莫言受到佛教轮回概念的启发,写出了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在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死亡不是解脱,而是另一个痛苦现实的开始,如果真有轮回,您认为一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吗?

 答:通常,人们是从生活来看生死,似乎有开始有结束。而佛教是从生命来看生死,在生命海洋中,我们这一期的生死,不过是一个泡沫的形成和消失而已。所以,死亡的确不是结束,而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中转站。到了这个站点,你就需要转车。但会转到哪里去?下一站的车票,就取决于我们的业力,也就是身体、语言、思想行为形成的心理力量。

9.问:什么是幸福,我们怎样把握幸福?

 答: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确实存在问题,他们往往是从外在条件来考量,如家庭、地位、金钱等。事实上,幸福只是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感觉。当然,外在条件也是激发幸福感的助缘,但关键是在心灵而非物质。若一味外在条件,以为得到某些东西就能幸福,无疑是本末倒置。我们不仅要对幸福的内涵有正确认识,还应以正当手段追求幸福。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却在不断长养心灵的负面力量,以至把心都做坏了。须知,“心”才是幸福的根源所在。若是这一基础被破坏,即使拥有再多,也很难感到幸福了。

10.问:我常常有一种感觉,当我感到幸福时,心里往往患得患失,怕这种幸福的感觉会很快过去,那么我们其实不应该追求幸福的感觉是吗?

 答:也不是说不追求幸福。刚才讲到,幸福是一种很不稳定的感觉,若是我们既在乎它,又觉得抓不住它,自然会患得患失。如果我们非常清楚幸福是什么,又有信心获得它,就不会感到害怕了。所以,我们要培养把握幸福的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5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