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的享受观(佛教的享受观念是什么)

学佛百科2023-03-14101

佛教的情感观

佛的弟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人是有情众生,人是有情感的。人从那里来?佛教讲就是爱。十二因缘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是一个链条,彼此套在一起。佛祖也主张,在家的弟子过正常的生活,出家弟子有出家弟子的规矩。佛祖的教导是非常自由的:你愿意出家你就出家,不愿意出家就不出家,但是各有规章制度。

佛教还有个词是慈悲,佛教的爱和慈悲有上什么不同呢?爱是自私的,爱是痛苦的,它是一个人暂时占有欲的满足。就像一个人爱唱歌,爱跳舞,但是他不能蹦蹦跳跳二十四个小时。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暂时的感官 *** 的满足。就像人身上痒,他用指甲挠一挠,感觉很舒服、很快乐。如果一个人不痒,那么他就不会挠。

佛者,大慈悲心也,佛陀怎么样教导众生在爱的世界里过好自己的人生?佛陀告诉我们,用慈悲去运 *** ,用理智去净化爱,用礼法来规矩爱,用般若来化导爱。慈悲是无条件的,是不分对像的,是没有界限的,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爱,相反,它是有范围的,有适当的空间和距离的。你是我的父母亲、兄弟姐妹,我就去爱他。出家人把爱升华到慈悲,不仅关心自己的父母,还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关心的人。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他有苦难,只要他有痛苦,只要他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就会按照菩萨道勇往直前,不求回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

佛教的慈善事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般若蜜贯穿始终。当一个人有烦恼的时候,爱也是一种烦恼,慈悲是一种智慧。当你感觉到爱带来痛苦的时候,就把心量放宽,想一下慈善事业。你对儿女做的再多,他认为是应该的。他吃饭都很困难,喝水都很困难,连基本的医药都没有,你出一千,出三千,给他打一口水。当他喝到水的时候,那种快乐,你的快乐会超过他。相信我们都有善心、都有善行,都有同样的感受,希望在爱护自己家人的同时,也关心社会上需要帮助、需要爱护的人。

出家人怎么对待情感?出家人也是有情感的,吃五谷杂粮。出家人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行无常、观法无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这层皮迷惑了。剥落这层皮,每个人都都是我们不愿见到的。当我们的身体受到意外伤害的时候,流出一点血,在身上或地板上,你不会感觉它干净。你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口腔里每天都流出很多不干净的东西。把这层皮揭开之后,你就不会自恋,就会对一切众生起一种慈悲心。

真正能看淡物质生活的人是少数,也就是说真正能出家的人是少数;多数人喜欢物质的生活,追求感官 *** 和物质享受。但是,佛陀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也就是说,当你爱它的时候,你就会怕它失去,产生了恐怖。你会保护它、爱护他,比如你买了一辆汽车,你就会怕他压坏了、怕他被偷了。多一件东西,就多一份担心,就多一份烦恼。所以说就比如人的八万四千根头发,一根是一个烦恼。多一样物质,就会多一样烦恼;多一份物,就多一份罣碍。出家人把它剃了,剃掉所有的烦恼,没有罣碍,什么烦恼也没有。

佛法有比丘道、有菩萨道,中国是大乘菩萨道,不仅关注自己的解脱,而且在闹市红尘中自己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值得赞叹的!

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后,唐太宗两次劝他还俗、一起治理江山,分半个江山给他,玄奘大师说:我从小是在水里长大的,你现在让我到陆地上生活,我不能适应。你的心计、领导才能我没有学会;我从小就出家,我的使命就是学习佛法、弘扬佛法。唐太宗就不强迫他了。第三次他就让宰相房玄龄大力支持,让他在西安翻译佛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世俗人眼中,有很多人对佛教不了解,认为佛教是迷信,认为出家人可有可无。认为是不是(出家人)没有什么能力才跑到佛门去了?其实大错特错,在唐朝的时候,出家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制度。玄奘大师当时是十三岁,年龄不够,在考场外转来转去,非常郁闷。考官问他:小青年,你在外边转什么?他说我想出家。考官问你多大了?他说我十三。你这么小出家干什么呢?他说弘扬佛法,最终的目标是成佛,现前的目标是弘扬佛法。所以说,出家人有远大的志向,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所以顺治皇帝赞叹:「黄金白璧未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黄金白璧多、金银财宝多值钱,当然,对大家来说小case,但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当然,出家人看起来悠哉游哉,其实也很辛苦,为了众生也要刻苦,日夜操劳。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出家人的那种奉献精神:「不为自己谋安乐,但愿众生脱离苦!」

自古,帝王将相、社会贤达、士大夫为什么与出家人交流呢?出家人不会与他争名夺利,不会笑话他、看不起他,不问他今天是平民、明天是官员,永远平等看待,永远是朋友。希望今天在座的我们,永远是朋友!

这次佛法的大门为大家敞开了,希望清华大学国学班的总裁们、总经理们来到佛教圣地,沐浴佛的智慧、沐浴佛的阳光,相信这次长安之行、「长安悟佛禅」给你们带来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关于佛教与情感,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佛陀的格言》。薄薄的一本,网上就能搜到。另一个是《建设佛化家庭》,关于佛陀怎么教导在家弟子:先生怎样爱太太,妻子怎么爱丈夫,父母怎样爱孩子,母亲怎样爱女儿,怎么和邻居相处,怎么孝敬父母。佛陀是大慈悲的、佛陀是大智慧的,我们能接受佛陀的教育是幸福的。

佛教四观是哪些内容

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二观:人生如梦,在此梦中我们不应沉湎快乐,不应执著痛苦,梦中我、人、快乐、痛苦等等一切皆为虚幻,当一觉醒来时,无可寻觅。正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三观: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是佛,未来还是佛,不增不减。惹我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妄念,我若起嗔心,则是对他的妄念发脾气,以我之妄念纠缠他之妄念,如此愚昧可笑罢了。因为自己执著我相、人相,所以才做此愚昧之事。若无我,他惹谁了?若无他,谁惹我了?我之妄念若消,他之妄念亦亡。

四观:此恶人即是以前的我,在无量劫的时间内,我做过和他一样无耻的人、和他一样愚昧的人,和他一样凶狠的人。其时纵是恶人,我也希望别人理解我,爱护我,关心我。我能理解眼前的此恶人,即是理解前世的我,我若能理解前世的我,我也应当理解眼前的恶人,虽然我不赞同他,甚至反对他,但我应当理解他、爱护他,关心他。

儒家,道家,佛家的休闲观分别是怎样的?

佛家讲究四大皆空 休闲观就是无欲无求所以在佛家中可以没有休闲观这一说

儒家讲究天地人三才观天下 休闲观我感觉就是顺其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讲究因果 道生一 生二 三生万物大千世界 休闲观可能就是隐于山林 避于世间分扰

这是我的看法

佛教幸福观是什么?求解答

一、幸福法门长青树判断佛教的幸福观是否有现代意义,关键要看现代社会中有无对人的本性的压制、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是否得到发挥、人的精神是否仍然痛苦。换言之,现代人所受到的痛苦和精神与佛陀时代有无不同,有无共性。如果有的话,那佛教的幸福人生观显然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1.时代变了,但人们所面临的困惑、痛苦的本质仍然还存在。首先,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达到相当的程度,但从根本上说,人类仍然没有摆脱诸“苦”折磨,一切皆“苦”的本质也仍然泛有改变。传统的“苦”的根源仍然存在。其次,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说法是对于人类这一个生物学的整体而言是成立的,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那就有着显著的不同,不论是GDP、人均收入,还是生活水平都是不同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内,这种差别在国家、地区之间还会存在,甚至还会越来越大。再次,从古至今,人们面临的问题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本质都是由困惑、恐惧和希望构成的。简单地说,只要人类还存在着对物质的贪欲,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对人的精神自由的压制、存在着科技进步所造成的异化,人的存在价值就不是彻底的自由的,佛教的人生观也就是更有影响力的。2.西方的工业文明不能医治人们的心灵痛苦从希腊理性主义文明的人文主义思潮,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我是人,我只过人的幸福”思想,以及后来的各种人本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流行,还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这些理论都带有一定片面性,或是带有明显地对自我的强调和凸显,带有对个人角色的无限放大。相反,佛教认为,虚幻的自我实体是人的内在真实生命价值实现的最大障碍,对有形的“我”的顽执正是“我”痛苦的根源。要想消除人生的痛苦就要放弃对“我”这个因缘和合的假相的盲目崇拜,而发挥明达自己的佛性。皈依了佛教并在尼泊尔修行的法国人马蒂厄用现代的语言说出了佛教的这一功能,他说,佛教“是一条路,一条得救的路,将佛陀引向觉醒的路;它是一种方法,一种通过紧张的心理和精神劳动而达到解放的手段。……这条路的目的乃是达到人们所说的‘完善’、最终的认识、觉醒,或者用专业的话说是‘佛陀的境界’。”(《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二、正信佛教福坦途佛教名相概念复杂,这是现代人对佛教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佛教大义,感受佛陀济世本怀,按照佛教教导的原则去做,即是贯彻佛教的幸福观。一个佛教徒只要贯彻佛教慈悲济世、佛陀关怀人生的精神,就可以找到人生幸福。1.用佛教正道指导幸福人生幸福的生活从哪儿来?从根本上说,在一个社会中,任何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正常、正当的生活原则基础上的。在此意义上说,佛教的“八正道”思想就有着长青的意义,其实它是用了一种特别的语言反映了人类最一般的道德规范,不仅对于出家众和在家居士,而且对于一般社会大众也都有着现实指导的意义。如果我们坚守八正道,即能通过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开启觉悟获得智慧,最终达到智慧、光明幸福的人生。不仅可证诸法实相,也可达到的终极的幸福。具体地说,一般社会大众如何借鉴佛教的幸福观呢?(1)正见:佛教所说的正见即是对事的如实知见,这种“见”正是对宇宙万法的正确反映,坚持正见不仅能够使自己杂念不生,心不被邪见污染,更有利于道心的生长。对于现代人而言,如果坚持“正见”,自己即时刻能够使自己“心”住于高尚、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上,而对违犯佛法大义、有损人类基本价值观和社会良心的一切观点或邪教能够增强抵御力,使自己身心不受影响。心为身本,心正则生活正,有正见指导的生活则是有意义的生活,当然是幸福的生活。(2)正思维:能够依正见而对世间之法进行的观察、思维,这种正思是抛开了一切的“我执”、“我慢”而进行的价值判断。 “我执”和“我慢”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着各种形式的表现,如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甚至民族沙文主义都是。其共同点都是不能以“正思维”处理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或者把“个人” “自我”的地位进行无限膨胀,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界缺少宽容、没有同情、不能体谅他人,不能认识到自我与社会的共存共生、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其言行当然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和谐,这样,在现代社会中肯定会遇到挫折,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快乐幸福的人生。(3)正语:佛教的正语即是不说妄语欺骗别人、不以两舌搬弄是非、不以恶口辱骂他、不作巧语。为人之言应当诚实、和蔼、礼貌。中国人常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敬”首先是从语言上表现出来的,其主要也是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对于一般大众而言,你对别人恶口相加,却想得到别人和蔼可亲的语言,显然是很难的。至于花言巧语、搬弄是非、心口不一等,轻则失去别人的信任,在社会上没仃明友,重则可能违犯国家的法规.受到法律制度的惩处。若如此,就会造成人际紧张,社会地位受损,怎能有快乐呢?言为心声,应该把善良之心通过和暧的言语表达出来,不仅能够增加同事问的交流,更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4)正业:佛教的正业是指不对众生有害的行为,像杀生、邪淫、偷盗等都不是正业。此处众生指一切众生,像渔、猎、屠、酒等因为伤害了其它的生命或有碍修慧得道,所以不为止业。我们可以依佛教的大义和佛陀的本怀把“正业”的范围和内容作进一步的阐释或理解:“正业”即是遵守国家法律、符合社会公德、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即不从事非法、违纪,伤害社会公德的事。(5)正命:指以合乎佛法大义,无害他人和众生的方式生活。出家众则是如法获得和使用衣服卧具、饮食医药等。对于一般社会大众而言,应当远离一切如贩卖众生、杀器等行为。那种杀盗淫骗、走私贩,毒等行为虽然可以短时间挣到大钱,但由于不是正业,违反了法律制度、社会公德和人类良心,破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他人利益,所以不为正命,更会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因此,不论是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要以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方式赢利,这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更能使财富促进社二和谐的建设。(6)正精进:即精进努力,不逸杂念,念念趣求,勤于善业。“精:芏”是落实菩萨行的手段,没有精:旦,一切的理想报负无为空谈,所以《维摩经》中说“精进是菩萨净。”我们可以把精进理解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进取、勤奋不缀、见义勇为,不被逆境击倒;在为人原则上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成大善;对正义之葬勇猛无惧,能够经受一切的困难;心地坦然,提升自我。(7)正念:佛教的正念即是坚持佛说正道,不生邪恶。不仅对于出家众,即使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正急可以理解成是高尚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目标,理解成对人类基本价值的坚守,对传统价值的继承,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对佛教慈悲济世本怀的遵从,心中永住众生的利益,情操高尚,境界高远。(8)正定:佛教的正定是指禅定时的心境一如,外不散逸、内不松弛,主要“止”与“观”两种。“止”即入定,“观”即定中起慧察诸实相。简单地说,这是八正道中的唯一的一种对人的精神和心智的煅练。由之,不仅能够提高精神的力量,开出智慧之光芒,而且也是一种对其它道、见、思、行的保证。对于现代人来说,按照一定的方式修习心智,抛弃杂念,净化心灵,正是在平凡世界中体会到人生价值、建设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佛陀的教义是一种人类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不论任何时代、国家和地区,对人生都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佛教的幸福观不仅对于信佛者有着人生的积极意义,即使是不信佛的现代人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生命幸福的方法。即使不信佛,如果你能用佛陀的慈悲精神处世,以佛教对人生意义的实现原则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都会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更能促进人生价值的提高。若达到这一点,人生当然是幸福的。佛教告诉我们,学佛先做人,但学佛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人,只有这种人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三、如法有为福长在佛陀非常重视修戒、修身、修心、修慧作为获取善业的手段。这不仅对于出家者而且对于在家的一切众生都有着深刻和普遍的意义。世人各有所乐,每人乐法不同。但影响人们获取幸福的主要障碍仍然是“迷”“执”“痴”“贪”等。日日不忘破除此等诸魔以滋养心田,即可使人生永远快乐,幸福不会退转。1.破“迷”:神清气爽所谓“迷”,即是对幸福能否实现感到迷茫、困惑。现代人遭受着比从前人们更多的身心压力,其人生之苫也就更多、更重。佛陀苦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发人深省的启迪。使人困惑的是,现代人虽然华字广厦、金肴银盏,却为什么不能感受到幸福呢?破除迷痴,必须修慧。“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萨母之种子”。如若不修慧,f)11不能是说为修身,更不能说是爱身。自净其意,才能真正的由内而外地修身。2.破“执”:卸下枷索不少现代人对幸福有着迷惑,认为幸福即是以地位、华宅和名车为代表的,这是物质主义的幸福观。这种观点不仅不合佛法,也是其它积极向上的哲学宗教所共同反对的。因其貌似正确实则危害无穷,它能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滑向悲观主义的泥坑。佛教一再破的就是对世间诸法“执”空为有,如果“执”心能去,则妨碍人生建设,正如唐代道宣律师所说,“着是病本。”(《归敬仪》中)“执着”之一即是执幸福为对财富的占有,这也是一种古老的执着。心境决定着幸福,人的心境不仅是社会的产物,更是个人的一种生命境界。现代人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不能感受到幸福,正是因为他的心中充满的不是智慧、不是闻法则喜的心情,而是经过量化的物质追求,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的占有。这种把幸福建立在对物质的占有多少之上的人生不仅不是幸福理论,也不是佛法的理论。幸福的获得和心境地解放也不一定非要到深山中去,古德说的“道人未必居云外,到处无心便是山”正是此意。3.破“贪”:心无挂碍《心经》要求我们要做到心无挂碍,只有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什么是“挂碍”?即是挂碍“有”也挂碍“无”,即是挂碍“得到”又是担心“失去”,患得患失,终日惶惶不可终日。如此,心灵高度紧张、精神高度疲惫,日日山珍顿顿海味,又能如何。因为是贪心使心中难以割合,没有给幸福留下一点空间,幸福能存在于何处?所以《圆觉经》中说: “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破除了“贪”心,人生顿时会卸下沉重的负荷。布施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就会关注众生,给贫者以关爱,这也是佛陀的本怀。布施得福,也是对布施的果报。现代社会虽然科技昌明,物质丰富,但仍然有一些人需要得到大家的帮助。如果破除了贪欲,你能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仅是助人于困境之中,也能从中得到助人之乐。在这个社会中,人人相助,人人以助人为最大的福,所以当你偶遇困境窘境时,社会大众即会自然而然地伸出手来。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一个安乐和谐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安乐众生,我们每一个人又都被众生安乐。如此,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吗!4.坚持三个原则具体地说,现代人借鉴佛教的幸福观应当处理好以下三个原则:(1)“安住寂静”与“积极进取”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都要求修道者要安住寂静、离于喧闹,因为心处纷扰之中,难以集中凝神于修心之事。但是现代人可能会说,我们也想安住寂静离于喧闹,但是到那找这样的地方呢?其实,“寂”与“静”都是心的感觉,心中有佛处处静,心中无静处处喧。只要能安于心中之寂,就会远离繁华,达于心清气净。有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虑:佛教的幸福观确实有指导意义,其无欲无求等思想对人生有指导作用,但是佛教是诞生于落后的农业社会中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并不适应。我们怎样解决佛教的幸福观和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的关系呢?首先,不要执于“清净”、“无欲”、 “无为”与“积极进取”在相上的差别,关键是对其精神的把握和领悟。安于寂静本身本是对心田的一种滋养,它绝对不是要求你在公司单位中对待工作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反而是要求你在工作之中能够尽职尽责,同时能够把心安于寂静之中。道场并不都在深山,如有寂静之心,机器轰鸣的车间即是道场,拥挤的办公桌也是禅床。其次,修行就在当下的世俗生活之中,佛法无为与积极进取的现实社会并不矛盾,它们其实是互相促进的。佛教强调因果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获得人生的幸福必须通过个人扎实的努力才能达到。践行佛教慈济精神,本身即是对人生和社会采取负责任的态度的表现。从古至今,有许多统治者和成功人士都是佛教居士或者是对佛法心怀欢喜之人。有的企业家因其一心为善,有着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形象,形成了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促进了个人事业的发展,也更多地回报了社会。这本身即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事实上,如果你对工作积极进取,不违佛说,同时又能把在工作事业中取得的成就力所能及地回向众生,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正是当代佛法的幸福实质。(2)“乐于助人”与“助人为乐”乐于助人是一心为善、慈悲为怀的表现,如果能成为人生努力的一部分,就会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幸福感。乐于助人是人的一种基本的伦理要求,而助人为乐也反映了现代人把“助人”作为自己获取幸福的手段和幸福的内容。现代社会现代,由于竞争的压力,人与人之间的恒距离越来越远,对别人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就更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对贫人的一点资助,对老者一次搀扶,都是你幸福的因缘。甚至当你感到无可付出时,你可以对他言说佛陀的慈悲,对他说明佛陀的人生幸福理论。即使你不信佛也没关系,我们还有一颗慈悲温暖的心地,我们还有一张纯真至善的笑脸,这正是一切人类的正义和善的力量和思想所具有的共同品质,我们可以用一颗心让一个人感受到慈悲的力量,这不仅成就了别人的幸福,更是自己能够得到善报的凶缘。夜晚,你会想到今天你使一个无助的人得到了信心,使一个痛苦的人脸上绽出了真诚和自信的笑容。这样,在平凡的行动中,在当_卜的生命中,你就得到了真正的幸福。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因为你拯救了一个痛苦的生命;这就是度人,因为你通过自己的善业而得到了善的果报。佛法的大义并不是让你仅仅是通读经典,而是能你体达真心,光泽天下。你这就是菩萨行,就是自度度人。正如经中所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3)努力“作福”与认真“惜福”强调“作”而得“福”是佛教的一贯精神,佛陀反对那种游手好闲之辈。禅宗大师马祖道一提出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也成为中国禅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意义上的“作谓”即是指个人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在现代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生幸福的手段,也是唯一手段。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为自己和家庭创造幸福,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把自己服务大众、回报众生的热情和希望落列实处。个人也正是通过劳动以成就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使人生充满光彩。简言之,智慧人生的目的即是要建设幸福的人生,即是“作福”。但是“作福”之后应当如何享受这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则更为重要了。善待好我们的“福分”是我们幸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我们常说的“惜福”。“惜”是爱惜,“福”即不仅是福德、福分,也包含功德,佛教对惜福极为重视。有“作”无“惜”,不仅易把来之不易的福德果报挥霍贻尽,同时,这种挥霍也一种恶业,会影响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因此,众生更要善待自己的福分福业,对一切现实的福报都要以智慧观照,以智慧为人生的灯塔。因为享受“福报”也在时刻地造就着业力。佛陀说“善恶报应福祸相承。”《老子》说:“福?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佛教相信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所以佛教不相信命运,相信是业力决定着福报。人的福报多少、吉凶祸福不是命定,而是因果律的法则,无人能j够抗拒。父母的财富是父母的善业所得,是父母凭其善因缘所享有,这不一定是你的,所以不要对不是自己的财富有任何非分之想,这也是对自己负责。“惜福”不仅是对幸福的享受,是佛教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人生幸福建设的全过程。对于人生的幸福而言,“作福”与“惜福”也是一种“开源”和“节流”的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正因为如此,有的人对物质财富不以为贵,没有想到每一粒谷米之后的汗水和辛劳,更不用说我们的自然资源止在越来越少,地球生态正在遭受破坏。工业文明以占有、享受为代表的幸循观已经不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对而言,佛教的生活观、生仔观、发展观和幸福观越来越有荇深刻的现实意义。与西方工业文明中的幸福观相反,佛教把幸福理解哎不是大量占有,而是合理占有甚至是尽量少地占有资源和财富。从环境方面言之,这是珍惜资源,从个人和众生角度言之,这正是现代意义上的“惜福”啊!佛法的幸福并不是一件人生的奢侈品,追求幸福也不是一种昂贵的行动,而是一件普通而又真诚的善行。作为人类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佛教中有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它们对现代社会中的人的为人处事方式、方法和原则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佛教中优秀的戒律和伦理规范,如:慈悲、友爱、仁孝、守善、诚实、节俭、自制、忍耐、守法、公平、非暴力、心怀大众、敬重生命、追求真理、崇尚智慧等,都是人类文明中的普世道德.在任何时候都是长青的,也是幸镉人牛的基本要求。

佛教是不是不能享受只能是痛苦

学佛是自在的,是轻松的,并不是只有痛苦。

越来越多人修假法出状况,师父都会解释这是消业障,经过不断洗脑,佛弟子想当然认为学佛就是要吃苦受罪。事实上,佛经过六年苦行,知道苦行非究竟,放弃苦行才悟道。外道才苦行,外道才吃素。印度古代有苦行外道,以苦行求取未来乐果。真正的修行,会渐入佳境,纵有反复,整体仍然是朝好的方向发展。

提婆达多和释迦牟尼佛同年,是堂兄弟。提婆达多曾经设计杀佛,想取代释迦牟尼佛的地位。提婆达多提倡“五法”,主张“尽形寿乞食,尽形寿着粪扫衣,尽形寿露坐,尽形寿不食酥盐,尽形寿不食鱼及肉”,特征是崇尚苦行,严格素食主义,以其头陀行“少欲知足、乐出离者”,与印度当时外道的苦行风气相应。

有些佛教徒感觉人间很苦,孤注一掷把所有心思放在求生西方极乐上,对其他事不管不问。这样做是极其危险的,生而为人,一定要先做好份内事:赡养父母,照顾家庭,教育儿女…那是我们人生最基本的功课,如果舍本逐末,一心追求往生虚无缥缈的极乐世界,所有该尽的责任没有尽到,保证会再来人间补修功课。

释迦佛创教的宗旨: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修学佛法要正信,千万不要陷入迷信与狂热。宗教狂热分子干起坏事来,甚至比无神论者更可怕,就像IS恐怖组织。修学佛法同样要坚持科学精神,符合大自然及其规律。千万不要好坏不分,是非不明,动不动就给人扣大帽子。真正学佛是轻松愉快的,绝对不是成天战战兢兢。

(转自灵芝师姐微博)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64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