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事业的功德(佛陀事业功德)

学佛百科2023-03-09143

佛陀的十八种殊胜功德

在《大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中,谈到了佛的十八种殊胜功德——十八不共法。

概言之,佛陀各类功德的圆满程度都远非阿罗汉乃至诸大菩萨所及,所以佛的功德都可以称为「不共」。而此处十八种功德单用「不共」命名,是强调这些功德仅限于佛,声闻、缘觉是完全不具备的。前面列举的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二乘圣者也能部分具有,只是程度不同,而这十八种功德,唯独佛才能具有。

下依大乘经论一一诠释十八不共法:

一是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修行其身,此功德满足,一切烦恼皆尽,所以在佛陀身上从来不会出现不恰当或无意义的行为。

二是口无失。佛具有无量的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都能适应所化众生,使他们都得到证悟,口无失是随身无失而具有的一个自然功德。佛陀在因地所历经的三大阿僧祇劫中,严持清净戒行,常住甚深禅定,得诸种微妙智慧,身口自然寂静无失。

三是念无失。佛善修甚深禅定,因禅定而善于摄持各种心念。由于长时间修习四念处等禅定,佛的一切意业都已完全随顺智慧,对已过去久远的善法都能记忆不忘,所以称为念无失。

四是无异想。佛对一切众生都平等怜愍、予以济度,毫无亲疏远近之别,犹如日光普照大地,为一切众生无偏依怙,无有异想。

五是无不定心。佛的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禅定,没有不定心。定就是一心不乱,若要如实现见万法本性,必须心如澄水般寂静一如,清澈透底;如果心浮气躁,就像风中的灯烛摇摆不定,纵然见到诸法也不能明了其本性,犹如波动的水面无法显现清晰的影像。佛恒常安住在真如法性之中,行住坐卧无不在定中,所谓「语默动静体安然」,正是对佛威仪的最好写照。《天问经》云:「何人无过失,何人不失念,何人常一心,应作者能作,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脱,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

六是无不知已舍。对于众生来说,有苦、乐、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相互之间没有混杂,乐时无苦,苦时无乐,相互清晰明了,不互相错乱。众生由于无明,多数只能察觉苦和乐的感受,对于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常常不知不觉而有舍心。而佛对这些不互相错乱的感受都能认知它们生时、住时、灭时的本性,所以说佛没有「不知已舍」心。

佛的每种不共法都有多种含义,「不知已舍」也称为「不择舍」。佛陀善知度化众生的种种因缘,所以没有「不以智慧简择便舍弃利益众生之事」的问题,无「不择舍」。

以上六种「无失」是指佛在身口意方面的功德。

七是欲无减。欲无减是指佛的善法欲不减。佛深知善法欲的重要性,不仅从来不会破坏,而且努力培养善法欲,在因地勇猛精进地修集善法,毫无厌足之心。即使是成就佛果,具足一切功德,徧知一切诸法,但佛度脱众生的悲愿和善法欲从来没有厌倦。

八是精进无减。佛的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多生累劫中身心常行精进,成佛后依然精进不息,度脱一切众生。精进无减与上面的善法欲有紧密联系,对于善法的猛烈希求,其外在行相便是精进。

九是念无减。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应对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佛对于众生显现的不同烦恼,用不同法门予以教化、度脱,对这么多的教法从来不会忘失。这是因为佛智慧圆满,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通达无碍,自然也对此八万四千教法保持忆念不忘。念无失与念无减不同,「失」是错误,比如在行住坐卧时失念;「减」是不及,比如阿罗汉的神通智慧最多观察到八万劫前,这就是有所减损,念无减也是唯佛独具的功德。

十是慧无减。佛在因地中为累积诸大智慧而努力修行,及至证悟真如法性,了知诸法性空,不生不灭,得一切智慧,三世无碍。因此佛的智慧稳固,无有减损。

十一是解脱无减。二乘圣者虽然得到真实解脱,但并不究竟,唯独佛陀已获得圆满了义的解脱,丝毫无缺,所以称为解脱无减。

十二是解脱知见无减。此知见即是智慧,佛具有无量无边的清净智慧,此智明知一切解脱相。诸如应时解脱、非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固解脱、不固解脱等互不混杂而了了分明,所以称为解脱知见无减。

以上六种「无减」指佛证知方面的功德。

十三是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彻底脱离了有为业缘在世间的业果之身,一切身业都能圆满地随顺智慧,以此功德化现各种殊胜之相调伏众生,使众生各自证悟解脱之道。

十四是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无上的智慧引导口业,用微妙清净的语言化导利益一切众生。

十五是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意业随顺智慧,转入众生心,为众生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

佛的一切身、口、意业都是「先知」,然后「随智慧行」(因此这三种也可看作是前面身、口、念无失之因,随智慧故无失),三门行业无不为利益有情,乃至举手、投足、出言、微笑等等都有利于众生。《中观四百颂》云:「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怨恶众生,如果闻到佛陀呼吸间的香气,便能信心清净,对佛生起欢喜;天人闻到佛气息香,便会舍弃五欲享乐而发心修善。佛的呼吸都能利益众生,更何况身口意三业的功德?

十六是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了知前世」的范围会随烦恼的断除而扩大,而完全清净地彻知一切过去世的功德,只有佛才能具备。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徧知无碍。

十七是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能真实无碍地了知现在世的所有一切。

十八是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对未来世的一切都能了知无碍。

以上三者,指佛的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之事。能通达无碍地知晓三世,并且过去、现在、未来的纷繁形相毫不相杂乱,清清明明,所以称为三世无碍智。四智佛陀彻证了法界的真理,智慧横穷十方、竖尽三世。从横面来说,佛拥有「尽所有智」,徧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纵深来说,佛拥有「如所有智」,对于万法的认识深度,超越了一切世间智者与出世间圣者的境界,到达了最为究竟的地步。因此在经典中,佛常常被称为「一切智人」。

佛教中说的“功德”是什么?(最好用现代语简单直接地说)

楼上的都是瞎扯。功德是功用这个词的高级状态。

功就是功用、功能,把万事万物的功用发展到最恰当的地步就是功,就是善。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说:按照万事万物的天性去满足他们,把他们的功用发展的恰如其分,这就是功德。

举个例子:一棵树,砍掉后能做什么?可以是几把椅子、几张白纸,也可以是一件木雕、一扇窗棂。但是树木的天性不是这样的,树木的天性就是长在那里,沐浴阳光雨露,为世界增加一份绿色。

树木的功用有千万种,但是符合他天性的,最恰如其分的功用却只有一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最恰当的功用还各有不同。

功德,就是在找这种最恰当的功用,找到了就是善。

佛的功德

洛桑陀美上师:《和谐中的圆满》—【佛的功德】

佛有法、报、化三身。佛自性圆满的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达到遍知一切的果位 ,这些等于是佛的法身;化身呢比如乘愿再来的很多高僧大德,他们在世界各地做利益众生的事,弘法利生,或者是佛身上的光泽也好、无量无数个汗毛也好、顶髻、眉间的这些功德等等,这些相好都是来利益一切众生的,也可以说是佛的化身;佛的报身呢,每一位佛经过不断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成就报身,释迦牟尼佛也这样的,获得佛的报身才能够真正成佛。

佛的报身永住大密严刹土 ,在这里成就五种特法,其中第一个是处决定。所有的诸佛菩萨在达到佛的报身以后,生在佛的密严刹土,这是跟极乐世界、其他佛刹土不一样的,密严刹土是最圆满、最究竟的刹土。第二个是身决定 。身体一定要相好庄严、圆满的报身,像佛陀一样,要成就三十二大丈夫相和八十随好,这样才能够生在密严刹土。

在密严刹土所成就的五种特法,第三个是眷属决定。就是说生在密严刹土以后,周围都是圣者菩萨围绕的,像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这些都是十地以上的菩萨。在密严刹土没有罗汉、缘觉,凡夫更不可能有,即使一般的菩萨也没有,一定要达到十地菩萨以上,才可以在密严刹土听经闻法,眷属决定就是指这些大菩萨、圣者菩萨围绕。第四个是法决定。在密严刹土中,所宣说的法都是大乘的法 ,没有罗汉、缘觉等这一类小乘的法,凡夫的法更是没有了,讲说大乘法可以断除最后一点微细的所知障,所知障彻底断除了才能够成为大乘菩萨,这是第四个法决定。

伟大的佛陀经过六年苦修,终于在菩提树下参透真理、顿然悟道。在这期间,魔王指挥魔军用刀、毒箭等种种兵器来伤害佛陀、干扰他修行。但是佛陀如何去降伏这些魔军,他有动过武器吗 ? 没有,佛陀从来没有动过武器,佛陀就是用禅定、用慈悲来降伏魔军的,而且他的慈悲心使所有的兵器全部转化为花雨。所以说佛陀的功德无人能及,他具足无比的悲心,度一切众生,具足圆满的智慧,遍知一切事理。

佛的加持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要有接受的信心才行。就像太阳的光普照大地,但是如果自己躲在山洞里,阳光是照不到的,这不是太阳光的问题,是自己的位置错了。同样的道理,“ 千江有水千江月”, 当水面上有波浪、有波纹时,月影难见,只有水面静止时,才能够看清月亮的影子。所以,佛的加持力不在外面,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如果我们心如阳光照大地、静如止水映月影,一切清晰可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