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说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是什么心理)

学佛百科2023-03-1476

人生感悟名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所经历,有所历练。一切的挫折困难都是我们攀上成功之巅的垫脚石,都是我们驶向彼岸的一张张船帆。所有的外在的大大小小的曲折风雨,都是为了磨练我们的心志,锻炼我们的毅力,不只是要把我们的躯体锻炼得壮如耕牛,还要不断充实我们的内心,慢慢淬炼,捶打走其中不实的浮躁、傲慢、偏执、贪婪等等,现出其光彩耀人的一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生感悟名句95句,大家快来看看吧。

1、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心柔顺了,一切就完美了;心清净了,处境就美好了;心快乐了,人生就幸福了。不管活成什么样子,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一切喜怒哀乐都是自己造成。心宽了,烦恼自然就少了,日子自然就顺了,人生也就圆融自在了。在意多了,乐趣就少了;看得淡了,一切皆释然。

2、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最坚强的坚强是什么都不在乎。人生一辈子,有时想想,还真是除了生死,什么都是闲事。没有一样是你带来的,也没有一样是你能带走的,来这世上颠一回,一切的拥有只不过是借来的,总有一天必须连本带利还回去。不如一切随心,一切随缘。

3、什么都别再说,我不想懂,至少我一直在路上。或许。淡定真的可以通向成功,或许吧,你的淡定成就了你的成功。而我,一次又一次卷入失败与忧愁,自己是如此执迷于成功,很努力很认真地在过好每一秒钟,却始终不及你。还是一直执迷。

4、有理想的人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也只是一时的过程。

5、财富无常,终会用尽,应当舍弃吝悭,广结善缘;地位无常,终会衰败,应当舍弃自私,无私奉献;名气无常,终会失去,应当舍弃我慢,传递爱心;亲人无常,终会离散,应当舍弃报怨,与睦相处;身体无常,终会衰老,应当舍弃贪执,勇猛精进。无常的观念里诞生永恒的真理,生活的点滴中发现觉醒之道。

6、冥冥众中,你是不是我为缘而几经轮回的那个人?[你说]:是的。五百年前的那一天,你无意中经过了有我的路,我一直等你,来实现这场擦肩而过的缘。[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我苦苦哀求佛祖,让我们再结一段尘缘。

7、你若觉悟,就会"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8、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9、我知道,那是因为,我过度的想你。

10、别等不该等的人,别伤不该伤的心。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过客;有些事,常常让我们很无奈。与其伤心流泪,不如从容面对。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爱的时候,让他自由;不爱的时候,让爱自由。看的淡一点,伤就会少一点。

11、相逢一笑是一种气度。我们生活在繁杂的人世间,必须和我们周围的人打交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我们没有权力要求他人怎么样,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我们的心态,当我们面对那些一贯冷若冰霜、自视清高、目中无人的人,面对那些对我们冷嘲热讽、恶语相向的人,面对那些有意无意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人时,粲然一笑,顿时就化尴尬为自如,化干戈为玉帛。人间三干事,一笑皆了之。

12、生活需要微笑,无论你身居何处,无论你去向哪里,真诚的微笑永远受欢迎。它让平凡的生活增加乐趣,让相貌平平的人增添色彩,让困苦和挫折历练成坚毅和果敢,让陌生和隔阂化解为熟悉和亲切。它是一种磁力,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关系融洽,生活美满,幸福快乐。生活需要微笑,构建和谐需要微笑,让我们每天都洋溢着真诚而和善的微笑吧,在微笑中生活,生活就在甜蜜幸福里!

13、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没有对与错,没有迟与早,只有合理的存在。因为痛苦,才使我们的人生得以如此丰富多彩,因为感受痛苦,才能让我们时时珍惜幸福。真正的独立,是能自己承担最坏的结果,在任何境况下,不怨天尤人,不轻言放弃,抬起头,往前走。

14、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

15、你笑了,一直站在那儿傻笑。我不知你为何发笑,我也不想知道。也许是在笑我的幼稚,也许是笑我的痴傻,也许是笑我的异想天开。

16、于是,当有一天,你遇到一个看起来完美的人,也许你们并不适合彼此;而当有一天,你遇到一个完全意料之外的人的时候,也许他才是你的真命天子。

17、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而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

18、谁说的一盏灯光下一个故事,今夜的故事只在我指尖泅开,或许是水墨情韵,或许是满纸落花。合着衣裙,我在月色妖娆的窗外听你远去的脚步……

19、当太阳再升起,所有的杜鹃萎身谢礼,化成声声的杜宇,唤你不如,不如归去,你仰首看着今日的天空,似乎和昨日并无差别:你舒开手中的书卷,一样的道理,一样的铅字。而你的殿堂已是前尘,你的爱情已成往事。就把一款款的道理还给线装的书架,把一滴滴的泣血留给春泥,把一身姿态给验尸的风雨,夜半湖心,秋虫唧唧……当太阳再升起,所有的杜宇声声唤你,所有的人间恩爱,你已双手归还而去。

20、但愿世上从来就没有过怀念,没有过遥远的相思留下的眼泪,没有过断肠的告别和激动的重逢——我们是第一对!如果你迷失了道路,我将化作一条小径铺在你的脚下,请你沿着它奋力地向前走去。如果你由于干渴而疲倦,我将化作一条小溪,请你走过来,弯下身子痛饮。愿我变成世界上你所喜欢的一切。

21、至于我,是向自然学习,是只爱真理的,哪怕只是真理的一个影子,也使我感到欢欣鼓舞,胜过一切给人带来荣华富贵的谬误;这宁愿在光天化日之下凭着我短绌的天资到处碰壁,也不肯在黑暗中凭着谨小慎微使自己得救或者发财。

22、在生活中,有一种人,我们可以称为"批判者",他总用挑剔的、批评的眼光看世界,即使你站在阳光下,他也只看到你投下的影子;另一种人,我们可以称为"感恩者",他习惯于用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的人事物,甚至你伤害了他,他也感恩你给予的难得的成长机会。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你怎样,你的世界便怎样!一个人若心胸狭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即使给他全世界的一切,他仍然觉得得到太少,有诸多不满;一个人若心胸宽广,对任何事物都不执着,即使他生活简陋,屋里只有一张床,他依然觉得天地很宽,心怀感恩。

23、忘掉忧伤吧,忧伤与快乐只有一念之隔,面临难过之事,叩开那扇淡然的门,把结果想得再糟一点,你会发现自己还挺幸运的,至少没有落到那种结果。那么,你就没有忧伤的理由,昂起头,挺起胸膛,用微笑去面对这一切,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并没有那么糟。

24、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雨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裁,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25、快乐是一种心境,它和生命的形式无关,它和得失成败无关,它和财富多少无关,它和朋友多寡无关。满足,产生快乐;豁达,拥有快乐。保持乐观、满足和豁达的心态,快乐就会永远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幸福就一直与我们为伴。

26、花开花又落,月圆月又缺,人生就如同这大自然一样变幻无常,只是,面对人间的万千繁华,几人能看透?正所谓: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27、这诗般动听的音乐不属于我,这蜜般甜的月色不属于我,这飞捷轻快的舞步更不属于我……你可知晓?比星星更遥远的相思属于我,比风儿更匆忙的脚步属于我,比夜晚更深沉的眷恋属于我哦,这思念之河,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它日夜地流,不停地流淌,都流向你的心田,都流向爱的海洋!

28、想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就算吵架、就算生气、就算分开,也会再在一起;想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就算我们很忙、就算我们很累,只要见到彼此就会温馨一笑,我们会一直走下去;想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蹒跚漫步,夕阳西下、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然后轻松抚着你的脸庞轻声说句:对你的感觉一直都在。

29、每个人的经历乃至这个世界都是因缘所致,佛陀从来不会造出一个怎样的世界或是怎样的人类,所以,很多外在的事情是很难改变的,就好像你种下了一粒豆子,然后虔诚地祈求佛陀,让这粒种子长出一个南瓜,这是佛陀帮不了你的事情。

30、热情待人;与人交往,热情是第一个被对方感知到的优良品质,这也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规则。因为人们总是有这样的感觉,那些热情的人肯定会有一些其他良好的品质,如有爱心、乐于助人、对生活保持乐观态度、容易接近等,而这些都是人们在交往中希望看到的。

31、当我们把眼神从繁华中移开,把心绪从纷乱的世事中拉回,细心地去品读生活时,就会发现人生到处是美丽。也许一片飘飞的落叶能让我们感悟生命的来去从容,也许一场忽至的夏雨会让我们明了人生原本就是阴晴有时,也许一处新绿的萌芽会让我们升起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许一片轻舞的雪花会为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带来心灵的洁净。

32、梦后楼台高锁,春江绿水。唯见燕莺清唱,山映斜阳天相接。轩窗独屹,明月冷寒凝不断,天淡银河星际寥。望穿秋水天涯路,那一袭粉嫣飘逸,那一袂紫芬罗衫,纤指嫣然一笑百花迟,盈盈仙子相偕相偎的曲调。红尘相伴,愿比翼缠绵,陇首云飞,痴了几度锦瑟年华。默默凝眸深情处,那一痕倾城容颜,飞絮了人间的风情万种,相见长相守。

33、人生就是这样。想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聪明;想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优秀。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长处,你就会成为聪明人;善于把握人生的机遇,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机遇,你就会成为优秀者。对他人的成功像对待自己的成功一样充满热情。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借人之智,成就自己,此乃成功之道。

34、小黑驴,小黑驴,知道你长大了,想媳妇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小黑驴也要当爸爸了,不怪你,正当的,婚也结了,种也下上了,乖乖地回家吧……

35、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

36、生活中并不缺乏机遇,而是人们缺少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素质。如果我们有了很高的素质,即使生活中没有机遇,也能创造出机遇。

37、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永远不会。

38、生命的极致,一定是站在了哲学的最高处;灵魂的美妙,一定是走进了艺术的最深处。

39、对待丈夫如同对待孩子,你须时时对他注意,设法引起他的兴味,否则他必脱开你,出去淘气!

40、大家都知道是一时之气。所以谁都不会抓住不放。

41、生命中最好的事情就是找到那个知道你所有的错误和缺点,却依然认为你非常棒的人。选择与放弃,是生活与人生处处需要面对的关口;昨天的放弃决定今天的选择,明天的生活取决于今天的选择;人生如演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的人,才能赢得精彩的生活。

42、人的一生中,总会出现一个这样的人,让自己想入非非,想爱却不敢爱的人,或许只有这样的人的存在,我们的一生才能更加完美。或许有了这样的人存在,我们才能在紧张的工作中,找到一丝生活的味道。在纷扰的世界里,五味杂陈,在追逐的人生历程中,我们拖着疲倦的身心已没有太多的心思去认知情感的味道。我喜欢夜,就是因为我喜欢在这繁杂的世界里给自己一个心灵安静的'空间,尽情释放自己的忧伤,尽情飞舞自己的情感。给自己一个哭诉的时间和空间。

43、总有一段路,需要一个人走,那就勇敢地漫步,华丽地走完。生命里的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每一次失去都是一种获得。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即使是最平凡的人生,你取其是让性命生锈,不如让性命领光发烧。

44、不要让生活与工作失衡。

45、每个人一年至少可以做一次天才;真正的天才只是把他那些独创见解集中在一起而已。

46、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但我觉得爱是想碰触由收回手。

47、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还是多关心、多体谅爸妈!毕竟维持一个家不容易。

48、生活的艰辛谁都避免不了,经常地去思考生活快乐的一面,有些时候需要尽力而为,有些时候需要随缘面对,一定要习惯生活的磨砺,把坚持培养成一种生活习惯,一定要淡化那些生活的烦恼与纠结,因为那些对生活的意义来说无关紧要。

49、送别人鲜花,最先闻到花香的是自己,送别人泥土,首先弄脏的也是自己。

50、说了不等于做了,但做了就等于说了。

51、只要我一直保持热忱,就不会觉得枯燥。虽然我现在是没有赚到钱,但只要我保持着激情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大家会看到我的商品;可如果我现在就放弃,那我的商品就永远不会卖出去。

52、得意的时候要置之淡然,失意的时候才能处之坦然。婚姻如此,人生更如此。

53、在你没有的时候你要多想想自己凭什么拥有。

54、生活中,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一个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

55、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清目前的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走自己的道路,人生,越努力越幸运!总是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就已经长大了。大人的世界蛮累的很难懂,有那么多字典里无法解释的字眼,还有那么多努力做好了也不会被所有人喜欢的事情,这些都要坦然面对。

56、Jordan打了一辈子的篮球,是很难在棒球场上找到自己的舞台。不要让忙碌蒙蔽了您的双眼再回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7、试问于多少人能够懂的爱情,或者说是来自你内心深处的情感?

58、人要尽量减少敌人的存量,遏制敌人的增量,控制化友为敌的变量。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59、失恋了,就努力寻找对方的一些缺点,这样就不至于太难过、伤心。

60、无论是流星还是信仰,我喜欢你了,此刻,我坐在你对面看着你,有点距离不过没关系。

61、假如把摄像头对准一个人,摄录下他的所有言行,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剪辑,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好人或坏人。

62、时光中,做一个不语含笑的女子,看看书,写写字,累了依窗小憩,闻花香,听鸟语,或安静的牵念一个人,每天默念你的好,闲了与你种种花,锄锄草,如此,己然足够的好。

63、生活就是,一个耳光接着一个耳光,把人从梦里打醒。

64、心动则情动,情动则灵动。不动则不伤,一动则成妄。

65、等到他占得先机,这也很可能是他最先抛到脑后的东西。

66、年轻时希望一生年少,拥抱时渴望瞬间变老。

67、人活的快乐,就必须要有一个好心态。有位哲人说得好,"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么只有变自己。"改变自己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68、人有一张皮,每天涂上不同的色彩,再带上不同的面具演绎自己想要表演的人生。

69、让乐观成为生命的信仰,不管是在痛苦的时候,还是在无助的时候,让它成为一种治愈的力量,或者是面对烦恼的一种方法,只要你愿意面对困难,你就会发现,面对的困难要简单的多。

70、如果你把我的感情当成一场游戏,我玩不起。更输不起,花言巧语,谁知道我微笑背后的痛苦,爱由一微笑开始,一个吻成长,最终由一滴眼泪结束,受了伤,结了疤。最终还是留下痕迹。强迫自己忘了你,但爱过才知道我不能左右一切,也许无言才是最好的安慰。也许回忆是最好的结局,傻瓜也都一样,都逃不过悲伤。因为有梦在身上所以甘心流泪。

71、人生的路经历过,才知道有短有长;不要在别人的眼光里找快乐,不要让过去的事情,成为你未来的包袱,那样你会永远不幸福。所谓幸福,是用心感受的,那些回不去的,不是幸福的源头,而是伤害你的利器。

72、其实人生会有很多阻挡我们脚步的大山,我只能对它呐喊"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73、人生就像喝酒一样,第一杯入口,天地之间豪情万丈,便是青年时代,第二杯下肚,微醺,朦朦胧胧之间,看到人情冷暖,人已到中年。第三杯入腹,醉了,醒了,看破了世事,这便是老年了。

74、生活不需要华丽的外衣,也不需要甜言蜜语,需要的是平平淡淡地过完每一天。

75、顿悟,是一种感觉,像水一样的漫过,忽然间,曾经模糊的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76、你以为有人变了,其实不是他们变了,而是他们的面具掉了。

77、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78、感觉别人的人生都在进步,只有自己的人生在原地踏步!

79、春来早,柳枝俏,柳的人生观应该是简约的,浓淡相宜,疏密有致。那就做一颗柳树般的人物,飘逸洒脱,晓春知岁,清待人生,出离繁华之外,融入静美之中。

80、曾经的朋友,我不会再跟你藕断丝连啦,也不会再给机会让你伤害了~你不在乎我,或许是因为我不够好,不够好不代表我要放下身段讨好你,也不代表我不会变好!如果我过得很好,我根本不会让你轻易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81、宏愿是乐成路上的指南,信念是永不放弃的呼叫,热心是乐成者的胸怀,耐性是驱赶坚苦的利剑,责任心是迈向乐成的肯定!愿五颗心伴你乐成路上每一天!

82、坚强不是看你在崩溃前有多能掌控一切,而是你崩溃后如何收拾残局。

83、不管过去如何,过去的已经过去,最好的总在未来等着你。真正的失望不是怒骂,不是嚎啕大哭,也不是冲你发脾气,而是沉默不语,是你做什么我都觉得和我再也没有任何关系。

84、春天出此刻盛天的花卉里;秋天出此刻丰硕的果实里。

85、当我们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的累对孩子的成长帮了倒忙,我们是不是尝试着让自己和孩子都轻松点,多一些自己和孩子发展的空间,放松,放松。

86、我就好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会为你而改变的!

87、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自己可以复制自己,但别人不能复制你。

88、劳谦:有功劳而谦卑。论优秀人才如何自处。

89、事情看透,你就明白该如何进行;人情看透,你就明白该如何相处;事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事了;人情看破,你就不想做人了。所以,只要用点心,其余只是接受。要做到不去在意他人的言语很困难。嘴巴是别人的,人生是自己的。

90、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

91、生命是在于内心的丰盛,而不在于外在的拥有。人生就如一本书,有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不管是困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快乐。人生就是一局棋,充满了危难和机遇;人生犹如一条路,有坎坷和坦途;人生好像一条河,有九曲回肠和一泻千里;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富的。

92、人生的路有多远并不重要,当务之急是珍惜生命的每一秒!

93、追求人生圆满,要经过一生的努力,不可半途而废。首先要融入社会,拥护和热爱这个社会。其次要有奉献精神,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第三要有仁爱之心,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凡事要有责任心,敢作敢为,绝不妄为。第四要遵守法律和维护社会公德,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最起码自己不做坏事,要有公德心。第五要努力学习,加强个人修养,处好正常的人际关系,学会包容和谦让,更要做好诚信。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宰相肚子能撑船,也不要小肚鸡肠,凡事不必斤斤计较,心态好,延年益寿。

94、行为会养成习惯,习惯会造成性格,性格会缔造命运。

95、请相信,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丰盈了我们的人生。请相信,青春的可贵并不是因为那些年轻时光,而是那颗盈满了勇敢和热情的心。

“无我”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和心理?

"一切法无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能认识丶理解丶领悟到,则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实际亲证到,则是自性本觉的开悟境界,起码是"等觉菩萨″的阶段层次,接近于佛了吧!

"佛″,是"觉者“。心地境界觉丶行圆满,具五眼六通,得"无漏″智慧。"无漏",乃是断尽一切烦恼。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达到五种神通,唯证佛觉者可得"漏尽通″。

不到真正"无我",怎能断尽烦恼,得“漏尽"通?烦恼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识心田,无始劫积累的"妄想丶分别丶执着″的业力种子,断尽谈何容易?别说六道凡夫,即使三界圣人,阿罗汉丶辟支佛丶大菩萨,都是在分段修行证果。小乘圣人(声闻丶缘觉)断的是“执着″心,大乘菩萨断的是"分别"心,等觉丶妙觉还须断最后一分无明,方能证佛法身,进入无"妄想"境界。

"真诚丶清净丶平等丶正觉丶慈悲"一一一这就是"无我"的成佛境界。"清净"心,无执着无污染,即是阿罗汉的境界,独善其身丶"自了汉"。平等"心,无分别丶以众生心为心,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贤丶地藏丶观音,诸大菩萨的境界。"正觉"到位,妄念除尽,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圆满丶无余涅槃丶大圆镜智丶无量光寿,与众生融为一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回归了本无生灭丶本自清净丶本不动摇丶本自具足丶能生万法的自性本觉。

要想当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证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随缘丶念佛"。

"万法因缘生,佛说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皆是"无常","我"即无可执着也。理上虽明,还须实修证得方是受用。看破帮助放下,放下进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学,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无我是一种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万物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体大悲。

无我无自私心,无分别心,无嫉妒心,无贡高我慢心,无嗔恨心,无邪心,无妄心,无痴迷心,众生平等,谦虚恭敬。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心空无一物。眼不随色转,耳不随声转,鼻不随香转,舌不随味转,身不随触转,意不随法转。内心降服六根六贼。不能听见打鼓就上墙,要心如如不动,不去也不来,对外界没有见闻觉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达摩初来中国时,没人识真佛,都不听他讲法,只有一只鸟对达摩说:“西来意,西来意,教我出笼计”。达摩说:“两腿一蹬,两眼一闭,即是出笼计"。这只鸟很快领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赶紧两腿一蹬,两眼一闭。主人回来看见他心爱的鸟蹬腿了,急忙把这只鸟从笼中拿了出来,放在手心上,想鸟怎么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机,这只鸟突然扬长而去。这鸟真的出笼飞走了,它自由了,再不会被监在牢笼里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无我相得解脱自在。

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逍遥自在得解放。

一个人体证无我后,他认识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间的真相。他发现,当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认识中的那一个个虚幻的枷锁后,生命所执着的那个“我"消失了,以前的那个个体意识消失了,我″死″了。继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宇宙意识,对此浩翰无际的心灵,有人感叹,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庄子《逍遥游》中那只笑傲于天地之间的鲲鹏,即是对此时心灵状态的隐喻,那是无边无际的自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的大逍遥。

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发现这个真相,将那个受限的自我溶入这无边无际,浩翰的宇宙中去。这时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会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深悟诸法空相,真实的法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时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我们超越二元思维的局限,来到了一体的心灵意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无我

空我

空了利义

无我

尘心

无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先接过别人的东西,然后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别人。——导语

什么是我执

我执就是自我意识太强了: 你们都是错的,我才是对的 ,你们都应该接受我的观点、我的理论,听我的。 我执重的人,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出发点。

那么,自我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坚固的妄想和妄念,只是一种念头啊!你打破不掉,超越不了,自然就有我执。

有了我执,你为人处事根本玩不转。 只有把我执的力量彻底消除了,也就是所谓的“大死一番”,你才能无我。一个无我的人到哪里都不会碰钉子,到哪里,大家都会接受他、欢迎他。

无我的人如何与人交流的?

那么,无我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和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呢? 无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先接过别人的东西,然后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别人。 或者先把别人的东西接过来,把它变一变形(其实已经是你的东西了),然后再传回给对方。这就是有智慧的人做事的方式,有境界的人做事的方式,无我的人做事的方式。

所以我们要度众生,不要先去说服他,而要先接受他的理论。当你接受了他的理论,他就不会提防你、排斥你了,这时候你不就可以把你的理论介绍给他了吗? 不要强势地用所谓的大道理去说服别人,更不要一开始就强迫别人跟着你走。你要先接受他的观点,跟着他走。

佛菩萨度众生都是用无我的方式,凡夫度众生都是用我执的方式。 所以凡夫度凡夫,成功的几乎没有,甚至越度越少,自己也越度越不愉快,越度内在的空间越小!

但是,消除我执真的不是一句话的问题,它必须经得起现实生活的检验和磨练。我们在佛堂里都觉得自己无我了,破了我执了,一出去为人处事,才发现我执还大得很,还有一个坚固的妄想。突破我执的确很难,但有一点我们能做到, 就是以退为进,圆融处事 。

退步未必不是前进,示弱未必不是强大

在座的都是佛的工具,都在弘扬佛法,当你想度一个人的时候,他反而给你讲一堆大道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你不需要跟他辩论。按常理,一个人输了之后会高兴吗?你把他驳倒辩输之后,他还会接受你吗?嘴上图痛快,打赢了口舌仗,但你知道你因此而失去什么吗? 你失去了人脉,失去了人缘,失去了人家接受你的机会。

辩理的场景一般都是:你想把对方驳倒,对方想把你驳倒。这时候你就装着倒下,他不就高兴了吗?他高兴的时候,你马上跟着说:我口袋里有样东西,你来看一看,尝一尝。他美滋滋地拿过去一看一尝:哎呀,真好看!真好吃!(众笑)所以啊, 退步未必不是前进,示弱未必不是强大 。事实上,内心越强大的人,越敢示弱;内心越脆弱的人,越不敢示弱,相反,他会把自己装得很强大。

佛法是讲给知音听的

真正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所学的佛法是真理, 为什么要那么急急忙忙地胡乱推销,贱卖真理呢? 要知道你手里拿着的可是宝贝啊!急什么呢?宝贝是要留给知音的。就好比一个美女,她是不会为那些不懂她的人化妆的,只会为那个懂得欣赏她的人化妆。

同样, 佛法是也讲给知音听的 。来的人若听不懂,只能说句阿弥陀佛,合个掌,鞠个躬,留个善缘,然后默默走开。他听不懂,不接受,你把他骂一顿,结果除了结个恶缘,还会如何?所以你手里有真理、有黄金,不需要着急,总会有知音、有识货的人。真理是说给知音听的。

人与人之间确实有个缘分的问题。但我们往往把这个“缘”理解得很笼统。什么是缘呢?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不清的,就叫缘。 与其说两个人有缘,不如说两个人的品质相近,素质相当,品味接近,志趣相投。 倘若品质、素质不接近,彼此之间又怎么会有缘呢?所以说,人家与你无缘,你不要抱怨。你有真理,必然能找到知音。你的素质好,自然能找到相知的伴侣、知心的朋友,你急什么呢? 其实,你刻意强求,正是我执的体现。

——摘自万行大和尚著作《心灯》

万行大和尚简介:

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年佛学专业、7年闭关、18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

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2000年至今,东华禅寺18年间向 社会 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教堂”称誉。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 社会 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做公益志愿者就是”无我”的高境界,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他们就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明白是非之后当有主张,些时不可“无我”;面对宇宙万物科学奥妙,不可能“无我”,包括了“你”、“我”、“它”。在利益面前“忘我”奉公可以“无我”,是一种高尚情操;在 养生 休息时,可以“无我”是一种完全睡眠壮态。在思想与能力都超前时,回过身对后来者“化类引哺”,此时“无我”是种博爱丶慈善丶普渡丶济天下!其他“还真全无”。

“无我”相对于执著于“自我”,人生的这个“我”,这个肉体和由肉体而产生的六尘,其实只是一种偶然的存在,并不是实有的,一切都将随岁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个宇宙形成的时间相比,简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么值得执著呢?俗话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个人如果能够明白执著于“我”的虚妄,便能够体验到灵魂的净化,并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

而现实生活中做到“无我”并非常事,人们常常执著于某种念头,比如为了满足自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不惜衍生许多痛苦烦扰,却往往忽视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 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切众生,都有一个“我执" , 就是把“我”这一现象执著得很厉害!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烦恼,一切不实在的观念、往来思想都当成是真实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其实,我们一切的思想、心理、意识的变化,都是那个“心”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或变化,并不是真正的心。可当人们把现象抓得很牢时,就会把这些变化看成是心。 佛家恰恰讲究恒常而非刹那。学佛的晚课上,每天都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今天已经过完了,这个寿命又少了一点,今天过去,今天不会再来。年轻的过去了,衰老也没有多久的停留, 看起来非常悲哀。可是,这悲哀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对生命无常的参悟。人生如梦如露亦如电,实在需要稳住心神,才能坐看云起,不被幻象所迷惑,修出一颗禅心。 佛与众生的差别?佛主总是大慈大悲,一切在“无我”,而芸芸众生,总是执着于“自我”中物质精神欲望、名利场,难舍难割。许多人可能会暗自发笑,佛的境界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达到的,其实不然。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做凡夫而已。换句话说,一切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 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所以后世禅宗经典,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心即是佛,悟到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到, 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三样平等。

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认为自己不可能是佛。所以,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成佛。

人生修道、证道,为什么不能成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因为首先“身见”去不掉, 总觉得有我,有这个身体,必须把身体看得很牢。一般人总是认为六尘缘影是自心相。什么是六尘缘影呢?外面的光,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声,耳朵听得见的声音。香,鼻子闻得到的气味。味,舌头尝得到的味道。触,身体感受得到的感觉。法,意识想到的思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机能,就是人们生于尘世的“六根”。外界的六尘,六种物理现象,与肉体的六根相互作用,产生了影像,谓之六尘缘影。例如,照片、电影、电视都是缘影,都是假象,可是,这些缘影很厉害,都会引起我们的喜怒哀乐。看到它们痛苦,我们也痛苦;看到它们高兴,我们也高兴。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要受它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想想我们的思想,都在六尘缘影中颠倒。比如我们很多人看电影,看到最后就被电影中的人物、事件感动得流泪,虽然明知那是假的,可还是感动得当场掉眼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被六尘缘影所欺骗。人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六尘缘影,昨天所发生的事情能留得住吗?能再把它摆在眼前吗?不能,这些都过去了,都是六尘缘影。可是,所有的人都经常回忆昨天的事,有时气愤得不得了,有时难过得不得了,有时欢喜得不得了。南怀瑾说,一切众生都陷入在六尘缘影里,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心。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摆脱各种烦恼的困扰,就必须摆脱各种关于“自我”的幻象,不再执著于我。

凡是学佛学禅的人,首先要建立一个明确的人生观。学佛的人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这一生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偿还欠债的,以报所有相关之人的冤恨。因为我们赤手空拳、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一无所有。长大成人,吃的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父母、师友们给予的恩惠。只有我负别人,别人并无负我之处。因此,要尽我之所有,尽我之所能,贡献给世界的人们,以报谢他们的恩惠,还清我多生累劫和自有生命以来的旧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而为世为人,济世利物。大乘佛学所说首重布施的要点,也即由此而出发。

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其实和佛家的慈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其实和佛教的精神完全吻合。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也正是真正的佛家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

众生皆看佛是佛,看人是人;而佛祖却看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只是因为误落尘世,才沾染了凡尘俗气 ,别蒙蔽了心灵的光辉。只要自己愿意修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朵盛开的莲花,也都有一粒佛的种子。用一首诗来形容,便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成仙的境界,如能成仙就“无我”了。

中国文化,其实就两个字:“无我”。

什么是无我?其意思是:一是无常非恒;二是不能做主,不能自在。另外两种意思是说:一是没有自我,没有我这个人;二是不抱一己之见,忘我,无私心、无邪心。

如果一定要理解这个无我,那么必须知道无我之含义。无我并非什么事都无所谓,无我是摆脱我执、我见、我爱、我慢这些与生俱来的烦恼习气,不要受它控制。

以无我而能成其我,以放下小我而能看见大我。

人都比他自视的为高,而智慧是解脱之道,要脱离苦海并不一定要出家,只要去掉一个我字。

学佛不是要得到,而是要放下。利他的过程,就是逐步放下“我”的过程。

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打破我执,达到无我。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学会无我、学会奉献,不要凡事总想着自己,要学会去掉自私,真正的去为别人考虑,这样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在。

心中无杂念、无私欲、无是非,就是无我。要想达到无我的境界,就必须净化我们的心灵,看淡世间繁华,有宽容之心,有强大的自制力,有一种坦荡、淡定的心态,有一种我为人人的精神。

执,则痛苦;执,则怨恨。一个人若想真正远离烦恼,就不能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那么自私,要学会先把自己放下,多替别人着想,这也就是所谓的打破我执。如此徐徐渐进,在达到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情况下,就进入了无我的状态,此时,也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

只要你能真正看破、想开、悟透,最终就一定能修成正果。而达到此种境界的人,看似一无所有,事实上,世间万物却皆为他所有;看似一无所得,事实上,他才是真正地得到了。

狭小的心胸,要慢慢在对人对事的境界中去磨练,发现一切痛苦都是因“我执”而起,一分一分去淡化它;在利他、助人中体会到无私的快乐,一分一分去增长它。必须有这个碰撞、思考、改变的过程,即“历事练心”。

大家都有我执,无我对治我执。无我不是真的没有自我,而是放下起心动念总是以自己为中心,证无我境界的人处处考虑众生,以众生解脱为中心 ,觉得这种就是无我境界。

大道无私,不应当只求自己之解脱,当求普渡芸芸众生;不应当囿于个人的私利、欲望、偏见、执念,而要做到慈悲、热情、大度、宽容,而又无我。

也只有做到无我,才会有博爱、仁慈、同情;也只有无我,方能容万物而又廓然无我的人,才会悟道,才会看透尘市,才会对世人的关心、同情。

无我的状态,是要从空性中去领悟。实际上,凡夫众生是很难做到真正的无我,真正能够做到无我的,都是那些心存善念、长久修行之人。

不管你学佛、学道、学儒、还是学基督教,都行,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今天比昨天更无我,明天比今天更无我。如果你越来越无我,你就走在正道上。

遗憾的是,很多人把修行的过程,作为加强自我的过程、强化自我的过程。他越学习,他越自我;他越学习,他越自恋;他越学习,他越陷在自以为是,这么一个陷阱之中。那么这样的所谓的修行,实际上不是修行。

一些学佛的人,动不动学了两天佛,整天拿佛理去套别人,批评人。就像 社会 上流行的那句话,就是拿着马克思的手电筒,整天照别人,就是不照自己。

修行人的衡量标准就是一个字:我。你是不断地无我,还是不断地强化自我?不管你学佛的、学道的、学儒的,你爱学什么学什么,哪怕你什么都不学,你越来越无我,那你也是个修行人。

老子的智慧是:虚则是无我,静则是无欲。因此,无我,重要的是无杂念;学道,重要的是虚心。

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所见的一切,都带上个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在于以物观物,忘记了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境界,是喜怒哀乐的呈现,是对世事人情的体悟,是心中的一段春色。

世间无我,处处是我;舍小我,求大我;弃邪心,守慈心;人不知有我,我不知有人;无我玄之又玄,有我众妙之门;求静而无我,人生之妙境。

“以自我为中心”是令我们痛苦的根源,修行就是要逐渐拔除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痛苦。“无我”是修行的结果,不能倒果为因,实现它需要方法和时间。

“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我们与人比较高下、计较得失,都是为了保护“我”、利益“我”,让“我”快乐,结果产生了嫉妒、骄慢、嗔恨等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理智的行为,把自己身心都推向痛苦的深渊。

佛说众业是道家说的什么

以下是佛道儒的区别: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 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 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佛说人生是苦,能否以苦为乐呢?

以苦为乐不如追求真正的开心快乐。

。。。。。。。。。。。。。。。。。。。。。。

上帝创造人,是为了使人享受人生的开心、快乐、自由、幸福。

人,如果享受了人生的开心、快乐、自由、幸福,并因此而对上帝心存感激,就符合上帝意愿,就是走在了上帝的道上。

寻求开心、快乐、自由、幸福,尽情地享受人生旅途上的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由此而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心存感恩,就是做人的道德,也是人生的主要价值和意义。

我们向往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我们祈望能过上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但如何才能达成所愿实现理想呢?

首先,要抓住宗旨,即: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走上帝的道,这是达成所愿的前提条件。其次,要消除胜负心、斗争心、比较心、嫉妒心、埋怨心、占有心,最大限度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心无所住,与性合一。然后要明白,生命的过程是一场场游戏,要会玩游戏。

以上要求是获得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基本保证,但做到以上要求后还不够,还要重视达成所愿的方法途径。

开心要在同频共振的集体生活中获得,一个人生活是永远获得不了开心的,与不同频的人们在一起,也是获得不了开心的,所以,要寻求同频共振的人群,争取与他们一起劳动、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生活。

快乐来自于劳动创造,一个不劳动不创造,懒惰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什么是快乐,只有那些勤奋劳动,努力创造的人才能从自己的劳动创造中体验到快乐的感受。

自由不会从天而降,自由要靠争取,没有人会给自己施舍自由,天赋的权利要靠自己维护,当一个理论,一种说教、一种思维法力、一个程序、一种制度、一个人、一群人限制了自己心灵、精神、肉体的自由时,要果断地说“不!”自由是生命最可宝贵的东西,失去了自由,就等于把自己置于了奴隶地位,奴隶是没有自由的。

获得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想轻而易举地获得自由是痴人说梦,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不经过彻骨的痛苦和艰难的磨练是难以企及自由王国的。

幸福来自于无私奉献,无私奉献的越多,幸福会越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一辈子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幸福的滋味的。为着人类的幸福,为着所有生命的幸福而忘我奉献服务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无私服务的对象越多,幸福会越多,无私服务的对象越少,幸福会越少。

让我们向着开心、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境界努力跋涉攀登!

佛说人生,有那些?

总的来说有四种:一,知恩图报(这是孝者),二,任劳任怨(这是智者),三,无私奉献(这是仁者),四,无为常为(这是圣者)(此是四种正修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70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