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心静一切都静(心静一切都好)

佛曰:心静能平万物,万物归一,事事随心。是什么意思
心静能平万物,万物归一,事事随心的 意思为以下
佛就是要你心平静
因为这个世界让你不平静
佛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不是风在动 而是你的心在动
就是说保持不动
跟石头一样 讲的是平常心 佛就是讲心要怎么平静
怎么摆脱欲望 我认为佛并不能救世 因为其思想是不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 真正救世的人可以改变这些不美好的。
扩展资料
本句出于大随求,梵名Mahā-pratisāraḥ ,音译作摩诃钵罗底萨落,乃观音菩萨之变身,略称随求菩萨,密号与愿金刚。
种子字为钵啰(二合)(pra)或吽(hūṃ),各代表此尊之众德及大日如来之分德。
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中之一尊。
此菩萨常随众生之愿求而施予,故称大随求。其形像为:头戴天冠,宝冠中有化佛;项带
大随求菩萨
缨络;通身金黄色;八臂戴钏;作坦然无畏状。
其右第一手持五钴跋折罗,其余三手依次持镑鉾、宝剑、钺斧钩;左手四臂依次持莲华、梵筴、宝幢、索,上身披天衣,下身着彩裙,双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大随求菩萨尊为末世信仰的菩萨,其愿甚深。
因能随众生之所求,除苦厄、灭恶趣、使一切众生所求圆满,故称为随求。
大随求菩萨的随心陀罗尼,亦名大随求菩萨消灾免难延寿咒。
《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卷下)》的一段原文如下:
佛告阿难:汝欲知法,善听,复当为汝更说随心陀罗尼。
即说咒曰:唵,摩尼,达哩,吽,泮吒。
(又一本:呜哄,摩纫[驮利],[虎哄],泮吒;又一本:俺,摩纫,达哩,哄,泮吒)
若受持者不须择日,不择星宿日月,不问斋与不斋。
于如来前,或于像前,或于净室,或舍利塔前,随心所持香花,尽心供养。
于白月十五日,洗浴清净,著新净衣,随力所办供养。为护法故,须三种白食,作一方坛,随心作之。幡灯随力办。
诵心中心及随心咒各一千八十遍。
于像足下便取睡眠,于晨朝时如来即为现身,及圣者金刚亦为现身,十方菩萨诸天即来围绕,一切行愿皆悉满足。
若身自知犯触及有诸罪,诵至万遍,自得现佛清净光明之身,乃至一切诸法。但诵百万遍,无不尽知。
无有别持之法。
若有一切难伏怖畏之像,能怖人者,但以右手中指屈入掌中,以大指押中指节上,阴诵随心咒,不过百遍,自然降伏。
毒害火灾,以气吹之,自然除灭。
难灭能灭,难除能除。
若有一切障难之事,但以二手合掌,以头指、无名指掌中相钩,小指、大指、中指掌中相著合,面向四方,各诵一百八遍,罪垢消除,障难并尽。
若有上毗那夜迦,欲令降伏者,应声降伏;不伏者,以右脚大拇指按地,诵咒百八遍,其时毗那夜迦七孔流血,自然降伏。
十方世界所有通虚及持咒仙,及四跋陀及八龙藏界,所有秘法,一切诸有情类,应心呼召,无不顺伏。
唯除恶法,不入此中。
若欲所求诸天香供养者,仰面看天,诵咒一百八遍,其香即下。
若欲往十方佛刹菩萨境界,但以中指指天,呼摩醯首罗相随天处不入。
临命终时十方诸佛临顶自迎将己世界。
欲求现身不死必佛世界者,但诵至十亿遍即得。
必此天地更不改颜,除不至心。
若有至心不应此者,我即妄语,所有经教并是魔说,非佛说之。
……
佛告阿难:若我说此法要,穷劫不尽所有所求者,依我上法求之,无不果遂。
诸有所作一切事业,无问大小,尽皆成就,满足无缺。
若能常持,直至菩萨,得不退转。若能日日作此法者,持此心者,能与世间作大树王,荫诸众生得离诸苦,能令一切皆得佛心。
一切众生得不退者,皆犹此人持诵威力。
为什么佛教有个静字,曾国潘为什么也要我们一生都必须静下来。
静有两层含义:
1.心静。即对一切外境界及虚像,保持心定,如如不动;心不动则无乱象繁生,无无明烦恼,这是佛命智慧。
2.环境静。使自己处于寂静环境,以保持内心清净。
基于上述两层含义,不难想象静能生慧,因而智者大都好静;并远离浮华喧闹!
阿弥陀佛!
十句让人心静的佛语禅心,句句都是人生哲理(深刻领悟)
1. 水,越淡越清澈;人,越淡越快乐。水中参杂的东西越少,虽然貌似少了许多不同的味道,却越显清澈亮丽。人生看淡的诱惑越多,貌似缺少了许多做人的欢乐,却因心的简单而少去更多的烦恼。享受,都以付出为代价。你扮演的角色越多,活得就越累。淡然,使人简单;简单,使人快乐。
2. 经过人生的所有缘分,有相遇,也有错过,有尴尬,也有勇气,那些所有不经意的淡忘,就需要我们拿出勇气来忘记,生活,如一面镜子,心中有,便有;心中无,便静;心中空,便悟。学会微笑,学会面对,学会放下,让一切随心,随意,随缘。生命就是一种残缺之美,坦然面对,或许欣慰。
3.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放弃的过程。有所放弃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没有果敢的放弃,就不会有顽强的坚持。放弃是一种灵性的觉醒,一种慧根的显现,一如放鸟返林、放鱼入水。当一切尘埃落定,往日的喧嚣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懂得: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失去也是一种收获。
4. 此生不过几十年,谁也不知道下一秒是不是最后一秒,也不知道下一秒突然错过哪个人。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生活中的历练,让我们理解了责任,理解了这社会能给我们的所有尊重;于艰难中,懂得了承受,懂得了坚定,慢慢地丰满我们自己。人生没有永远的悲伤,也没有永远的欢欣。
5. 人生苦短,转眼就是百年。同事之间,兄弟姐妹、儿女之间,或长或短,或好或坏,都是互相陪一程而已,在一起就是一种缘分,我们应相互珍惜、维护、相互支持、宽容,形成整体强大的合力。我们理应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要相互关心帮助,对儿女要呵护。所以,人生苦短,理应相互宽容,互相陪一程。
6. 人生就像坐火车。车到中途,上上下下是常事,多少人彼此擦肩而过之后便老死不相往来,只有知心朋友和爱你的人一直陪你走向人生的最后一站。不要太多忧郁,不要太多在乎,真正值得你在乎的人事,总在你的左右。人生的火车,到一站看一处风景,不知不觉已是终点站。随缘,知足,人生旅途才会充满幸福。
7.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8. 人生其实也就是选择,有所放弃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实、饱满、旺盛。没有果敢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放弃是一种灵性的觉醒,是一种慧根的显现,一如放鸟返林、放鱼入水。学会放弃,才会有所收获。当一切尘埃落定,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才会真正懂得放弃其实也是另一种美丽的收获。
9. 看透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透的人,处处都是困境。拿得起的人,处处都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都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都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都是迷途。想得开的人,处处都是春天;想不开的人,处处都是凋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决定权也在自己。
10. 静能生慧。让心静下来,你才能看淡一切。静中,你才会反观自己,知道哪些行为还需要修正,哪些地方还需要精进,在静中让生命得到升华洗礼,在自观中走向觉悟。让心静下来,你才能学会放下。你放下了,你的心也就静了。心不静,是你没有放下。静,通一切境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禅语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赏析:
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
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
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扩展资料
原文:
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原文解释:
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71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