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学佛人如何包容别人(佛会包容所有人)

学佛百科2023-03-1492

学佛人如何与不信佛人相处

用你佛弟子的言行举止去感化他们,当自己没有智慧去说服他们也相信佛法,就不要说。继续精进自己,等条件圆满以后再度他人,度不了别人的时候,只有先度自己,有智慧度他人再去度他人

怎样去包容他人的习性

我们并不会包容,甚至对别人生起嗔恨心,有伤害他人的行为,其实这些都是在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其实,就是你自己嗔恨,你自己心里不舒服,若是你去伤害他人,就是给自己带来麻烦或者灾难。

我们学佛修行,也是要以智慧去消除这些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怎么办?就要修忍辱,安忍。你特意去克制、控制自己的情绪,这都不是好的办法,你应该很智慧地面对这种事情。这时,你可以思维佛法里讲的这些道理、真理。

比如说,他人来伤害我们、欺负我们,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我们信佛就要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谁造谁受。你现在遇到这样的事情,就说明你的前世肯定也这样地伤害过对方,冤冤相报嘛,今生他就来找你麻烦,来伤害你,这也是自己的因果,没有别的。这是从因果的角度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己所遭遇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嘛,这也是自己的因果,这样自己就能以淡然的心态去解决。

其实,《感恩歌》这首歌的歌词特别好,“感恩伤害过我的人”,为什么呢,“他让我坚强”。他人给你创造这些对境,都是磨练你自己的机会。自己从这样的对境中,能够磨练自己的信心,锻炼自己的心态。人的心态是很重要的,不能暴躁、不稳定。把这些当做他人给我们创造的一个机会,当成一种好事,这也是一种方法。

此外,你可以站在空性的角度去思维。这些都犹如空谷中的回音一样,没有什么,都是虚假的。

如果你能这样很智慧地去面对,才真正从心里,而不是在表面上接受这些。只有从心里头能够包容,才是真正的包容。

学佛之人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更好相处?

您好:众生就是自己,渡众生就是度自己,一切有情无情都是一个本源。假名真心本性,就像水性虚空遍一切处,缘起成水成冰,不离水性,水性不增,缘散不见水冰,不离水性,水性不减。江河湖海乃至地下地上,体内体外,物内物外,水性周遍同一体性,佛菩萨在觉同体大悲,众生在迷分别你我自相搅乱。自私自利的人是未觉悟的迷了的佛。他也是在帮我们,看清我们还有没分别、执着,有没有感恩的心、慈悲的心,恭敬的心。向外则有分别,向内只有自己,心无内外如梦中境界,唯是梦人一心所现。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为我一人是凡夫。

请问学佛人的一个问题

《梵网经》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从上面这段经文,常常认真体会,就能渐渐包容看不顺眼的、不服气的、憎恨之人。

智随法师:学佛如何面对人事善恶?

问:皈依佛门之后,如何面对日常的人与人、生活与工作、善与恶的矛盾?答:我们学佛之后会发现这个世间很不圆满,很残缺。人与人之间有矛盾,善与恶之间有对立。不学佛时好象觉得这个世间很好,学佛之后发现世间有很多与佛法相违之事。其实学不学佛世间本来如此,有善有恶。不学佛不太关注,也不知何为善恶。学佛之后,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这些善恶就更明显了。可以说,是佛法让我们认清了善恶。那么学佛之人该怎么来面对这些善恶问题呢?可能很多初学佛的人都会很焦虑,甚至越学佛烦恼越多。不学佛好象还好一点,越学佛这善恶的观念就越发强烈。善恶观念强烈,就会导致我们心中的是非观增强,对外面社会的种种现象极为不满。学佛的人要有智慧来看待这些问题。一、关于人【根机不同】首先从人的角度来看,佛法告诉我们:众生根机是不一样的,要知道人有差异,众生的根机不同,来到这个世间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如同树上的树叶一样,每一片都不同,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人有差异,自然就有高低,有好坏,有对错,有善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是每个人的业力形成的。学佛的人就要有理智,必须看清这一点。既然每个人都是活在他的因果当中,在承受他自己的果报,我们理智的看待就可以了,不需要去管他人的善恶,我们管好自己。学佛首先是改善自己,佛法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我们不能拿着佛教的种种戒律、道德来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他们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用佛法的要求来衡量、指点别人,随时用一个尺度来看别人,这样我们自己就会很烦恼。学佛是自我改善,自己改正自己。自己改变了,心量大了,境界高了,你再看其他的,心中就会有变化。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尊重他人】首先,就是要尊重人,人人都有他的因果,人人都在自己的因缘果报当中生存。我们要尊重对方,不论他的好坏。尊重对方,是学佛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以佛的眼光看,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不仅仅是尊重了,那应是恭敬了,不敢轻视每一个人。在《法华经》里面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在大街上看到每一个人,都会顶礼说:“你当做佛,我不敢轻慢你。”不论这个人好坏与否,他都会向他顶礼。后来很多人很讨厌他,扔石头打他。他就躲得远远的,还是继续顶礼说:“你当做佛,我不敢轻慢你。”我们学佛就要有这种观念: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管他好坏善恶,他有佛性,他将来也会成佛,我们要尊重对方,不要轻视每一个未来佛。从佛的角度是要度化一切众生,我们已经学佛的人,就是先觉者,那么先觉悟的人应该帮助未觉悟的人。你要度化他,就要尊重他——尊重他的人格,敬重他的佛性。【慈悲相待】第二点,我们尊重别人,要度化别人,对人就要有爱心,要有慈悲心。我们有慈悲心,才能感化别人,才能去说服他,劝他改恶向善,甚至来信仰佛法,来念佛往生等。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人家与我们自然就有距离。当然,凡夫的爱心是很有限的,这时就要多体会佛心了。我们看众生都是有高低的,凡夫自然以凡夫的心量来面对世间的人。然而我们看佛,他要普度一切众生,他有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可以看到一切众生的前因后果、善恶表象。但是,他毫不计较,也不烦恼,他还要发心去救度这一切众生。身为学佛的人就要体悟佛心,体悟佛心之后,我们就会有佛心,会用佛的慈悲心来面对世间的人,去关爱他们。小至家里的亲人、朋友、有缘的人,然后扩大至一切众生,乃至从人道到六道众生。当然,凡夫众生不可能像佛那样有广大的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我们就从有限的范围,从有缘的人身上去发挥自己的作用,把佛的慈悲传给他们,慢慢去感化,可以影响周围的人来接受佛法。【包容体贴】第三点就是要关爱、包容、体贴我们身边的人。人人都有烦恼,人人都有缺点。作为学佛的人首先知道自己是凡夫众生,善导大师讲:“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反过来看周围的人呢?大家都是‘彼此彼此’啦,都是凡夫众生。当然,印光大师讲了一句话,就是:“看自己是凡夫,看其他人都是圣人。”祖师虽然这么讲,但是我们做得到吗?很多人都是颠倒啦:看自己是圣人,别人都是凡夫。好像我的修行还差不多,别人都不怎么样。凡夫众生,要把别人当做圣人是很难的。为什么呢?佛法里面有一句话讲的很明白:“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一切佛都是众生。”我们是众生,看到佛都会像众生一样。你看很多大德高僧,很多佛菩萨示现来到这个人间,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举一个事列来说明。在古代有这么一个事例,曾经有一个出家人很想见弥勒菩萨,他发愿在山里打坐修行三年,希望弥勒菩萨示现给他看一看。三年之后,结果一点消息都没有。没有看到弥勒菩萨,他就有点灰心了。然后就往山下走,走到半途看到一个老太婆在那里磨铁棒。他问老太婆:你磨铁棒干什么?老太婆说:我要把铁棒磨成针。听到这一句话,他深为感动,就反省自己:一个老太婆为了一根针都有如此毅力,我为了见弥勒菩萨,这才三年算什么呢?好,再发心:上山继续修行三年求见弥勒菩萨。结果三年过后呢?还是没看到弥勒菩萨。又下山了,下山之时看到一条狗,而且是一条生病的狗躺倒在路边。它的腿上都灌脓了,而且长了蛆。这位出家人一念慈悲心起,就用自己的嘴把狗腿上的脓吸出来。当他把这件事做完的时候,这只狗突然变成了弥勒菩萨。这位出家人心想:最初三年我没有看见您,然后再三年也没有看到你,没想到现在见到您。弥勒菩萨说:我随时随地都在你的身边。你在山上时,吐口水都吐到我的身上了,你转来转去,我都在你身边,可是你看不见。老太婆和狗都是弥勒菩萨示现的,只是肉眼凡胎不认识而已。所以一切众生,我们看他是凡夫,说不定他就是哪一位菩萨示现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因此印光大师告诉我们:视自己是凡夫,视一切人都是菩萨。这样可以降服自己的我慢心,不然我们会很高慢,觉得自己修行很好,别人都不如我。有了这种视一切人为菩萨的心,你看别人的对错就很方便了,就很自在了。他是菩萨示现的,不用计较,矛盾的心理自然就化解掉了。不过真要把别人都当做菩萨来看,有时是很难的。如果别人是金刚怒目菩萨,我们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跟菩萨吵起来。如果我们不能把别人当菩萨看待,那起码有一点我们要注意:我们是凡夫,别人也是凡夫,要尊重对方、体谅对方、包容对方、善待对方,从而感化对方,不要恶心相向。这是对人的问题。二、关于事其次我们来看如何对待世间的善恶。有人就有事,有事就有善恶,怎么来对待善恶呢?【分辨善恶】首先,学佛的人要能够分辨善恶,知道善恶。我们学佛的人如果善恶都分不清,那就糊涂颠倒了,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首先能够知道善恶,才能够改恶向善,才能改变人的命运。我们如果善恶都分不清,自然不能改变自己,也不能影响家庭以及周围的人。我们要自度度人,首先从自身做起,能够分清善恶。佛经有一句话讲:“善能分别诸法相。”所有的法相你要能够分别,好坏、善恶、对错、高低,包括佛法的一些基本理论,以及念佛往生的道理都要能够知道明了。我们能够分辨善恶,在这世间才能看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比如有些人说:我不学佛,只要做个好人就可以了。不学佛的人能够做一个好人吗?不学佛的人肯定没办法做一个好人,他没有善恶是非的认识,连最基本的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怎么会是一个好人呢?我们看不学佛的,有几个人能不杀生、不吃肉、不贪瞋痴?所以学佛第一就是要知道善恶是非。【包容善恶】第二点,分清善恶之后,我们要具备的就是要有心量,要能够包容善恶。这是一个五浊恶世的凡夫世间,这个世间就是善恶对立的世间。在善恶对立的世间,我们要有包容心,好的要提倡,坏的要包容,要能体谅对方。都是凡夫众生,都难免有习性,有业障,有过失。身为学佛的人,要善能了达凡夫之相,如经所言:“达众生相。”众生有种种善恶之相,我们知道明了即可,不生计较,因果现前,该发生的自然就发生了。【慈悲感化】第三点,有了包容心,然后还要有慈悲心去感化对方。当然要看我们慈悲心的大小,慈悲心大的人可以在你的周围波及得很大。慈悲心小一点的人,感染力就不一样。世间有一句话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们“穷”——力量小的人、不能感化他人的人——就可以自己独善其身。比如在工作当中,在生活当中,善恶很复杂,我们不能影响他人,可以自己独善其身。这个世间是一个大的染缸,我们要尽量保持自己少受污染,多一点清净。我们身为凡夫,有时抵挡不了外界的影响,有一个保护层可以保护我们: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光明,可以保护念佛之人。我们多念佛,自然会少受外界的影响,可以保持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如果你对佛法比较通达,又有人格力量、智慧辩才,那么就可以兼顾影响、度化他人。我们知道善恶,也能够分辨善恶,然后有慈悲心,有包容心,就可以去感化、度化他人。这就要有一点菩萨的慈悲心肠了,当然这不是我们初学佛的人做得到的,但是可以慢慢地去培养这种慈悲心。三、究竟而观【没有善恶,只有因缘】另外,善、恶是一个对立的概念,其实严格从佛法究竟意上讲:没有善恶,只有因缘。善恶是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他示现这种缘而已。每个人在他的这种缘之下,你认为是恶,他自己有可能认为是善,只是他的因缘而已。所以学佛的人,我们不能在善恶上执着。他有他的因缘,他示现这个因缘而已。举个简单的比喻,世间有些人看到在高位贪污的人,心里不平衡。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如果在那个位置,是否也会像他那样呢?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在那个位置,很多因缘促使他不贪都不行,很多都是因缘促成的。如果我在他那个位置,也许还不如他。我们应庆贺自己,应怜悯对方。这个世间就是一个染污的世间,是一个五欲六尘的空间。在这个五欲六尘的空间,没有人不被染污的,无人能够保证自己一尘不染。那么我们以佛的眼光来看,这一切都是因缘促成。因缘生万法,善也是因缘生的,恶也是因缘生的。佛法讲:因缘所生的万法,缘起性空——万法的本性都是空的。【不辨善恶,念佛往生】如果从大乘佛法讲,对善恶怎么来看待呢?不辨善恶。善恶都是缘起法,都是缘起有本性空。《心经》有一句话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看世间的人、事不要太认真,要看成梦幻空花一样。他是空幻的,是因缘生发出来的,缘一过就不存在了。你如果很执着很在意,就会起烦恼。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安心念佛求往生西方,就更不需要去计较这些善恶是非了。我们是求往生西方的人,这个世间跟我们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也可以说毫不相干,我们只是在这里做一个过客而已。三十年、五十年一过,这个世间就不存在了,在我们面前就消失了。现在只是尽我们的力量,能够影响一个人念佛,就去影响一个人,能够影响三、五个,乃至可以带动一些人,也只是顺其因缘而已。我们只要自信教人信,劝人念佛往生即可。那么不能影响的人,随他个人的因缘,我们不用去计较。古大德有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若真是修道人不见世间之过,我们安心念佛求往生的人,没有心思去计较别人的过失。所以面对人世间的善恶好坏等问题,以简单的心态看待最好,然后就是念佛。我们遇到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无能为力的问题,别无他法,只有求阿弥陀佛加持,一心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学佛的人,一定要有宽恕的心

宽恕是一种美德。夫妻之间如果互相有宽恕的心,夫妻的感情一定很甜蜜;兄弟姐妹之间,如果有互相宽恕的心,兄弟姐妹的感情一定很好;左邻右舍之间,如果互相有宽恕的心,大家在一起一定很和谐;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彼此互相有宽恕的心,一定相安无事,和平相处,是不是啊?

诸位!你我在因地的凡夫,我们有缺点吗?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做错事,假如我们做错事,而人家一直不肯原谅我们,我们内心会不会很难过?一定会的!当别人有犯错,我们包容他、宽恕他、原谅他,我们的心,一定会较自在、较解脱,这是一定的道理。请问诸位菩萨:如果有一个人他做错事情,他希望得到你对他的原谅,你见怪他心情比较快乐呢,还是宽恕他心情比较快乐?宽恕他!当你宽恕他的时候,他反而会改过向善,他反而会自我检讨;当你见怪他、责骂他的时候,只有加重他更重的忧愁,加重他更不愿意自我认错,这是人性。

好!引用经典世尊的开示,首先引用第一部经: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在这部经世尊开示说:

【菩萨所行六波罗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满,此三皆从不放逸生,何等为三?布施三者,谓一切能舍,不求果报,回向菩提;持戒三者,谓重心敬授,护持不缺,回向菩提;忍辱三者,谓柔和宽恕,自护护他,回向菩提;精进三者,谓不舍善轭,无来去想,回向菩提;禅定三者,谓遍入诸定,无所攀缘,回向菩提;般若三者,谓智光明彻,灭诸戏论,回向菩提,如是名为菩萨六度,一一三种能成满法,不放逸行之所生长。】

在这部《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世尊跟我们说,菩萨在因地修六波罗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满。六度波罗蜜的每一波罗蜜,都以三法而成就。每一个诸佛如来,在因地菩萨的修行,上求下化,一定广行六度。在座诸位菩萨!你我现在在因地生死海中,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将来到了西方果地,要到他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同样也会广行菩萨六度波罗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要如何修成忍辱?在《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世尊跟我们开示说,要修「柔和宽恕,自护护他,回向菩提」,成就这三法自然就圆满修成忍辱波罗蜜。阿弥陀佛的名号,虽然对十方每一个众生,有忍辱心、没有忍辱心,同样慈悲平等救度,但是忍辱念佛的人,与阿弥陀佛本愿相应,不忍辱念佛的人,与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在座诸位菩萨!如此的道理,我们就要了解,念佛的人要修忍辱行。你不要说我念佛是凡夫,我就没有办法修忍辱行,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去忍人忍事,所以别人有做错的,那是应该要骂他、要责怪他,这样的心态对不对?不对。这样你不是一个佛弟子,因为你不包容对方,你的忍辱心不够,那你念佛跟阿弥陀佛的名号不相应啊。

所以我们念佛的人要不要修忍辱行呀?当然要啊。因为你修六度万行的任何一行而念佛,都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相契相应。所以我们念佛的人要修柔和宽恕,对人对事要柔和。不可个性很刚硬,我们本来就是凡夫了,已经是刚强难化了,还不修学柔和忍辱心,我们的修行怎么会进步?你念佛的人个性很刚硬,处处与人对立,事事与人不合,人家会肯定你念佛吗?会不会?不会的。你看念佛的人,个性那么硬,说话那么硬,讲话那么冲,处处跟人家对立,那人家怎么会肯定你念佛? 人家一定认为,你念佛根本没有真心在念,你的念佛只是有口无心。念佛的人常常卷起袖子,跟人家大小声吵架,在街路上大声骂,那人家怎么会肯定你念佛修行。

所以一定要柔和,讲话如果让人家感受到,你内心是非常的谦卑,非常的柔和,你讲出来的话让人家听了内心非常的温馨、非常的温暖,人家当然就肯定你念佛的修行。别人有做错事情,或是因为某种的原因,很不得已有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你知道了宽恕他、原谅他,这样他内心会非常的感恩你对他的宽恕,他会反而改过向善;如果你是一味指责他、见怪他,反而会加重他内心的罪恶感,甚至他会一直越做坏事,越肆无忌惮,反而害了他。

所以我们念佛的行者,要有一份和阿弥陀佛相应的心,因为阿弥陀佛对十方任何众生,都是柔和宽恕。阿弥陀佛若没有宽恕我们众生满身的罪业,在座诸位你我什么人有资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不对?我们过去有很多做错的事情,我们身业、口业、意业都做了很多跟恶事相应的,那么假如我们念佛,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表示阿弥陀佛他嫌弃我们的罪业。但是阿弥陀佛有嫌弃我们众生的罪业吗?没有啊。他发愿要救度的对像,以三途六道的众生为先。所以既然凡夫是阿弥陀佛慈悲怜愍要救度的优先对像,那就是表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柔和宽恕所有一切众生的罪恶,对不对啊?换一句话来说,阿弥陀佛包容了我们所有的罪业,我们有没有资格去见怪别人的错失,有没有资格?没有资格。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更加要去宽恕、包容任何人的过失、不对。所以不要一味的去责怪别人、要求别人,不要一味的去责骂见怪:别人怎么对我不好?别人怎么不要对我这样?那你这样的心,就不是宽恕的心,也不是柔和的心,也不是忍辱的心,那这样你的心性,跟阿弥陀佛的名号不相应。所以我们念佛的人,一定要好好的涵养心性。

要如何修忍辱波罗蜜?柔和宽恕,自护护他,回向菩提。爱护自己也爱护他人,当有人做错了,你宽恕他,岂不就是爱护他,对不对啊?使他能够有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你宽恕他就是爱护他了。

第二部引用的经典:

《大方广佛华严经》,经文世尊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身布施诸来乞者,布施之时,生谦下心,生如地心,生忍受众苦无变动心,生给侍众生不疲厌心,生于诸众生犹如慈母、所有众善悉回与心,生于诸愚险极恶众生种种侵凌皆宽宥心,安住善根,精勤给事。】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世尊教导我们布施的心态,布施的心态,要有谦下心,要有如地心,要有忍受众苦无变动心,要有给侍众生不疲厌心,要有对众生犹如慈母、所有众善都回与心,要有受极恶众生种种的侵凌皆宽宥心,这就是最后我们要说的。极恶众生对我们种种的侵害,我们都抱着一种爱护他、宽恕他的心,众生无论如何的侵凌我们,我们都以宽恕的心对待他,叫以德报怨,不容易哦。就是因为不容易,我们才要认真修。六度万行都不容易修持,但是因为不容易修持而放弃,这样是错误的态度,因为不容易修持而积极去修持,才是正确的态度,对不对啊?生死大事的了办,容不容易啊?不容易。不容易你就放弃吗?就是因为生死大事的了办不容易,所以我们才要好好的精进用功念佛,了办生死大事,对不对啊?这样才是正确的态度。

所以任何一位极恶众生,对我们的侵凌,我们要抱着宽恕的心对待他,很不容易做到,但是有心去做,将来你自然受到人家的肯定,因为当你生出宽恕心之时,你的人格就越来越高了,你的涵养就越来越大了。

在十一月十四日,《联合晚报》刊载一个消息,一则新闻,这则新闻师父看了非常的感动,将这则新闻来说给大家体会。让大家体会到,一个有宽恕心的人,是很值得人家对他的赞叹。《联合晚报》所刊载的这则新闻,就是一位游妈妈宽恕杀死她儿子的凶手,宽恕他、鼓励他、爱护他、探望他,实在非常的可贵。这则新闻是这样说:

游妈妈!我可以抱抱你吗?这句话是杀死她儿子的杨姓凶手,向这位游妈妈要求的。面对五年前杀死她儿子凶手的请求,游林美云听了这句话,先是愣了一下,等待她回过神来,她点点头接受他。个头长的很高大的杨姓受刑人,双手紧紧的抱着游妈妈痛哭,泪水沾湿游妈妈的肩膀,给原本平静的她,也不禁泪流满面。游妈妈内心感觉,就像是阿德回来了。阿德就是她的儿子,给这位杨姓受刑人在五年前杀死。

事情回到八十九年的耶诞夜,家住在宜兰员山的游林美云,丈夫前一年才肝癌过世,留下她和三位子女,二位女儿都出嫁了,阿德是老么,也是独子,高职读了一年,为了分担家计,决定先就业找工作。患有癫痫症的游妈妈,当时在桃园一间餐厅工作,阿德就到台北姑妈家帮忙打工。就在耶诞夜那个晚上,阿德和表哥表弟,到附近的国中学校里面烤肉,结果被杨姓少年,拿水果刀刺杀身亡。那一年阿德才十七岁,杨姓少年才十五岁。你看,十五岁年轻小伙子就杀人。

接到儿子被杀死的恶耗,游妈妈几乎完全的崩溃:阿德!你怎么放下妈妈一个人。夜深人静,游妈妈独自一人,在她家门口声声哭唤,以泪洗脸。经常半夜听到叩!叩!的敲门声,是哭到醒过来。失去儿子的游妈妈,每天好像行尸走肉,将洗好的米也不知怎样竟然倒进去抽水马桶里面。那表示她精神已经恍惚了,伤心过度了。到百货公司童装部,竟然向店员硬坳,将展示童装的四具模特儿买回家,将模特儿换上阿德小时候在穿的衣服,认为阿德还在她身边。她说:家人都以为我发疯了。更惨的是,这个时候,游妈妈竟然还接到诈骗集团的电话,被骗了好几万元。

第一次出庭,游妈妈心中只有仇恨,她在皮包里面偷藏了水果刀,要为儿子报仇,幸好被家人发现制止。在法庭上,她第一次看到这位杨姓少年,个头这么小怎么会那么凶狠,游妈妈难以谅解,而当时她眼前只是不断浮现阿德的影像。当妈妈的思念死去的孩子,这一种情形是可以理解的。

一直到「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更生团契志工邱松山、陈饰炼夫妇的出现,游妈妈的心锁才开始得到解放。双方第一次正式调解的时候,杨姓少年的父母当场下跪,请求游妈妈原谅,游妈妈向前抱住杨妈妈,二位妈妈痛哭失声。经历二十个月的时间,双方终于和解,杨姓凶手也因杀人罪,被判刑九年,入监服刑。

从邱松山夫妇与其他志工的口中,游妈妈得知杨姓凶手的父亲,因为车祸截肢没有办法工作,全家都靠杨妈妈卖玉兰花,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这样的际遇就如同她的丈夫罹患癌症,一拖就是五年,原本生活就不是很宽裕,更因此也耗尽家当,必须靠她到餐厅打零工。将心比心之下,游林美云对杨妈妈渐感同情,给她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更生团契的志工的爱心与耐心,感化了游妈妈,她除了提醒杨妈妈要多到监狱探望儿子以外,自己也不禁想到:这个孩子他不知道过得怎么样。你看,这种心很不容易,自己的儿子被人家杀死了,对方被判刑到监狱里面服刑,她反而会去关心这个杀害她儿子的凶手,诸位!这种心不容易,对不对啊?这就是宽恕的心。请问大家:当她内心生起了这一种关心杀她儿子的凶手,这时候她的内心是宁静的还是纷乱的?宁静。这时候她的心境,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快乐的。去宽恕别人、原谅别人、包容别人,反而内心会更快乐、更宁静、更安详。好,继续说这则新闻。

在去年六月二十一日,游妈妈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在「犯罪被害人保护协会」更生团契协助之下,南下高雄少年监狱,探望杨姓凶手。事前,游妈妈还写信给杨姓凶手,跟他说:我已经原谅你了,而且要去探望你。想到你的父母也因为你吃了不少苦,我真的很不忍心,决定来看你,并且把你当儿子一样的关心,希望你重新来过,有机会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诸位!这位游妈妈伟大吗?很伟大!

杨姓凶手也回信给这位游妈妈,在信中说:你的包容、你的爱心,给我的不只是爱,也给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很多鼓励与信心。你看,宽恕一个人,使这个人改恶向善,对人生有了不同的理想。你看,这种宽恕的力量,是不是很大?真的很大。

当游妈妈去少年监狱,探望这位杀死她儿子的凶手,杨姓少年的时候,她说:没有想到,他现在长得这么高了,他看到我的时候样子很尴尬,头低低的,反复著说:我是无心的。游妈妈轻轻拍着他的肩膀,告诉杨姓凶手:不管无心还是有心,事情都已经过去了。话才说完,这位杨姓凶手,眼泪就掉下来了。游妈妈反而安慰他:在这里吃得好不好?有没有乖乖的啊?母亲在疼爱儿子就是这种心情,把杀害她儿子的凶手,当做是自己的孩子在关心,不简单,对不对?杨姓凶手点点头。突然反问游妈妈:我可以抱抱你吗?这句话说出,游妈妈先是愣了一下,回过神之后,点头答应。这位杨姓凶手,双手就紧紧的将游妈妈抱着,泣不成声。

这是《联合晚报》所刊载的一则新闻。从真实的生活当中我们看到,一个宽恕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游妈妈她的心境,确实很不简单,反而去关心探望杀子的凶手,这种涵养、这种心量、这种宽恕,实在很值得我们念佛的人效法,对不对啊?

当我们宽恕别人的过错,当我们原谅别人的罪恶,我们的内心是解脱的、是清凉的、是自在的、是跟阿弥陀佛相应的、是跟六字名号相应的、是跟真如本性相应的,对不对啊?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好好的涵养心性。

三、益世嘉言

好,继续来看宽恕的力量,第三点、益世嘉言。在这第三点益世嘉言,师父摘录八段嘉言,来与大家互相勉励。透过这些益世嘉言,我们来涵养自己的心性,使我们的心性,因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而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

第一段嘉言: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有包容的心,道德才会广大;有忍辱的心,凡事才会顺遂。诸位!这样我们要不要涵养宽恕心?要!要不要修持忍辱心?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若心性柔和忍辱,包容宽恕,我们的道德就会越来越广大,这是一定的道理;为人处事也会越来越好,这是一定的道理。

第二段嘉言: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这两句话相当的好,你如果肯照这两句话真心去做,你一定涵养越来越好,德行越来越高。

以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这样每一个人都会和你成为知交。那我们刚刚好是相反,很容易以宽恕自己的心,宽恕自己不是宽恕别人,以责怪别人的心责怪别人,不是责怪自己,所以对自己要有一份看自己不对责怪自己的心,对别人刚刚好要相反,宽恕对方、原谅对方、包容对方,这样你的心性当然就会越来越好。以责怪别人的心来责怪自己,自然就比较没有过失。我们凡夫经常会起责怪别人,责怪别人。若这个也做得不好,那个也做得不好,这件事情也做得不好,那件事情也做得不好,这样来责怪自己,那么自然我们就会过失越来越少。所以这两句话,很值得大家把它记起来。好,跟着师父念一遍: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第三段嘉言:

【事事反己,世上尽可恕之人;时时问心,腹中少难言之隐。】

这段嘉言也说得很好。事事反问自己,反省自己,世上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得到你对他的宽恕;时时反问自己的内心,自然你的心中就没有难言之隐。这是反省的功夫,事事反省自己,时时反省自己,这样你就没有难言之隐了,就会宽恕别人。

第四段嘉言:

【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

宽恕别人,不是愚痴啦。你会因为原谅他人、包容别人,你就是一个愚痴的人吗?不会。有的人是得理不饶人,就会认为:他明明做错事了,说错话了,当然就要骂他、要教训他,怎么可以原谅他?怎么可以包容他?怎么可以宽恕他?得理能饶人,那才是修养,对不对?得理不饶人,跟得理而饶人,那一个才是圣贤之人应该要做的啊?得理而饶人。你看每一个佛菩萨对众生,都是很慈悲的。众生有苦难,都是大悲不弃的救度。九二一大地震,瞬间几十秒钟,房子倒下来,把人压在里面。我们台湾乃至于全世界各国的救难人员,对这些苦难的人救度,有设定任何的条件吗?他是一个善人我才救他,他是一个恶人我不救他,会有这样的预设立场吗?不会啦!不会。所以我们要宽恕别人的过失,才更是显示出我们的涵养,对不对啊?

第五段嘉言:

【若逢知己宜依份,纵遇冤家也共和;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纵然遇到冤家也要和平共处,那就表示对他有包容的心。肚皮一定要撑大一点,也就是要有忍辱的心,不要鸡肠鸟肚。别人不对,就把他放大;自己有缺失,就自我缩小,反而要相反,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把他缩小,甚至到看不到;当自己有缺点的时候,反而要放大,时时自我检点,这样修行才会进步,对不对?当我们原谅别人,检讨自己,念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就和阿弥陀佛越来越相应了,诸位!你说是不是啊?是!那是一定的(掌声)。

第六段嘉言:

【愤怒有如刀刃,能伤别人,也能伤己;宽恕有如香水,能够香人,也能自香。】

刀刃可以伤别人也可以伤自己,香水可以香别人也可以香自己。请问诸位:你我修行念佛,要当刀刃还是要当香水?要当香水啊。香水把它洒出去,自己也会滴上一二滴,对不对啊?师父常常在洒净,念大悲咒洒净,这样走一圈洒这些大悲咒水,洒到最后,我身体都是大悲咒水。当你将阿弥陀佛的法水甘露,洒出去给每一个众生,谁得到的最多?自己,答对了。所以对别人要宽恕包容,对自己要要求反省,这样你的心境慢慢的,就越来跟阿弥陀佛越相近、越相亲、越相应。诸位!修行就是如此。

第七段嘉言:

【能够宽恕别人,将可以化解心中的痛苦;能够受人宽恕,更可以反省自己的过错。】

你看,宽恕别人,就可以化解心中的痛苦。请问在座诸位菩萨:你要痛苦还是要快乐?痛苦哦!当然是快乐啊,所以要宽恕别人。那么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宽恕,我们这时候就反省自己的过错。你看我们做错事情,别人都会原谅我们,我们更要改过向善,对不对啊?所以这是很好的修行,宽恕别人。

第八段嘉言:

【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常常修持柔和忍辱妙法,内心经常安住于慈悲喜舍之中,这样内心一定是很解脱、很自在、很快乐。

在十一月十六日,也就是昨日,《联合晚报》报导一则新闻,也很值得我们体会。有一位年轻人,在二十年前,他坐火车逃票,被列车长捉到,列车长原谅他、宽恕他,他这二十年来内心很自责,当初坐火车逃票,所以寄两万元补票。这一则新闻的报导,师父说给大家体会。

良心收费停车场,因为不敌贪心将关闭。台湾铁路局日前收到一封署名无名氏旅客的信,并寄上两万元,做为二十年前逃票之时补票的赎款。台湾铁路局公布信件的内容,并表示,依规定这名旅客,只要加收五成的车票钱就可以,但他寄了两万元。这位署名无名氏的旅客,在信中坦诚,年少时,因为搭乘火车逃票,长大之后良心不安,决定为其年少犯的错误赎罪。他感谢当时同情他,没将他捉到警察局的列车长。这名旅客在信中表示,民国七十三年六月,他是每天通勤的高中生,固定搭普通车往返苗栗到新竹。有一天早上,在列车快要到新竹站的时候,列车长来查票,一眼看出他手上的火车月票被修改过,并且在新竹站下车之后,要求他随同到铁路警察所。

他说,当时十九岁,不由哀号哭泣,并且苦苦向列车长乞求,他确实是家贫如洗,所以在火车学生月票已经过期之下,黏贴变造了三个月至六个月的火车月票,他甚至向列车长下跪求饶,并且说他即将高中毕业,下个月就要上班了。下个月上班之后,会自动罚钱补票。由于列车长,看他是一个年少学生,而且不像说谎话,就放了一马,没有将他拖进去警察所,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位署名无名氏的旅客说:如果没有这位列车长,在我的人生有污点的情形之下,使我不可能有今天服务公职的机会。现在的他常常怀抱着这份感恩之心,同时也使他更懂得学会宽恕。他说:当时的我,确实在家庭的经济处境艰难之下,买不起三个月差不多二千五百元的火车定期票,使我蒙混取巧的跑票,我知道错了,更感谢这位列车长对我的仁慈宽恕。

你看,宽恕一个人,让人家在心中有了反悔、改过、向善还存著感恩的心,宽恕别人的力量是不是很大,对不对啊?所以我们学佛念佛的人,一定要学习宽恕的心:

最后第九段嘉言:

【当我感受到弥陀宽恕我时,让我对别人也起了宽恕的心;当我感受到弥陀原谅我时,让我对别人也起了原谅的心;当我感受到弥陀包容我时,让我对别人也起了包容的心。】

阿弥陀佛宽恕了我们所有的罪业,我们体会到这句名号阿弥陀佛的慈悲,我们也去宽恕一切众生的过失,对不对啊?这样我们宽恕的心念佛,是不是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契相应,是不是?

结束之前,来说一个包容的天使故事。曾经有几位强盗闯入修道院里面,其中有一位对年老的神父说:我们要将你在密室里面每一件东西都拿走。神父就回答:孩子们!你想要的通通带走吧!因此这群强盗,就将看得到的物品,每一样都拿走,转身离去,但是在密室里面还藏着一小包的东西,没有被他们发现,神父看到,就把这一小包的东西拎起来,随后追出去,大声的喊著:孩子们!拿去,这一包东西你们忘了拿。这群强盗被神父包容的心感动,就将刚才所带走的每一件东西都还给这位神父,并且向他告解,这一群强盗跟这位神父讲:你真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诸位!你若有像这位神父包容的心,用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去宽恕任何一个人,你就是阿弥陀佛的使者。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74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