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死亡(佛说人生的最高境界)

生死大事怎么解决?
佛教里经常说生死是大事,究竟什么叫“生死大事”?应该如何解决?
答
人世间每天都有许多事要发生,由于我们智慧浅短,往往就把鸡毛蒜皮的小事当作大事。
《无量寿经》就说“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都以为这些是人生大事,比如生儿育女、考学、工作、事业成就、光宗耀祖,这是指一般老百姓。
一些大企业家、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认为地球环境污染,这是大事;地球将来可能会毁灭,现在我们发展太空,搞移民计划,这是大事;现在人工智能发展,这是大事。
但是,所有的大事都不如生命本身更重要,诸如生命的真相、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圆满。
所以,生死的谜题如果不解开,怎么做都是如梦如幻。在梦里,即使发了财、亏了本,一醒,都没有意思。
所谓“生死事大”,这是佛门特别的命题,也是给一切众生提出的人生命题。
就是不管什么大事,任何事总是在生死的循环圈里,这是根基。任何的繁荣,任何世间的福乐,总是以这个为根基来开展。
如果这个根基不牢,佛法说“人生是苦,诸行无常”,像楼房建在沙滩上;建楼房很重要,如果根基没有打好,不就倒掉、塌掉了吗?再怎样,这个世间都是不牢靠的。
如果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根本意义掌握了,不可动摇的真理掌握了,那当然这是最根本的大事。
“生死大事”是说要解决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这样一个大苦恼的事情,这才是投胎为人的根本目的。
因为在人道,你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人比较聪明,能闻法,苦乐参半。
如果太享乐,就会放逸,就像天人太放逸,他不会去修行佛法,很少。
如果太苦恼,就没有精力,没有心思,比如做猪或其他动物,就很愚痴;做了饿鬼就整天找吃的,在地狱里分分秒秒受苦,哪有时间修行啊?
所以,在三恶道、天道都难以修行。
而人道,有它的优点和长处,记忆力、意志力、造作力都非常强,另外,苦乐相间。所以,在人间,人身是最重要的修道宝器。
如果在这一生当中,能够突破生死轮回的系缚,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圆通自在,这人生大事不就完成了吗?
那么如何解决这件大事呢?
靠我们自己这一生,还要在这个世间吃喝拉撒,几乎不可能解决。
好在有净土法门,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既不影响在这个世间所谓的大事,你仍然去办,你只要真心愿生净土,随忙随闲、早早晚晚念这句佛号,那么现生得弥陀光明护佑,临终得佛菩萨持莲花来迎,一旦到净土,永远超越三界轮回,证悟无
佛家是如何理解生死的?
“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辞世示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继,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门徒弟子们听后,有的说:“师父法体仍很健康。”有的说:“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还有的说:“要求师父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种种劝慰不一。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非常安详的风度,非常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这个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它去好了。”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言毕,保福禅师圆寂。
在一般世人看来,生之可喜,死之可悲,好生恶死是凡庸的事情;但在悟道者的眼中,生固非可喜,死亦非可悲。“不生不灭”是禅者的妙语。
《心经》有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句话是说: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失;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消失。
佛家境界的老死是无自性空,老死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假相,梦幻泡影,因此佛家不灭除生死,也不厌离生死,在生死中通达生死,在生死中超越生死。所以说,佛道是不离生死而又超越生死的。直面生死的时候,领悟这般道理的人就多了份常人难有的洒脱和自在。
不少禅者都说生死两者与他们不相干。如棕衍禅师曰:“人之生灭,如水一滴,沤生沤灭,复归于水。”道楷禅师示寂时更说得好:“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禅者生死,有坐立而亡,有入水唱歌而去,有上山掘地自埋。总之,生不贪求,死不畏惧,禅者视生死均为平常。
佛经说每个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沉重的躯壳;临死时,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好比乌龟脱壳之被撕裂、被锉刮一样痛苦。大多数的人都惧怕谈到死亡,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面对这样的程序。
在藏语中,“身体”一词的意思是“留下来的东西”,就像行李一样。每次西藏人在说这个词的时候,就提醒自己,自己只是旅客而已,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因此西藏人并不以全部时间改善外在环境,让心分散。如果他们够吃、够穿、有屋住,就满足了。
在佛教里面,死亡是自然净化的一部分。死亡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只是生命的终结,就像生命开始一样,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生命的事实。人们害怕死亡,是因为被各种各样的感觉所迷惑。
一位比丘问佛陀:“生与死孰苦孰乐?”佛说:“有生命就会有死亡,美好的事物也会变坏,变化不已是宇宙的真理。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妄念,从而得到永恒的喜乐。”
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佛经带给人们的恒久思考,也是人们最想从佛道中得到的人生指导。世人眼中的死亡是面目可憎的,它让人不寒而栗;佛道中的死是一幅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静谧画面。
死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是人生中许许多多普通事中的一件,就像喝茶、吃饭、说话一样平常。所以,面对死亡时,不必哀伤,也无须欣喜,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它。
死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经验的。但随着观念的进步,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规划死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有尊严地离去,也是热爱生命的一种方式。那么佛教关于“死亡”的态度和观点又会带给我们哪些启发呢?愿大家能够从中获得直面死亡的勇气,更能开启善待死亡的智慧和慈悲。
生可以说是一个结果,利用这个结果,正好可以为死亡做准备。当我们死亡之后,世界上任何财产、名利都带不走,真正可以带走的,是我们的慈悲心、智能心和功德。因此,不必担心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看看自己现在有没有“储蓄”是真的。利用现在的生命好好养精蓄锐,在这个世界上多做些功德,多带一些好的业报到来生,就不必害怕死亡了。这就像我们在乡下多赚一点钱,再到都市来做义工,这不是很好吗?
人生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之不易,死更艰难。为了生存,种种努力奋斗,种种勤劳辛苦,读书求学,谈情说爱,生育儿女,负责家计,上要孝敬老人,下要抚育幼小,还要负责多少社会的责任。除此之外,身体上的疲劳,心灵上的烦恼压力,外境的是非委屈,都感到生之艰难。
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但是有的人得享高寿,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自然寿终正寝,称为善终,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是也有的人正当青壮年的时候,意气风发,亟思有一番作为,却在这个时候医生宣布得了不治之症,结果因病撒手人寰,真是情何以堪!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从宇宙大化来看,也不过如蜉蝣之朝生暮死。
宇宙含灵,乃至一切众生,有生必有死,只是死亡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
经上将之归纳成四大种类:
一、寿尽而死
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抔,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意思是说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二、福尽而死
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土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意外而死
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以至于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四、自如而死
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因为生死是人生两大问题,所以佛教喊出“了生脱死”的口号。但是追究起来,了生脱死并不是真的不死,而是在生死中有信仰的力量可以处理生死。例如:满足、忍耐、明理、淡泊,这都能减少生的压力;再如对未来生命的憧憬,对求生净土的希望,对善因善缘得使来生更好的果报之深信,都能让我们对死亡有一些超脱的认知。
人要做自己的医生,平常多运动,饮食要节制,生活要正常,情绪要平和等,都能有益健康。总之,十大死因虽然可怕,如果求生意志强烈的人,注意信仰、道德的生活,平时多运动,常保心情的愉快,各种死因也并非不能改善的呀!
坦然面对痛苦与死亡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讲过一个故事:1976年,第二世敦珠法王在纽约时,有位身患绝症的美国妇女前去拜见。她一见到法王就开始哭诉:“我只能再活几个月了,您能帮助我吗?我快要死了。”法王慈悲地笑了起来,平静地告诉她:“不仅是你,我们大家都正在等死,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听了这几句话,她的焦虑当下消失。随后她皈依了佛门,用佛法来调整心态,最后不仅接受了死亡,而且因为全心投入修行,奇迹般地获得了痊愈。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最大的课题。很多人就算不想死,平时谈都不敢谈,但到了最后也必然要面对。倘若你能学习佛法,提前对生死、轮回有了解和准备,那么,有时候勇气会变成力量,让你不被任何痛苦打倒。
有白昼就必定有黑夜,所以就必须要为黑夜的到来作准备;有夏天的暑热就一定会有冬天的寒冷,所以就一定要为冬天的寒冷作准备。
这两个常识告诉我们一桩事情,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存就是生,那么我们一定要为死亡作准备。就如同我们为黑夜、为寒冷作准备一样。
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我们怎么去为死亡做准备?我下辈子要到什么地方去?对死亡做准备就是修福、修慧、求生净土!
修福修慧是我们增上往生的资粮,来庄严净土信愿称名。如果我们接纳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给我们的承诺保证,我们信愿念佛乃至十声都能往生,要作好这样的准备,我们才能得心安,得快乐。
所以通过修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是对我们这一期的生命做准备。
佛教认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一般人很容易误解这是在散播悲观主义。事实上,在佛教的观念中,身体上生老病死的变化,只不过是假相而已,学习并实践超越这些假相的方法,才是佛教教义的重心所在。
释迦牟尼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他观察、体会到,所有人都无法超越生老病死。有生必定有死,生与死是一体的两个段落,开始的时候是生,结束的时候是死。而且只要有生命,就一定会老,生命的过程就是一连串老化的现象。老化的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直到最后死亡,谁都不能够避免。
我们要知道,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死后还有另一个新的未来在等待着。就像白天工作太累,晚上非睡觉不可一样,补充睡眠以后,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是崭新的一天。死亡只是一个轮回,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对死亡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未知”产生恐惧,但许多人得以最终克服恐惧,是他们“已知”,“已知”的基础除了是对死亡这个自然现象的理解外,他们的信仰也指引着他们摆脱恐惧,比如佛教。
■ 如何面对死亡?
首先我们就应该对死亡有所准备。生与死是必然的过程,是没有办法分割的,出生时,就已确定了死亡的必然来临。生与死息息相关。每个人从知道有生命的事实那一天开始,就要有面对死亡来临的心理准备。
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感情是无常的,家庭也是无常的,每一个人都终将离开人世。如果平时就有这种心理准备,面对亲友的死亡,即便会有一些伤心,但应该不会特别伤心。因为你知道真相如此,生命不可能永恒不变。每个人都会死,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律。一旦我们对此产生了相当清晰的认知,不仅不会痛苦到难以自拔,而且会非常淡定。
■ 众生死亡千差万别,佛教归为四大种类:
即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最后一种“自如而死”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世缘法量的圆满和合为荼毗,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钳制。
■ 那么对于佛弟子来说,要如何才能善终,活得长寿富贵 ?
一是知道“人皆有死”的观念。要正确认识死亡,不恐惧死亡。
二是要有“向死而生”的努力。人终有一死,但不是叫你浑浑噩噩度日,想着终有一天会死亡,就什么都不干。而是叫你活在当下,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认认真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刻苦修学佛法,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三是要有“行善布施”的德行。我们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还债,报恩的。所以要懂得利用一切有效时间,修福积德,这样当临终就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佛教不害怕死亡,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轮回,认可因果的观点。
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流转循环的过程,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现世是前世的结果,后世是前世的延续,一世转一世,没有穷尽。一个人只要未得究竟解脱,则他必将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即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的流转发中进入下轮的生命历程。
正如《心地观经》所说:"有情轮回六道生,犹如车轮无始终。"至于人死后究竟入哪一道,要看他今世修行、积德如何。前世决定今世,今世决定来世,三世因果环环相连。
扩展资料:
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
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参考资料:佛教——百度百科
如何坦然面对生死 是佛教给予世人的最大法宝
生死涅槃(网络图)
文:陈坚
十九世纪的德国大哲费尔巴哈曾说过:“世上若没有死,就不会有宗教”,这话若用在佛教上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如果世上没有死(指人身之死)这回事,也许就不会有佛教及其存续与发展,至少佛教的作用,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会大打折扣,佛教就不会是现在的这种繁荣局面。
虽然从佛教史上看,佛教并不仅仅局限在死上做文章,它还有更为广阔的精神空间和社会接触面——若非如此,佛教亦难以繁荣。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如何坦然地面对死,这是佛教给予世人的最大法宝,同时也是世人最想从佛教那里得到的人生指导。
我们都知道,死是人生的底线,人人都会死,一律平等,诚如一偈中所说“死至无贫富,无勤修善法;无贵亦无贱,老少无免者;无祈请可救,亦无欺诳处;无捍格得脱,一切无免者。”对于无人能免的死,人们本能地有一种畏惧,很难坦然面对。
然而,佛教却能使人们免除对死的恐惧,这有禅诗为证,如唐末五代禅僧玄泰在感觉自己将西逝时,作一《遗偈》,曰:
今年六十五,四大将离主。
其道自玄玄,个中无佛祖。
不用剃须,不有澡浴。
一堆猛火,千足万足。
好一个潇洒的玄泰!在他看来,死就死呗,何可足惜,付之一炬就是了。人本是“四大”和合而成,人死“四大”散,因而根本就没有必要在临死之前大肆张罗一番,“不用剃须”,也“不须澡浴”,一切任其自然。这首禅诗表现了一个觉者超然的生死观,表现了一个悟道者的“真空有无观”。
试想,一个“四大”和合的皮囊,哪还用得上净身剃须,一堆猛火则“千足万足”矣。人本自空,终于归空,然而这个空却不是断灭空,而是玄之又玄的妙有。既然一切是空,又何谈什么佛什么祖。僧人玄泰之于生死的了然态度,难道于世人没有启发么?
玄泰的《遗偈》表明了佛教坦然超脱、于死不惧、视死如归的“死”观。这样的一种“死”观在五代曹洞宗禅师重云智晖的《辞世并戒门人偈》中亦得到了表现,该诗偈曰:
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
住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
早拟移住处,事涉有憎爱。
待他摧毁时,彼时无相碍。
重云智晖禅师把“四大”和合而成的人身比作是一间父母为“我”修盖的一座房舍,人之将死,就是屋舍将坏。屋舍坏了,“我”移个住处就是了;屋舍最终塌毁,“我”已“乔迁新居”,两相无碍,何惧之有?以迁居来喻死,隐含着“生死不二”的无分别境界,因为,死只是迁,而不是灭,“我”从这儿迁到那儿,“我”依然还是“我”,这儿和那儿对“我”又有什么分别呢?
可以说,玄泰的诗是从“四大皆空”的角度来表达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的,而重云智晖的诗则是从“生死不二”的角度来表达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的,两者殊途同归。
修行(网络图)
再看清代大悲禅师的《绝笔诗》,内曰:
道我狂时不是狂,今朝收拾臭皮囊。
雪中明月团团冷,火里莲花瓣瓣香。
好向棒头寻出路,即从业海驾归航。
满炉榾柮都煨烬,十字街头作道场。
在这首诗中,大悲禅师连用四个比喻,将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他把死比作是“收拾臭皮囊”而已,这是何等地平实啊!其次,他把死后在火里焚化,比作是芳香四溢的“火里莲花”,而不是凄凉的“雪中明月”,这是何等地乐观啊!第三,他把死尸焚尽消失比作是从“业海驾归航”了,生前苦苦地从“当头棒喝”中寻出路,而死后则顺利地从业海远航上西天,犹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似地顺畅,这是何等地惬意啊!
最后他把死看作是在人生的“十字街头”作了一次道场,在这个道场中,香炉中的“榾柮”(gǔduò,烧掉一截的断香)都全部焚尽了,一切圆满成功,这又是何等的功德啊!大悲禅师的这首《绝笔诗》如此详细形象地诠释了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堪称此类诗作中的上品。
不但在古代的佛教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佛教超然超脱的“死”观,而且如果我们能经常翻翻当代的佛教杂志,那么我们也会发现许多表达这种“死”观的作品,比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示寂后,《丛林》杂志(江西佛教协会主办)二○○○年第三期刊登了一首朴老临终前写的诗偈,曰: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等何有,谁与安息?
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毫无疑问,这首四言偈同样明确地表达了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看了上述这样一些诗偈,读者诸君,你对死是不是会有一种全新的看法呢?佛教并不是象世俗的做法那样把“死”描绘成一个人见人怕、充满了青面獠牙的恶魔的地狱,而是把“死”描绘成一幅落花流水、清风明月的安详、静谧的水墨画。
轮回(网络图)
在佛教看来,死不是地狱,但也不是天堂,所以面对死,既不必惧怕,也不要欣喜,须知死只是人生中无数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事情中的一件,跟我们平时的吃喝拉撒一样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因此,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死,大悲大喜地面对死都是与佛教背道而驰的。每当看到释迦牟尼佛安详而平静的慈容,我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对死的恐惧已在这副广袤而深邃的慈容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是的,佛教坦然超脱的“死”观,其核心无疑应该是不畏死,说得通俗点,就是不怕死,但是佛教的不怕死与历史和现实中所常见的种种殉道者的不怕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殉道者的不怕死是把死当作实现某种外在信仰的手段,而佛教的不怕死,则是一种人生圆满的境界。在佛教那里,死既不是做另一件事的手段,也不是做另一件事的目的,而是人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动本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176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